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陆惠华
恶性肿瘤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能够侵入邻近组织并通过血管、淋巴管等到达身体远隔部位形成转移灶.近年来,人们在肿瘤浸润、转移机制及抗浸润、转移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ECM在维持正常组织结构与功能及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晓曦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表现,是Q波型心肌梗死(QMI)和心性猝死(SD)的高危险因素.正确的诊断,及时的处理是防止或减少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至关重要的措施.现就近年UA和NQMI的诊断、危险分层及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赵建芬;马玉琢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神经组织一旦成熟就不可能再生.这样神经组织一旦受到损害,将不可逆转,永久缺失.所以,许多神经科学工作者将目光集中到脑移植,期望象肝移植、肾移植那样,通过脑组织移植达到治疗目的,但是收效甚微.随着近年来对神经组织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发现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这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新的曙光.现将对神经干细胞及脑移植做重点介绍.
作者:于春泳;魏学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是1982年Tatemoto等首次从猪脑中提取的含36个氨基酸的多肽.从分子结构看,人、大鼠、豚鼠及家兔NPY的氨基酸顺序完全相同,猪的NPY仅在第17位由未氧化的亮氨酸替代已氧化的蛋氨酸.NPY的生物学作用极为复杂,除与学习、记忆、惊厥、疼痛、焦虑、抑郁、摄食等有关外,NPY可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血管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方中良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作者:马金萍;丛洪良;王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对凋亡(apoptosis)的分子机制研究显示,凋亡是一个遗传性的程序性过程,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及调控.凋亡的失调与许多疾病,包括肿瘤、神经变性、自身免疫、心脏疾病和其他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李文;包仕尧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近年来,由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及其治疗学的迅速发展,使发达国家的冠心病病死率逐年下降.然而,心力衰竭(CHF)的发病、致死及致残率却不断增多.
作者:苏长江;李玉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新近的房颤防治指南建议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约占初诊房颤患者的35%~45%.本文仅将PAF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崔琪琼;张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随着分子基因技术的进展,近10年中,通过定位克隆已证实约100种基因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但是这些疾病绝大多数是单基因疾病(如Huntington病、家族性心肌病),多基因疾病如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作者:孟超;陆惠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CT血管造影是将CT与血管造影相结合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及CT经肝动脉造影(CT hepatic angiography,CTHA),现将近年来有关血管造影CT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培永;张开贤;张强;张仁明;马德库;柳澄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高脂血症(HLP)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重要危险因素.在AS形态学异常出现前,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已明显异常[1].以往对EDD的研究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输注乙酰胆碱(Ach)和数字性血管造影(DSA)的方法[2].但这种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对疾病的早期发生、发展及临床干预治疗后的观察.近年来开展的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性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的方法,使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前到改善损伤内皮功能的早早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评价高脂血症患者EDD以及药物或干预手段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屈建锋;郜朝晖;刘小冬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心房纤颤(AF)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增高,由此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日益增加.目前该病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中老年AF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均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观点,本文结合国内外较新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就中老年AF的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AF的认识.
作者:赵年昆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病例的不断增多,医疗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溶栓药物的不断涌现,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心肌梗死溶栓的成功经验唤起了人们对此疗法的重新关注,当前大规模溶栓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有效.
作者:陆世建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系一种大补元气、扶正固本的中药,近年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了黄芪注射液使用方便,价格适中,对心、脑、肾等多种疾病有满意疗效,现回顾如下.
作者:高希斋;高良熙;郭中洪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心脏并非是单纯的肌性器官,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间质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细胞外间质不但为心肌细胞提供支撑作用,还影响细胞的复制、生长、死亡等生命活动,与心肌细胞共同维护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作者:谢锦萍;汪家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近30年来高血压临床研究有了迅猛发展,突出表现在随机试验作为一种高血压研究的方法和标准,荟萃分析作为大量随机试验的概括和总结,已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和认可,随着这些进展及对传统医学模式局限性的认识,1992年一种医学临床实践的新模式--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应运而生,在短短的10年中其理论日趋成熟,对高血压诊治的指导作用亦日益重要,本文就EBM的理论及其对高血压的指导作用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王营忠;高燕;刘兆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Orexin又称hvpocretin,是1998年发现的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经肽,中文有增食欲素、胖素、阿立新素等不同译名.
作者:熊雯;于常声;周建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妊娠可加重孕妇原有的心脏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如患马凡综合征的孕妇孕期可发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妊娠前就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孕期可使左室功能不全加重.约4%的孕妇有心脏相关疾病,少数需要在孕期进行外科治疗[1].孕期进行心血管外科手术对母体和胎儿都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但随着近年来心血管手术及与之相关的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使这类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本文就孕妇心脏外科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黑飞龙;龙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长期咳嗽可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夜间剧烈咳嗽影响睡眠,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咳嗽引起声音嘶哑,声带损伤,甚至咳嗽晕厥综合征[1].因此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慢性咳嗽的治疗简要概述如下.
作者:成学禧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脑缺血后,对大脑功能损害的预防及治疗至今仍是全世界急救及重症医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低温和预缺血对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一直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现仅对二者共同介导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刘睿;况铣;吴洪翔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