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温清;王义兴;林勤郁;杨春水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诊断, 病因学, 病理解剖
摘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1]发现并命名,是一种特殊表现的脑血管病,系基底动脉尖部位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而且发病极其凶险,病情危重、预后极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生命的常见疾病.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虽可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存率,但对于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分子病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正在兴起的乳腺癌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应用分子手段治疗乳腺癌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石之驎;王沙燕;傅建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膜融合中的SNAREs及其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Del Castillo和Katz用微电极在蛙神经终板进行电生理研究时,发现电刺激神经引起的运动终板电位,是同时产生的微小终板电位的总合.他们提出递质是以大小一致的量子进行释放的.后来由于电镜的发展,发现了神经终末内含有大小近似一致的突触囊泡,认为它们是含有神经递质的量子释放的小单位.当神经兴奋时,Ca2+进入终末内,突触囊泡与质膜融合,并以胞吐的形式,把递质释放于细胞外间隙.70年代Henser等用冰冻蚀刻技术观察到囊泡融合、胞吐及膜再循环的全过程.

    作者:张弗盈;王文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肺癌中抑癌基因PTEN的研究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地肺癌的发病率、病死率急剧上升,肺癌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和多基因改变的过程,主要由于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及DNA修复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是1997年由Steck等3个研究小组分别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0q23.3上,并已被克隆[1].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参与了细胞生长的调节,并在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中起一定作用.有关肺癌与PTEN基因关系的研究起步虽晚,但仍有一些积极结果值得重视,现就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徐小杰;梅同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神经系统疾病

    烯醇化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在糖酵解过程中,它催化α磷酸甘油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现已发现五种烯醇化酶同工酶,分别由免疫性质不同的3种亚基α、β、γ组成,即αα、ββ、γγ、αβ、αγ,均为胞浆二聚体酶[1].脑组织中存在αα、γγ、αγ三种烯醇化酶同工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表明,γγ型特异定位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故命名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2];αα型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内,其免疫特性与肝内烯醇化酶相同,故称为非特异性烯醇化酶(non-neuronal specific enolase,NNE).

    作者:杨玲艳;何一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免疫细胞在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每年的恶性肿瘤患者超过160万人,癌症正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一位致死原因.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是激发或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免疫力,从而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另一种治疗肿瘤的方法,在抗肿瘤复发中被寄予很大希望.

    作者:王知力;董宝玮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前列腺癌u-PA、bFGF和TGF-β1表达与其浸润、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肿瘤的恶性标志,也是治疗肿瘤的大障碍和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前列腺癌(PCa)与所有实体肿瘤一样,其浸润性生长、转移等行为与血管形成、肿瘤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浸润、转移PCa有关基质-上皮相互作用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李青;王章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骨桥蛋白与血管重塑的关系研究进展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型的糖基化磷蛋白,它在细胞外基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OPN先在骨组织中被发现,但近年来在不同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VSMC)及上皮细胞中也有表达.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骨桥蛋白参与多种生命现象,如骨代谢、肿瘤的生长转移、炎症与免疫等,尤其在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作者:林全;王良兴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临床上主要有高代谢症状群和神经兴奋性增加,甲状腺肿大等特征,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为突出,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日久可能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简称甲心病).文献报道,甲心病发生率约占甲亢住院患者总数的10%~21%,甲亢并发甲心病常见[1].目前诊断标准尚未统一.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提出甲亢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为:(1)已确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病者有下列病征之一或多项:①心脏增大.②心律紊乱,如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但仅有窦性心动过速或期前收缩不计入内.③心力衰竭.(3)除外其他原因的心脏病.(4)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奏效后,心脏病变基本治愈[2].甲心病患者长期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容易并发冠状循环不全,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危险,因此,对甲心病患者必须迅速地在上述危险并发症出现之前彻底控制甲亢,尤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更是极端重要.

    作者:毛文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CO)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灌流不足,同时出现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表现.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是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揭示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李绍龙;光雪峰;白文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皮肤癣菌分类鉴定研究中的应用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由它引起的皮肤癣菌病呈逐渐上升趋势,有些菌种导致的手足癣和甲癣较难治愈,而且容易复发和再感染.对皮肤癣菌的快速、准确的鉴定和分类将对确定感染、传染源和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及监视治疗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鉴定分型主要依靠培养的菌落特征、镜下孢子和菌丝的形态以及生理生化试验.这类方法一般只能达到种间的鉴别,而且易受培养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皮肤癣菌的菌落易发生变异,常常不能准确反映遗传本质.近年发展起来的以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克服了表型分型的不足,在真菌的鉴定分型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和潜力.本文对几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点及近年来在皮肤癣菌鉴定分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牛桃香;骆志成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c-fos原癌基因的表达与全身麻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分子和基因水平探讨麻醉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已备受重视.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又称细胞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序列相似,种类多,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的细胞中.近来,原癌基因家族中的c-fos基因在全身麻醉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已引起关注.

    作者:屈强;史忠;杨天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虽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精细的研究,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引起SOM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包括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功能障碍、感染和变态反应.可能其中一个因素引起,一个因素使它持续,另一个因素使它加重.现将ET功能障碍、感染及变态反应与SOM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志坚;刘鸿源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新型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研究活跃的部分,目前已发展至第三代,许多新型AI的开发及应用,三苯氧胺(TAM)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标准地位受到了挑战,AI特别是新型三代药物治疗乳腺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仅对新型AI的作用机制、特点、常用药物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鞠瑞秀;丁玉峰;王慎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前列腺素在脊髓水平痛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的迅猛发展,对疼痛信息传递和调制的初级中枢-脊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本是外周组织中的一种炎症介质,在脊髓痛觉信息传递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贾新权;张宗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真菌(fungi)自被人类发现以来,它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和起源问题迄今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它既非植物界,又非动物界,而是与植物、动物并立的第三界.Langeron(1945年)研究还发现,真菌和动、植物的根本区别是不形成组织,系由一套管子系统所组成.虽然从外观上看,各管均被分隔成许多细胞,但其本质仍属单细胞生物.至于起源究属单元集体、多元集体或原生生物,至今尚无定论.目前多数学者习惯将真菌列入植物界.

    作者:张洪海;仝玉卿;杨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RV)自1973年发现以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急性腹泻病重要的病原之一,全球每年约有87万儿童死于RV感染,并且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深入研究RV的流行病学、作用机制、免疫机制等成为RV腹泻预防和治疗的重点.现仅就RV感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丽利;黄永坤;魏群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1]发现并命名,是一种特殊表现的脑血管病,系基底动脉尖部位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而且发病极其凶险,病情危重、预后极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温清;王义兴;林勤郁;杨春水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他汀类药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致残率高,是多数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人的主要死因.目前在部分发达国家CVD的病死率已经呈下降趋势,而在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年化及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者增多,CVD发病率日益升高.导致心血管病事件的基本病变就是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它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作用在不同环节引起的疾病,病因目前尚未明了,所以如何对AS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终实现对CVD的控制是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作者:苏卫红;庞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幽门螺杆菌致胃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研究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许多研究表明HP感染会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异常,这可能在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许多上消化道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但HP导致胃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具体机制还不甚明了.现仅就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韩静;文嘉陵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大肠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血行性、淋巴性转移和消化道种植播散.临床上约50%以上的大肠癌患者在行根治性手术前已有了无法检测出的微小转移,它是大肠癌术后转移和复发的直接原因.因此,预测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对于判断预后及指导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TNM分期不能充分反应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需要进一步寻找分子指标来预测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肿瘤转移机制十分复杂,涉及癌细胞和宿主两方面,一系列,多步骤的复杂过程[1].从分子水平大概分为以下几个过程:①原发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②黏附分子介导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黏附.③癌细胞释放多种蛋白水解酶水解细胞外基质、基膜.④癌细胞通过水解破坏的组织间隙向局部浸润或经血管和淋巴管向远处纵深发展.⑤肿瘤组织新生微血管的形成.⑥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在新的微环境中生长,增强.现仅就主要与大肠癌转移相关的分子指标阐述如下.

    作者:赵德芳;仝林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