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与癫痫的研究进展

吴伟;迟兆富

关键词:癫痫,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分类, 抗癫痫药
摘要:癫痫是一组以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作为了离子通道疾病,其发病与钠离子、钾离子通道及Ach受体功能异常有关.新近的分子遗传学和药理学研究发现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Ca2+ channels,VDCCs)与癫痫有密切的关系,现仅对神经元VDCCs的分子结构,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两方面阐述VDCCs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并展望其在抗癫痫新药研制方面的理论应用价值.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成为癌研究的重点之一.子宫内膜癌可分成两种主要的临床病理类型,Ⅰ型为子宫内膜样的子宫内膜癌(EEC),属于激素依赖型,占子宫内膜癌的80%;Ⅱ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的子宫内膜癌(NEEC),属于非激素依赖型.已确认多数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关,这从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中均已证实.下面就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炳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属黄病毒科.于1989年克隆成功,HCV基因序列清楚.长约9 400个核苷酸,由5'端非编码区(NCR)、单一开放阅读框(ORF)、3'端非编码区(NCR)组成.5'端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病毒复制及保持病毒性状方面起重要作用,3'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一定作用.ORF长约9 030nt,编码3 010个氨基酸,称为病毒多蛋白前体.经过宿主细胞编码的蛋白酶修饰后形成功能不一的病毒蛋白.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蛋白(C、E1、E2/NS1),是组成病毒颗粒的蛋白;非结构蛋白(NS2、NS3、NS4A、NS4B、NS5A、NS5B),是参与病毒复制和其他功能的蛋白.HCV基因变异性很大,共有6个基因型,50多种基因亚型,常见为1a、1b、2a、2b.我国以1b、2a为主,占70%~80%以上.

    作者:徐建玉;李昌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如自由基、刺激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内钙超载、黏附分子、白细胞、细胞因子等[1-5],介导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RIR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常可遇到,如视网膜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青光眼高眼压患者的降压治疗.防护RIR损伤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现仅就国外有关RIR损伤防治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徐世勤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膈神经功能与膈肌起搏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膈神经是维持呼吸功能的主要神经,以往的文献明确指出膈神经功能在维持正常通气功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膈神经失去功能(简称,失功)将导致通气功能下降,但是一侧膈神经失功以后,患侧通气功能下降的程度尚无明确数据;膈肌起搏是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方法,以往认为:膈肌起搏时必须保持膈神经完整,但是临床常常见到膈神经失功,并且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能否应用膈肌起搏尚无明确结论.

    作者:肖飞;陈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Wnt途径的组成调控及在肿瘤发生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外各种刺激通过相应介质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诱发细胞内一系列级联反应,使细胞增殖分化或周期停滞等,由此构成细胞信号传导系统.在此系统中,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刺激细胞加速增殖与无限生长或凋亡抑制,导致肿瘤发生.Wnt途径作为细胞信号传导系统之一参与肿瘤发生的机制涉及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细胞黏附等多方面.因此,对其研究历史和各组分结构、功能调控变化与肿瘤间关系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郑健;郭美君;王丽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有包膜的负性单链RNA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轻重不等.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危害为严重的国家,建国后52年已累计发病140万人,占同期世界总病例数90%以上,死亡4.5万人.虽然近年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是近10年全国每年仍有4~6万人发病,该病的疫区仍在不断扩大,并已波及某些中心城市[1].加强对HFRS发病机制的研究,对掌握病情,判断预后,指导治疗,降低病死率,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经伟;李树臣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世界上流行较为广泛的慢性致病菌之一.许多研究资料表明,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与胃腺癌和胃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而儿童是HP的易感人群,因此,研究儿童时期的自然人群中HP感染状况与HP感染相关因素及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发生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庆文;王琳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整合素和抗肿瘤血管生成

    近年我国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增长.无限制生长、侵袭和转移是肿瘤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主要措施.1971年Folkman[1]首先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新生的理论,其后又证实肿瘤生长初期不伴有新血管生成,称为无血管期,但到肿瘤生长至1~2mm3大小时,要继续生长就必须依赖新生血管来维持,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它不仅向肿瘤提供营养,也向宿主输出大量的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是重要的抗癌措施.整合素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的受体,能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黏附,参与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以整合素为靶点可有效地进行抗血管生成治疗,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作者:李真斌;齐协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以拓扑异构酶Ⅱ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研究进展

    DNA拓扑异构酶(ToPo)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中,是通过改变DNA的α值而影响其拓扑结构,引起拓扑异构反应的酶.拓扑异构酶可分为两类:类型Ⅰ的酶(包括ToPoⅠ,ToPoⅢ)能使DNA的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反应无需供给能量;类型Ⅱ的酶(即指ToPoⅡ,ToPoⅣ)能使DNA的两条链同时发生断裂和再连接,当它引入超螺旋时需要由ATP供给能量[1].

    作者:田庆锷;李玛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肿瘤凋亡和增殖关系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不仅是由于细胞的过度增殖,也与凋亡的干扰有关.肿瘤无法调控的增殖是其主要的特征,增殖需要大量耗氧,缺氧是实质性肿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肿瘤的缺氧是肿瘤发生恶性转化甚至转移的始动因素.近的研究已表明,许多人类肿瘤内部都有显著的缺氧区域[1],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受缺氧或低糖的调节.

    作者:李力;李玉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免疫抑制剂治疗现状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又名Graves眼病(GO)、内分泌突眼、浸润性突眼、甲状腺眼病、免疫性眼眶病、免疫相关性眼病、甲状腺眼眶病、Graves眼眶病等,各文献报道不一,均依其病情侧重点不同而命名.近年来发现本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我国有增高趋势,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在眼科占眼眶病20%,成为主要致盲原因之一.

    作者:张艳姣;顾明君;刘志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STATs与肿瘤

    STATs(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家族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浆并在激活后能够转入核内与DNA结合的独特的蛋白家族,它与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道耦联,发挥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作用.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STATs家族有7个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成员(STAT1-4、STAT5a、STAT5b、STAT6),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STATs激活后形成二聚体,转入到核内,结合特定的靶DNA启动子序列,促进相应的基因转录,进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生存和凋亡;STATs异常激活将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凋亡障碍,促进肿瘤的形成、发展;针对STATs家族成员的各种阻断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试对此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古生;蔡建明;项莺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草酸钙结石预防的研究

    尿石症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治愈后有明显的复发倾向.草酸钙是尿路结石的主要成分之一,以草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结石,治愈后复发率高达60%~80%,因此,如何预防极其重要.

    作者:施国海;张士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膀胱癌肿瘤标记物研究新进展

    90%以上的膀胱癌是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超过70%的TCC治疗后复发,复发患者中约30%肿瘤恶性度增加[1].肿瘤标记(tumor markers,TMs)作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有效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对膀胱癌肿瘤标记物作简要综述.

    作者:钱立新;丁鸿;刘训良;吴宏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端粒、端粒酶与胃癌

    20世纪30年代,遗传学家Muller和McClintock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概念,70年代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证实端粒结构为简单的核苷酸重复序列,1984年Greider和Blackburn又在四膜虫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1].近几年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十分活跃,现仅就端粒和端粒酶在胃癌方面的研究做简要阐述.

    作者:张雁山;米登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炎性细胞和肿瘤细胞分泌的炎性介质

    一些诱变剂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同致癌物一样导致细胞增殖.肿瘤的缓慢发生是由于炎症过程导致癌性突变[1].大量的外因性和内因性化学及物理因素导致了DNA的化学改变.而后者,在炎症组织中显著增加的内因性的氧化作用可能是对肿瘤发生起到主要作用.例如,无法控制的氧化损害可以导致DNA氧化改变,生成DNA氧化加合物,如8-羟基-2-脱氧鸟苷,一氧化氮(NO)与过氧化物反应生成过氧亚硝酸盐(ONOO-).DNA的损害也可以在生理条件下发生,据估计每个细胞每天有100个DNA加合物生成.突变基因损害必须被修复,或者是损伤的细胞凋亡来预防变种体细胞继续生存和潜在繁殖[2].炎症组织可妨碍细胞的修复和凋亡,如果在这种组织中有强制性DNA的复制和有丝分裂,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张阳;宋革;鲁开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一氧化氮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与DN关系密切,现简述如下.

    作者:王转锁;李凤良;宋钦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早期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检测的研究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外报道,近年来45~64岁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逐年上升,年度增长率为1.8%~5.5%,死于乳腺癌的危险为3%~5%.早期乳腺癌是指原位导管癌,直径≤5mm的T1 a肿瘤和早期浸润癌.腋窝淋巴结状态(axillary lymph nodes status,ALNS)是决定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1].多年来,临床上判断ALNS的主要方法是依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近年来由于对乳腺癌治疗的进一步探讨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经历ALND对其生存效果并无明显改善,较大的手术范围只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因而,在术前准确评估ALNS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手术范围成为临床医师追求的方向,逐渐探索出评估ALNS的新方法--哨兵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s biopsy,SLNB).

    作者:孟祥朝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出血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由Fisher等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这一术语.临床上HI并非少见,且病死率较高.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HI已由尸检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其认识也日益加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现仅就HI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卢晓航;黄晓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树突状细胞在细菌、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DC)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微生物感染机体后,不成熟DC经模式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TLR)识别微生物抗原并成熟,其吞噬活性下降,而细胞表面分子(如MHC-Ⅰ、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CD54)、黏附分子以及细胞因子(IL-12、IL-10、IFN-α)表达增强,能有效地刺激初始性T细胞的增殖反应,是决定感染免疫应答的始动及其方向的中心环节.而后的Th应答类型受微生物的产物及佐剂、DC表面的信号受体、DC亚群、细胞因子微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现仅对近年有关DC在细菌、原虫感染免疫中的研究简要概述.

    作者:向晓星;周霞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