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肇春
Goodpasture综合征(GPS)为少见疾病,1919年Goodpasture首次报道了1例男性18岁患者,在流感后因咳嗽、咯血、贫血而死亡,尸检证实患者存在肺出血和肾炎.其后陆续有类似病例报道.现将我院的1例患者结合文献进行报道,供临床参考.
作者:庄少侠;刘洁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目的 回顾性观察有、无脂肪肝的大肠癌(CRC)患者肝转移发生的差异,分析脂肪肝对CRC肝转移的可能影响.方法 经结肠镜与病理和/或手术诊断的CRC患者326例,其中肝转移70例,脂肪肝55例.配对比较设计:根据CRC患者中脂肪肝的检出例数,以1∶2的比例确定非脂肪肝组,按年龄、性别及病情尽量匹配的原则确定,然后对其肝转移和非肝转移的检出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非配对CRC的比较中,有脂肪肝的患者肝转移的发生率为9.1%,显著低于无脂肪肝组的24.0%(P<0.01),而非肝脏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配对大肠癌的比较中,上述差异仍然存在,有脂肪肝的患者肝转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无脂肪肝组(P<0.01),非肝脏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C患者有脂肪肝时发生肝转移的比例明显低于无脂肪肝者,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黄群;陈小珠;陈富明;纪礽斌;黄健;林汉利 刊期: 2006年第25期
苯妥英钠通过阻滞钠通道,降低钠离子的传导速度,增强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阻滞强直后电位,抑制神经元持续性高频发放,阻止皮质细胞异常放电的扩散,故具有很强的抗抽搐作用,是经典的抗癫(癎)药物.同时苯妥英钠为饱和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药物[1],剂量稍有变化就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有效浓度接近中毒浓度,故应监测血药浓度.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中毒所导致的小脑损害症状也日益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现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例苯妥英钠中毒所致的小脑损害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秀文;员伟强 刊期: 2006年第25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而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为常见,我们应用泮托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赪;孙淑兰;刘竹军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及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2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及尿激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再出血发生情况、并发症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之差、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之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DL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及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鞠卫萍;周建华;李振光;吴喜娟;苘红好;吕昭霞;李霞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病毒性肝炎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关系密切,尽管甲、戊型肝炎与NAFLD可同时存在,但因为甲、戊型肝炎是急性肝炎,很快可以治愈,故对NAFLD影响较小.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肝脂肪变),其中以丙型肝炎病毒基因3a型感染为明显,肝脂肪变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征之一,然而病毒性肝炎伴随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与脂肪肝的关系可能比病毒本身更为重要.
作者:王守义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目的 探索心肌桥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选择2351例冠状动脉造影所检出的37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Nobel分级标准分为3级,对其心电图进行分析.另选择1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无其他心脏疾病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发病率.结果 部分心肌桥患者的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下移≥0.1 mV伴或不伴有T波倒置(心肌缺血样改变),其中Ⅰ级占12.5%,Ⅱ级占33.3%,Ⅲ级占72.7%,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桥患者中ERS发病率为21.6%,对照组发病率为2.0%,P<0.05.结论 心肌桥患者的心电图可以表现为正常、心肌缺血样改变及ERS,心肌缺血样改变的发生率与心肌桥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心肌桥患者中ERS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
作者:佟利剑;齐国先 刊期: 2006年第25期
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14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毕连祝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老年清晨高血压的疗效及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 51例老年清晨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服替米沙坦80 mg/d,共24周,服药前后分别测量清晨血压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51例患者清晨血压由(172.8±9.6)/(106.3±8.2)mm Hg(1mm Hg=0.133 kPa)降至(137.4±6.7)/(85.3±6.4)mm Hg,P<0.01;左室质量指数由(136.3±19.8)g/m2降至(115.4±21.4)g/m2,P<0.01.结论 替米沙坦治疗老年清晨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降压疗效确切、平稳、安全,且对左室肥厚有不同程度的逆转作用.
作者:张力华;李开军;周小红;王卫华;盛洪;许腾 刊期: 2006年第25期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1958年由Rosen等[1]首次报道的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临床综合征,以肺泡内充满富含磷脂和蛋白质样颗粒状沉积物为特征,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现结合文献报道2例.
作者:张义林;曹建华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中叶综合征与结核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06例患者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行胸部X线正侧位片、CT扫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痰涂片及培养,找抗酸杆菌.依据痰组织学、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引起中叶综合征原因:青年组为结核(67.3%)、炎症(24.5%)、肺癌(6.1%);中老年组为肺癌(50.9%)、结核(33.3%)、炎症(15.8%).结论 引起中叶综合征的原因主要为结核、肺癌和炎症,但青年组以结核为主,中老年组以肺癌为主.
作者:郑献民;范锡英;邢保春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目的 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经非诺贝特调脂治疗后对胰岛素抵抗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30例男性NAFLD患者(NAFLD组)和30例正常男性(对照组)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水平,测定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NAFLD患者用非诺贝特调脂治疗3个月后,动态观察指标变化.结果 NAFLD组体重指数(BMI)、FBG、FINS、HOMA-IR和血脂高于对照组,肱动脉舒张功能低于对照组(P<0.01).NAFLD组用非诺贝特3个月后血甘油三酯(TG)、FBG、HOMA-IR、FINS有明显下降,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明显改善、流速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AFLD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存在更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调脂治疗除能改善脂代谢紊乱、纠正糖代谢异常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外,还能改善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作者:邱蔚;王文华 刊期: 2006年第25期
一、病因及合并症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获得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故尽量明确其病因(如其他药物的毒副作用、慢性中毒、胃肠外营养、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慢性缺氧状态等)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至关重要.NAFLD常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并可互为因果,故应积极治疗合并疾病.
作者:吴小平 刊期: 2006年第25期
引起机体脂类代谢失调诱发肝细胞脂肪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型.第一型是由于从血液中进入肝内的游离脂肪酸(FFA)增多,或脂肪酸氧化减少,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TG)增多,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形成跟不上TG合成的速度,导致细胞内脂肪蓄积;第二型是由于载脂蛋白合成和分泌障碍,TG释放入血减缓,引起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而导致脂肪肝.继而氧应激和异常细胞因子等的作用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
作者:顾晓萌;袁孟彪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36例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以及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并把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器官功能不全组和器官功能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脓毒血症患者CD62P和CD63及TXB2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6-keto-PGF1α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器官功能不全组CD62P和CD63以及TXB2均高于器官功能正常组(P均<0.01);而6-keto-PGF1α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激活状态,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血小板激活指标可作为判断脏器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
作者:彭晓东;陈骥 刊期: 2006年第25期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支持下的高剂量治疗(HDT)已成为近年来治疗难治或复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AHSCT的并发症少,对NHL效果可靠,所以在移植的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然而NHL的复发是影响AHSCT疗效的主要因素,移植后的微小残留病(MRD)是其复发的根源.如何将利妥昔单抗(CD20单克隆抗体)用于AHSCT,从而减少移植后的复发,是目前淋巴瘤临床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就AHSCT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NHL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以提高利妥昔单抗在治疗NHL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AHSCT的疗效.
作者:肖毅;张义成;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25期
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TG)]在肝细胞中的过度沉积,达到5%的肝脏质量或30%的肝细胞脂肪沉积称为脂肪肝.目前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NAFLD中伴有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Mallory玻璃样变、气球样变性等组织学改变的病例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6年第25期
肺结核好发于上肺,下肺结核相对较少.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肺结核382例,其中下肺结核6例,均被误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远山 刊期: 2006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支气管镜活检、胸膜活检或开胸肺活检证实的肺癌性淋巴管炎的X线、CT及高分辨CT(HRCT)征象,评价影像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40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的原发恶性肿瘤分别是周围性肺癌13例、中央型肺癌2例、乳腺癌11例、胃癌6例、胰腺癌4例、肾癌3例、结肠癌1例.肺癌性淋巴管炎主要表现为胸膜结节、小叶核心结节、小叶内细网结节影、小叶间隔小串珠状增厚、支气管血管束串珠状增粗、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尤其是HR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癌性淋巴管炎的病理特征,是提示恶性肿瘤肺部淋巴管转移的有效手段.
作者:雷志丹;贾武林;史大鹏;马希涛;唐学义;杨志刚 刊期: 2006年第25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临床上常见并具有一定危险的呼吸障碍综合征,其特点为睡眠中因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闭塞,造成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从而导致频繁的低氧血症和觉醒,继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病理生理并发症[1].
作者:刘颖 刊期: 2006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