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张璇

关键词:肥厚性心肌病, 梗阻型, 治疗
摘要: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遗传异常所致,以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晕厥甚至猝死,其猝死率高,为青壮年猝死的主要原因.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治疗HOCM的方法已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十余年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并且已成为治疗HOCM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此主要对HOC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

    目的 评价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特征对临床组织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8 ~2010年经手术、支气管镜检及痰检等病理证实的8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对其中30例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并与横断薄层扫描对比分析,统计CT边缘有毛刺征的例数.结果 短细毛刺多见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腺癌,毛刺以背离肺门方向分布为特点.MPR显示病灶内的微小钙化及小空泡征明显高于薄层扫描.结论 多层螺旋薄层扫描及MPR图像可清楚地显示肺内小病灶影象特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为临床病理分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陈萍;李小民;周和平;朱亚男;周元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90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接受CRRT治疗的MODS患者90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电解质、肾功能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全部患者治疗后APACHEⅡ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各个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pH值均得到较好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RRT治疗MODS患者可有效改善肾功能,调节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少清;汪力;秦花;黄艾晶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及其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SPN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本病预后良好,影像学检查是其主要的诊断手段,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对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不统一,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尚不清楚.现就SPN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刘长瑞;牛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新发糖尿病与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由于其症状隐匿,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近年来,糖尿病与胰腺癌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热点,而新发糖尿病作为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以新发糖尿病患者为高危人群,筛查胰腺癌相关性糖尿病,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现就近年新发糖尿病与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吴健婷;荆雪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保肛手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保肛手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共22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实施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保肛手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该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吻合口发生出血1例,经缝合后血止;出现吻合口瘘1例,均采取保守治疗后痊愈.该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8±6)个月,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1例,术后10个月局部复发2例,其中1例拒绝再次手术,术后18个月因癌转移死亡,其余2例改行Miles手术而存活.术后6个月排便紧迫感发生率、术后排便次数和大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P<0.05),且术后Kirwan分级主要集中于1 ~3级,随着时间的增加其级别也随之降低.结论 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保肛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有较好的根治效果,患者术后早期肛门功能保留良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王健宝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Genistein抗高血压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Genistein(金雀异黄素/染料木素)的血管活性作用越来越受到的重视.目前研究表明,Genistein可通过内皮依赖性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缩系统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这些影响涉及基因组和非基因组机制.Genistein还可与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通过多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类雌激素作用.另外,Genistein可作用于肾脏,增加肾血流量及尿钠排泄.Genistein也可针对体液调节系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作用.动物研究数据显示,以上作用相互协同可以达到降压的效果.

    作者:林静涵;周珊珊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调节高密度脂蛋白治疗的研究进展

    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和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认为,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呈负相关,其机制包括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抗氧化、抗血栓、调节内皮功能等.但是,由于高密度脂蛋白组成成分复杂,调节其功能比升高其总体水平更重要.目前调节高密度脂蛋白的治疗主要有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新近的生物制剂,以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作者:李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甲基化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这种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一般发生在体细胞的增殖和发展过程中,并通过有丝分裂逐代传递,表观遗传包括至少两个方面,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反应密切相关.现就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甲基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胡婉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进展

    尽管对旋转暴力型踝关节骨折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且基本治疗策略已较为成熟,但向纵深和细微发展,还存在较多的争议,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如某些骨折类型的手术指征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同,如何精准评估下胫腓联合的损伤还值得深入探讨,在下胫腓联合固定和后踝固定方面也还存在不同意见.随着技术的进步,可吸收内固定及微创技术的应用可望在骨折治疗中取得更好的结果,但对其手术经验和远期治疗效果还需更多的观察与总结.

    作者:楼永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抗真菌药物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敏感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临床特征及抗真菌药物治疗VVC的敏感性.方法 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000例妇科门诊患者的VVC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通过分离1000株念珠菌,白念珠菌为610例(61%),非白念珠菌为390例(39%).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酮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念珠菌是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较白念珠菌低,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常见.

    作者:郭爱芹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mRNA3′末端非编码区及其多态性在炎症与免疫中的调控作用

    信使RNA 3′末端非编码区(3′UTR)含有多种顺式反应元件,该顺式元件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其中,存在于3′UTR的A/U富集元件(ARE)具有调控基因表达作用.ARE介导的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广泛存在.人类细胞内ARE-containing 基因主要编码一些短暂生物学过程,如免疫、炎症及凋亡等的蛋白质.另外,人类基因中广泛存在多个可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位点,产生不同3′UTR长度或不同蛋白质产物的转录本,而且人体很多3′UTR改变的事件涉及机体免疫及炎性反应.

    作者:田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药品上市后临床试验的病例募集策略

    病例募集是上市后药品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采取有效的募集策略往往有助于增加募集病例的数量、提高募集病例的质量,终保证临床试验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基于目前上市后药品临床试验的特点和现状分析,针对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病例募集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以后药品上市后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提供思路和帮助.

    作者:曹红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自噬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自噬是存在于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分解途径,以降解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内容物,包括长寿蛋白和细胞器.在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的自噬对更新细胞器起重要作用;在应激情况下,自噬则可以上调起保护细胞的作用.自噬存在于心力衰竭的心肌细胞中,与凋亡、坏死共同存在,并参与心力衰竭过程中发生的心肌肥大和心室重构,但是至今还未清楚自噬代表的是心力衰竭细胞的修复还是一种自杀死亡途径.

    作者:黄家卓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以引起全身(或肺外)的不良反应.2009年版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强调每例患者临床病情取决于症状严重程度、全身效应和各种合并症,而并非仅仅与气流受限程度相关.对COPD的阐述更注重肺外效应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在COPD的临床管理中也更关注对其肺外效应和合并症的处理.

    作者:田立芝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和靶向治疗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依赖血管生成,故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研究热点.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浸润、转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靶向治疗的进一步研究,许多药物开始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其中包括贝伐单克隆抗体、siRNA及各种酶抑制剂等.现就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闫玉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钢板及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加压钢板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胫骨骨折患者120例,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患者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评定两组临床效果,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锁髓内钉和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干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疗效,在具体治疗中,可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邢益仿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MAPK家族ERK5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其亚族主要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近年来研究发现,ERK5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调节细胞功能有重要作用,并参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故阐明ERK5通路的作用机制,将为一些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现重点对ERK5的蛋白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盛晓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超前镇痛对再植兔耳血液循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前镇痛对兔再植耳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家兔1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和超前镇痛组(B组),各5只.动态监测两组处理前后应激激素(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再植组织血流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不同时间点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处理后的各个时间点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组动物再植耳各时间点温度差,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植手术完及1 h、24h毛细血管充盈时间长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前镇痛可以显著改善再植兔耳组织的血液循环.

    作者:张绪东;张涛;赵金玉;王成森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芹菜素对人CIK细胞杀伤结肠癌SW1116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芹菜素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及CIK细胞的作用,探讨芹菜素对人CIK细胞杀伤结肠癌SW1116细胞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芹菜素分别诱导人CIK细胞和结肠癌细胞SW1116细胞24、48、72 h,四甲基偶唑蓝(MTT)法检测上述两种细胞的生长.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CIK细胞对结肠癌SW1116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体外培养10 d后,CIK细胞比例由3.12%增加到17.55%.与对照组比较,浓度1.17 ~4.7 μmol/L芹菜素作用后的CIK细胞的增殖率显著提高(P<0.05),浓度37.5 ~600 μmol/L的芹菜素对SW1116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提高(P<0.05),三个时间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浓度2.35 ~9.4 μmol/L的芹菜素作用48 h后,CIK细胞对结肠癌SW1116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芹菜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CIK细胞的生长,明显提高CIK细胞对SW1116细胞的杀伤作用,且抑制结肠癌SW1116细胞的生长.

    作者:魏沛;陈剑群;陈复兴;刘军权;陈玲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原位新膀胱术后尿道肿瘤复发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目前原位新膀胱手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手段,但是术后仍有尿道肿瘤复发等可能性.其复发机制涉及多种学说,危险因素亦包括多种.研究显示,注重术前对膀胱颈进行活检,术中对切缘行冰冻切片检查可能提高肿瘤的根治率.对复发尿道肿瘤的患者,行二次手术、免疫治疗、化疗或基因治疗常能获得较好疗效.随着对原位新膀胱术的认识更加深入,尿道肿瘤的复发率将明显降低.

    作者:石军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