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树突状细胞与肾癌关系研究

闫东;丁国富;王勤章

关键词:肾肿瘤, 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摘要:树突状细胞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具有激活T细胞和诱导免疫反应的特殊功能.大量研究显示,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肿瘤监视等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在我国,肾癌是泌尿系统较为常见的肿瘤,现就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逃避关系,采用树突状细胞治疗肾癌的临床应用状况及其前景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胎膜早破27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病因及其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79例胎膜早破者病历资料,依破膜到分娩结束时间、不同孕周,同期是否破膜分组,对其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多次妊娠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39.42%);其次是头盆不称、阴道炎、胎位异常及多胎妊娠.胎膜破裂距分娩结束不足24h者222例,阴道和手术分娩分别占81.08%和18.92%;新生儿窒息7例、感染1例;胎膜破裂距分娩结束超过24h 57例,阴道和手术分娩依次占77.19%和22.81%,新生儿窒息6例、感染7例;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新生儿窒息、感染差异有显著性.早产28例中,新生儿窒息5例、围生儿死亡2例、新生儿感染4例、颅内出血2例、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251例足月产中,新生儿窒息8例、新生儿感染4例、无IRDS、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围生儿死亡;两组新生儿窒息、感染、颅内出血、IRDS差异有显著性.胎膜早破组自然分娩222例,剖宫产率20.43%,低于同期无胎膜早破组54.03%的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胎膜早破应该预防病因,及早处理,以降低孕产妇难产率和减少孕产妇及围产儿发病率;胎膜早破并非难产的主要原因,应鼓励其阴道分娩.

    作者:刘建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Nd:YAG激光在根管治疗术一次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脉冲Nd:YAG激光照射根管,具有快速、高效消毒作用及去除玷污层、清洁根管、熔融牙本质,封闭牙本质小管等效应.根管预备后,利用Nd:YAG激光对根管照射,对感染根管实施根管治疗术一次法,已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应用,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作者就近年来脉冲Nd:YAG激光在治疗感染根管,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的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黎石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糖尿病胃轻瘫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者常因反复发作而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治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该病发生的病因与自主神经及内在神经病变、胃肠道运动、胃肠激素异常、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Cajal间质细胞数目减少等因素有关.指出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条件,并对近年应用中医药辨证分型以及针灸等中西结合治疗该病的方法,与单纯西医药治疗组进行疗效对照得出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有显著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张红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流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流动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针对近年来流动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其发生率较高,以女性多见,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随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上升.心理健康问题以焦虑为主.影响因素除了个体素质因素外其它因素均与农民工的流动有关.

    作者:詹劲基;苏展;静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外,近年开展的微创介入手术治疗正逐渐被临床认识和应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显著,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正确认识腰椎间盘微创手术,严格适应证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秦愿军;张战和;商宇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窦房结缺血再灌注的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鉴于该病常伴随缺血性心脏病而出现,故窦房结缺血再灌注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为其原因之一.在窦房结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凋亡不足可留下引发心律失常的基础,凋亡过度可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变.采用抑制窦房结病理性细胞凋亡的措施,可望为临床防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提供新的方法.中药具有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优点,如何利用中药来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心脏保护作用是现代中医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作者:谭双;刘如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全球麻疹消除的意义与发展现状

    麻疹疫苗虽然已经使用了40余年,但麻疹仍是引起儿童死亡和其他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麻疹引起的并发症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每个器官.其中,肺炎、喉炎及脑炎是造成死亡的常见原因.近年麻疹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升高,病死率虽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仍然很高.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以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辅以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免疫,使麻疹发病例数大幅减少,从而阻断了麻疹病毒的传播.欧洲区也确定了消除麻疹的目标.而在全球,即使已有麻疹疫苗的今天,全球每年仍有新发病例4 300万,死亡人数100万.在发展中国家,麻疹是儿童的主要死因.

    作者:罗小铭;张晋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精原细胞瘤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肿瘤的发生是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以及凋亡相关基因失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精原细胞瘤的发生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近年研究发现许多基因与精原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分期分级及预后等密切相关.仅就与精原细胞瘤相关的部分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等进行综述.

    作者:李巍;李晶晶;李国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方面中的作用,已成为目前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得以充分肯定.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利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仅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徐全晓;吴广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脂肪因子Apelin研究进展

    Apelin是孤儿G蛋白耦联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样蛋白J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在人体内有广泛的分布.新的研究表明,Apelin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它在肥胖相关性疾病中的表达增加,其表达与胰岛素、体质量指数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因素明显相关.此外,Apelin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进食活动、神经内分泌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梅聪;宋滇平;严新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鼠背根节细胞分支投射至颈椎关节突关节囊和肩关节囊的解剖学研究

    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颈椎关节突关节的急慢性损伤或异常,而引起以颈痛并发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疾病.由于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既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又无明显的X线和CT表现,临床对其诊断甚为困难,易与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

    作者:王晖;李云峰;何建新;陆坚;王劼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性别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紧急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众多研究显示出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有一定差异.目前对于NSTEMI是否常规行紧急介入治疗尚无定论,本文旨在观察急介入治疗对NSTEMI的安全性有效性,探讨佳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翟文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乙醇性肝病

    乙醇性肝病是一有特异性病理生理改变的肝脏损伤.乙醇性肝病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乙醇性脂肪肝、乙醇性肝炎和乙醇性肝硬化.乙醇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免疫机制和自由基损伤被认为起重要作用.乙醇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不适,黄疸等.治疗的主要措施是戒酒、感染和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处理、营养支持.

    作者:黄庆科;林菊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客观真实的血压测量在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与预后判断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态血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变化,在临床应用上显示出很多的优点,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评价高血压治疗疗效与预后及判断靶器官损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皓;袁勇;王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围手术期肺功能保护

    围手术期肺损伤和如何进行肺功能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虽然麻醉、机械通气、手术类型、吸烟等多种因素可诱发肺损伤,但肺损伤的转归各不相同,与手术期间的肺功能保护密切相关.炎症和凋亡是围手术期肺损伤的主要机制,核因子κB的激活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提倡联合用药、保护性通气策略、术后镇痛等综合性治疗措施.文章就近年来在围手术期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促发因素、早期评估指标及肺功能保护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郭翠容;曹殿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进展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逐搏交替变化,与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心肌活动不稳定的指标.在现有的检测手段及检测仪器条件下,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是一种价廉、方便且无创的检查形式的代表,但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其对于发生各种致死性心脏病危险分级的作用仍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现就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

    作者:范影;黄织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新危险因素的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不能解释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激发人们去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其他潜在危险因素.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如易感基因MEF2A、高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光氨酸、脂联素、瘦素、感染、炎症、性格、心率、社会经济地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肥胖病因在瘦素方面的研究

    肥胖症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瘦素作为脂肪组织分泌的肽类激素,与瘦素受体结合后发挥调节体质量的作用.大多数肥胖患者体内存在瘦素抵抗,瘦素抵抗与多种因素有关.揭示瘦素抵抗的机制将对肥胖病因的研究有所突破.

    作者:彭惠;温天莲;赵红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全身热疗与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全身热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当全身温度都升高到约41.8~42.0℃时,通过热作用可以选择性的杀灭肿瘤细胞,并控制肿瘤细胞的广泛转移.全身热疗不仅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可以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活性、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和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从而达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目的.就全身热疗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相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蒋东;郑世营;陈锁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VHL基因研究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网状细胞瘤

    希佩尔-林道病(Von Hippel-Lindau,VHL)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内脏器官多系统肿瘤为特征.VHL基因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VHL基因突变导致VHL蛋白及pVHL-ElonginC-ElonginB-Cul2复合物形成障碍,引起形成富血管肿瘤重要步骤的缺氧诱导因子功能障碍,导致肿瘤发生.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网状细胞瘤是VHL病中的常见事件.

    作者:毛晓春;郑伟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