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颅脑创伤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江基尧

关键词:
摘要:中国颅脑创伤资料库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47家医院13 000多例急性颅脑创伤住院病人中,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死亡率>20%、严重残废率>50%[1].与近全球大宗颅脑创伤病例报道结果相近[2].所以,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高死亡率、高残废率仍然是不争事实,值得神经外科医生继续努力,加强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患者血清中微小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222、miRNA-181、miRNA-216)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广东省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4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首次确诊时的血清标本及25名正常人血清中上述3个miRNAs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表达差异及其同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miR-181及miR-216在肝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miR-222在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6.1±6.6比1.2±0.6,P<0.01).以miR-222表达量上调的中位倍数(3倍)将49例肝癌患者分成低表达组(25例)和高表达组(24例).miR-222的高表达同肝硬化(P<0.01)、肿瘤数目(P=0.013)、门静脉癌栓(P=0.002)、TNM分期(P=0.020)相关,而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肿瘤直径及乙肝表面抗原无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222的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组(8.7个月比16.5个月,P=0.036).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TNM分期和miR-222表达水平是两个主要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血清miR-222在肝癌患者表达上调,可能有助于肝癌患者的预后预测.

    作者:占美晓;李勇;胡宝山;邵培坚;孟庆雯;何旭;黄建文;陆骊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全胸腔镜袖式支气管肺叶切除治疗中心型肺癌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支气管肺叶切除治疗早期中心型肺癌的临床应用,适应证、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北京胸科医院确诊肺癌患者10例的手术方式.结果 男9例、女1例,右肺上叶切除术3例,右肺下叶切除术3例,右肺中叶切除术1例,左肺上叶切除术2例,左肺下叶切除术l例.其中2例左肺上叶切除同时行支气管及肺动脉成形,无围手术期死亡.未有术后支气管胸膜瘘、脓胸、肺不张等并发症.结论 全胸腔镜袖式支气管肺叶切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使更多的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受益.

    作者:韩毅;于大平;周世杰;宋小运;肖宁;李云松;刘志东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硫酸吸入性肺部损伤一例

    患者男,51岁.患者在工作时误吸入硫酸(具体量不详),约10 min后出现昏迷.昏迷数分钟后自行醒转,出现咳嗽、胸闷不适和声音嘶哑,当时未在意.1d后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1 ℃,脉搏8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8/81 mm Hg(l mm 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软,对答切题.口唇无发绀,咽部充血水肿,双侧扁桃体1°肿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明显杂音.腹平软,双下肢不肿胀.

    作者:张兰;冉荣侃;苏立剑;邝平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染后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蛋白分泌表达及成骨活性的检测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后的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SCs)对VEGF蛋白的分泌和表达情况及转染后细胞的成骨活性变化.方法 胶原酶消化脂肪获取人ADSCs,经鉴定后进行培养传代.采用Trizol法获取编码人VEGF成熟肽的基因序列,将获得的目的基因VEGF与含绿色荧光蛋白的双顺反子表达载体连接成重组质粒pSELECT-GFP zeo-VEGF,分别转染第2、3、4、5代ADSCs.荧光显微镜下验证转染结果,酶联免疫(ELISA)检测转染后细胞的VEGF分泌.对第2代转染后的ADSCs于成骨条件下培养,检测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蛋白(OC)的分泌.结果 脂质体介导的VEGF目的基因片段能够成功转染至体外培养的ADSCs;经ELISA定量检测,上清液中VEGF mRNA表达水平在转染组显著增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成骨条件培养下于转染后第3、5、7天ELISA检测人VEGF转染组对ALP (29.2±2.4)、(38.0±2.3)、(46.7±2.4) U/L(金氏单位)和OC的分泌量(13.2±1.6)、(18.3±1.6)、(25.3±1.5) μg/L以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ALP(0.1±0.0)、(0.2±0.0)、(0.3±0.0)和OC的分泌量(0.042 ±0.004)、(0.071±0.008)、(0.127±0.011)均明显高于空载体转染组及空白细胞组(P<0.01).免疫印迹法检测人VEGF转染组中ALP/GAPDH和OC/GAPDH灰度比值明显高于空载体转染组和空白细胞组(P<0.01).结论 经脂质体介导可成功将人VEGF目的基因片段转染至人ADSCs,并能够在体外持续有效地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VEGF mRNA;转染后的ADSCs成骨定向分化能力明显增强.

    作者:刘兆杰;胡永成;张银光;贾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牛肺表面活性剂在术后顽固性肺不张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控压膨肺复合靶点吹入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术后顽固性肺不张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嘉兴市第一医院外科2006年8月至2013年1月15例术后顽固性肺不张经1次控压膨肺治疗未能复张患者,行控压膨肺复合靶点吹入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由胸部听诊及术后第1、5天胸部CT评判疗效,记录膨肺治疗过程中气道吹张压力及治疗前、中、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监测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结果 术后第1天胸部CT显示,12例患者(80.0%)萎陷肺泡已全部复张,3例患者(20.0%)萎陷肺泡复张不完全;术后第5天胸部影像学检查14例患者(93.3%)肺泡全部复张并维持于膨胀状态,1例患者(6.7%)萎陷肺泡仍复张不完全.治疗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插管损伤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血气分析PaO2在治疗结束、术后第1、3、5、7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CO2、pH的变化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控压膨肺复合靶点吹入1 mg/kg牛肺表面活性剂能安全有效地治疗术后顽固性肺不张,但有待于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验证.

    作者:陆雅萍;胡奕;施谷平;姚明;黄冰;周煦燕;孙建良;杜建龙;谢郭豪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为普及相关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学科内多名专家进行研讨,同时邀请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国内专家作为顾问,共同制定《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简称共识).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涉及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重症护理等多个专业,是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的重要亚专业方向.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情景记忆与静息脑功能连接的关系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及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情景记忆(EM)编码和提取成绩与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网络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来自青岛市环秀社区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特需保健科病房及门诊的患者以及健康查体中心的正常人,分为AD组16例、MCI组24例、正常对照组(NC)24名,应用GE3.0T磁共振采集三组静息态fMRI脑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其后行EM编码、提取测试,并两组间比较行双样本t检验,EM与功能连接行相关分析.结果 AD组、MCI组与NC组比较,与后扣带回(PCC)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颞叶外侧面、前额叶及内侧面,右侧脑岛;升高的脑区主要有:小脑后叶.AD组较MCI组与PCC连接减弱的脑区:前额叶及内侧面,双侧脑岛,右侧颞下回,右侧梭状回;升高的脑区:小脑后叶,右侧枕叶,左侧顶上小叶;MCI组较NC组与PCC连接减弱的脑区:左侧舌回,左侧额叶,右侧颞中回,胼胝体;升高的脑区:小脑后叶.EM编码正确率(%)三组之间(AD组:34 ±20,MCI组:47±17,NC组:69±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提取正确率(%)三组之间(AD组:31±18,MCI组:57±22,NC组:8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功能连接与EM编码显著正相关的脑区:AD组左侧三角部眶部额下回(r =0.642 98),左侧楔叶(r=0.642 98),左侧尾状核(r=0.642 68,均P<0.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MCI患者静息脑功能连接网络存在显著差异,AD患者EM编码、提取成绩呈显著性进行性下降;AD患者EM编码成绩下降与其静息脑功能连接网络中部分脑区的连接下降呈正相关.

    作者:吴钦娟;郭宗君;刘世恩;于焕清;陈娟;杨虎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组织氧分压与颅内压联合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指导价值

    目的 探讨脑组织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指导意义,以提高脑氧为目标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对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例,即:应用脑组织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的患者(PbtO2组)与单独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ICP组),两组患者的治疗目标维持颅内压<20 mm Hg,脑灌注压≥60 mm Hg,对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患者,将脑组织氧分压目标控制≥20 mm Hg,伤后6个月比较两组死亡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两组平均每天的颅内压、脑灌注压水平相似的,ICP组死亡率21.7%(5例),预后良好47.8%(11例),而PbtO2组死亡率8.7%(2例),预后良好65.2%(15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 脑组织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并依据脑组织氧分压进行指导治疗能够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王其平;张世明;高恒;那汉荣;徐裕;徐军;杨磊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腔内激光与传统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荟萃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腔内激光对比传统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随机临床试验数据.对术后1年、2年复发率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8个小组的文章,共1743例(患肢)纳入的研究.同传统的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相比,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术后1年以及2年复发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深静脉血栓、伤口感染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传统手术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腔内激光治疗术后患肢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则较传统手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传统手术相比,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复发率相当,能够减少术后患肢感觉异常的发生率.

    作者:刘阳;黎一鸣;杨文彬;曹罡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双侧脑挫裂伤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阐述双侧脑挫裂伤的手术治疗策略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CT检查及颅内压(ICP)数值对25例双侧脑挫裂伤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策略,按照控制颅高压和脑保护原则将手术方式分为6类,术后进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规范治疗.统计分析手术并发症及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 第1类:单侧去骨瓣减压并挫裂伤切除4例;第2类:单侧去骨瓣减压并双侧挫裂伤切除8例;第3类:双侧去骨瓣减压并单侧挫裂伤切除5例;第4类:双侧去骨瓣减压5例;第5类:双侧挫裂伤切除1例;第6类:双侧去骨瓣减压并挫裂伤切除2例.术后癫痫、挫裂伤灶扩大、脑梗死、脑膨出、脑脊液切口漏、颅内感染、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伤后6个月GOS:恢复良好6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 双侧脑挫裂伤可以采用不同手术治疗策略,根据临床表现、CT、颅内压值,以降低颅内压、防止继发性损伤和保护脑功能来制定手术策略,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邱炳辉;漆松涛;曾浩;莫益萍;俞磊;徐书翔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往往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但也可发生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病变主要累及眼眶脂肪组织及眼外肌,大部分患者眼部表现比较轻,但严重者可致容貌受损,视力下降,甚至造成失明.近年来,随着免疫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对TAO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江利红;魏锐利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国颅脑创伤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颅脑创伤资料库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47家医院13 000多例急性颅脑创伤住院病人中,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死亡率>20%、严重残废率>50%[1].与近全球大宗颅脑创伤病例报道结果相近[2].所以,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高死亡率、高残废率仍然是不争事实,值得神经外科医生继续努力,加强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江基尧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早期目标导向性利尿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性利尿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病例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分次给予速尿5 ~40 mg,以中心静脉压(CVP)是否降至目标值8 mm Hg以下为标准,将患者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比较两组患者在ICU住院期间的存活率、给予治疗后的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共56例患者入选,其中达标组30例,未达标组26例.达标组存活率显著高于未达标组(96.7%与84.6%,P<0.05);达标组利尿治疗后的住ICU时间(4.4±3.6)d和机械通气时间(1.2±1.1)d显著低于未达标组的(12.5±11.7)d与(9.8±9.6)d(P<0.05).结论 早期目标导向性利尿可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秀凯;丁琪;刘大为;李文雄;黄立锋;隋峰;郑悦;赵松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活动时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的信号特征,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及神经科第一次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27例,分为吞咽障碍组(15例)及无吞咽障碍组(12例),另招募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4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sEMG进行检查,记录单次吞咽5 ml和10 ml的稀流质和糊状食物时颏下肌群的sEMG信号特征,主要分析指标为吞咽动作完成的时限(s)、吞咽时颏下肌群收缩的平均波幅(μV)和峰值(μV).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三组受试者在吞咽各种不同容积和不同性状的食物时,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时限[分别为(1.38 ±0.21)s,(1.66 ±0.30)s,(1.46±0.24)s,(1.78±0.28)s]明显长于脑卒中后无吞咽障碍患者及健康受试者(P<0.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平均波幅[分别为(16 ±6) μV,(15 ±5) μV,(20±13)μV,(19±7)μV]小于脑卒中后无吞咽障碍患者及健康受试者(P<0.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峰值[分别为(48±23)μV,(51±23) μV,(51±31) μV,(63±32) μV]小于脑卒中后无吞咽障碍患者及健康受试者(P<0.05).结论 sEMG可有效筛查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可定量检测吞咽肌收缩力,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床边评估和早期诊断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作者:肖灵君;薛晶晶;燕铁斌;伍少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监测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16例手术干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评分3~8分),其中未应用颅内压监测探头患者为对照组,48例;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为研究组,168例.再将研究组分为3组A、B、C3组,根据颅内压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以达到理想的颅内压控制及维持脑灌注压,分析颅内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预后改善,尤其是先行开颅手术再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组患者预后较好;研究组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颅内压控制良好者预后较好.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黄齐兵;张源;苏雨行;张泽立;王广辉;李新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加强协作,更新观念,促进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记《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的发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了长足进步,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神经外科领域,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以及术中CT、MRI等多项设备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神经外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但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当人们越来越关注手术技术和技巧的同时,却轻视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管理,神经外科每天都要处理的重型颅脑及脊髓损伤、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重症患者如果不能规范治疗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严重制约神经外科的发展.

    作者:魏俊吉;王任直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应用小剂量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单纯性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

    目的 探讨小剂量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在单纯性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单纯性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小剂量rFⅦa(20 μg/kg体重)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常规治疗组59例,rFⅦa治疗组27例.治疗前两组间相关指标(年龄、性别、体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rFⅦa治疗组患者血液检验结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低于常规治疗组(1.1±0.2比1.2±0.2,P<0.01),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0.3±0.2比0.1±0.4,P<0.05);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Ⅶa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无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小剂量rFⅦa可有效降低国际化标准比值,改善凝血功能,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

    作者:裴兵兵;栗超跃;路鑫;吴惺;高亮;虞剑;吴雪海;金毅;孙一睿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椎间盘造影与盘内阻滞术在预测伴终板变化盘源性腰痛手术疗效中的意义

    目的 评判术前采用椎间盘造影和盘内介入阻滞术预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终板Modic改变的慢性退行性盘源性腰痛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骨科经椎间盘造影术后证实有单节段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60例,按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分为以Modic Ⅰ型和以ModicⅡ型变化为主者2种情况,2周后进行责任椎间盘内阻滞术.择期对上述患者进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共分为4组,每组均为15例:A组(椎间盘造影术阳性组+责任椎间盘内阻滞术阴性组),进一步分为:A1组(以Modic Ⅰ型变化为主者)和A2组(以ModicⅡ型变化为主者).B组(椎间盘造影术阳性组±责任椎间盘内阻滞术阳性组),进一步分为:B1组(以Modic Ⅰ型变化为主者)和B2组(以ModicⅡ型变化为主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 10分法)和Oswestry伤残指数(O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分,比较各组在术前和术后24个月时的疗效差异.采用CT重建和动力位X线片对术后融合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各小组术前的VAS及Oswestr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时A组和B组的VAS及Oswestry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评分;术后24个月时B组的VAS及Oswestry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1.3±0.7)、(1.2±0.6)分比(2.2±0.8)、(2.3±0.7)分,P <0.05.B组在手术前后的VAS及Oswestry评分改善率上优于A组,但终板Modic变化的类型与VAS及Oswestry评分改善率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术前的椎间盘内阻滞术能更好地预测腰椎后路椎问融合术的术后疗效.终板Modic 变化的类型与术后功能评分的改善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孙长惠;郑涛;陈哲;郑月焕;曹鹏;张仲伟;陆炯;邹灵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连续于术治疗的10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6 ~ 60岁,平均39.1岁.临床表现为出血9例,占位病变1例.所有患者术前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6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经显微外科治疗,术式为枕下入路,手术夹闭6例,孤立3例,切除加血管端端吻合I例.结果 DSA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有2例合并小脑动静脉畸形.CTA检查有3例漏诊.无手术引起的死亡,术后1例并发颅内感染,1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2~5年,平均4.6年,无再次出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平均4.9分.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诊断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长期预后好.

    作者:汪阳;洪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经皮置管术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经皮置管术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器械对1999至2011年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85例106髋成人股骨头坏死行经皮置管术介入治疗,其中Ficat Ⅰ期32例,40髋;Ⅱ期41例,50髋;Ⅲ期7例,9髋;Ⅳ期5例,7髋.入选病例必须具有坏死股骨头、颈部骨髓水肿或髋关节积液.采用X线平片随访2 ~10年,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保留股骨头的成人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法(百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与文献报道的髓芯减压术进行疗效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Ficat Ⅰ期的显效率为88%(35/40),有效率7%(3/40),无效率5% (2/40);FicatⅡ期的显效率为74%(37/50),有效率12%(6/50),无效率14% (7/50);FicatⅢ期的显效率为22%(2/9),有效率22% (2/9),无效率56%(5/9);FicatⅣ期的显效率为14% (1/7),有效率14%(1/7),无效率72%(5/7).期别间显效率依次下降,无效率依次提高,除了Ficat Ⅰ、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cat Ⅰ期、Ⅱ期分别与FicatⅢ期和FicatⅣ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经皮置管术可有效治疗成人Ficat Ⅰ、Ⅱ期股骨头坏死,对FicatⅢ期和Ⅳ期股骨头坏死也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陈兴灿;刘淼;何东;岳承红;陆洪江;毛佳伟;钟琦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