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树鼩在人类肝脏疾病动物模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张成;谭宇棋;柯阳;鲍天昊;王琳

关键词:树鼩, 肝脏疾病, 动物模型, 灵长类动物
摘要: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炎及肝癌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健康问题.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需要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与传统普遍使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相比,非人灵长类动物树鼩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更能反映各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应用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外利用树鼩初步建立了包括肝细胞癌、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脏代谢性疾病在内的多种人类肝脏疾病模型,但仍存在建模周期长、模型稳定性欠佳、缺乏肝硬化模型等问题,未来有待改进.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半肝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半肝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CVP)技术对肝切除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西京医院肝胆外科行半肝阻断肝切除符合研究入组标准患者80例,并分为LCVP组[术中维持中心静脉压0~5 cmH2O(1 cmH2O=0.098 kPa)]40例和正常中心静脉压(NCVP)组(术中维持中心静脉压在6~12 cmH2O)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1、3、5 d肝功能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VP组出血量显著大于LCVP组[(1225±674) mL比(304±181) mL,P<0.05];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术后1 d升至高,之后下降,到术后5 d(除ALT外),逐渐接近术前水平,ALT、AST及TBil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清白蛋白(ALB)均从术后1 d明显下降,之后轻度降低,但LCVP组下降的幅度小于NCVP组,两组在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VP组术后各时间点BUN高于NCVP组,变化趋势为术后1 d轻度升高,然后逐步下降,两组在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5 d 血肌酐水平轻度下降,两组在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切肝方法同样安全有效.LCVP组在控制术中出血和输血方面优于NCVP组,且对于术后肝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LCVP技术在肝切除术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学智;宋文杰;刘正才;王德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粪便细菌移植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粪便细菌移植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其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在某些疾病,如消化道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其伦理学争议以及患者的心理接受能力,临床应用仍受到较大的限制.而且由于移植物独特的来源,对其研究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有关其机制、治疗标准、适应证及禁忌证等均无定论.同时,对于其是否会引起其他并发症或者传染病以及应对措施,目前仍未达成相应的共识.

    作者:王威巍;张宇;李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器械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CRT应答率主要受患者选择、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合适的起搏间期及完善的术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心脏非同步收缩是CRT治疗的理论基础,体表心电图显示具有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已证实可明显获益.其他如机械非同步、心肌瘢痕、心力衰竭病因等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RT获益.目前尚未发现适用于所有患者的左心室起搏位点,但迟激动部位起搏的优越性已被充分证实,同时应避免心肌瘢痕起搏.优化起搏间期可提高急性期心脏泵功能,但CRT优化程序简便性及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作者:马少卫;马淑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肿瘤化疗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易发生骨髓抑制,产生不良反应,及时监测骨髓的抑制情况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目前监测骨髓抑制的指标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网织红细胞(RET)百分比、RET绝对值计数以及不同荧光强度的RET计数.其中RET及其参数是化疗后骨髓造血情况监测早期灵敏的指标,临床上应用于多种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骨髓造血情况的监测.

    作者:王昱滨;李燕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相关的离子通道病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香草素受体亚家族的成员之一,也是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中被阐述多、特别的一个.它具有使其编码的Ca2+通道失活的多种突变倾向,侵袭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且临床表型多样.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骨骼发育不良和周围神经病,但均只能推测TRPV4基因突变引起各种临床表现(骨骼、运动和感觉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因此,明确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分类、开发药理学的潜能,对TRPV4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刚;高崇;赵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巨大,其能导致骨骼发育迟缓、心脏疾病、肾病和肺心病等多系统疾病.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影响生长发育的机制极其复杂,主要的机制可能为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导致上呼吸道狭窄,引起肺通气障碍,导致夜间缺氧,影响多种激素的分泌.早期的药物或手术干预能较好地降低其对患儿的影响,使患儿缺氧状况得到改善,逐渐恢复到正常生长发育过程.

    作者:苏灿军;应民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创伤后,机体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来抑制创伤部位炎症,修复、重塑损伤组织.创伤部位损伤细胞及固有免疫细胞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与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肝脏、肠道形成复杂关系.免疫反应进一步发展导致免疫功能抑制,是创伤后患者罹患院内获得性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免疫功能抑制的机制研究尚不成熟,临床上缺乏规范统一的认识.

    作者:王锐;尹路路;苏成洋;韩文娟;李培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蛋白酶活化受体2在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属于蛋白酶活化受体家族,在许多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特别是上皮细胞、肥大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等.PAR2在全身广泛分布,激活后可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和释放多种蛋白,从而发挥不同的生物效应.PAR2在许多生理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如抗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视神经的发育再生以及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另外,PAR2在疼痛传导通路和慢性疼痛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萌;司军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间苯三酚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血清胆红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目的 分析间苯三酚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间苯三酚组和基础治疗组,各54例.两组患者行ERCP取石术后,基础治疗组给予西咪替丁(口服,每次2片,每日2次)+罗红霉素(口服,每次1片,每日2次),间苯三酚组在基础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间苯三酚治疗(4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以及治疗后3 d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组间、时点间和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水平随治疗的进行,逐渐降低,而且间苯三酚组较基础治疗组更低;间苯三酚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54),低于基础治疗组的27.8%(15/54)(P<0.05).结论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常规抑酸、消炎补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间苯三酚,能够降低患者体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同时也很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贾昭;吴丙美;翟健;李安平;尹晶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微粒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微粒是细胞在不同刺激下释放的囊性颗粒,它在许多疾病的循环以及组织中均可以检测到.同样,在肾脏疾病中也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微粒.微粒具有促凝、促炎、促再生以及水解蛋白等特性,可以介导血栓形成、血管炎症反应、血管再生及其他病理过程.因此,微粒可以促进肾脏疾病病情的进展.此外,微粒数量及成分的改变可以反映疾病的病情,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及预后的标志.故了解微粒在疾病中的存在情况将有助于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未来可能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新方案.

    作者:张红阳;解汝娟;于牧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中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标志物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其血管生成过程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等血管生成因子的监控.由于在结直肠癌中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预测血管生成抑制剂疗效标志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标志物包括来源于组织和血液中的VEGF、基因多态性、循环肿瘤细胞和微RNA等.血管生成通路的复杂性以及血管生成因子的多样性对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提出了挑战.

    作者:徐秀琴;余文;门斯烨;薛雾松;刘宝清;张少辉;刘会良;杨成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肝病患者粪便上清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对代谢的影响

    酒精、病毒性感染、肝内脂肪蓄积等均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诱发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随着近年来代谢组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者通过对肝病患者的粪便研究发现,变形菌、大肠埃希菌等有害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肠道的菌落特征随着不同肝病也呈现出差异性.一方面,肠道菌群在调节胆碱、短链脂肪酸等重要物质的正常代谢中扮演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物质的异常代谢反过来也对肝脏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免疫调节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全身感染等一系列疾病.

    作者:文露;彭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的临床研究现状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日益成熟,极大地挽救了濒死心肌,降低了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直接PCI治疗在急诊胸痛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临床疗效的评价已引起越来越多介入心脏医师的重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由于较多患者存在多支血管病变,使其成为高病死率的危险亚群.直接PCI可以改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血流灌注,大程度地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但直接PCI术干预IRA后可能加速非IRA病变进展,而非IRA病变进展可能对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盛博;陈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直肠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在全球的恶性肿瘤中,直肠癌具有发病率高、根治性差的特点.个体化治疗指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每例肿瘤患者根据具体实际,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在我国个体化治疗已经应用于不同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其中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也较多.但是有些医师对于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以及应用的一些要求和做法尚不明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方式,使治疗更加科学合理,是直肠癌患者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

    作者:周飞;陈庆民;吕晓红;宁晓婷;王锡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癌症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其生物标志物

    癌症相关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脑梗死的常见发病机制不同.癌症可以通过侵犯邻近心脏、血管直接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癌症也可以引起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癌症相关血液高凝状态等,血栓脱落及血流中微小栓子形成终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此外,针对癌症的治疗也可以导致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升高有望成为癌症相关脑梗死的生物标志物.由于多数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抗凝和抗血小板的药物可能会减少癌症相关脑梗死发生风险.

    作者:阙娴婷;梁志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树鼩在人类肝脏疾病动物模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炎及肝癌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健康问题.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需要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与传统普遍使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相比,非人灵长类动物树鼩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更能反映各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应用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外利用树鼩初步建立了包括肝细胞癌、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脏代谢性疾病在内的多种人类肝脏疾病模型,但仍存在建模周期长、模型稳定性欠佳、缺乏肝硬化模型等问题,未来有待改进.

    作者:张成;谭宇棋;柯阳;鲍天昊;王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翼状胬肉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在人群中发病率高.随着疾病的发展,除了影响美观,还会引起视力受损.翼状胬肉的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与紫外线引起的基因表达异常有关.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因治疗后可能出现复发的特性,故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为了达到小的创伤及低的复发率,诸多学者和临床医师对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对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方式做了许多改进,同时将新兴的药物及材料应用于胬肉的治疗,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作者:张雅冰;张晓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儿童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流行性感冒(流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且有一定的致死率.儿童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极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尤其是5岁以下散居和幼托儿童应该作为重点人群.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流感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熟悉流感的流行季节、临床表现、诊断及相关辅助检查特点、混合感染情况、流感病毒(A、B)感染的年龄、性别差异、治疗,尤其是及时了解奥司他韦的耐药性、儿童中不断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亚型:如H7N9、H5N6等问题,对于预防和治疗流感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宇廷;邹映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嵌体修复和树脂充填辅以固位纤维冠外保护对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修复方式对根管治疗术后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口腔科门诊部由于正畸而拔除的根冠完整的9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然后根据处理方式分为A、B、C、D、E五组,每组18颗,其中A组为完整离体牙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B~E组均接受常规根管治疗,B组仅治疗而不修复;C组治疗后采用树脂直接填充修复;D组治疗后使用树脂嵌体间接修复;E组治疗后使用树脂直接填充修复,并用Biosplint固定纤维冠周保护.治疗后比较各组牙根的破坏载荷以及牙根的可修复情况.结果 各组牙齿样本的根长、冠长、根近远中径、根颊舌径、冠近远中径、冠颊舌径、颈近远中径、颈颊舌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D、E组的破坏载荷值分别为(1.262±0.341) kN、(0.234±0.052) kN、(0.561±0.027) kN、(0.976±0.081) kN、(1.019±0.203) k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的破坏载荷值高于B、C组(均P<0.05),与D、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牙齿样本的可修复性折裂例数分别为16、14、4、1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组可修复性折裂例数显著少于B组、C组、E组(P<0.05).结论 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抗折性能明显降低,使用嵌体修复或树脂充填辅以固位纤维冠外保护可以提高患牙的抗折性能.

    作者:武竞业;陈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指征及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指征及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妇收治的14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阴道试分娩是否成功分为试分娩成功组和试分娩失败组,各70例.试分娩失败组改用剖宫产术,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及预后指标.结果 试分娩成功组孕产妇的剖宫产次少于试分娩失败组[(1.1±0.3)次比(2.1±0.5)次],孕产妇体质量与胎儿体质量小于试分娩失败组[(75.4±8.5) kg 比(82.5±9.1) kg、(3271±304) g 比(3470±317) g],瘢痕厚度厚于试分娩失败组[(3.6±0.7) mm 比 (2.5±0.3) mm] (P<0.05).试分娩成功组初次母乳喂养时间短于试分娩失败组[(1.2±0.2) d 比 (2.3±0.5) d],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试分娩失败组[5.7%(4/70)比21.4%(15/70)](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产妇行阴道分娩利于改善孕产妇预后,但剖宫产次较多、孕产妇体质量和胎儿体质量较大、瘢痕厚度较薄者,选择阴道分娩需慎重.

    作者:劳丹青;史春;韩燕媚;黄丽莉;王慧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