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绍峰;应敏刚
热休克蛋白可以与肿瘤抗原多肽结合,形成热休克蛋白-多肽复合物,抗原性由多肽所决定,而热休克蛋白作为分子伴侣,可以增强肿瘤免疫.这种特性可以用于治疗肿瘤.
作者:林绍峰;应敏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脂类激酶PI3K和它的下游靶点Akt,即蛋白激酶B,在各种酪氨酸激酶受体诱导的致癌信号通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成分在人类大多数恶性肿瘤中都发生了改变,尤其在消化道肿瘤的增殖、存活和抵抗凋亡、血管发生以及细胞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PI3K通路的研究有望寻求肿瘤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石松长;黄昌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何杰金淋巴瘤相关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包括EB病毒与何杰金淋巴瘤相关的证据、何杰金淋巴瘤的不同发病模式和病理类型与EB病毒阳性检出率的关系、何杰金淋巴瘤患者EB病毒感染与否对患者临床结果和预后的影响,以及何杰金淋巴瘤组织中麻疹病毒抗原存在的证据等.
作者:谢正德;申昆玲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川崎病的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为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但目前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多种因子如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遗传因素等可能参与其发病,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何跃娥;项如莲;张园海;陈其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仍是当前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其动态CT增强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以结节的强化程度指标即强化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等作为诊断依据,来判断结节的性质.就动态CT增强的强化程度指标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程德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骨保护素(OPG)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抑制其骨吸收活性及其凋亡的作用.血管钙化是活跃的血管结构的骨化,晚近研究表明骨保护素参与了血管壁的钙化.OPG基因剔除小鼠表现为严重的骨质疏松,而在华法令和Vit D诱导的血管钙化小鼠模型中,给予OPG可显著抑制血管钙化,证实了OPG的血管保护作用.血浆OPG水平可能反映血管钙化的范围和程度,反映血管疾病的发展状态,可望成为血管钙化的标志之一.
作者:欧三桃;黄颂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以闭经3~12个月或频繁出现不规则月经为起点,一直持续到后一次月经后的1年,一般发生在39~51岁之间,平均时间约4年[1].此期间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包括从临床到内分泌及生理等方面均可出现较显著的变化,临床上往往以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紊乱为首发症状前来就诊,而后诊断往往以子宫内膜活检为依据.本文对以子宫不规则出血诊刮的围绝经期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分析,探讨围绝经期子宫不规则出血的原因.
作者:李时荣;孙勤暖;于慧玲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血液黏度异常增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老年人.如能及时有效的防治血液黏度的异常改变,将有利于脑梗死形成的预防.对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72例脑梗死住院患者采用低能量半导体血管内激光治疗和单纯血栓通进行了治疗前后不同切变率条件下血液黏度值和脑梗死预后影响的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薛慎伍;王娜;张兆岩;王辉;梁堃 刊期: 2007年第14期
高血压病患者出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常常早于收缩功能障碍,如何更好地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对于防止高血压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尖瓣、肺静脉血流频谱等方法是经典常用的方法,但均存在不足,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测量方法不断出现,多谱勒组织显像、声学定量、彩色室壁运动等新技术的出现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提供更多的新方法,提供了更多、更有益的信息.
作者:陈晓霞;郭瑞强;周青 刊期: 2007年第14期
作为p53家族成员之一,p73无论在结构还是功能上都与p53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很多方面却表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p73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妇科肿瘤中,p73通过突变、甲基化、杂合性缺失等方式参与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就p73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金智;李英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捕获、提呈抗原和致敏初始型T细胞的功能.经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在许多肿瘤治疗研究中已进入Ⅲ~Ⅳ期临床实验,并显示良好的效果.
作者:吕丽琼;刘剑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前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细胞免疫效应异常有关,而T细胞的免疫效应功能异常则由T细胞免疫调控通路中关键分子的缺陷所介导.本文就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发病机制相关的T细胞免疫调控通路中的关键分子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胡成效;戴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应激性溃疡(SU),是指在各种应激状态下,胃或十二指肠、食管发生的急性黏膜糜烂和溃疡.它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并使原有病变恶化.预防SU是抢救重症患者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就SU的病因、发病机制、监测指标及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制酸药物、医源性肺炎、胃肠营养的关系等方面予以综述.
作者:翟英姬;杜国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多谱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是一项应用多谱勒原理分析心肌组织运动的新技术,可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运动进行客观、定量的分析,从而对患者的心功能、室壁运动、心肌存活性、预后等方面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作者:刘新红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前研究表明,在自然增龄过程中多因素作用于神经肌肉链一个或多个环节,造成骨骼肌质量减少,力量和功能减退,即骨骼肌衰老.骨骼肌衰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激素疗法、中国传统医药、运动锻炼均可有效地干预骨骼肌衰老.
作者:孟思进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胰性脑病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以神经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预后差,积极消除其各种诱因、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本文主要讨论其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州;王春友 刊期: 2007年第14期
骨关节炎(OA)是以关节软骨变性为特征的全关节病.近年对OA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涌现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包括氨基葡萄糖、软骨素、黏液补充治疗以及应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阻滞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自体条件血清治疗骨关节炎等,本文就此简要综述.
作者:武宏;韩颖;生孟军;王增立;刘尧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许多病理研究证明慢性鼻-鼻窦炎鼻窦黏膜中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大量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细胞因子,可能是鼻窦炎性病变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嗜酸粒细胞在谮鼻窦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作者:林欣然;李杰恩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肝细胞肝癌是世界上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蛋白质组学是以生物体系整体蛋白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以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为核心,旨在研究蛋白质表达谱和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新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相关研究.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肿瘤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蛋白质组学在肝细胞肝癌中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欣;董宝玮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线粒体跨膜电位的降低是细胞凋亡早期的不可逆事件.线粒体膜内外的电势差降低,可引起线粒体膜内外一系列的生化改变,如诱导细胞色素C释放,活化caspase蛋白酶家族,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失耦联,三磷酸腺苷合成停止;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凋亡诱导因子(AIF)的释放等,引起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终导致细胞凋亡.本文就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形成,其在细胞凋亡时的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陈慧莉;李建华;王树庆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