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代志军
生脉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等三味药组成的中药制剂,其具有扩张血管、保护心肌细胞、增加冠状动脉流量、调节血压、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氧化、抗癌及抑制病毒等作用,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休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肿瘤、各类中毒、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及辅助治疗.
作者:张晓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阿片类药物对于呼吸系统的影响是麻醉医学和药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抑制呼吸,限制了阿片类镇痛的使用.临床上虽有描述,但阿片类药物作用于大脑呼吸中枢的具体机制仍尚未完全得到阐明.解决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终将有利于患者的镇痛,并有可能减少因阿片类药物过量致死.该文对阿片类药物从细胞到系统水平影响呼吸的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许欣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于近10年突飞猛进,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但PCI治疗在给人们带来获益的同时也会对局部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并可能影响患者近远期预后.新近研究表明围术期他汀强化治疗可以减少PCI带来的损伤并改善患者预后.围术期他汀强化治疗带来的获益来自于他汀药物的生物学多效性,可能的机制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对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其中他汀对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作用可能为其重要机制.
作者:贺甫威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巨噬细胞是炎性细胞中的重要一群,对不同的微环境信号应答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而极化的M1和M2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功能表现的两个极端.其中,浸润到肿瘤组织的巨噬细胞又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受肿瘤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影响,这些极化的巨噬细胞在破坏适应性免疫反应和促进肿瘤生长与进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TAM的起源和活化表型至今仍无充分的认识.
作者:陈新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舌针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近几十年来,舌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对中风失语、吞咽困难、小儿脑瘫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独特的治疗效果;对舌针的研究也已多样化、深入化,不少学者还通过运用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血流变等方法进行观察研究,验证了舌针的治疗作用.目前,舌针存在的问题是舌穴的定位不统一、手法操作未规范、临床研究设计不严谨等.今后应使舌穴定位标准化、临床操作规范化、提升研究水平,进一步深入探讨舌针的治疗机制.
作者:李群;易荣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端粒作为一种生物钟,决定着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寿命.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DNA就会缩短一次,直至缩短到一定程度而终止分裂走向衰亡.同时,端粒酶则可以延伸端粒DNA来维持细胞的分裂能力.G-四联体是端粒DNA存在的一种特殊结构,可以有效阻止端粒酶与端粒相结合延伸端粒的过程.因此,只要促进G-四联体的形成或维持G-四联体的结构稳定就可以起到端粒酶抑制剂的作用,从而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
作者:胡慭然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CK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人参皂苷CK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体瘤近期疗效、患者生存质量、免疫功能变化、肝功能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两组近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参皂苷CK组治疗后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升高稳定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 +、CD4 +、CD4 +/CD8 +比值及自然杀伤细胞(NKC)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人参皂苷CK组相应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P<0.05);两组治疗后Child-Pugh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人参皂苷CK组相比,对照组A级数量显著减少,B、C级数量显著增多(P<0.05);与人参皂苷CK组相比,对照组TACE后丙氨酸转氯酶(AL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CK组TACE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 人参皂苷CK可提高TACE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少TACE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及肝损伤,并可降低TACE介入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用于辅助介入化疗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赵会芬 刊期: 2013年第15期
鲍曼不动杆菌由于强大的生存能力及广泛的耐药等特点,易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已经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快速、准确、可靠、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分型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研究与医院感染控制十分重要.目前用于鲍曼不动杆菌分型的方法很多,有药敏分型、生物学分型、基因分型等.研究表明,基因分型法优于其他.该文就近年来有关不动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联合检测在肝炎、肝硬化并发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在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入院的198例肝病患者和非肝病患者按疾病情况分成三组,其中未患有肝病无心脏病者15例作为对照组;单纯肝病、未并发心脏疾病的55例患者作为无并发症组;并发有心脏疾病的128例患者作为并发症组.抽取静脉血,用免疫发光法进行联合检测cTnT、CK-MB、Mb,并根据临床诊断结果比较不同指标诊断特征.结果 Mb对并发心脏病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T、CK-MB对并发心脏病检验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T和CK-MB联合检测对肝炎、肝硬化、肝癌并发心脏病的灵敏度为94.5%,特异度为90.7%,阳性预测值为98.4%,阴性预测值为90.7%.结论 cTnT和CK-MB联合检测对肝炎、肝硬化并发心脏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苑文雯;郭桐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重要和基本的检测方法,快速、准确地判读急诊心电图是临床医师实施介入治疗及进一步后续诊断检查的基础.介入治疗与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的迅速发展使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定位、风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和拓展.该文结合冠状动脉解剖、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影像学的相关研究,对12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定位诊断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磊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率及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胎盘浅着床、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血管内皮损伤、氧化应激、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胰岛素抵抗等有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领域的致病因素中逐步得到重视,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致病原因方面也受到了广泛关注.Visfantin/PBEF作为脂肪因子,其在冠心病、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领域的致病作用已经得到证实.妊高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上述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该因子在妊高征的致病原因方面也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作者:杨艳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支气管哮喘的各项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上,心理及社会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近些年来,情绪、兴奋、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社会因素对哮喘的发病影响机制及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哮喘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作者:申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胰腺囊性病变为一组异质性疾病,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对其自然病史知之其少,大多无症状,多为其他原因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包括胰腺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实体假乳头状肿瘤.多种方法包括影像学、细胞学和囊液分析对诊断有帮助,但鉴别诊断具挑战性.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病变处理显著不同.胰腺假性囊肿和浆液性囊腺瘤为良性病变,无症状时无须切除.而黏液性囊性病变如黏液性囊腺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则具恶性倾向,这些病例常有外科切除指征.
作者:康文全;付剑云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管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消化一科完成的ERCP检查或治疗的160例胆管梗阻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并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结果 ERCP诊断治疗胆管结石143例,壶腹癌8例、胆管癌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1例、原因不明的胆总管扩张2例.明确诊断率达98.75%.经ERCP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均下降,肝功能显著改善(P<0.05).结论 ERCP对胆管梗阻性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效、安全,可替代部分胆胰外科手术,实现微创治疗.
作者:张军霞;张淑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感染现状及其相关感染危险因素,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以便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l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38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等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例次率显著高于全院同期发生感染的例次率(6.65% vs 1.65%,P<0.05);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81.01%),其次为泌尿道感染(5.81%)和术后伤口感染(4.65%).结论 应根据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特点及其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下呼吸道感染的控制,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李虹;兰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上胸椎(T1 ~T4)处于颈椎前凸到胸椎后凸的移行处,前方有胸骨、胸廓前部及纵隔阻挡,加之重要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等组织器官纵横交错造成显露困难,局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术野局限、深在,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上胸椎部位的前方手术入路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已有多种手术途径.近年来,对上胸椎解剖结构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日益深入,并提出了创伤更小和显露更充分的手术入路,这将极大地促进上胸椎手术技术的发展.
作者:卢长巍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糖尿病肾病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由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试验组(50例)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和临床疗效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内生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收缩压、残余肾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2% vs 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有效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贺禄碧;周利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对12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 将中牟县人民医院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21 ~30岁组11例、31 ~40岁组36例、41 ~52岁组73例,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以及组织类型情况.结果 胃癌好发于胃窦和胃体部,临床分期以Ⅲ期(36/120,30.0%)、Ⅳ期(39/120,32.5%)居多,120例胃癌患者组织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58/120,48.2%)和黏液细胞癌(22/120,18.3%)居多,其中低分化腺癌患者中21 ~30岁组5例(45.5%)、31 ~40岁组20例(55.6%),黏液细胞癌患者中21 ~30岁组3例(27.3%)、31 ~40岁组7例(19.4%).结论 年龄较小的胃癌患者恶性度高,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而延误病情,加强40岁以下胃癌患者的诊治水平对早期诊断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斌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应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呼吸科治疗的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改善通气、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注射液2 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 mL中,于12 h内用静脉泵持续泵入,每日2次.治疗10 d后,将心肺功能症状改善状况,治疗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肺功能改善状况(显效27例,好转14例,无效2例)与对照组患者(显效16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5.935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PaCO2、mPAP、RVEF的数值分别为(75.5±7.2) mm Hg、(40.5±8.6) mm Hg、(30.1±3.7) mm Hg、(41.5±7.9)%,对照组为(66.8±7.7) mm Hg、(44.9±8.5) mm Hg、(33.8±3.9) mm Hg、(37.1±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感染、改善通气、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可显著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来林;赵中春;于建萍 刊期: 2013年第15期
中医药对乙型相关性肝衰竭的治疗优势明显,众多中医工作者开展了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医证型的研究.尽管中医药成为肝衰竭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研究者创新性地提出了证素、单证等概念,且开展了大量的阴阳、虚实分类研究,然而其临床指导意义局限.大量关于中医证型的分布演变规律的研究工作有望阐明与现代医学的联系.该文就目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中医证型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刘鹏 刊期: 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