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噬在肿瘤放射增敏中的研究进展

宋洪美;何田丽;马建新

关键词:自噬, 放疗敏感性, 乏氧, DNA损伤, 肿瘤干细胞
摘要:细胞自噬是进化上相对保守的过程,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维持内稳态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有助于放射中的抗肿瘤作用.在肿瘤治疗中放射治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大部分肿瘤存在放疗抵抗.放疗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肿瘤组织的乏氧程度、DNA损伤修复能力及肿瘤干细胞的存在等.本研究回顾自噬与放疗间的关系发现,以上三种因素很可能是放疗中自噬的潜在分子机制,并探讨了临床中这些关系和机制的治疗意义.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心功能指标与迟发脑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心功能指标与迟发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6月在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的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迟发脑病患者60例作为A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的一氧化碳中毒未合并迟发脑病患者60例作为B组,C组为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三组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心功能指标检测、心肌酶谱和同工酶的测定,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的室颤、房室传导阻滞、QTc延长、ST低平、房(室)早、窦缓(速)等心电图异常发生情况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C组,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均明显高于C组(P<0.05),同时A组的血浆CK、CK-MB与cTnI也均明显高于B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K、CK-MB和cTnI为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迟发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一氧化碳中毒多伴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和同工酶的异常表现或表达,其中血CK、CK-MB和eTnI含量为迟发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观察血CK、CK-MB和cTnI的变化有助于对迟发脑病作出判断并指导治疗.

    作者:武晓宁;安连朝;张亚芳;马军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光动力联合二氧化碳激光对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光动力联合二氧化碳激光对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光动力联合激光治疗.应用流式细胞仅检测研究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以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CD4+/CD8+比值(1.19±0.9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8±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CD8+比值(1.75±0.7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3.92±12.65)%和(8.38±2.79)%,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22±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处于免疫失衡状态.光动力可以调节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失衡的免疫状态,以利于皮损消退.

    作者:李志锋;李小静;李立红;刘保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中医院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3年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阳性菌株中检出逐年增多;痰标本中检出多;主要分离于脑外科和呼吸内科患者;非限制级、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耐药率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逐年上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取得初步成效,应预防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或不合理使用.

    作者:彭丽;倪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新生儿支气管封堵器放置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OB)用于指导新生儿支气管封堵器(BB)放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需以支气管封堵器术中行单肺通气的择期胸科手术的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全部患儿均先行气管插管,A组通过气管导管置入纤维支气管镜评估患儿气道情况,然后拔出纤维支气管镜,根据评估结果以听诊定位盲插法放置BB;B组直接采用听诊定位盲插法放置BB.记录两组BB放置前,放置后即刻、5 min和10 min 4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和乳酸水平,比较两组BB定位时间、BB放置尝试次数、术中BB移位次数、术中肺萎陷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时间和术后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建模处理.结果 两组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和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定位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肺萎陷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BB放置尝试次数和移位次数少、拔管早、术后气道黏膜损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指导新生儿支气管封堵器放置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进一步优化推广.

    作者:林俊宏;谢志伟;何春卉;徐颖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是细胞内重要的蛋白质降解系统.研究表明UPP参与恶性肿瘤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的调节,影响其发生、发展.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阻断UPP,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肺癌在人类癌症死亡原因中居于首位,蛋白酶体抑制剂对肺癌的疗效研究仍在进行,其作用机制复杂,与NF-κB的下调、细胞周期调控、PTEN/PI3K/Akt通路和P53的调节等有关.本文对蛋白酶体抑制剂在肺癌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洁玉;张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全段甲状旁腺素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BAP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严重程度将其分为38例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和24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组.检测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Glu)、血钙(尖锐湿疣)和i-PTH.研究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及与BAP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MSAP组的白细胞计数(WBC)、Glu和i-PTH均明显高于MAP组(P<0.05),而尖锐湿疣则明显低于MAP组(P<0.05).Ca和白蛋白、前白蛋白及Υ-谷氨酰转肽酶均呈正相关(r=0.300、0.392、0.354,P=0.018、0.002、0.005),而和i-PTH呈负相关(r=-0.368,P=0.003).WBC和i-PTH升高均是BAP患者出现MSAP的危险因素(OR=1.252、1.029,P=0.005、0.030).结论 i-PTH在BAP患者中随病情加重而升高.i-PTH和WBC升高均是BAP患者出现MSAP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宁;张冬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体外循环技术在巨大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巨大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乳腺甲状腺外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中收治的5例巨大甲状腺肿瘤导致气管严重受压变形、狭窄而无法直接行气管插管建立给氧通道的患者在联合体外循环技术辅助下完成气道建立并成功实施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发展的颈部肿块,伴有逐渐加重的气短、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术前均经喉镜、纤维支气管镜、食管吞钡、颈部增强CT等检查了解声带动度、食管受侵情况以及气管狭窄程度等,CT显示气管严重迂曲、变形、狭窄,测得气管狭窄部位在2~4 mm之间.手术麻醉前采用经典的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清醒气管插管,但均未获得成功.在充分评估患者能够耐受体外循环的基础上,采用腹股沟局部麻醉后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再进行全身麻醉,经手术解除气道压迫后立即行气管插管建立给氧通道并停止体外循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严重出血发生,术后随访无近远期并发症.结论 体外循环为巨大甲状腺肿瘤致气管严重狭窄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术中给氧方案,使呼吸通道更容易建立,并且扩大了甲状腺肿瘤的手术适应范围.

    作者:李治荣;郝帅;田武国;张晓华;陈懿;罗东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抑制PTEN在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抑制同源物基因(PTEN)在小鼠内毒素(LPS)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8~10周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n=6)、LPS组(n=12)、Wortmannin+LPS组(n=12)和Phen+LPS组(n=12).对照组气管内滴入等体积生理盐水,Wortmannin+LPS组和Phen+LPS组腹腔注射Wortmannin 0.6 mg/kg和Phen 1.6 μmoL/kg,1h后气管内滴入LPS 5 mg/kg,LPS组气管内滴入LPS 5 mg/kg.注射脂多糖或生理盐水后6h时处死动物,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进行肺损伤评分、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以及肺系数、肺水含量、肺通透指数、肺血管通透性、血气分析指标的测定.结果 Phen+LPS组的肺损伤评分、肺组织W/D比值、肺系数、肺水含量、肺通透指数、PCO2均显著低于LPS组(P<0.05),但高于对照组(P<0.05).与Wort-mannin+LPS组比较,肺损伤评分、肺组织W/D比值、肺系数、肺水含量、肺通透指数、PCO2和病理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1).结论 抑制PTEN可降低肺水肿参数,降低肺血管通透性.

    作者:王标;王泽宇;彭誉;玉章峰;吴允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妊娠妇女甲状腺自身抗体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

    目的 探讨沧州地区妊娠妇女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阳性率及其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妇女786例,按孕龄分为T1、T2、T3期,采用电化学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TPOAb、TGAb水平.根据《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规定的标准,将妊娠妇女分为甲功正常组、临床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和低甲状腺素(T4)血症组.观察比较不同分组和分期孕妇TPOAb、TGAb的阳性率.结果 妊娠妇女在T1、T2、T3期TPOAb阳性率分别为9.95%、11.07%、11.22%,TGAb的阳性率分别为8.14%、9.09%、8.65%.甲功正常组、临床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低T4血症组TPOAb阳性率分别为8.03%、77.78%、53.57%、28.57%,临床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与甲功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T4血症组与甲功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Ab的阳性率分别为8.30%、33.33%、10.71%、7.14%,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孕妇甲状腺自身抗体检出率高,TPOAb、TGAb阳性可作为评估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指标.

    作者:魏粤晓;王吉云;陈童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4种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25)在初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初诊的经手术活检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74例纳入本研究.在手术或化疗之前检测患者CYFRA21-1、SCC、CEA和CA125的血浆水平.另外共67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肺部良性疾病组.分析单项与联合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肺癌患者的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在肺鳞癌患者中阳性率高于肺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Ⅳ期患者中CEA、CA125的阳性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yfra21-1在肺癌、肺鳞癌、肺腺癌的诊断敏感度高,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或肺鳞癌患者中,4种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均高于CEA、CA125、SCC 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肺腺癌中,4种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均高于CEA、SCC 2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4种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而特异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对初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竺晟;戈伟;罗卫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E钙黏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宫骶韧带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E钙黏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子宫骶韧带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子宫全切患者55例,分为三组,其中轻度POP组(POP Ⅰ~Ⅱ度)15例,重度POP组(POPⅢ~Ⅳ度)22例,正常组(非POP患者)18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三组患者子宫骶韧带组织中E-钙黏蛋白和MMP-9的表达情况,比较分析两者在各组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POP组及重度POP组的E-钙黏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而MMP-9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 0.05或P<0.01),并且E-钙黏蛋白的降低和MMP-9的升高随POP严重程度加重而加大;E-钙黏蛋白和MMP-9在轻度和重度POP组的表达呈负相关(r=-0.5612,P=0.0295;r =-0.6221,P=0.002).结论 E-钙黏蛋白降低和MMP-9的升高可能是POP发病机制之一,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POP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红;洪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超声引导下PICC与常规置管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常规置管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穿刺技术置入PICC,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MST)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疼痛程度和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3.8%、78.5%)、置管时间[(29.25±5.42)、(55.56±8.14)min]、疼痛评分[(3.02±1.01)、(5.32±1.48)分]、患者满意率(89.2%、5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脱管(1.54%)、静脉炎(1.54%)、堵管(4.61%)、单纯肿胀(9.24%)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8.46%、10.77%、12.31%、2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常规置管穿刺技术置入PICC比较,采用MST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显示疗效较好,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且疼痛程度减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月婷;朱玉欣;张欣;高阿芳;胡小艳;尹欣欣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鼻黏膜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细胞的实验分析

    目的 探讨鼻黏膜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效果.方法 收集SD大鼠鼻黏膜,进行鼻黏膜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对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FITC、CD14-PE、CD105-PE、CD34-PE、CD71-PE、CD34-PE、CD44-PE进行鉴定,并对细胞进行成骨诱导.成骨诱导分化后检测细胞在不同时间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情况,并对细胞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诱导分化效果.结果 大鼠鼻黏膜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诱导4d后显著增加,并在7d达到大值,之后逐渐下降.成骨诱导至21d,对大鼠鼻黏膜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茜素红染色之后可观察到结果呈现出阳性,细胞外基质中出现钙沉积以及钙结节形成.结论 在大鼠鼻黏膜中存在一定的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具有分化潜能,经诱导分化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孙海宁;雷海锋;王振清;赵咏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效果

    目的 比较常规腹腔化疗与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HIPEC的临床应用价值与优势.方法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患者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腹膜腔穿刺方案将腹水放尽,观察组采用HIPEC疗法进行治疗,后使用四极板内生场热疗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仅进行腹腔灌注治疗.记录HIPEC治疗时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治疗0、15、60 min时)生命体征及温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mofsky评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及温度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Kamof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amofsky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肠梗阻、脂肪硬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腹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IPEC可显著提高恶性腹水治疗的临床疗效、改善Kamofsky评分,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治疗恶性腹水的有效方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常娜;朱晓菊;付文娟;王帅;李艳艳;佟玲;刘素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辛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根据人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肝素-MnC12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璐菡;潘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某妇幼保健院门急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合理性分析

    目的 分析大连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门急诊处方用药合理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7~12月门急诊处方,包括每个月对门急诊25%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每名医师抽取的处方数不少于50份,每个月100张门急诊普通处方以及每个月指定一日的全部急诊处方,处方点评人员对抽取的处方进行点评.结果 共抽取门急诊处方4381张,不合理处方318张,不合理处方率为7.26%,其中不规范处方44张,占全部不合理处方的13.8%,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及婴幼儿未写明日/月龄、诊断书写不明确、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5种药品,以及急诊处方超过3d用量;用药不适宜处方224张,占全部不合理处方的70.4%,主要表现为用法用量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和给药途径不适宜;此外还有无正当理由分解处方50张,占全部不合理处方的15.7%.结论 我院门急诊处方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继续加强对临床医师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药师与医师的沟通,药师向临床医师提出用药合理化建议时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以利于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作者:武文慧;崔静杰;刘淑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特点及与气道炎症的关系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特点及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并保持随访完成整个实验的7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中有51例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对比分析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气道中性粒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气道内细菌与气道炎症的关系.同时选择同期4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比较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及正常对照气道中性粒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诱导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二者阳性细菌种类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培养阳性的37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在稳定期已有细菌定植,而其中11例患者病原菌与稳定期细菌培养结果为同一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大肠埃希菌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B4(LTB4)水平均明显较健康受试者明显增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急性加重期患者各指标均高于稳定期,其中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LTB4水平较稳定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IL-8、TNF-α、LTB4值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阳性率较稳定期定植菌检出率明显升高,而细菌种类无明显差别,但具有一定的关联;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存在以中性粒细胞为特征的气道炎性反应,且稳定期细菌定植、急性加重期病原菌感染者炎性反应程度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者.

    作者:姜明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及管理研究现状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EX)一直以来都是重症医学科主要不良事件之一,因此对于此类问题研究从未间断过.通过检索UEX相关文献,简述气管插管UEX发生现状,介绍UEX护理管理现状及近几年引进的管理方法及理念,分析得出UEX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距“零拔管率”还有一定距离,尚未形成统一的气管插管UEX管理体系.指出社会对医务工作者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患者对护士“零犯错率”的要求,寻找一种符合目前医疗环境的UEX管理方法可能是今后护理研究方向之一.

    作者:院海燕;杨鸿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防治肾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肾性高血压占成人高血压的5%~10%,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它不仅可加重肾血管病变促进肾动脉硬化、肾功能恶化,还可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临床治疗多以温补脾肾、活血、利水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高血压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保护和改善肾功能,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作者:鲁成;李岩松;刘永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叉头框C2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叉头框C2蛋白(FOXC2)在肾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3月~2016年1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40例肾细胞癌患者术后肾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织中FOXC2的表达水平,分析FOXC2的表达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FOXC2 mRNA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肾细胞癌组织中FOXC2蛋白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下调(P<0.05).FOXC2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低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有无包膜、病理分期无关(P>0.05),但与肾细胞癌的病理分型有关(P<0.05).结论 FOXC2在肾细胞癌组织中异常低表达,可能与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以作为肾细胞癌潜在的分子靶点进行研究.

    作者:杜昆;杨继宏;黄淑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