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张伟强(综述);田二云(审校)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
摘要: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阻滞剂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规剂量的RAS阻滞剂不能有效阻滞组织中的RAS,对于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的延缓作用较弱。大剂量,甚至超大剂量的RAS阻滞剂能更加安全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延缓肾衰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以及巨噬细胞因子可作为新的诊断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进展的指标。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碎裂QRS波的研究进展

    碎裂QRS波( fQRS)是近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心电图新概念,fQRS 波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f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室壁瘤、Brugada综合征、心律失常、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心血管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健康人群中亦可发现fQRS波。

    作者:吕金兰;杨文波(综述);王英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凸侧胸廓成形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中的应用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所伴发的“剃刀背”畸形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诊断脊柱侧凸的重要体征,影响着脊柱矫形手术的术后满意度,有时显得比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更为重要。凸侧胸廓成形术是传统的矫正“剃刀背”畸形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其可获得更好的术后满意度,且不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损害。该文就凸侧胸廓成形术在AIS伴发“剃刀背”矫正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蔡云华(综述);解京明;王迎松(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剖宫产切口憩室的诊治现状

    剖宫产切口憩室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剖宫产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及不孕,再次妊娠可发生子宫破裂、切口妊娠大出血等。诊断需排除内分泌原因,分析病因,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治疗以中药、女性激素等保守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时,应以手术治疗来促进憩室局部液体的流通,并切除病灶。选择手术方式时,要以憩室的类型为主要参考依据,主要采用子宫腔镜、腹腔镜、阴式手术等治疗手段。

    作者:余川蓉(综述);楼江燕(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三联疗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ANVUGIB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78例ANVUGIB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静脉滴注、云南白药口服、支持及对症等常规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奥曲肽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d。观察3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皮质醇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7%比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和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三联疗法可调整ANVUGIB患者的应激状态,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雷齐亮;石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心肌肥厚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心肌肥厚是心肌组织超负荷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以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增加、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及间质成分改变为主要特征,是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心肌肥厚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可能存在一个复杂的促进心肌肥厚网络。虽然历经多年研究,心肌肥厚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心肌肥厚的发生与机械性、神经体液、内分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细胞因子、基因以及一氧化氮等多种因素相关。该文就心肌肥厚发生的机制及相应药物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阐述。

    作者:吴小龙;薛明明;司明明(综述);孙利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的方法与疗效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修复,运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等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肩袖损伤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的外展、外旋、前屈、内旋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143.56±17.84)分比(42.73±19.46)分,(67.25±14.76)分比(33.73±6.26)分,(154.34±16.26)分比(55.12±10.13)分,(61.47±10.73)分比(35.62±12.37)分,P<0.01];治疗后肌力恢复情况的外展、外旋、前屈、内旋评分也显著高于治疗前[(4.63±0.24)分比(4.12±0.57)分, (4.73± 0.39)分比(4.09±0.45)分,(4.36±0.47)分比(3.78±0.34)分,(4.85±0.46)分比(4.25±0.38)分,P<0.01]。肩袖损伤患者治疗后 ASES评分、UCL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90.46±7.94)分比(42.37±6.36)分,(31.57±3.14)分比(14.67±1.94)分,P<0.05],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1.26±0.24)分比(7.58±0.85)分,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复肩袖损伤操作简单、创伤小,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

    作者:张雪松;张艳;王同富;金秉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疾病是其主要并发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会观察到原发性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或低血糖反应,进食后症状可明显缓解。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导致原发性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是研究的热点。

    作者:竺晶(综述);何继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172个放弃治疗的促排卵周期的临床后果分析

    目的:了解促排卵过程中因卵巢异常反应而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的临床后果。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殖遗传中心促排卵治疗的患者因卵巢异常反应而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继续进行观察和回访,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72个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因卵巢高反应而放弃治疗的122个周期中,出现10例(8.1%)妊娠。在这10例妊娠的病例中,出现5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4.1%),4例(3.3%)多胎妊娠。因卵巢低反应而放弃治疗的50个周期中,无一例妊娠,也无OHSS 出现。结论临床上因卵巢高反应而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不但存在一定的妊娠概率,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多胎妊娠和OHSS的风险。因卵巢低反应而放弃治疗的控制超排卵周期,无妊娠和OHSS的风险。

    作者:吴潇浛;黄筱金;陈曼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产褥期合理的营养保健对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产褥期合理的营养保健对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14例。对照组产褥期间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于产后1~5 d实施产褥期营养保健宣教,干预前后应用自行设计的产妇产褥期知识、信念及行为问卷对两组进行调查。记录两组产妇产后5 d子宫底高度、恶露排出量、泌乳量。两组患者随访至产后42 d,记录两组产褥期疾病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产褥期知识、行为及信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0±3.0)分比(17.1±3.2)分,(53.0±5.8)分比(42.4±6.1)分,(81.0±6.5)分比(69.2±7.0)分, P<0.01]。观察组产后子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7.0±1.2) cm 比(10.8±1.6) cm,P <0.05],恶露排出量少于对照组[(7.2±1.0) mL/d 比(12.0±1.2) mL/d,P<0.01],泌乳量多于对照组[(348±13) mL/d比(273±11) mL/d,P<0.01]。观察组产后抑郁、乳房胀痛、尿潴留、产褥期感染、子宫复旧不全、便秘、产后失眠等产褥期疾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产褥期营养保健宣教可有助于提高孕妇产褥期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改善其不良行为,降低产妇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促使产妇全面康复。

    作者:文莉;张波;易念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及机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对维持细胞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G6 PD缺乏症是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细胞酶病,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溶血、贫血等方面。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G6PD在机体发育、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严琳玲(综述);胡吉;张朝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VDR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患性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1,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其通过与分布在细胞内的维生素 D受体(VDR)结合而发挥免疫学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DR 的基因多态性与 HBV 感染后的慢性化及治疗密切相关。因此,该文就VDR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袁琛(综述);杭菲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作为一项检查技术于1980年公布以来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脑血管DSA已经成为诊断颅脑血管病变和一些肿瘤性病变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在观察脑内血管情况尤其是在颈动脉分叉处病变、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病的诊断中被认为是金标准。另外,利用计算机成像技术将三维图像与 DSA有机结合,获得脑血管的三维影像,可从多角度观察病变血管及周围组织情况。

    作者:谢名洋(综述);杜端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颌后切口行老年患者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

    目的:探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老年腮腺下极肿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腮腺下极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术后瘢痕长度、面神经功能障碍、Frey综合征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瘢痕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变应性鼻炎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与鼻部症状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血清变应原特异性 IgE( sIgE)、皮肤点刺试验( SPT)、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EOS)计数与鼻部症状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5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0例,对患者分别采用sIgE检测、SPT、外周血EOS计数测定,并对鼻炎症状进行积分;分析各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鼻炎症状积分与sIgE检测试验、变应原 SPT、外周血EOS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 =0.058,0.021,0.031,均 P >0.05);sIgE 与 SPT 呈明显正相关(r=0.532,P <0.05),sIgE 与 EOS、SPT 与 EOS 无明显相关性(r =0.133,0.078,均 P >0.05)。结论 sIgE与SPT均可作为诊断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但是无法对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主诉、体征、病状和病史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佘腊枝;鲁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AS)病变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CAS患者100例为病例组,均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选择同期疑似CAS且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抽取静脉血进行降钙素原和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病例进行分级,比较各疾病亚组之间的降钙素原和 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降钙素原 hs-CRP 水平均显著升高[(360±69)μg/L 比(50±10)μg/L,(45.59±11.25) mg/L比(1.33±0.11) mg/L,P<0.05]。随着CAS的加重,降钙素原逐渐升高;各疾病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降钙素原可作为 CAS分级较理想的指标,与 hs-CRP联合诊断,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莫艳霞;万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类型胆管癌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选择

    胆管癌是胆管上皮细胞分化异常的肝胆管肿瘤,根据解剖位置可分为肝内胆管癌( iCCA)、肝门部胆管癌( PCCA)、远端胆管癌。因胆管癌的位置特别、患者早期临床特征不明显,所以早期确诊较为困难。胆管癌的确诊需要高度特异性指标与临床、内镜、影像学检查等相结合。iCCA通常采取外科治疗,而对部分PCCA可以选择新铺助放化疗后肝移植治疗。

    作者:赵芳良(综述);陈春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促酰化蛋白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促酰化蛋白(ASP)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ASP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人C5 a新型受体、蛋白激酶C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等信号通路的参与下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近年来,对ASP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ASP代谢途径功能失调与肥胖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文结合国内外资料,对 ASP的信号转导途径、生物学功能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加米兰?吴斯曼(综述);高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和D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家族可调节多种病理生理活动,在肾脏中属于典型的生长因子系统,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DGF家族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 PDGF-C和PDGF-D是新发现的PDGF家族的两个亚型,与PDGF-A和PDGF-B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差异,其在胚胎发育、恶性肿瘤、伤口愈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多个器官的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聪(综述);刘云启(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NBNA对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发现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情况及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于纠正胎龄第3、7、28日以及出生后第3日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结果出生后第3日NBNA评分中的行为能力(11.3±1.5)分、被动肌张力(7.9±1.2)分、主动肌张力(7.8±1.3)分、原始反射(5.9±1.3)分、一般反应(6.2±1.9)分以及总分高于出生时的(9.3±1.2)分、(6.4±1.0)分、(6.9±0.9)分、(4.6±1.1)分、(5.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例早产儿纠正胎龄后第3日、第7日、第28日NBNA异常率分别为21.0%、17.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NBNA在早产儿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临床医师应给予重视,根据评分进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袁博;姬静璐;王博玉;魏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循环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正常的血流灌注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活体微循环的监测对于了解脏器功能、诊治疾病、研究疾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几种活体微循环监测技术,如正交偏振光谱技术、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近红外线光谱成像技术、脉搏血氧测定监测技术等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古妮娜(综述);张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