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徐援;王立;杨宁;贾育梅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因,以降低腹膜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腹膜炎发生情况、病因及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腹膜炎发生率为58个月/例次,平均0.21例次/年.39例次腹膜炎因操作不规范引起24例次,占61.5%.白蛋白(Alb)≤30 g/L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为64.7%(11/17),显著高于Alb>30 g/L患者的27.9%(1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为24.5%(13/53),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的6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居环境较好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为15.5%(9/58),显著低于家居环境较差患者的95.0%(1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腹膜炎发生率28.6%(4/14),与非糖尿病患者的37.5%(24/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操作不规范是引起腹膜炎的主要病因.营养状况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家居环境较好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低.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可使腹膜炎发生率相似于非糖尿病患者.
作者:邓利荣;南蕾;杨玉华;王彩丽 刊期: 2012年第31期
患者 男,61岁,因间断心前区不适3个月余入院.查体:血压135/10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0次/min,律齐,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心脏超声示三尖瓣隔瓣心房面可见大小12 mm×9 mm异常团状回声,结构疏松,随瓣叶活动,瓣口可见大量反流.于2012年4月14日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术中见三尖瓣隔瓣心房面一约1.0 cm×0.8 cm×0.6 cm,质软,外观呈细乳头状肿瘤,有蒂与隔瓣相连,蒂根部并部分隔瓣梭形切除,修补隔瓣缺损,三尖瓣瓣环Devega成形.病理回报:乳头状纤维弹力瘤.
作者:王新桥;郝冯辉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心功能不全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72例心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按PCI结果分为PCI开通成功组(246例)与PCI开通失败组(26例).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别.结果 开通成功组与开通失败组分别有229例及24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通成功组术后6个月LVEF和LVEDVI均较术前及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51±5)%比(43±6)%和(45±2)%、(77±13)ml/m2比(86±12)ml/m2和(86±10)ml/m2,P<0.05].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通成功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较术前和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心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开通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陈海坚;林薇;莫逆;梁金春;乌汉东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测序技术对174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7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NAT2基因分析.结果 NAT2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8,P>0.05).NAT2基因型Wt/Wt、Wt/M1、Wt/M2、Wt/M3、M3/M1、M1/M2、M1/M3、M2/M2、M2/M3、M3/M3分布频率对照组分别为39.08%(681174)、3.45%(6/174)、22.99%(40/174)、14.94%(26/174)、0.57%(1/174)、2.30%(4/174)、1.15%(2/174)、4,60%(8/174)、9.20%(16/174)、1.72%(3/174);糖尿病组分别为44.83%(78/174)、2.60%(8/174)、27.59%(48/174)、17.24%(30/174)、0.57%(1/174)、0.57%(1/174)、0.57%(1/174)、1.15%(2/174)、2.30%(4/174)、0.57%(1/1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2,P<0.01).糖尿病组NAT2快乙酰化代谢表型频率[94.25%(164/174)]显著高于对照组[80.46%(140/174)],而NAT2慢乙酰化代谢表型频率[5.75%(10/174)]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9.54%(34/174)](P<0.05).携带NAT2快乙酰化基因型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携带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者的3.98倍(95% CI:1.90~8.35).结论 NAT2快乙酰化代谢表型可能是糖尿病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而NAT2慢乙酰化代谢表型可能对糖尿病的发生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高玉章;邓刚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住院患者28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确诊18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病理确诊6例,手术病理确诊3例,血培养阳性1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结果 肺隐球菌病以中青年人为主,既往有基础疾病8例(28.6%).主要临床症状:咳嗽咳痰20例(7l.4%),胸痛4例(14.3%),气急3例(10.7%).病变位于右肺10例,左肺9例,双侧肺9例,影像学表现以结节、团块影型较常见,为14例(50.0%).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患者,血清乳胶凝集试验均为阳性.氟康唑治疗3~6个月一般能治愈.结论 肺隐球菌病多发生于中青年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可尽早行隐球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经CT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氟康唑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董菊;朱琼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组)及106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同时测定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相关指标.按HbA1c水平不同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HbA1c<7.5%组(45例)、HbA1c7.5%~9.0%组(54例),HbA1c>9.0%组(32例);按照病程不同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病程<1年组(18例)、病程1~5年组(38例)、病程6~10年组(46例)及病程>10年组(29例),比较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差异及甲状腺超声表现,并分析影响甲状腺功能的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组的TT3、FT3水平分别为(1.29±0.21)nmol/L,(3.82±0.51)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0.37)nmol/L,(4.23±0.54)pmol/L,TGAb水平为(71.37±67.16)k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4±40.17)k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bA1c的升高,TSH及TT3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9.0%组的FT3水平为(3.74±0.33)pmol/L,明显低于HbA1c<7.5%组的(3.85±0.49)pmol/L及HbA1c 7.5%~9.0%组的(3.82±0.46)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9.0%组TGAb水平为(88.45±54.39)kU/L,明显高于HbA1c<7.5%组的(61.16±49.03)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程延长,TT3、FT3水平逐渐下降,TSH、TGAb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甲状腺超声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9.5%(91/131)比36.8%(39/106),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SH与FPG、HbA1c呈负相关(r=-0.082、-0.135,P<0.05),与病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92、0.124、0.111、0.158,P<0.05);TT3与TC、LDL呈正相关(r=0.162、0.175,P<0.05);FT3与年龄、病程、FPG、HbA1c呈负相关(r=-0.236、-0.213、-0.334、-0.148,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病程、HbA1c是影响FT3、TT3水平变化的独立因素(OR=-0.177、-0.161、-0.078、-0.057,P<0.05).结论 甲状腺激素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飞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强化降脂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6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常规降脂治疗,治疗组强化降脂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百分比(34.04±0.5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缩小.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百分比(18.87±0.5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轻度缩小或延缓斑块发展.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后能显著稳定和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王晶;杨斌;冯雁玲;王志忠;程莹莹;孙占鸿 刊期: 2012年第31期
肺不张常见于肺癌、肺结核、肺部炎性反应,但一些常见危重疾病所致的肺不张比率也逐渐增多.我们采用电子支气管镜治疗感染性原因所致肺不张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24例经常规治疗无效后行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52~79(68.1±5.6)岁;因颅脑、胸腹外伤及术后致肺不张9例,脑血管疾病致肺不张7例,老年性肺炎致肺不张6例,急性药物中毒致肺不张2例.所有患者均经胸部X线或肺CT确诊为肺不张.
作者:刘如平;王文强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西咪替丁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血流、凝血指标影响,为优化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将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4d,随访半年,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改善时间、血流和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39/40),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0,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5.0%(2/40),低于对照组的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40,P<0.01);观察组的皮疹消退、关节症状消退、消化道症状消退、腹痛消退、肾损害恢复时间分别为(2.7±1.3)、(3.6±1.5)、(2.5±1.1)、(3.1±1.3)、(6.2±2.2)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9±1.8)、(4.6±1.7)、(3.8±1.4)、(4.4±1.5)、(9.4±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较治疗前明显改善[0.49±0.04比0.40±0.03、(19.5±6.3)mm/1 h比(14.2±4.2)mm/1 h,(7.7±1.2)s比(12.4±0.9)s、(16.3±2.4)s比(32.5±3.6)s、(8.9±1.4)s比(14.2±1.7)s、(6.2±1.4)g/L比(3.3±0.9)g/L,P<0.01],但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PT、APTT、TT、FIB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0.48±0.04、(17.8±3.2)mm/1 h、(8.4±0.8)s、(17.8±3.1)s、(9.5±1.6)s、(5.6±1.1)g/L,P<0.01].结论 复方丹参、西咪替丁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能改善血流与凝血指标、恢复微循环、快速改善不适症状、防治肾损害、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理想方法.
作者:康碧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评价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在非典型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有喘息、咳嗽、胸闷等疑似支气管哮喘患者95例.使用一氧化氮(N0)测定仪检测FeNO水平,检测过程严格按照美国胸科协会制定的指南进行.以临床表现和支气管舒张试验为支气管哮喘诊断的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合ROC曲线明确FeNO的诊断临界点,以评价FeNO检测对非典型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 95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44例,非支气管哮喘5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水平为(55.2±14.0)nmol/L),明显高于非支气管哮喘患者的(18.9±5.2)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无直线相关性(r=-0.162,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佳临界点为36 nmol/L,以该点为阈值,诊断支气管哮喘的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79.5%,阳性预测值为85.4%,阴性预测值为83.3%,准确度为85.9%.结论 FeNO检测对非典型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如结合肺功能检查可提高诊断效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作者:蒋雄斌;黄茂;殷凯生;朱毅 刊期: 2012年第31期
CD36是一个多配体清道夫受体,广泛分布于不同细胞表面,如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面.它的配体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经化学修饰的脂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长链脂肪酸、多聚阴离子磷脂、Ⅰ型和Ⅳ型胶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也是CD36的配体之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CD36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疾病都能导致肾脏损伤,因此,CD36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CD36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彭隽;贾汝汉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白蛋白尿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20例,依据8h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42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75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1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价各组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白蛋白尿后,特别是大量白蛋白尿组,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34.39±3.46)mm]、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10.34±1.05)mm]、相对室壁厚度(0.46±0.05)、室间隔厚度[(10.49±1.07)mm]、左心室质量[(167.37±32.12)g]、左心室质量指数[(87.62±12.16)g/m2]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二尖瓣大血流速度比值(0.82±0.19)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的(32.59±2.71)mm、(9.30±0.77)mm、0.42±0.04、(9.75±0.81)mm、(147.33±27.23)g、(80.14±13.81)g/m2、1.21±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白蛋白尿时,其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其异常程度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而加重,提示发生糖尿病心肌病的可能性增加.
作者:姚志;徐援;王立;杨宁;贾育梅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检测下呼吸道合格晨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ESBLs,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并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18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1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80株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杆菌中检出单产ESBLs70株(38.9%),单产AmpC酶22株(12.2%),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即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s)12株(6.7%).除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单产AmpC酶、ESBLs及SSBLs对其他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ESBLs和AmpC酶,临床经验用药可选择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头霉素类抗生素,对重症感染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郑国毅 刊期: 2012年第31期
腰椎穿刺是一项临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腰椎穿刺后头痛(post-lumbar puncture headache,PLPHA)一般发生在穿刺后48 h以内,主要表现为前额、枕部疼痛或弥漫性头痛,疼痛性质为钝痛或波动性痛,常伴有恶心、颈项强直、视力模糊、眼前阴影、畏光、耳呜、眩晕和视力下降等,这些症状平均持续4d,也有的持续数周至数月[1].据统计,PLPHA发生率为3%~30%,单纯PLPHA发生率为19%~25%[2].为减少PLPHA的发生,教科书上要求腰椎穿刺后预防性卧床休息、去枕平卧6 h[3].我们对400例患者腰椎穿刺后四种体位头痛、舒适度进行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战峰;孟克钊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骨保护素(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10例CHF患者(CHF组)及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OPG、RANKL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HF组血浆OPG水平[(135.91±41.8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90.13±29.0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血浆RANKL水平[(90.82±32.1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59.78±20.1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YHA分级的增高,血浆OPG、RANKL水平升高(P<0.05),CHF患者血浆OPG、RANKL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3、-0.36,P<0.05).结论 CHF患者血浆OPG、RANKL水平升高与心功能损伤程度有关,血浆OPG、RANKL可能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杨朋康;刘文君;吴娟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方法 应用ET技术检测5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50例非冠心病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血管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硬化参数、压力-应变弹性系数、管径增大指数、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顺应性.结果 两组血管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的血管硬化参数、压力-应变弹性系数、管径增大指数、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11.73±4.87、(172.38±37.24)kPa、(16.31±8.55)%、(9.74±2.85)m/s、(1.04±0.17)mm,均高于对照组的6.85±2.57、(90.58±22.37)kPa、(12.37±7.47)%、(5.71±2.17)m/s、(0.76±0.14)mm,冠心病组顺应性为(0.59±0.18)mm2/kPa,低于对照组的(0.91±0.37)mm2/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技术有助于早期评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杨涛;张魁;陈旭锋;汤少军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因常规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发现的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48例,进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多方位显示寰椎结构形态及寰枢关节间隙,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48例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中,右侧完整环型24例,孔径(6.59±0.50)mm,左侧完整环型36例,孔径(6.19±0.49)mm,右侧不完整环型24例,左侧不完整环型12例.30例诊断为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均有寰枢关节不稳及不同程度头颈转动性眩晕症状.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寰椎后弓桥的解剖结构和测量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孔径,结合对枕颈失稳的判断,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路明;陈穹;汪茂文;王钢;陈小昕;虞鲲 刊期: 2012年第31期
朊蛋白病是由朊蛋白侵袭脑和其他神经组织结构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亦称阮病毒病、蛋白粒子病、感染性海绵状脑病、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等.朊蛋白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中枢神经慢性非炎性致死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且这种疾病普遍是致命的.我们通过1例朊蛋白病结合文献进行阐述.
作者:左宝旭;张国华;苗江永;王斌斌;孙世超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为IM并发肝损害发生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175例IM儿童患者,按照其是否发生肝损害分为两组,其中85例并发肝损害为病例组,90例未并发肝损害为对照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年龄≥6岁、男性、病程、病情(累及器官≥2个)、发热时间、高体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CD4+、CD8+、CD4+/CD8+、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M抗体阳性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6岁、男性、病程、病情(累及器官≥2个)、发热时间、高体温、WBC、CRP、CD8+、抗EBV-CA-IgM抗体阳性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与IM并发肝损害呈正相关,而CD4+、CD4+/CD8+与IM并发肝损害呈负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情(累及器官≥2个)、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4+高、CD4+/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病情(累及器官≥2个)、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4+高、CD4+/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保护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等对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张东兰;王淑香;张志刚;翟德翠 刊期: 2012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对早期肾损害的指示作用.方法 纳入80例经诊断证实为高血压合并肾损害的老年患者作为A组,同时选取60例仅诊断为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作为B组,再随机抽取3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作为C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PP、PPI检测,并对A组患者早期肾损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A组中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及PPI≥0.5的患者分别占70.0%(56/80)、75.0%(60/80),明显多于B组的41.7%(25/60)、43.3%(26/60)和C组的26.7%(8/30)、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PP≥60mm Hg患者的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U)、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分别为(13.23±3.22)mg/L、(56.6±13.2)mg/24 h、(1.9±1.2)mmol/L、(2.6±1.2)mmol/L、(2.01±0.80)m/L,与PP<60 mm Hg患者的(12.03±2.32)mg/L、(42.7±12.3)mg/24 h、(2.2±1.3)mmol/L、(2.9±1.3)mmol/L、(1.21±0.90)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尿酸(SUA)、血肌酐(SCr与PP<60 mmHg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I≥0.5患者β 2-MG、SCr、MAU、LDL及Cys-C分别为(10.53±2.43)mg/L、(97±22)μmol/L、(52.5±12.4)mg/24 h、(2.2±1.2)mmol/L、(1.91±0.90)mg/L,与PPI<0.5患者的(14.00±2.15)mg/L、(82±16)μmol/L、(40.7±11.3)mg/24 h、(2.7±1.3)mmol/L、(1.23±1.10)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A、HDL与PPI<0.5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肾损害患者中PP≥60 mm Hg及PPI≥0.5的患者明显多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P及PPI可以作为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指标,对该类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其PP及PPI的变化.
作者:崔荣昌 刊期: 2012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