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

原皓;徐丽华;吴克香

关键词: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病, 冠状动脉综合征
摘要: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已有大量研究,本文仅就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简要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关参数及其生理评价研究现况

    自1985年由Barker等[1]首先将磁刺激引入临床后,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临床应用引起了广泛重视.目前,除了单一脉冲刺激外,还可进行成对的以及重复的经颅磁刺激.这对于了解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评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的调控、以及研究脑部损伤的预后都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就MEPs的有关参数及其生理学意义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庞少存;李支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前列腺癌非手术治疗现状

    前列腺癌(Pca)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分期、细胞分化、患者年龄、全身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心理状态而定.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予军;苏军;瞿连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反义核酸类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反义核酸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以应用反义核酸类药物来抑制特定基因表达为目的的基因治疗技术.反义核酸类药物包括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前者是人工设计合成的与特定基因互补的寡核苷酸,它能通过W-C配对与特定基因结合来抑制其表达.核酶是具有RNA裂解活性的RNA.

    作者:潘光锦;韩金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Q波梗死的治疗进展

    粥样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基础.业已表明,阿司匹林和肝素的联合应用可明显减轻症状、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同时亦可减少上述疾病引起的死亡事件.然而,肝素和阿司匹林都有应用上的限制.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后的高凝状态常持续数月,因此,长期的抗凝治疗可能更为有益.而肝素往往需要频繁监测凝血状况并调整用药剂量,使其仅限于医院监护室中短期应用.

    作者:陈圣国;韩业发;王传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小肝癌的乙酸灭活治疗研究

    传统的外科手术难以将恶性肿瘤完全彻底地切除,且常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人们正不懈地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现就国内、外应用乙酸化学灭活治疗小肝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胡虞乾;邓水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巴曲酶的临床研究现状

    巴曲酶,商品名为东菱迪芙和DF-521(原名东菱精纯克栓酶),是由生物合成的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属于糖蛋白,其肽链由23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36 000,它能直接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使纤维蛋白多聚体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因此具有降纤、溶栓、抗凝等作用.

    作者:冯加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前列腺特异抗原研究进展

    迄今为止,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已被公认为检测前列腺癌(Pca)具临床价值的瘤标,美国FDA已经同意应用PSA结合DRE检查对50岁以上男性进行筛查,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

    作者:邢晓光;李忠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UW心肌保存液组成探讨

    UW液是80年代末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研制的.UW液初的成分是蜜三糖及乳糖醛酸,通过不断实践及研究,加入新成分,形成了现在以羟乙基淀粉为基础的灌注保存液.这种液体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的心脏移植手术中.现就UW液组成成分在心肌保存中的作用探讨如下.

    作者:张勇;龙村;吕国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胰腺癌化疗新指标——临床受益疗效及其应用

    化疗为提高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因胰腺位于后腹膜,加上术后胰腺床的改变,CT往往难以精确分辨正常胰腺与胰腺癌界限和客观测量肿瘤大小,而且症状缓解和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改善的疗效预示价值明显优于客观肿瘤消退,导致临床受益疗效(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取代肿瘤大小成为主要的胰腺癌化疗指标[1-4].

    作者:贾林;袁世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的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本文对DAI近年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瑞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人骨形成蛋白与肿瘤细胞凋亡

    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初因其具有诱导骨形成的作用而得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还是一个多功能因子,在胚胎发生和发育、组织与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Wozney[1]于1988年首次报道了人BMP-1、BMP-2A、BMP-2B和BMP-3的cDNA克隆及表达,以后相继有16种不同的人骨形成蛋白cDNA得到克隆.目前国内也已克隆了多种BMP亚型的cDNA,在BMP家族中,具有较强功能活性者为BMP-2、BMP-4和BMP-7.

    作者:荆俊杰;吴景文;章翔;王如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

    在全世界,宫颈癌的病死率位于所有妇女癌症病死率的第2位,每年新诊断的宫颈癌患者估计有50万人.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ous,HPV)至今已发现至少80余种,其中20余种已证实与人类的宫颈肿瘤相关联[1],90%以上的宫颈癌有HPV感染,而且不同类型的HPV所致宫颈癌的预后和患病年龄也不相同[2].20世纪80年代Zur-Hausen首先提出HPV为宫颈癌的主要病因的假说,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研究发现HPV16、18型等高危型HPV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HPV与宫颈癌的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饶智国;郑燕芳;张积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研究进展

    肠系膜是腹后壁的腹膜壁层返折至肠管脏层的双层腹膜组织.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是少见病,国内有限的资料表明多见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本病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性表现,临床误诊率高,约2/3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拟诊为不能定论的腹部包块.为了提高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认识,现将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产β-内酰胺酶的G-杆菌耐药性及防治

    感染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日益增多的新抗生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手段.但是随之出现的耐药菌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从1983年起,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耐药性呈显著增加,同时,多重耐药性细菌也有增多趋势,并造成医院内感染[1].据报道,美国某医院G-杆菌对头孢拉啶的耐药率自1986年的27%增至1994年的43%[2].国内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也有同样趋势,这一趋势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用量的大幅增加是一致的[3].

    作者:赵永健;刘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基因治疗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指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复位手术后,以及眼球穿通伤后,由于玻璃体内以及视网膜表面的细胞增生和收缩,造成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变.是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导致全视网膜脱离而失明.近30年来玻璃体手术虽快速发展,手术技巧已有很大提高,但PVR的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随着对PVR病因学认识的深入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快速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应用基因治疗PVR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叶美红;邢怡桥;喻长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复发及难治性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放、化疗敏感性肿瘤,其中约10%~25%侵袭性(中、高度恶性)患者属于原发性难治病例,另外初治达CR病例中约30%于2~3年内复发.复发及难治性侵袭性淋巴瘤患者需给予二线挽救化疗.二线挽救化疗方案由与一线化疗方案药物无完全交叉耐药的药物组成.本文就复发及难治性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综述如下.

    作者:王学敬;李小燕;卫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胰岛素对瘦素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和瘦素是与体脂含量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二者相互调节以维持体脂相对稳定.因此,有研究提出脂肪-胰岛内分泌轴反馈调节假说.在生理状态下,机体脂肪含量的信息通过该轴被胰岛素细胞接收,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岛素通过对脂肪细胞的营养作用和(或)直接地刺激脂肪细胞瘦素的分泌而升高血浆瘦素水平.这样,通过瘦素和胰岛素的中介作用,在脂肪组织和胰岛素细胞间建立一个双向反馈环[1].现就近几年国外有关胰岛素对瘦素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陈诺琦;黄国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已有大量研究,本文仅就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简要综述.

    作者:原皓;徐丽华;吴克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是一种含硫的氨基酸,近年来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3].本文就其概念、代谢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曾凤兰;张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自1985年McCord[1]首次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很多,在神经系统方面主要是关于大脑及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灌注损伤,而对于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报道较少.

    作者:肖海军;阚世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