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415例 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何合胜;刘善浩;杨玉琼;黄辰;孙晖

关键词:
摘要: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因“左颈部包块10 d”于2015年7月收入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患者10 d前偶然发现左侧颈部包块,皮肤无明显红肿,触之有胀感,2015年6月28日就诊于芜湖市第二医院门诊,考虑淋巴结炎症,口服头孢类抗生素4d,自觉包块增大,仍无压痛红肿,无畏寒发热.于2015年7月3日就诊我院耳鼻喉科,门诊血常规示:白细胞48.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50,淋巴细胞百分比0.1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25.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我国体外循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主要包括替代心和(或)肺功能的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以及替代心功能的心室辅助(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1].我国体外循环在几代医学家的努力下,从无到有,现在开展CPB技术的医院近800家,年手术量在1 000例以上的医院达40余家,CPB心内直视手术已逐渐成为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普遍开展的常规医疗技术.

    作者:于坤;黑飞龙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延长输注联合舒巴坦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

    目的 评价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延长输注联合舒巴坦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延长输注联合舒巴坦,或以替加环素为基础联合治疗的41例XDRAB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1例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延长输注联合舒巴坦治疗(碳青霉烯组),另20例使用替加环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替加环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细菌清除率、二重感染率、新菌种定植率、3d临床缓解率、临床治愈率和治疗期间病死率.结果 除碳青霉烯组患者年龄较轻以外,两组患者其余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细菌清除率均为0%.碳青霉烯组出现1例(4.8%)二重感染,替加环素组未发生二重感染(p=1.000),两组新菌种定植发生率分别为14.3%和25.0% (P =0.638).碳青霉烯组和替加环素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7.1%和50.0% (P =0.647),3d临床缓解率分别为52.4%和45.0%(P=0.636),治疗期间病死率分别为9.5%和20.0% (P=0.612).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延长输注联合舒巴坦对XDRAB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与以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相近.

    作者:王玺;胡艳;阙呈立;张红;黄珺君;曹菊;金哲;王广发;章巍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高乌甲素对瑞芬太尼持续输注所致术后疼痛及痛觉过敏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乌甲素对瑞芬太尼持续输注所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3至10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0 ~ 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n=40):S组(小剂量瑞芬太尼组,0.1 μg·kg-1·min-1),L组(大剂量瑞芬太尼组,0.3μg·kg-1·min-1),G组(高乌甲素+大剂量瑞芬太尼组,0.3 μg·kg-·min-),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G组患者静脉注射8 mg高乌甲素.记录术后2、6、24 h时的机械痛阈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痛药物消耗量.结果 3组患者术后2、6、24 h VAS评分和吗啡累积消耗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h的机械痛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S组、L组和G组术后6h机械痛阈值分别为(45.7±15.6)、(35.8±15.0)、(47.6 ±16.4)g,术后24h分别为(50.7±17.0)、(33.7±14.0)、(49.7±13.9)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86、16.089,均P<0.01).与S组比较,L组患者术后6、24 h的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q=2.837、5.045,均P<0.01),而G组患者术后6、24 h的机械痛阈值明显高于L组(q =3.384、4.770,均P<0.01).结论 高乌甲素能够缓解大剂量瑞芬太尼持续输注所致的术后痛觉过敏.

    作者:张华峰;叶海旺;陈骏萍;吴国荣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新理念

    大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各种主动脉病变,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往往病情复杂、凶险.既往外科手术矫治难度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配合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众多,从插管部位、转流温度到脏器保护等多个方面存在争议.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于大血管手术及其围手术期管理,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其中体外循环管理在临床实践中形成诸多新理念,指导体外循环为大血管手术的成功开展创造良好的转流条件,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成斌;黑飞龙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婴幼儿体外循环的现状与发展

    20世纪的体外循环开创了心脏外科发展的新纪元,人工心肺机和氧合器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婴幼儿体外循环也在不断地完善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际医疗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众多优质生物材料和设备陆续问世,医学工作者们也不断创新出适合先心病患儿的手术术式和体外循环技术等.1958年6月,苏鸿熙教授等人自行组装的鼓泡式人工肺,为一例6岁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成功,在我国率先开创了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新时代[1].

    作者:刘晋萍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第415例 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因“左颈部包块10 d”于2015年7月收入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患者10 d前偶然发现左侧颈部包块,皮肤无明显红肿,触之有胀感,2015年6月28日就诊于芜湖市第二医院门诊,考虑淋巴结炎症,口服头孢类抗生素4d,自觉包块增大,仍无压痛红肿,无畏寒发热.于2015年7月3日就诊我院耳鼻喉科,门诊血常规示:白细胞48.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50,淋巴细胞百分比0.1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25.

    作者:何合胜;刘善浩;杨玉琼;黄辰;孙晖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致心房颤动的机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时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引起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导致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睡眠结构紊乱、胸腔内压力变化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进而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1].目前认为OSAHS是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研究显示中、重度OSAHS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轻度者[2].国外有研究发现肥胖与高龄是OSAHS及心房颤动的共同危险因素[3].此外,OSAHS可进一步加重肥胖与夜间低氧,是65岁以下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高危因素[4].

    作者:倪瀚文;李庆云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中国体外循环教育培训现状与展望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及其衍生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是由人工心和人工肺两种人工器官结合而产生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体外循环技术主要用于心脏手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广泛用于肿瘤治疗、器官移植、呼吸衰竭、中毒及心跳呼吸骤停、危重症救治等领域.体外循环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专业性强,专业面窄,风险较高,涉及的专业知识跨度大等特点,技术水平的差异严重影响患者的诊治疗效.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国家、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外循环教育培训制度,促进了体外循环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1-2].近年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在体外循环专业人才教育与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下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推进了我国体外循环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多元化、常规化和可持续化.

    作者:熊红燕;金振晓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之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燕达陆道培医院和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共557份,针对初次就诊和复查病例分别根据其不同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汇总.结果 初次就诊发现血细胞计数或白细胞分类异常的标本有201份,根据不同情况总结为贫血、贫血伴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数量或分类计数异常和血小板数量异常共四大类,每种情况再根据不同形态学特征进行细分,比较特异或典型的形态改变提出初步诊断或进一步检查的意见,不典型或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的客观描述形态特征.在22例复查病例中,包括急性和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浆细胞骨髓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多种良性和恶性疾病,根据血细胞计数和形态学特点可观察疗效、判断疾病进展,并提出下一步检查意见.结论 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可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和完善的信息,为疾病初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评估进展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邢莹;王建中;普程伟;屈晨雪;尚柯;董宁;伍平;王厚芳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体外循环技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在整个医学发展史中,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技术还属于新兴技术的范畴.体外循环的概念非常广泛,因此只要是将人体内的血液引致体外,经过一定的方式处理以替代一个或数个脏器功能,然后再回输至自身体内的过程都属于体外循环的范畴.这些处理可以包括替代心功能的心室辅助(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替代心和(或)肺功能的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1].体外循环技术设想的提出至今已经有200余年,但真正进入临床是1953年5月6日,John Gibbon采用CPB技术成功纠治1例房间隔缺损的患者[2].数十年来,CPB技术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疗以及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的发展,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阶段,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就应提上议事日程.标准是质量的依据,质量是执行标准的结果.

    作者:王伟;黑飞龙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ECLS)已成为各种原因导致急性循环和(或)呼吸衰竭的抢救性治疗首选辅助方式.ECLS的概念和范畴较为广泛,其中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应用为普遍.第二代便携式ECMO系统已广泛用于临床,使越来越多的院内、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目前国际与国内ECMO技术用于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体外心肺复苏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做简要介绍.

    作者:侯晓彤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双侧手/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于双侧腋路臂丛阻滞下手术.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组(U组,n =60)和神经刺激仪引导组(N组,n =60),局麻药选择0.5%罗哌卡因.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资料,同时记录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操作痛、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样本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果 U组的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8.2±1.5)、(14.2±2.2)、(24.0±3.5)min,均明显短于N组的(14.6±3.9)、(19.9±3.8)、(28.8±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10.09、6.73;均P<0.01).U组的操作痛为(25.5±13.2)分,明显低于N组的(31.7±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56,P<0.05).U组患者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N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7,P<0.05).阻滞操作完成后50 min时,U组血浆总罗哌卡因浓度为(1.76±0.48) mg/L,明显低于N组的(1.88±0.5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而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追加其他镇痛药物及更换麻醉方式,围手术期均未发现明显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实施的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双侧手/前臂手术,但超声引导时操作时间短、起效迅速且患者满意度高,更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徐诚实;赵晓丽;周海滨;曲智俊;杨庆国;王怀江;王庚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在判断炎症性肠病活动程度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在判断炎症性肠病(IBD)疾病活动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各85例,8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分析血清钙卫蛋白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对CD和UC的诊断效能.结果 IBD组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IBD组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r=0.341,P<0.001)、红细胞沉降率(ESR)(r=0.438,P<0.001)、粪便钙卫蛋白水平(r =0.542,P<0.001)呈正相关;CD组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CD疾病活动评分(CDAI)(ρ=0.309,P=0.004)呈正相关;UC组的血清钙卫蛋白与UC疾病活动评分(Mayo评分)(r=0.227,P=0.036)呈正相关.IBD组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疾病病变部位及疾病分型无关(均P>0.05).血清钙卫蛋白水平诊断CD和U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6和0.906.结论 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IBD的活动度有关,可能会成为判断IBD活动度的临床指标.

    作者:毛佳燕;李岭;庞智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腔镜辅助经后腹膜入路清创术治疗重症胰腺炎胰周坏死感染

    目的 探讨腔镜辅助后腹膜小切口入路清创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周坏死伴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胰腺炎诊治中心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数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分析其中行腔镜辅助后腹膜入路清创术治疗胰周坏死感染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腔镜辅助,经后腹膜做小切口2 cm入路,交替使用腔镜器械(抓钳、吸引器等)和卵圆钳清除腹膜后区的坏死感染组织,术后留置双套管持续冲洗.并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清创术,其中有2例患者前后进行了2次清创,其余均行1次清创;手术时间(220.0±58.3) min,清创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2.6(35~117)d,6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无新发的器官功能衰竭.1例患者清创术后33 d因腹腔出血而再次手术止血,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提示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结论 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周坏死伴感染的患者,腔镜辅助小切口经后腹膜入路清创术是安全有效的,术中采用“卵圆钳-腔镜器械-卵圆钳”三步法保证了清创的彻底与安全,降低患者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更加符合微创理念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作者:沈波;段炼;虞洪;郭丰;林永俊;蔡秀军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腹腔内巨大睾丸精原细胞瘤破裂出血一例

    患者,男,25岁,已婚未育,因“发现腹部包块1个月余,腹痛ld”急诊入院,人院时以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部稍膨隆,外阴发育正常,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下腹部可扪及包块,包块压痛明显,肠鸣音弱.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约5 ml暗红色不凝血.血常规:白细胞11.72×109/L,血红蛋白(Hb) 108 g/L;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检查正常.彩超:腹腔巨大(12.0 cm×7.4 cm)实质性肿物声像.增强CT:中下腹巨大肿块影(12.6 cm×9.2 cm),盆腔少量积液,腹腔间质瘤可能(图1).

    作者:李宗林;王明明;胡正川;王晓龙;刘端;阮思蓓;徐亮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切口手术矫治先天性主动脉弓复杂病变的效果

    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方式与病变的解剖特点和患者的病情有关,传统的治疗方式需在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条件下进行,早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较高.先天性主动脉弓复杂病变,指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合并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缩窄伴或不伴弓降部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复杂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采用解剖矫治(补片或人工血管置换)和人工血管转流[1].由于病变复杂、可能的手术并发症多,因此佳手术方式仍存在争议.虽然孙宏涛等[2]发现一期的解剖矫治不仅安全可行,而且近期、远期预后良好.然而,其入选的患者多为主动脉缩窄,仅少数患者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因此,先天性主动脉弓复杂病变采取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治仍需更多研究验证[3].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7例先天性主动脉弓复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常温非体外循环下经双切口矫治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跃堂;姜文翔;王为新;魏波;于存涛 刊期: 2017年第38期

  • GOLD 2017更新与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实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 2017版[1]报告在慢阻肺定义和概述、诊断和初始评估、预防和维持治疗的支持证据、慢阻肺稳定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GOLD是目前全球权威的慢阻肺管理策略报告,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该版报告依据可获得的、不断积累更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尽可能客观、严谨地反映该疾病合理的诊治策略,尤其是对慢阻肺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强调实施个体化医疗模式,使治疗选择更贴合患者临床特征和需求[1].

    作者:文富强 刊期: 2017年第38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