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爱;王鲜艳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其进入甲状腺细胞是由钠/碘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介导的.NIS能将碘从间质逆浓度转运到细胞内,这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主要的限速步骤,NIS的功能异常与一些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对NIS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现仅就NIS的结构、功能、分布、调节及其在临床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沈耿;常向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在体外循环下实行心脏外科手术目前已非常普遍,尽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体外循环装置、材料及灌注技术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使体外循环安全性已大大提高,病死率明显降低,但体外循环过程中,因血液成分大面积接触人工材料、气血界面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诸多因素激活了炎性细胞,引起各种炎性介质、趋化因子的一系列释放,由此引起的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相关的心、肺、肾等器官功能失调,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作为主要的炎性细胞,在介导SIRS引起的组织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探讨PMN激活的机制有助于对CPB炎性反应进行可控的特异性干预,并使机体防御系统免受实质性损害.
作者:周伟鹤;王胜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又称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我国疫情也较严重.本病病死率较高,可高达25%,存活者近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后遗症.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疗法.进一步加强对乙脑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于早期认识本病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就JEV的病原学、脑损伤机制、免疫学变化及疫苗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赵川;向光明;余光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促发因素,据估计,HBV感染率占世界总人口的5%,长期慢性感染者终生期50%发生HCC.HBV整合发生于急慢性HBV感染、HBV携带者、肝硬化、HCC及癌旁组织,在HBsAg阳性的HCC中,约85%可检出HBV的整合,HBV的整合与HCC密切相关,对HBV整合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HCC的发生机制.
作者:王涛;王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探讨血清淀粉酶(AMS)对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我们测定4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AMS,并与肝纤维化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作者:陈卓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近30年来血液学有重大进展的领域,其持续深入的发展已成为治疗乃至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某些免疫异常疾病、遗传性疾病、代谢疾病,尤其是某些实体瘤的根本途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allo-HSCT的主要并发症,也是移植相关死亡主要的原因.文献报道,异基因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aGVHD的发生率为50%~80%,病死率则超过30%[1].对aGVHD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aGVHD的病理过程表现为来源于供体的T细胞识别,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攻击受体组织而发生的损伤性改变.在T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h)群体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对aGVHD的发生、发展及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助性T细胞群体与aGVHD的关系成为了移植免疫的研究热点.
作者:朱逸;曹祥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各种原因造成的肢体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征象,恢复充足的血液供应乃缺血组织成活之关键,但是缺血组织再灌注又可导致缺血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如果缺血组织的范围较广泛,如腹主动脉瘤手术、主要的血管栓塞或损伤、高位肢体离断、严重肢体挤压伤及长时间应用止血带等,再灌注损伤不仅存在于缺血组织,尚可进一步引发远隔器官的损伤,进一步发展时可衍变成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可见,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超过缺血局部,波及远处的非缺血器官[1].因此肢体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一直是重症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就此内容简要综述.
作者:刘爱芬;马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卒中具破坏性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病理学和实验研究显示,脑实质出血周围存在一个组织损伤和水肿进行性加重的区域,该区域内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如果能在此时间范围内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使受损的脑组织恢复功能.因此,对ICH后周围组织损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慧娟;黄永勤;李新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的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胞外基质的增加而不是其降解的减少,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在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始终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被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下游反应元件,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参与细胞外基质(ECM)产生积聚等功能,这在多种纤维化疾患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在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中均证实CTGF的异常高表达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已成为肝纤维化新的研究热点,仅就这方面近几年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尚军洁;李孝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糖尿病肾病(DN)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肾小管、肾小球聚集终导致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ECM合成降解失衡与DN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s)是关键的肾脏ECM降解酶体系,TIMPs在调节ECM降解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糖尿病(DM)时高血糖作为启动因子,诱导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等相互作用共同影响ECM的合成和降解,而这一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物质蛋白激酶C(PKC)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高表达实现的[2].现就TIMPs、TGF-β1和PKC在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胡玲;柳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窄QRS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动过速[1](134),指QRS波时间<0.12s,频率>100次/min的心动过速,窄QRS心动过速系由室上性激动经完好的希-浦氏系统下传至心室所致[2].窄QRS心动过速分类方法众多[3,4].在此基础上把窄QRS心动过速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心房扑动2:1或1:1传导、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本文旨在探讨各种具有急症意义的窄QRS心动过速的识别,为临床正确处理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孙建霞;李桂云;程峻;郑秀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分类在2001年出版的Bergey's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第1卷]中,孪生球菌属被列入芽孢杆菌纲,芽孢杆菌目,葡萄球菌科中的第2属[1].
作者:李仲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肿瘤的免疫监视机制,即宿主免疫系统如何预防肿瘤的发生、发展,这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近再度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1].在小鼠实验中观察到淋巴细胞和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分子如γ干扰素(IFN-γ)等,一起参与对某些肿瘤的预防;在鉴定大量能被T细胞识别的人类相关或特异性肿瘤抗原,以及在分离肿瘤转移灶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免疫监视的证据.此外,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中,T细胞的浸润与患者显著提高的生存率有关.这些均提示免疫治疗或疫苗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大量研究已显示荷载肿瘤细胞裂解物、肿瘤抗原蛋白、多肽或DNA的肿瘤疫苗联合注射细胞因子或辅助剂可以产生免疫和临床效应,但这些免疫效应通常较弱,临床上更是很少能达到完全和持久的效应[2].
作者:何宋兵;汪良;张雁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任何心脏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作者:贾红轩;卢一郡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999年Kojima等[1]在小鼠胃内分泌细胞发现一种含28个氨基酸的多肽,为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它能诱导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的分泌,并与能量代谢、肥胖和胰岛素分泌有关,现将ghrelin与糖尿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林少达;陈小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h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呼吸道,在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即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危重病医疗的广泛开展呼吸机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VAP成为院内感染和抢救成功的重要问题.Cook[1]报道,由VAP所致死亡的发生率为20%~71%.某些特定的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VAP病死率高,有文献报道高达87%[2].Shorr等[3]报道VAP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9d,患者的医疗费用也明显增加.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VAP的发生,对于降低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仅就VAP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综述如下.
作者:白金川;曹相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是造成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在我国,脑卒中则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死疾病.其致残率高,为国家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每年为此所花费的医药费用虽然高达上百亿元,但是对此病病死率的控制、残疾后的康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仍然不尽人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脑卒中新的诊断技术和防治方法的广泛应用,相关费用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在世界各国迅速上升.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保健资源,满足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要,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脑卒中的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
作者:石玲燕;金嵘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电视胸腔镜术在心脏外科疾病手术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10余年的发展,表现出该项微创技术在治疗心脏疾病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疤痕小、术后美观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已成为微创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代表着胸心外科发展的新趋势.现仅就电视胸腔镜微创技术在国内外心脏外科领域应用现状及疗效综述如下.
作者:吴子衡;谷力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后2/5(枕叶、颞叶底部)、脑干、小脑和丘脑后部.病损后可产生以下症状:眩晕、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共济失调、面部麻木、眼肌麻痹、复视、视力视野障碍、肢体麻木瘫痪、猝倒发作及意识障碍等[1].一旦发展成椎-基底血栓、其病死率达20%~30%,因而早期诊断,对于预防和减少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清林;荣本兵;李作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指具有刺激细胞从贴壁依赖性生长转变成为贴壁非依赖性生长的一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动物正常组织细胞及转化细胞中,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均可产生TGF-β.其生物学功能有促进胚胎发育,调节免疫,生长抑制,创伤修复,促进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等.现仅就TGF-β与纤维化疾病之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齐晓艳;路欣;多景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