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损伤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廖一红

关键词:脊髓损伤, 肢体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措施,提高康复效果.方法:采用心理疏导、功能训练综合护理措施,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身、心康复.结果:96例患者中83例(86.46%)依靠轮椅、支具或拐杖能自理生活,13例(13.54%)治愈,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正确到位的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相关文献
  • 整形美容外科方法Ⅰ期治疗外伤561例的体会

    目的:对面部、颈部、上肢及其他部位外伤采用整形美容的方法进行清创缝合,减少瘢痕.方法:本组561例患者均采用整形美容外科的方法进行Ⅰ期清创缝合.结果:面部、颈部、上肢及其他部位外伤伤口均Ⅰ期愈合,伤口瘢痕较小.结论:外伤后采用整形美容外科的方法进行清创缝合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殷显光;郑吉男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保留灌肠操作中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目的:进行保留灌肠操作中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保留灌肠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使用一次性灌肠桶法进行,实验组应用一次性50~100W一次性注射器接保留灌肠管将药液自肛门缓慢推注.结果:药液在体内保存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治愈率97%、舒适度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3%、65%,药液外溢对照组高于实验组.结论:改进后保留灌肠法注重患者身心感受,将整体护理贯穿于操作过程始终,取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提高了治愈率,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王霞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影响护患交流的因素

    病人的知觉能力病人的知觉能力是指其感到或是听到了护士所发出的讯息,是病人的一种自我体会,它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病人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知觉上大的限度是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造成的知觉限制.有时对护士而言一目了然,并能够清楚印证的东西,对病人则不能知觉或导致完全不同的知觉.因此护士要依据病人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选择恰当的易被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

    作者:薛芮兰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静滴美洛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静滴美洛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因美洛西林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患者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临床积极的治疗抢救与有效的护理,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生命体征等均恢复正常,过敏症状也得到缓解,患者被救治成功.结论:做好临床使用美洛西林钠前的准备,可有效防止患者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岚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资料与方法2009年1~12月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6~82岁,平均56岁.所用假体中,进口3例,国产22例.采用骨水泥21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4例.

    作者:徐绍群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振动排痰仪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排痰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振动排痰仪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排痰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振动排痰仪排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叩法排痰.观察患者排痰前后肺部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改变.结果:治疗7天后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提高,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振动排痰仪的排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叩法排痰.

    作者:金志兰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高危新生儿的保健与处理

    对高危新生儿的保健和处理贯穿其生长发育全过程.开展孕产妇的孕期保健,定时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遗传性缺陷儿及各种先天性畸形;推行科学接生,提高产科质量,预防产伤、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加强产后新生儿的处理,正确认识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大脑损伤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神合巧;王清霞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鼻骨骨折CT检查与X线平片对照分析

    目的:对照研究和评价X线平片与CT检查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运用CT扫描及X线对45例鼻骨外伤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45例鼻骨骨折患者中,鼻骨侧位X线平片未发现骨折10例(22.2%),单纯鼻骨骨折29例(64.5%),合并眼眶及额骨骨折6例(1.33%).CT检查全部为阳性.结论:普通X线检查鼻骨骨折只是简单初步的检查方法,为防误漏诊,应将CT列为其必需的检查项目.CT扫描是诊断鼻骨骨折好的检查方法,且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朱燕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社区扩张性心肌病1例临床分析

    病例特点患者,女,56岁,劳累性胸闷气短渐加重2个月.患者1个月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后可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生,呈进行性加重.近来由原来上4楼无症状到后来发展为上1楼即感胸闷气短,近2周出现夜间端坐呼吸,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心肌炎,甲亢病史.

    作者:王月;郝赪妍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小儿周围性面瘫1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面部按摩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应用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的患儿进行患侧针刺、面部按摩、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治疗.面部穴位主要选取四白、上关、下关、鱼腰、攒竹、丝竹空、地仓、颊车、承浆、廉泉、翳风、风池、人中等.结果:16例周围性面瘫患儿均有疗效.结论:针刺、面部按摩配合药物应用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中病程短者疗效明显,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者疗效相对欠佳.

    作者:王志如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大脑中动脉(MCA)M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2具(24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染色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对大脑中动脉的M1段及其穿通支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MCA起自颈内动脉(ICA)两终支中的较大一支.在起点处MCA的管径约2倍于大脑前动脉.水平(M1)段自ICA分叉部起点延伸至侧裂.MCA的中央支动脉(豆纹动脉)多起自M1段,分为内侧、外侧豆纹动脉两群.内侧豆纹动脉起自ICA分叉处附近的MCA近侧;另一较大的外侧组,起自M1段远侧.这些血管向上行通过前穿质供给基底节及其他脑深部结构.结论:M1段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豆纹动脉起自内侧壁多呈直角状容易引起栓塞,并且由于大脑中动脉段血流量高、压力大、易产生动脉瘤,其中MCA动脉瘤又多位于M1段.故熟悉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作者:牛子劲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护理风险及安全对策

    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如有的患者不遵守医院规定擅自离院,使治疗护理不能正常进行;还有的患者擅自回家后病情发生变化而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引起不良后果而造成纠纷.现在很多医院的条件有限,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求家属陪护,而家属不能配合,发生患者在如厕或病区活动时不慎跌伤等.

    作者:李建华;任莲花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自拟舒胃汤加减治疗浅表性胃炎50例

    目的:观察自拟舒胃汤加减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对5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自拟舒胃汤加减治疗,日1剂.结果:痊愈23例,好转23例,无效4例.结论:自拟舒胃汤加减治疗浅表性胃炎有较好效果.

    作者:周新蓉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及磁共振表现

    目的:探讨大脑后部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2例患者MRI均显示病灶为双侧大脑对称性分布,顶枕叶12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4例,胼胝体后部1例,脑干受累1例.病灶主要位于皮质下白质区,其中有4例大脑皮质也部分受累.3例DWI表现为低信号,ADC图表现为高信号.1例DWI及ADC图均表现为高信号.结论:PRE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该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宋冬喜;王丽华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分析与护理体会

    虽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仍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但其易导致术后出血,且发生危及患者生命的经尿道电切综合征[1].随着腔内操作技巧的逐渐成熟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前列腺增生症的微创治疗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对于我们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一步.

    作者:邱晓辉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28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菌种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常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结果: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86株.71%来自住院患者,对万古霉素敏感性100%.结论:应根据临床药敏结果慎重选用抗生素.

    作者:李立华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评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6名拟诊ACS的胸痛患者,其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77例,非心源性胸痛(NC)41例,均在入院时即刻采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NC组和UA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UAP组和NC组两组间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ROC曲线均在参照线的左上方,两曲线下面积均为0.792(P=0.000),当白细胞计数为10.0×109/L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36.8%,特异度为9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5%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9.1%.结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作为ACS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

    作者:孙海燕;赵国安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门诊护患关系的探讨

    营造就医环境,方便患者就诊门诊是医疗工作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环境的好坏,直接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我院在强化医护人员服务意识的同时,大力加强医院的软硬件建设,创造清洁、温馨、舒适、井然有序的就医环境.就医大厅各种标识醒目清晰,指向明确.咨询导医、挂号、收费、诊断、医技检查、取药、注射、休息等各功能区设置合理,患者就医流程顺畅,给患者就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作者:莫红;吴彩娓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耐药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从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16株CNS,采用ATB鉴定系统鉴定到种,用纸片扩散法(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参考CLSI2006年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216株CNS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53.2%.MRCNS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并呈现多药耐药性,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和中介的菌株.结论:CNS正成为医院感染主要的病原菌之一.MRCNS检出率较高,实验室应做好CNS的耐药性监测,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焦国红;张燕杰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胸腺肽α1体内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①实验药物:胸腺肽α1(Tα1),受试药物,1.5mg/支,试验时用生理盐水分别配成0.02mg/ml、0.04mg/ml、0.08mg/ml低、中、高三个浓度,分装三个青霉素小瓶中备用.病毒唑(利巴韦林注射液),阳性对照药物,含量为100mg/ml.试验时用生理盐水配成13mg/ml浓度的药液.病毒株为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本实验室保存.在MDCK细胞中的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50)为10-4.细胞为狗肾细胞(MDCK),本实验室保存.②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雌雄各半,3~4周龄,体重18~20g,雌雄分别分组,由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作者:刘晓梅 刊期: 2010年第20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

主管: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