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吕志盛

关键词:骨折, 外固定器, 掌骨骨折, 指骨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我科2003年6月~2008年9月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23例.结果:临床应用23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8周,按TAM标准评分,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6%.结论: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操作简单,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了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的残疾程度、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康复指导,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对28例脑卒中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后,其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都得到明显改善,纠正了不良生活习惯,掌握了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基本的康复方法,逐渐适应了家庭和社会生活.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能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致残率.

    作者:苏媚菊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我所药品检验管理系统的应用体会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药检管理工作也进入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时代.药品检验管理系统在药检所日常管理工作,保证药检工作高效、顺利运转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靠计算机网络实现药品检验数据的网络传输,加强对药品检验流程的监控是药品检验所工作的核心业务.

    作者:丁华;沈忱;马晓璐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64排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在64排CT CTA下的表现及64排CT CTA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证实的主动脉夹层CTA表现及其与DSA的比较.结果:85例患者中阳性58例,阴性27例.与DSA比较造影剂用量明显减少,肾毒性减小;检查时间缩短,患者接受辐射量减少;显示病变范围扩大等.结论:多排螺旋CTA具有几种技术特点,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成像后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全程血管的形态走向.区分动脉管壁的硬化性钙斑及管腔内造影剂,从各方位、多角度直观观察评判受检血管,对临床医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陈强;郑春辉;喻晓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肺结节病3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肺结节病临床治疗的思路.方法:经电视胸腔镜取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活组织、开胸取肺组织、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支气管取肺组织、支气管镜取支气管黏膜、浅表淋巴结、皮肤结节等方法确诊病例36例,归纳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血钙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值的变化.结果:肺结节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某些血生化指标升高,纵隔镜或支气管镜肺活检等检查能确诊.结论:详细的病史与特征性影像、早期进行活检是确诊的依据,其他血钙、ACE等升高对诊断肺结节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肺结节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

    作者:张向东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重型颅脑损伤78例的病情观察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与体会,以提高整体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9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其病情,并分析治疗的经验,同时指出治疗时的注意事项.结果:本组患者死亡20例,占26%,12例死于各种并发症,占15.4%,2例植物状态,占2.6%.结论:必须重视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与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建立规范的抢救流程,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许燕球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同眼压下前房角的改变与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改变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和前驱期患者105例135眼,应用前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在不同眼压下发病眼的前房角的改变,根据其形态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及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等手术方式.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抗生素药物治疗.观察6~24个月.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前房角为关闭状态,周边虹膜形态为S,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为AC(Spaeth房角分级法).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前房角开放.术后本组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控制稳定为20 mm Hg(1mm Hg=0.133 kPa).术后前房角宽度大于术前.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6~24个月,眼压持续稳定,术后1周的前房角形态与术后6个月的前房角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根据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变化,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取得稳定的术后效果.

    作者:王艳;赵海滨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利用近红外(NIR)一致性检验模型及图谱比对法初筛复方氨酚烷胺片假药的情况分析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鉴别复方氨酚烷胺片(吉林省吴太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真伪.方法:在4 000~12 000 cm-1范围内对复方氨酚烷胺片进行全谱扫描,建立一致性检验模型,并对图谱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正品复方氨酚烷胺片与其伪品存在着较大差别,利用一致性检验模型及图谱比对法均可以判断.结论:所用方法快速简便,准确有效,是基层查处假冒大品牌药品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跃卿;杨威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推拿针刺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2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推拿针刺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2009年7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抽取其中42例为治疗组,其余34例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取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针刺治疗,而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针刺比单纯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郭耀良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压疮的辨证施护体会

    目的:解决长期卧床患者压疮问题,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方法:对40例压疮患者,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正确辨证施护,并与40例常规护理进行对照.结果:辨证施护组与常规护理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辨证施护突出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在临床上也起到了同病异护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并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合作与了解.

    作者:荣志宏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谈医院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及防范

    人力资本投资在医院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尚未引起医院管理者的普遍高度重视.通过人力资本理论及其与医院联系,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内涵的阐述,对医院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谈几点粗浅认识.

    作者:彭巧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综合实验教学在护生实习前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综合实验教学方法在护生实习前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2007级中专护士班4个教学班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分组,随机抽取1个班(60人)为实验组,另1个班(58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在实习前2个月采用护理综合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结果:两组护生的实习考核总成绩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护生对改革方法持肯定态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或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综合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实习前培训能帮助护生较快地适应护士的角色,缩短临床实践适应时间.

    作者:郭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夜间护理二线排班的实践及效果

    目的:探讨实施夜间护理二线排班对提高夜间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效果.方法:由4名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承担夜间对低年资护士工作的落实.结果:夜间护理二线排班使夜间护理安全与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结论:护理二线排班提高管理的信度和效度,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宋红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一次性多穿刺器式输液器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结合临床上常见的输液管中有气泡出现的问题,观察一次性多穿刺器式输液器在临床输液中的效果.方法: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科随机选择400位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患者.观察两组护士的穿刺时间、换药次数、巡视病房次数、呼叫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采取t检验比较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患者的呼叫率为10%,患者的满意度为99%;对照组患者的呼叫率为95%,满意度为95%.结论:一次性多穿刺器式输液器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控制了呼叫率,优化了服务质量,减少护患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高天霞;杨巍;刘子琦;张晓磊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胸腺肽在渗出性胸膜炎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胸腺肽在渗出性胸膜炎治疗中的作用,为以后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5月门诊及住院病例52例,分为胸腺肽组和非胸腺肽组,并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1个月时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74,P<0.05);胸腺肽组较非胸腺肽组胸腔积液吸收平均快14.2~43.4 d(p<0.05).6个月时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157,P>0.05).结论:胸腺肽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能促进液体吸收,但从较长疗效看,不建议常规使用.

    作者:刘梅枝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消化内科教学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级83名临床实习生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查房,实验组采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对两组学生教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结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整体对教学内容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灵活应用.

    作者:郭威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泪腺混合瘤的CT诊断

    目的:通过对泪腺混合瘤CT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8例泪腺混合瘤CT扫描特点的分析.结果:18例泪腺混合瘤,良性17例,混合瘤伴有恶变1例.结论:泪腺肿物以混合瘤多见,注意鉴别诊断的同时也应防止复发和恶性变.

    作者:徐一林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甘利欣联合拉米呋啶治疗重型乙肝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甘利欣与拉米呋啶联合治疗重型乙肝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2008年5月在我科的60例重型乙肝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常规基础性治疗,包括输注新鲜血浆、人血清蛋白、能量合剂及凯西莱针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拉米呋啶100 mg口服,1次/d,疗程1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甘利欣注射液30 ml(150 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个月.1个月后改口服甘利欣150 nag,3次/d,连用至ALT、AST正常后停药.每3天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病毒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用药前后各测1次;采用PCR法进行HBV-DNA定性检测.并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TBiL、ALT、AST、PTA)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66.86±23.75)μmol/L,(73.63±33.54)U/L,(71.38±45.07) U/L,(36.6±10.7)%]明显优于对照组[(108.61±50.41)μmol/L,(99.17±45.62)U/L,(96.72±50.73)U/L,(38.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甘利欣与拉米呋啶联合治疗重型乙肝疗效好,不良反应率低,两药物合用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恢复肝脏功能.

    作者:刘嗣庭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中期妊娠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中期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9年9月期间我站收治的要求终止妊娠的118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利凡诺、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利凡诺单独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总产程和引产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产程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成功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成功引产的总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是一种终止中期妊娠有效且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丹英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积极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体会

    目的:探讨积极的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对照组)和2009年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观察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减轻产妇的痛苦,保障产妇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曾华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单侧旁正中丘脑梗死1例

    本文详细报道了1例旁正中丘脑梗死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所见及脑CT、磁共振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李忠;陈晓虹;魏艳花 刊期: 2010年第13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