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栎安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并被称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4种治疗模式,随着对树突状细胞(DCs)在抗肿瘤免疫中所起中心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以及体外大量培养DCs方法的建立,以DCs为平台的肿瘤免疫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在体外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肿瘤特异性的DCs肿瘤疫苗,再注射回体内以激发机体产生主动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是具有良好前景的生物治疗方案,目前已应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李东印;谷川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一类普遍存在的转录调节因子.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NF-κB参与了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NF-κB的活性失控与人类肿瘤生发、浸润转移、耐药、预后密切相关,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永忠;张祥福;王川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接触镜包括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中国主要以配戴SCL为主,占总配戴人数的99%.与SCL相比,RGP由于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使得它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特别是它配戴操作简单,可用于儿童屈光不正的矫正,倍受眼科医师的推崇.目前RGP镜片被认为是接触镜领域有前景的矫正屈光矫正的医疗器具.
作者:霍栎安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癫痫的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对外部信息作出整合反应的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与年龄、癫痫的类型、发作的频率、程度、部位、持续及干预时间、手术及抗癫痫药物治疗等因素有关.神经元的损伤机制主要有钙内流机制、兴奋性氨基酸机制及凋亡机制.目前大量的实验可望通过神经元保护治疗改善癫痫的认知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银升;杨金升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GF-β1、PTEN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3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GF-β1表达阳性率为94%,其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阳性率为30%.TGF-β1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TEN的表达阳性率为53%,PTEN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随着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程度的增加,TGF-β1的表达逐渐增强,PTEN的表达逐渐减弱.TGF-β1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TGF-β1高表达和PTEN低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恶性转化有关,可作为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郑伟;王家富;黄庆玉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蒙,随着狭窄的加重,随时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或死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前需进行头部CT扫描、磁共振、颈动脉超声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50%,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60%可作为CEA的主要手术指征.全身麻醉仍是CEA的主要麻醉方法,局部麻醉亦有有利之处.补片成型以及应用转流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与CEA相比,血管内治疗仍处在实验阶段,尚不能取代CEA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主导地位.
作者:王志文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流感病毒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性病原之一,20世纪已发生3次流感世界大流行.人们一直期望能有高效广谱的流感疫苗,这也成为了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1998年由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的BNA干扰(RNAi)是重要的基因沉默机制,它对病毒RNA也有很强的降解作用.RNAi也给流感病毒感染的基因治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如今科学家们在体外体内实验中都证明了RNAi可以高效抑制多种亚型流感病毒复制.RNAi不仅具有高特异性、高效率、长效性,而且应用对象广泛、成本低、使用简便,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有望成为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抗流感武器.
作者:杨晓芳;李明远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肝功能衰竭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在肝细胞培养成为可能之前,肝移植是惟一有效的治疗途径.过去的20年,肝移植手术在全球很多国家越来越普遍.供肝的存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醉医师维持供肝活力的能力.因此,了解影响供肝活性的因素和事件对麻醉医师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血流动力学、笑气和细胞因子是众多因素中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尽管现代麻醉的进展已经使肝移植手术成为可能,但有关这个领域的文献依然很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龚园;朱晨宇;朱耀明;孙德海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局部过度炎性反应是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上检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与HIE相关的细胞因子,对新生儿HIE病情的早期评估、疗效及远期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而细胞因子的免疫学治疗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克茜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全身麻醉剂,它血气分配系数低,对呼吸道没有刺激作用,可以快速洗出,适用于面罩下快速诱导,可以安全地用于成人、儿童、老年人及困难插管患者的麻醉诱导.因此,七氟醚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七氟醚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王洪萌;林财珠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由于端粒酶特异地表达于大部分肿瘤细胞,并且为大多数肿瘤细胞持续分裂所必需,因此抑制端粒酶活性就成了一种治疗肿瘤的特异靶点.随着对端粒酶研究的深入,应用靶向端粒酶的方法治疗肿瘤成为热点,并取得了较多的新进展,本文针对端粒酶在肿瘤中的表达调控和靶向端粒酶的肿瘤寡核苷酸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春华;毛立军;郑骏年;刘彦群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本文从题法、检法、译法、拼法、句法、段法、章法和封法这八个方面阐述综述的写法.
作者:喻东山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气道重塑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干预治疗的新靶点,中药抗气道重塑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特点,应用前景良好,近年来对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报道渐多,本文对这方面的报道进行综述.
作者:段旭东;杨牧祥;于文涛;王晓红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是许多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自主神经活动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为人们了解的是其通过调节房室结功能而影响心室率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主神经活动在心房颤动尤其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左俊荣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肺栓塞是致命性疾病,在美国每年新发病例约有650 000例,有11%病例在出现症状1h内死亡[1].肺栓塞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占首位[2].肺栓塞临床表现不一,常被忽视而误诊.
作者:靳培敏;杨素贞;刘凤丽;禹丽娜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马兜铃酸肾病是一种药物性肾损害疾病.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已经十余年,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存在多种观点和假说.本文参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着重就该病的发病机制简要综述.
作者:李胜;唐德燊;刘华锋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痴呆类型,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聚集形成老年斑,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脑内神经元大量丢失.AD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炎性反应与AD的发病及进展有关.本文对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补体等在AD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张强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其确切的致癌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引起胃黏膜急、慢性炎性反应,细胞增生与凋亡平衡失调,胃癌相关基因变异,氧化性损伤,亚硝酸盐和亚硝基化合物增加,人端粒酶RNA的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增加,环氧合酶表达增加,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晓艳;张育华 刊期: 2007年第16期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是一种重要的前炎性因子,在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的药物,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有着特殊的关系,它能够调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敏感性.本文综述了MIF在免疫性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并归纳了MIF与皮质类固醇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皮质类固醇激素敏感性的机制.
作者:李琳琳;郑祥雄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现在研究认为脂肪组织是胰岛素抵抗(IR)产生的始发部位.脂肪组织除了能调节人体能量代谢平衡外,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等.在已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中,瘦素、TNF-α和脂联素等与IR密切关联.瘦素可抑制胰岛素分泌,TNF-α的分泌与胰岛素调节的葡萄糖代谢存在高度负相关.脂联素对于维持胰岛素敏感性和正常的糖代谢是必需的.同时,亦有一些细胞因子与IR的关系有待证实.本文就脂肪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裴新军;张静喆 刊期: 200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