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MP-2及其抑制剂TIMP-2在膀胱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

王林辉;孙颖浩;马永江;颜克钧

关键词:组织抑制剂, 膀胱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 肿瘤转移机制, 降解, 细胞外基质, 转移过程, 周围组织, 抑制作用, 侵袭转移, 浸润, 特异性, 关键酶, 癌细胞, 合成
摘要:近年来,通过对肿瘤转移机制的广泛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 matrix,ECM)在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通过对ECM的降解而促进癌细胞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是降解ECM诸成分的关键酶.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剂(TIMPs)对MMPs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维持着ECM的降解与合成的平衡,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因子与乙型病毒性肝炎

    细胞因子是机体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类因子,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细胞因子在肝脏里有许多作用,尤其是在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特别是人乙肝病毒(HB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间接通过宿主反应的主要类型的确定和直接通过限制病毒应答而达到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亦会导致肝脏组织损伤.

    作者:黄明清;刘恒耀;蔡正平;何光榜;杨占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又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危及我国人民生命的疑难重症之一,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复杂多变,累及器官多,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30%~60%[1].随着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应用,其病死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作者:张继红;梁柳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类焦虑心理形成初探

    焦虑是医学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变态心理.它来自躯体又作用于躯体,明显地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发展.因此,揭示住院患者焦虑心理形成过程和规律,能为临床心理医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作者:邢杰;李鹏;叶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致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如不积极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因此,能否将病变终止于肝纤维化或逆转至正常,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的关键.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

    作者:林秀萍;周苏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评价

    目前正式定名的人类干扰素(IFN)型别有4种:Ⅰ型包括α-、β-、ω-IFN3种,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母细胞、滋养层细胞产生;Ⅱ型只有γ-IFN,由T淋巴细胞产生.α-IFN至少有24个亚型,β-、ω-、γ-IFN均为单一物质.Ⅰ型IFN作用于同一受体,Ⅱ型IFN作用于另一受体.IFN的功能很多,主要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三大功能.继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应用白细胞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之后,国内外学者对除ω-IFN之外的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α-IFN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的药物.

    作者:张占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囊收缩素(CCK)与焦虑障碍

    1928年Ivy和Oldberg在胃肠道中发现了一种肽类物质,它能刺激胆囊收缩和胰腺分泌,后来将这种肽命名为胆囊收缩素(CCK).1975年Vanderhaeghen、Signeau和Gepts报道,CCK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起着神经递质或调质的作用.

    作者: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β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研究

    临床上通过许多前瞻性或者病例对照研究,人们已经发现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增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成分中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增加可使血液粘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导致血流速度减慢,使血栓易于发生.近年来,纤维蛋白原的基因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提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异受遗传基因的调控,基因序列含有众多变异,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赵伟佳;柳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钙离子拮抗剂在肝病中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钙离子(Ca2+)拮抗剂在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对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新途径,现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刘建军;智红;吴晓英;李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调控

    1868年,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分支郎罕细胞(Langcrhans cell,LC)首先在皮肤内被发现;本世纪70年代初,Steiman和Cohn正式报道了这类形态、功能均极为特殊的免疫细胞.此后的研究发现DC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抗原提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类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抗感染、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90年代初,随着体外大量获取纯化DC实验技术的建立和成熟,对DC的研究飞速发展.

    作者:陆京伯;石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CR在单疱病毒基因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单疱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是一种DNA病毒,基因组DNA约有15kb大小,编码72个基因和70种不同的蛋白质,有核衣壳和周围的包膜结构,分Ⅰ和Ⅱ两种类型,其突出特性是潜伏感染,即使有循环抗体存在,HSV亦能在宿主内终身潜伏.HSV-1主要引起单疱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HSV-2与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和宫颈癌密切相关;HSV-1和HSV-2均可引起病毒性脑炎

    作者:郭玉麟;张爱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脑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近10余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展,要确切地了解和掌握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像技术,必须熟悉血脑屏障(BBB)及其病理变化,神经科临床医师熟知BBB的生理解剖,但对其在脑部疾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知道甚少.现对有着BBB受损机制以及在CNS某些主要疾病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屠永华;陈康宁;王玉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学特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简称PBC) 是引起成人慢性淤胆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诊断及分型的确立有赖于肝组织学检查,本文就其病理学特征综述如下.

    作者:任星峰;陈寿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判断研究进展

    两个要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治疗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即疾病的活动度(轻、中、重)和临床发作特点(间断性、持续性),客观地评价UC的炎症活动程度是建立合理治疗方案的前提,由于缺乏判断UC活动度的精确、客观的指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作者:许会东;黄玉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药物性脑保护

    1 概念消化生理学家Robert在实验中观察到,给禁食24小时的大鼠胃内注入致损伤物质(如无水酒精、强酸、强碱、25%氯化钠或者沸水)可造成大面积肠粘膜坏死,但若此前数分钟先予大鼠口服或注射前列腺素则可减轻损伤或阻止坏死性损伤形成,并将这一现象称为细胞保护.

    作者:李长安;巩晓英;慕廷民;王继恒;赵掌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甘草与血压升高

    甘草是一种植物根的提取物,广泛分布于地中海及东方各国.2000多年前,甘草被用来作为一种解渴的草药或促使溃疡愈合.直到1950年,在西方甘草也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香料来使用.50年代以后的研究使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发生了转折.下面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张永生;吴平生;刘伊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检测病毒核酸定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定量检测对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AS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例ASI行血清学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HBV-DNA定量检测,2例血清HB-VeAg(-)者行肝活检,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血清105~、106~copies/ml病毒含量:血清HBeAg(+)为19/25例(76%), HBeAg(-)为14/26例(53.9%).2例血清HBeAg(-)肝活检者肝细胞均有HBsAg及HBcAg表达.结论:即或血清 HBeAg(-),病毒复制未必完全停止,开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对病情观察、预后判断、传染源管理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胡德海;朱崇尧;陈乃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Alzheimer病与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是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原因,占痴呆综合征的50%~60%.以全脑性萎缩、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神经元空泡样变和缺失为病理特征.

    作者:朱猛;夏春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孤啡肽对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1994年,一种与阿片受体有较高同源性,但与目前已知的阿片受体的特异性配体只有很低亲和性的孤儿阿片受体被克隆出来,命名为阿片受体样(opioid receptor like,ORL)受体[1].随后瑞士和法国的两个实验室几乎同时报道发现了ORL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并命名为孤啡肽(orphanin FQ,OFQ)或痛敏肽(nociceptin).一级结构与其他内阿片肽,尤其是强啡肽A相似,由此引起了关于阿片家族的新受体和新配体研究高潮.

    作者:许建阳;刘志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研究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又称为特发性震颤、良性震颤.常有家族史,故又称为遗传性震颤或家族性震颤.人群患病率410~3 920/10万,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 300~5 050/10万[1].1887年Dana首次描述了该病,100多年来,尽管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诸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仍确诊困难,治疗无非常有效办法.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今就本病发生机制、临床特征、诊断、鉴别、治疗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简要概述.

    作者:柳四新;唐北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线粒体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50多年前,线粒体曾是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由于线粒体在细胞中含量多,容易纯化,含有许多重要的酶类,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过程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都在线粒体内进行,因此,对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研究曾经在生物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作者:黄巧冰;武一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