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腰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朱敏;丁修龙;张建华

关键词:肝素, 低分子量, 静脉血栓形式, 充气加压, 腰椎管减压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腰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42例(联合预防组)行正规抗凝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另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对照组)单纯行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观察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引流量、拔管时间.结果 联合预防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0%(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1,P<0.05).联合预防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分别为(318.6±213.5) ml、(116.3± 11.3)h,对照组分别为(312.1±202.9) ml、(115.6±30.5)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具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较单纯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效果更佳.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肺滑膜肉瘤的诊治现状

    目的 探讨提高肺滑膜肉瘤诊断、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选择1例肺滑膜肉瘤患者,同时结合2012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发表的80例资料较为完整的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根据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及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结果 81例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患者中,男40例,女41例.主要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及咳嗽.个别病例无任何不适.全部病例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未确诊,终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支持诊断.结论 肺原发性滑膜肉瘤临床表现不一,影像学检查具有相对特征表现,易与其他肺部肿瘤或炎性反应混淆;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化和融合基因检测.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切除不完全者预后差.

    作者:尉继伟;邱士禄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椎板铰链侧不同程度骨折的断端骨愈合对比

    目的 对比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椎板铰链侧不同程度骨折的断端骨愈合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治疗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CT扫描结果,将椎板铰链侧骨折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完全骨折分为四型:Ⅰ型,骨折断端无移位或分离;Ⅱ型,骨折断端部分移位或分离;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或分离;Ⅳ型,骨折断端向椎管内移位或塌陷.观察椎板铰链侧骨折愈合情况并比较不同类型骨折愈合率的差异.结果 随访12 ~ 45(21.2±5.6)个月.术后1周CT扫描395个节段,椎板铰链侧完全骨折占58.2% (230/395);其中Ⅰ型占66.1%(152/230),Ⅱ型占25.7%(59/230),Ⅲ型占6.5%(15/230),Ⅳ型占1.7%(4/230).术后6个月不完全骨折的骨性愈合率为97.6%(161/165),高于完全骨折的80.9%(186/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不同类型完全骨折骨性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完全骨折术后骨性愈合率低.结论椎板铰链侧完全骨折以Ⅰ型为主,完全骨折的骨性愈合率低,Ⅲ型完全骨折术后骨性愈合率差.

    作者:张胜军;徐昕;黄智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改良顺行切割法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体会:附78例报告

    目的 探讨改良顺行切割法的程序及其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PKR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行PKRP患者采用改良顺行切割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视野清晰,手术操作时间30 ~ 100 min,术中出血量20~120(50± 15) ml.切除前列腺质量36~ 100(45 ±6)g.术中无电切综合征、包膜穿孔发生;术后随访2~ 24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降至5分.结论 改良顺行切割法在PKRP中的应用具有通用性、安全性高、出血少、易于掌握、并发症少及疗效确切等优点.

    作者:虞利民;陈尧康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比较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和持续性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隙出血血管痉挛的疗效

    目的 比较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和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SAH)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160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持续性腰大池引流(引流组)80例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置换组)80例.比较两组头痛持续时间、颅内压恢复时间、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CAVm)及Lingdegaard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引流组头痛持续时间和颅内压恢复时间分别为(7.44±3.21),(6.91±2.87)d,均明显短于置换组的(10.93±4.16),(10.26±3.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1,-6.110,P<0.05).两组治疗前MCAVm、Lingdegaard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引流组MCAVm、Lingdegaard指数明显低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74,-9.619,P<0.01).引流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置换组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腰大池引流改善SAH血管痉挛的效果更加明显,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曾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应用介入引流治疗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应用介入引流治疗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经皮介入引流治疗的142例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术前梗阻时间、术前感染、引流方式、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清肌酐、术后胆红素下降程度以及术后是否行抗肿瘤治疗作为研究参数,评估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感染(P=0.006)、肝功能Child-Pugh评分(P=0.004)、血清肌酐(P=0.043)、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P=0.001)及术后是否行抗肿瘤治疗(P=0.015)是影响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引流治疗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感染(OR=3.729,95% CI 1.332 ~ 6.363,P=0.040)、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0分(OR=0.513,95%CI0.375 ~ 1.276,P=0.018)及术后抗肿瘤治疗(OR=0.668,95%CI0.210 ~ 2.026,P=0.038)是影响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引流治疗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对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引流治疗时,术前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术后是否行抗肿瘤治疗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对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常刚;薛栋;张晓燕;巩曰红;姜在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不同时间断蒂的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在不同时间断蒂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6 ~ 30个月,按皮瓣断蒂时间分为四组.其中A组断蒂时间14~21d共33例,B组断蒂时间22~28 d共27例,C组断蒂时间29 ~ 35 d共22例,D组断蒂时间>35 d共23例.术后对皮瓣成活率、伤口感染率、肩关节功能恢复、手功能恢复、皮瓣质地、恢复伤前活动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四组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与手功能恢复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肩关节功能1周恢复率(97.0%,32/33)高、伤口感染率(39.4%,13/33)低、恢复伤前活动时间[(6.2±0.8)周]短,与B、C、D组的74.1%(20/27)、59.1%(13/22)、17.4%(4/23),63.0%(17/27)、81.8%(18/22)、100.0%(23/23),(8.1±1.6)、(9.7±2.2)、(10.5±1.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术后14~21 d断蒂存活良好,合并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黄新锋;刘鸣江;黄雄杰;刘昌雄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术中结肠灌洗35例分析

    目的 探讨术中结肠灌洗在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或左半结肠破裂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采用术中结肠灌洗行一期切除吻合术进行治疗的梗阻性结直肠癌或左半结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合并切口感染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术中顺行结肠灌洗,可达到肠腔减压和清除结肠内细菌的目的,提高一期手术的可靠性.

    作者:岳书勇;张云双;王永谦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腰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腰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42例(联合预防组)行正规抗凝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另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对照组)单纯行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观察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引流量、拔管时间.结果 联合预防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0%(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1,P<0.05).联合预防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分别为(318.6±213.5) ml、(116.3± 11.3)h,对照组分别为(312.1±202.9) ml、(115.6±30.5)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具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较单纯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朱敏;丁修龙;张建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双侧脑室对冲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全脑室出血28例

    目的 探讨双侧脑室对冲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全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行双侧脑室对冲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的全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动态头颅CT检查:侧脑室、第三脑室积血清除时间为(3.30±0.65)d,第四脑室积血清除时间为(4.10±0.56)d;术后3~6个月随访,根据Glasgow预后量表评分判定疗效:良好/中残23例,重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 双侧脑室对冲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能缩短全脑室出血患者的积血清除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是治疗全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宋保新;欧洋;李长宝;王岩;王长成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治疗混合痔合并非功能性排便梗阻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思考

    目的 观察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混合痔合并非功能性排便梗阻综合征(O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采用PPH治疗的混合痔合并非功能性O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基本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35/50),无效患者主要为合并直肠前突者.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死亡、吻合口感染、盆腔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PH操作简便,创伤小,对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套叠者安全有效,而对混合痔合并单纯直肠前突者疗效较差.

    作者:黄华丽;孟祥鸿;黄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的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 总结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二尖瓣置换术(MVR)的1 15例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小左心室将患者分为小左心室组(61例)和非小左心室组(54例),对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小左心室组术后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小左心室组[14.75%(9/61)比7.41%(4/54)、55.74%(34/61)比25.93%(14/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而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正确的术中决策是降低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患者MVR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胡宁东;夏旭;周林荣;罗国庆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糖预处理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预处理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给予糖预处理,即麻醉前2h口服含50 g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300 ml;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方法进行处理,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饮.于术前3h和术后1,3,7d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监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术后1,3d两组FBG、FINS水平及HOMA-IR均明显高于术前3h[观察组:(10.65±1.78)、(7.32±1.48) mmol/L比(5.09±0.43) mmol/L,(25.78±12.43)、(16.23±7.56) mU/L比(10.48±1.57) mU/L,11.67±6.32、5.12±2.11比2.35±0.54;对照组:(11.18±1.25)、(8.04±1.53) mmol/L比(5.12±0.39) mmol/L,(39.67±10.37)、(24.34±6.78) mU/L比(9.98±2.04) mU/L,19.07±5.49、8.56±2.87比2.2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d对照组FINS及HOMA-IR明显高于观察组,术后3d对照组FINS及HOMA-IR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FINS及HOMA-IR接近术前3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16.32±4.56) mU/L、3.87±1.12]仍高于术前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预处理可以缩短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时间,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强度,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加速康复.

    作者:马顺茂;刘红磊;任瑞锋;陈咏梅;孟繁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非返性喉返神经的术前诊断与术中保护

    目的 总结甲状腺手术术前判定和术中识别及保护非返性喉返神经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 35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非返性喉返神经的术前判定和术中识别及保护技巧.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部增强CT,术中常规暴露喉返神经,其中有4例术前颈部增强CT提示食管后方异常的右锁骨下动脉,术中在正常位置未见喉返神经,均证实为非返性喉返神经,平均手术时间为95 min,平均失血量为56 ml,术后发音良好,双侧声带活动正常.结论 术前颈部增强CT发现食管后方异常右锁骨下动脉,高度提示右侧非返性喉返神经存在,术中仔细操作,有助于避免损伤.

    作者:汪大田;张亚铭;周潮平;余一平;方静;陈曦;宋玉庆;夏苗火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辅助性治疗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基于治疗和判断预后的目的,膀胱癌可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转移性膀胱癌,其中75%为NMIBC[1].目前治疗NMIBC仍以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为首选.尽管TURBT是一种必需的诊断工具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TURBT术后1年内复发率在15% ~61%,5年内在31% ~ 78%.

    作者:冉强;佘先;李仁举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致死因素分析

    目的 总结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死亡6例,其中5例酸中毒,5例血小板减少,5例体温明显变化,4例合并心、肺、肾基础疾病或糖尿病,5例手术及麻醉时间≥150 min,5例发病距就诊时间≥72 h,18例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死亡4例.年龄≥70岁,体温≥39℃或<36℃,合并酸中毒,血小板计数≤6.0×1012/L,合并心、肺、肾等基础疾病或糖尿病,麻醉及手术时间≥150 min,发病距就诊时间≥72 h患者病死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体温明显异常、血小板明显减少、合并心、肺、肾等基础疾病或糖尿病、酸中毒、麻醉及手术时间过长、发病距就诊时间≥72 h等是AOSC的死亡因素.

    作者:刘思义;黄鹏;朱革非;李明武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观察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5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治疗92例(手术夹闭组),血管内介入治疗66例(血管内介入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10~ 46个月,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 手术夹闭组疗效良好率与不良率分别为90.2%(83/92)和9.8% (9/92),血管内介入组分别为90.9%(60/66)和9.1%(6/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98,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Hunt-Hess分级及CT Fishe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采用mRS评分行疗效评价,相同级别患者的疗效不良率在两种治疗方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夹闭组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血管内介入组[(4.03±1.01)h比(1.61±0.98)h、(15.90±2.03)d比(13.20± 1.95)d],住院费用显著低于血管内介入组[61 829.4±320.6)元比(99 876.2±371.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31.3(10~46)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为1.1%(1/94),显著低于血管内介入组的8.8%(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患者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术前状态(尤其是术前Hunt-Hess和Fisher分级)以及患者自身经济状况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作者:樊庆荣;王恩任;张列;邱治春;何明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经脐腹壁内三通道单孔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经脐腹壁内三通道单孔腹腔镜行胆囊、阑尾联合切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经脐腹壁内三通道单孔腹腔镜行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60~80 min,平均70 min,术后无切口感染、创面出血、胆道损伤、阑尾残端瘘及腹腔残余脓肿发生,术后均未用止痛药,1个月后切口无瘢痕,美容效果显著.随访半年,患者对术式评价优良.结论 术者具有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能,且掌握适应证及原则,经脐腹壁内三通道单孔腹腔镜行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术后切口无瘢痕,美容效果明显.

    作者:王雄彪;柯松;肖绪鹏;马先仕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枕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枕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13例枕大孔区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术中均准确找到瘘口并完全切除,患者出院前行DSA复查确认DAVF瘘口完全消失,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枕大孔区DAVF的临床表现、预后、治疗方式取决于其血管构筑模式,特别是病灶部位和静脉引流方式,外科手术一般能找到瘘口并能将其完全切除.

    作者:常海春;张鹏;叶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微小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微小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难点及技术关键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微小脑动脉瘤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资料.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26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动脉瘤4例,球囊辅助栓塞动脉瘤2例,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6例.38例患者均栓塞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确定栓塞程度:0级12例、l级21例、2级5例.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4例,2分10例,3~4分2例,5分2例.随访33例患者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再破裂发生.结论 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微小脑动脉瘤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技术难度较大,需根据各例微小脑动脉瘤的特征选择适宜的栓塞技术,降低栓塞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作者:孔世奇;葛信波;杨群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应用尺骨横形短缩截骨术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应用尺骨横形短缩截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1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均为单侧病变)采用尺骨横形短缩截骨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2±8)个月,通过比较其术前、术后的尺骨变异值、活动度、握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和上肢功能评价表(DASH)评分六项指标,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1例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尺骨变异值由术前(2.9±1.3) mm改变为术后(-0.2±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腕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旋转活动范围、尺桡偏范围均有一定改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手占健侧的握力术前(79.7±10.0)%,术后(93.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7.3±0.7)分改善为术后(2.9±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59.0±19.3)分提高至术后(84.0±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5例,良14例,可2例.DASH评分由术前(55.0±20.2)分降低至术后(25.0±1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反映力量型功能和生活信心的项目改善尤为显著.结论 尺骨横形短缩截骨术能够有效改善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明显减轻疼痛,提高握力,改善生活质量,对腕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程度有限.

    作者:刘海波;王文礼;谭健;何秦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