李保军;丁小勇;柴文祥;孙志刚;钟后成;张鹏
目的:积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作为尿流改道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发症防治的临床经验。结果26例随访2个月至11年,失访10例。早期随访结果:术后高热伴一侧肾积水3例,术后近期耻骨后出血再次止血1例,切口裂开经再次减张缝合治愈3例,术后第10天发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瘘1例。远期随访结果:尿道肿瘤复发1例,肿瘤远处转移5例,夜间溢尿5例,未见需临床处理的高氯性酸中毒、肾积水及逆行肾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结论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手术操作较简单,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易接受,是膀胱全切后一种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
作者:邢继章;洪泉;孙斌;周高标;严景民;姚志勇;汪泽厚;郭和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时间过程、预测因素和治疗结果。方法搜集254例符合条件的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病情加重的预测因素,比较病情加重患者与无病情加重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254例患者中36例病情加重,发生率为14.2%;33例(91.7%,33/36)病情加重的原因为颅内原因,其中多见的是颅内血肿增大(44.4%,16/36)。36例病情加重患者从入院至病情加重的时间是(0.5~59.0)h。30例(83.3%,30/36)发生在入院24 h内。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受伤机制、伤后有意识丧失、伤后出现剧烈头痛、伤后出现1次以上呕吐、受伤至首次CT检查的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颅底骨折、入院时血凝检查结果异常、饮酒嗜好是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的预测因素(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伤至首次CT检查的时间(P=0.000,OR=0.169,95%可信区间:0.083~0.344)、入院时GCS评分(P=0.004,OR=0.355,95%可信区间:0.175~0.721)、入院时血凝检查结果异常(P=0.001,OR=0.077,95%可信区间:0.017~0.354)为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无病情加重组出院时的治疗结果均为良好,病情加重组出院时良好30例,轻残4例,重残1例,死亡1例,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88,P=0.000)。结论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大多为颅内原因,且多发生在入院后24 h内。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受伤至首次CT检查的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和入院时血凝检查结果异常。病情加重会对轻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近期疗效造成不利影响。
作者:许建强;黄鑫;孙永东;孙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应激性高血糖(SHG)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且于12 h内成功实施急诊PCI的老年非糖尿病患者459例,依据入院即刻血糖值分为正常组(血糖<7.0 mmol/L,148例)、升高组(血糖7.0~11.1 mmol/L,169例)、高糖组(血糖>11.1 mmol/L,142例)。对比各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指标、心肌灌注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情况。结果正常组、升高组、高糖组术后心肌灌注血流分级(TMPG)2~3级比例、ST段回落良好比例及左室射血分数均逐渐下降,而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高糖组患者累积无MACE生存率[76.1%(108/142)]较正常组[89.2%(132/148)]、升高组[85.8%(145/169)]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SHG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SHG可能导致老年STEMI患者行急诊PCI后心肌灌注下降,同时也可使MACE的发生率增高。
作者:吴铮;朱小玲;李文铮;李世英;彭红玉;王健;赵东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伴有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管病变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伴VAH和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率≥50%的初发小脑梗死患者,按照椎动脉病变分为VAH组(34例)和椎动脉狭窄组(椎动脉狭窄≥50%,37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脑血管病变特点等。结果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及合并冠心病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H 组出现早期病情进展14例(41.2%,14/34),椎动脉狭窄组出现7例(18.9%,7/37),两组早期病情进展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VAH组伴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50%病变的患者比例为35.3%(12/34),高于椎动脉狭窄组的13.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3)。VAH组除病变侧椎动脉以外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50%的患者比例为44.1%(15/34),明显高于椎动脉狭窄组的13.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P=0.00)。结论伴VAH的小脑梗死与椎动脉狭窄比较,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比例更高,在病程中更易出现早期病情进展。
作者:唐澍;马志刚;廖琴;孙玉衡;胡洪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称性胼胝体病变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对称性胼胝体病变患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27例对称性胼胝体病变患者中16例为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5例为病毒性脑炎,2例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例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脑外伤后,1例原因不明。临床表现:意识障碍8例,精神行为异常5例,癫痫发作5例,共济失调4例,构音障碍3例,头痛2例,头颅CT及MRI均可见胼胝体对称性病变,CT表现为对称性胼胝体低密度灶,边界规则,头颅MRI表现为对称性胼胝体异常信号影,T1WI为低信号, T2WI、Flair、DWI为高信号,伴或不伴颅内其他部分病变。随访头颅MRI病灶消失15例,病灶持续存在7例,4例失访,1例死亡。结论胼胝体对称性病变的病因涉及慢性酒精中毒、感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脱髓鞘等,甚至有的患者无明显病因可循,临床上主要是对因及对症治疗。
作者:张淑江;吕志宇;荣本兵;李作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胚胎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人类着床的两个重要因素。许多不孕症患者因子宫内膜容受性障碍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来提高临床妊娠率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目前运用药物、手术等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提供参考。
作者:宋杰;匡野;石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吗替麦考酚酯(MMF)治疗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MS和NMO患者27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MMF联合激素组(MMF组,10例),MS 5例,NMO 5例;单用激素组(激素组,17例)MS 13例,NMO 4例。对比治疗后6个月的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扩展的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和年复发率(ARR);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MMF组和激素组治疗后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10和11/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F 组和激素组治疗后6个月 EDSS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2.05±2.41)分比(3.40±2.05)分和(1.17±0.92)分比(2.38±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以MS患者为著;MMF组治疗后6个月ARR明显少于治疗前(0次/年比0.75次/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F 组治疗前后 ARR 差值明显高于激素组(0.75次/年比-0.46次/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以MS患者为著。1例患者服用较大剂量MMF时出现肌痛,减量后症状缓解。结论 MMF可有效治疗MS和NMO,能改善MS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减少疾病复发,其安全性较高。
作者:向雅娟;何洋;杨亭亭;敖冬慧;姜红;王阳阳;高旭光;刘广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年龄大于65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年龄65~95岁IBS-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在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1包/次,每日2次)的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次,每日1次),对照组单纯采用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疗效、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抑郁症状改善方面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为88.9%(24/27)和39.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焦虑症状改善方面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为74.1%(20/27)和26.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8.9%(24/27),对照组总有效率65.2%(1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6,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聚乙二醇4000散能显著改善老年患者便秘症状、大便频次、焦虑及抑郁情绪。
作者:熊莉娜;涂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脱髓鞘疾病,也是中青年人群中非外伤性致残的常见原因。通过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价病变,对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了解疾病进程、为临床预后判断及精细化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我们着重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MS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段云云;李坤成;刘亚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肝豆状核变性是临床上少见的几种可以通过肝移植等手段“基本”治愈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通常发病缓慢,不可逆转。因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中不断异常积聚,从而使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发生多器官损害,很多患者错过药物治疗的佳时机。各项肝移植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成熟与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向和越来越个体化的治疗手段。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肝移植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珊巴嘎;苏志雷;张国超;戚峰;吴德海;邰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发生气管无名动脉瘘的原因、临床特点、抢救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8例发生气管无名动脉瘘,均经手术探查或尸检确诊。结果无名动脉瘘引起的大出血时间为气管切开术后8~78 d,有4例患者在大出血前24 h内有短暂先兆性出血。发生无名动脉瘘后,有4例患者因为气管内大出血很快窒息死亡。另外4例患者在床边初步控制了出血,其中1例患者拒绝手术,很快再次发生大出血而死亡,其余3例患者均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经胸骨正中切开入路显露术区,其中1例患者行动脉修补术,术后3d动脉修补部位因感染糜烂再次破裂而死亡,另外2例患者行节段性切除受损血管并缝扎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及右颈总动脉断端,其中1例未放置纵隔引流,术后8d因纵隔感染再次发生大出血而死亡,另1例患者使用临近肌肉覆盖血管残端进行保护,并行纵隔引流,术后14个月随访该患者仍生存,未再发生出血。结论气管无名动脉瘘是气管切开术后一种罕见且致命的并发症,临床医生需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掌握手术适应证、早期发现、正确处理是提高气管无名动脉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茆铭;苏菁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阶段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性。方法选择HBsAg阳性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75例,其中免疫耐受(IT)期120例(IT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PH)110例(EPH组)、低复制(LR)期90例(LR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ENH)110例(ENH组)、肝炎肝硬化(LC)85例(LC组)及肝细胞癌(HCC)60例(HCC组)。对其血清HBsAg、HBV DNA水平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IT组、EPH组、LR组、ENH组、LC组及HCC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4.58±0.40)、(4.12±0.50)、(2.60±0.68)、(3.31±0.27)、(2.82±0.57)、(3.03±0.39) lg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组、EPH组、LR组、ENH组、LC组及HCC组血清HBsAg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627、0.579、0.134、0.317、0.159及0.224。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临床感染阶段血清HBsAg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在总体上呈逐渐减弱趋势。
作者:王立东;于从军;李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汉族年龄大于15岁人群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无肺部疾患的汉族年龄大于15岁择期手术患者300例,ASA分级Ⅰ~Ⅲ级,其中男162例,女138例,年龄15~93岁,体质量42~103 kg。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置管,连接换能器测压,麻醉前经此采血行血气分析。结果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aO2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两者计算公式:PaO2(mmHg)=101.7-0.278×年龄(岁),1 mmHg=0.133 kPa,R2=0.903。PaCO2不随年龄改变而改变,平均值为(38.2±2.8)mmHg。结论PaO2随年龄增大而逐步下降,PaCO2不受年龄影响。
作者:代金贞;许巧巧;陈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生情况,探讨与其发生有关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尿毒症瘙痒症分为两组:皮肤瘙痒组79例和无皮肤瘙痒组118例。比较两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97例患者中79例发生皮肤瘙痒症,发生率为40.1%(79/197)。两组HB、血钙、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肤瘙痒组血磷、ALB、PTH水平显著高于无皮肤瘙痒组(P<0.01或<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磷(相关系数=1.436,Wald值=22.704,P值=0.000)、PTH(相关系数=0.011,Wald值=9.292,P值=0.002)以及ALB水平(相关系数=0.110,Wald值=4.417,P值=0.036)与皮肤瘙痒症存在正相关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率较高,患者的血磷、PTH、ALB水平与尿毒症瘙痒症相关,其中血磷与皮肤瘙痒症的关联紧密。
作者:曾德望;李红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36例,按病原体种类分为细菌感染组(14例)和非细菌感染组(22例);按病情分为重症肺炎组(20例)和非重症肺炎组(16例)。入院时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和自然杀伤细(NK细胞)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CD3+、CD4+和CD1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症肺炎组CD8+水平高于非重症肺炎组[(28.4±7.8)%比(14.4±3.5)%],NK细胞水平低于非重症肺炎组[(7.3±2.1)%比(16.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CD8+T细胞升高和/或NK细胞下降,可能更易发生脏器功能损害,演变为重症肺炎,应尽早进行免疫辅助干预。
作者:吴峤微;吉山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71例NSCLC患者采用IHC(1A4/1H7抗体)和RT-PCR检测ALK融合蛋白/基因的情况,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71例NSCLC患者中,ALK融合蛋白IHC检测阳性21例,阴性50例;ALK融合基因RT-PCR检测阳性12例,阴性59例。其中IHC阴性和IHC 1+患者RT-PCR均为阴性;IHC 2+和IHC 3+患者 RT-PCR 均为阳性。手术切除大标本 IHC 检测 ALK 融合蛋白阳性率为28.95%(11/38),活检小标本IHC检测ALK融合蛋白阳性率为30.30%(10/33);手术切除大标本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8.42%(7/38),活检小标本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5.15%(5/33)。结论虽然IHC检测ALK融合蛋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但在IHC 2+和IHC 3+患者中与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的一致性高,可联合用于临床筛查和确诊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无法手术的晚期NSCLC患者,活检小标本也是ALK检测的良好标本。
作者:高宁;郭江红;白玮;李亚玲;孙瑞;郗彦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间质性肺病的住院患者,同时排除已知其他原因导致的间质性肺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影像学、血气分析等特征。结果总共纳入628例患者,其中CTD-ILD患者459例(73.09%),IPF患者169例(26.91%)。CTD-ILD 组和 IPF 组年龄分别为(52.10±14.23)岁和(67.10±13.1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92,P=0.000)。IPF 组患者男性比例明显高于 CTD-ILD 组[75.15%(127/169)比28.32%(130/459),P=0.000]。CTD-ILD患者自身抗体多种阳性,IPF患者部分可见抗核抗体、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和抗Ro-52抗体阳性。IPF患者胸部高分辨CT以蜂窝状影、肺大疱、肺气肿等纤维化表现多见,而CTD-ILD患者则以实变影、小结节影等炎性表现为主。IPF组呼吸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 CTD-ILD 组[49.11%(83/169)比13.07%(6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D-ILD和IPF患者临床特征完全不同,对ILD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自身抗体、胸部高分辨CT等全面评估,有利于我们对ILD的认识及合理诊治。
作者:谢荣华;吴振彪;贾俊峰;杨西超;朱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炎性、白质多灶性、脱髓鞘性疾病[1-2]。其临床表现一般由CNS病损所致[3]。
作者:冯凯;许贤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性脱髓鞘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等,据其病程特点分为复发-缓解型MS(RRMS)、继发进展型MS (SPMS)和原发进展型MS(PPMS)[1]。此外,临床孤立综合征(CIS),即首次因CNS炎性脱髓鞘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被广泛认为是MS的早期表现。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被认为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针对CNS髓鞘的自身免疫应答所致。CD4+T细胞,尤其是辅助性T细胞(Th1和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在M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的推荐方案为急性期RRMS和SPMS给予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冲击治疗,以减轻临床症状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期RRMS或有高度风险转变为 MS 的 CIS,尽早给予疾病修正治疗(DMT)。近年,多种DMT新药陆续获批用于MS的治疗[2],现概述如下。
作者:何洋;刘广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中不同的膀胱尿道吻合方式对吻合口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局限性前列腺癌并行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膀胱尿道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间断缝合方式36例(间断缝合组),采用连续缝合方式85例(连续缝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漏尿、拔管后吻合口狭窄及术后1、3、6个月尿失禁情况的差异。结果121例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连续缝合组尿道膀胱吻合时间短于间断缝合组[(20.35±3.10)min比(34.02±3.94)min],吻合口漏尿发生率[3.53%(3/85)比16.67%(6/36)]、吻合口狭窄发生率[2.35%(2/85)比13.89%(5/36)]、术后1个月尿失禁发生率[15.29%(13/85)比33.33%(12/36)]、术后3个月尿失禁发生率[7.06%(6/85)比25.00%(9/36)]、术后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2.35%(2/85)比13.89%(5/36)]均低于间断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中采用连续缝合的膀胱尿道吻合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吻合口漏尿、吻合口狭窄及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占峰;王伟;于广海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