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钿;金钊;白晓军
目的 研究术前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评价其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均为机械瓣膜)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0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1次/d)静脉输液治疗至术前一天;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变化;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2、3天引流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前后比较,血常规(eg,WBC:t=1.726,P=0.261;HB:=0.526,P=0.691)、肝肾功能(eg,ALT:t=0.893,P=0.378;AST:t=0.557,P=0.581;CR:t=-0.286,P=0.777)未见统计学差异;凝血结果用药前略高于用药后(eg,PT:用药前13.26±0.98,用药后14.31±1.38,t=1.214,P=0.320;APTT:用药前37.92±5.84,用药后38.46±5.33,t=0.192,P=0.843;INR:用药前1.04±0.09,用药后1.03±0.12,t=-0.828,P=0.529),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试验组患者凝血结果略高于对照组患者(eg,PT:试验组14.31±1.38,对照组13.19±0.98,t=0.508,P=0.615;APTT:试验组38.46±5.33,对照组36.81±4.39,=0.204,P=0.751;INR:试验组1.03±0.12,对照组1.02±0.13,=0.443,P=0.660),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o.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第1、2、3天及总引流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皮疹6例、恶心呕吐4例、转氨酶及肌酐轻度升高各1例.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其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无明显影响,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李晓密;王镇龙;祝岩;尹宗涛;张晓慧;徐莉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颤动数(FibN)预测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植入植入型心脏复律降颤器(ICD)有效性的价值.方法 FibN的临床应用:使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参数QRS、QTc和LVEDd(记为FibNVT/VF=LVEDd·QRS·QTc-1).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调取我院符合SCD一级预防并植入ICD患者的起搏器数据,根据是否发生诊断正确的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及适当的ICD治疗分成2组,对比分析指标在两组间的统计差异程度.结果 FibNVT/VF预测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有效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3(95%CI 0.613~0.853),且当FibNVT/vF≥14.995时,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64.3%(95%CI 0.613~0.875).结论 FibNVT/VF预测SCD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有效性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启祥;彭宇程;郑悦海;方红;张伟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的肾功能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南京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39例心衰患者,男性70例,女性69例,年龄(66± 15)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40例、Ⅱ级37例、Ⅲ级34例、Ⅳ级28例.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根据简化的MDRD公式计算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心脏彩超Teich法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心功能>Ⅱ级各组与Ⅰ级患者比较,患者年龄显著增高.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LVEF逐渐降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患者BUN、Cr及UA水平逐渐增高;心功能Ⅳ级与其他各组比较eGFR水平显著降低.139例HF患者中心肾综合征(CRS)患者为96例(69%),其中轻度、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分别为49例和47例.在肾功能正常及轻度肾功能不全组,心功能Ⅰ级患者比例高;在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心功能Ⅳ级患者比例较高.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2年内累计心血管死亡率高于肾功能正常和轻度肾功能不全组.结论 HF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年龄越大,肾功能越差;伴有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CRS患者中心功能≥Ⅲ级比例显著增高,且预后较差.对于NYHA分级≥Ⅲ级的心衰患者,不仅需要积极强化药物治疗改善心功能,更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作者:王治;李益民;严雪娇;马剑萍;黄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VIP、CBD数据库中比较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与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2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组在临床疗效上优于贝那普利组(RR=1.23,95%CI 1.17~1.30,P<0.01),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上优于贝那普利组(SMD=1.86,95%CI 0.85~2.88,P<0.01),在缩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上优于贝那普利组(SMD=-1.91,95%CI-2.34~-1.15,P<0.01),在缩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上优于贝那普利组(SMD=-2.13,95%CI-2.57~-1.69,P<0.01).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RR =-0.74,95%CI 0.22~2.51,P=-0.63).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优于贝那普利.
作者:陈素琴;黎明江;吴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AMI组和冠心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 ①与冠心病组相比,AMI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Neu)水平(t=-10.501,P<0.01)及NLR水平(t=-10.695,P<0.01)明显升高,淋巴细胞(Lvm)水平(t=2.603,P=0.01)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NLR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16,95%CI 1.313~3.411,P=0.002).③NLR取3.528作为预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时,曲线下面积0.869(95%CI 0.824~0.915),灵敏度为0.831,特异度为0.771,P<0.01.结论 NLR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作者:徐林;陶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前我国冠心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新近研究发现,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起因于固定性血管狭窄与血管张力异常的合力.尽管冠状动脉介入等血管成形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患者冠脉供血,减少了患者心绞痛发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仍存在.近年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冠心病治疗的新方向.
作者:马卓;吴迪;周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对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8例CHF患者,采用SPSS 16.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基础治疗±缬沙坦)、对照组(基础治疗)各54例,疗程均为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室重构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高于对照组[(48.6±4.2)%比(45.1±4.7)%](P<0.05),LVEDd、LVESd、LVMI、MWS值分别为(52.3±±3.6)mm、(41.1±4.1)mm、(132.1±±6.8)g/m2、(355.0± 18.7)dmes×103/cm2,均低于对照组[(54.1±4.3)mm、(43.3±3.6)mm、(135.2±7.0)g/m2、(369.5-±21.0)dines×103/cm2](P<0.05),观察组TIMP-1[(349.2±±43.7)ng/ml]高于对照组[(311.7±49.0) ng/ml](P<0.05),观察组的MMP-1、MMP-9[(73.0±± 11.6)ng/ml、(139.5±±27.0)ng/ml]均低于对照组[(82.6±14.1)ng/ml、(155.2±±24.1)ng/ml]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64.81%、有效33.33%、无效1.85%,对照组显效48.15%,有效46.30%、无效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CHF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缓心室重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有关.
作者:张钿;金钊;白晓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三尖瓣曾经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或者是“神秘的瓣膜”[1-4].以往认为只要左侧瓣膜修复完好,三尖瓣返流就会自行减轻.长期随访左侧瓣膜病变术后病例发现三尖瓣返流没有减轻,甚至进一步加重.鉴于引起三尖瓣返流恶化的因素仍持续存在,以及三尖瓣手术的适应证,三尖瓣手术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将就功能性三尖瓣返流治疗进行描述,同时对使用不同类型环在外科手术中的结果进行综述.
作者:樊国亮;陈铁男;郭志鹏;李志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应用血栓抽吸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Tp-e及Tp-e/QT的影响.方法 选取同期发病12h内行直接PCI罪犯血管(IRA)内存在血栓负荷重的STMEI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血栓抽吸组(血栓抽吸+PCI)及对照组(单纯PCI).测量两组PCI术前及术后2h心电图中Tp-e及Tp-e/QT,并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心血管风险因子、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PCI术前Tp-e及Tp-e/QT等方面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PCI术后ST段回落>70%的比率、Tp-e及Tp-e/QT减少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60.00%比40.00%,(22.66±9.91)ms比(15.89±8.24)ms,0.04±0.03比0.03±0.02,P均<0.05];血栓抽吸组PCI术后Tp-e、Tp-e/QT及术后至出院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均低于对照组[(88.54±13.13)ms比(93.7l±11.00)ms,0.25±0.03比0.26±0.03,16.00%比33.33%,P均<0.05].结论 对于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时应用血栓抽吸可以更多地减少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Tp-e及Tp-e/QT,降低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血栓抽吸有助于更好地恢复微循环再灌注水平有关.
作者:罗进;李韶南;罗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中胚层同源盒基因1(Meox1)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各1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不结扎.建模后将急性心肌梗死组作为实验组,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建模后第7天处死两组大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微血管上Meox1的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在心肌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内皮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提示有Meox1表达;在假手术组及梗死远离区微血管内皮上未见Meox1的表达.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上Meox1表达增多,推测其可能参与心肌梗死后的血管重塑.
作者:沈俊;袁平;唐俊明;张蕾;赵继先;张焕鑫;薛仕珍;冯怡;王家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病例组选取30例心肌梗死拟行冠脉内支架术的患者,正常对照组选取35名健康人.对正常对照组及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斑点追踪成像分析,测量左室壁上的各个心肌节段在纵向、径向、圆周方向三方面的应变峰值(LS、RS、CS),比较分析各参数在PCI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病例组PCI治疗前后左室LVDd、LVESV、LVEDV较对照组扩大,LVEF比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CI治疗前比较,PCI术后1周、1个月病例组LVDd、LVESV、LVEDV及LVEF都没有明显改变(P均>0.05);PCI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LVDd、LVESV、LVEDV比PCI治疗前及PCI治疗后1个月有一定缩小,LVEF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前LS、RS、C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1周LS、RS、CS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善(P>0.05);病例组PCI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I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11个节段,R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9个节段,CS测值明显改善的有12个节段;PCI术后3个月患者相应缺血节段心肌LS、RS、CS较术后1个月有所改善,但部分节段二维应变值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PCI治疗后6个月各缺血节段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心肌梗死导致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左室心肌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逐步恢复.斑点追逐成像能准确定量地评估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
作者:刘娟;白文伟;包凡;李敬;宋蕊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变化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75例AC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35例血清MEF2A、PAI-1、MCP-1水平的变化.结果 ①ACS组患者血清MEF2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88.70±4.38)ng/L比640.42±46.66)ng/L] (P<0.05);②ACS组患者血清PAI-1、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85±2.60)U/L比(7.61±5.23)U/L,(842.2±20.86) μg/L比(408.88±29.56).μg/L](P<0.05);③ACS组患者MEF2A水平与PAI-1、MCP-1水平变化呈负相关(r=-0.739,P<0.01;r =-0.544,P<0.01).结论 血清MEF2A水平与PAI-1、MCP-1水平变化呈负相关;MEF2A、PAI-1、MCP-1水平变化对评价ACS血管炎症反应和斑块的稳定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文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 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结果 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 冠心病患者口服100 mg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作者:徐卓文;郑若龙;陈新军;李伟章;李春坚;杨志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多层血管CT影像在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对拟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MICS)的176例患者术前行256层心脏螺旋CT扫描,将CT检查后排除行MICS的病例与成功行MICS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176例拟行MICS的候选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28例患者(15.9%)CT检查后有一个或多个指标提示不能行MICS而行正中开胸手术.148例患者(84.1%)CT检查后成功行MICS.MICS组的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60例(40.5%);非MICS组的平均年龄为65岁,女性为7例(25%).所有行MICS患者(主动脉手术除外)均成功行升主动脉阻断,无灌注或周围血管并发症,无中风,有1例死亡(肺部感染急性加重).结论 CT血管影像是MICS围术期中重要的评估手段.术前CT检查可以精确识别主动脉的钙化区域,弥补心彩超不能发现的不符合MICS的解剖和病理异常,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使MICS手术更安全,效果更可靠.
作者:丁士骜;梅举;朱家全;鲍春荣;尹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自体心包成形条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9月我院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169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67例,年龄20~79(47.5±10.5)岁;术前超声心动图发现二尖瓣中度返流(Ⅲ级)32例、重度返流(Ⅳ级)137例.手术方法为体外循环下修复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同时所有病例均使用心包条环缩瓣环.手术中注水试验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0.6±30.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6±15.5)min;围术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败血症.术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无返流(0级)99例,微量返流(Ⅰ级)43例,轻度返流(Ⅱ级)22例,轻至中度返流(Ⅲ级)2例.所有患者均无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术后随访150例(90.3%),随访时间12~40个月.随访期间2例死亡,其中1例死因与心脏疾病无关;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随访期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明显减小(P<0.0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19例、Ⅱ级26例.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中应用自体心包条环缩成形是简单、安全、有效的,能较好地维持左心功能,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杨建国;宋来春;韩啸;陶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经阶段,而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1].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第一死因,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急危重症,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科研方法学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法,从而减轻疾病负担、改善生活水平尤为重要,因而心血管内科研究生的培养责任重大.现结合本人研究生指导经历,浅谈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基本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和方法.
作者:王晓;聂绍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能量的场所.2004年Kissovd等[1]在对酵母的研究中首次发现选择性降解线粒体的现象.Lemasters[2]在2005年首次提出“线粒体自噬”,主要是指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营养缺乏、细胞衰老等刺激下,细胞内的线粒体发生去极化损伤,损伤的线粒体被特异性包裹进自噬体中,并与溶酶体融合,从而完成损伤线粒体的降解.线粒体自噬对于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十分重要,对病理情况下线粒体自噬所扮演的角色还存在争议.
作者:张浩;赵晓峰;姜伟;郝婷;常晓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分数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5年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类似[1].目前全球约有3800万慢性心衰患者,发病率以每年50%的速率增加[2].各种原因引起心力衰竭的共同病理生理特点是心脏扩大,收缩与舒张功能降低,每搏量和射血分数降低及心排血量降低.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和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这些因素导致的心力衰竭先发生的变化就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灌注不足,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肿胀的内皮细胞以及内皮突出部分直接阻塞毛细血管腔,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
作者:李一昕;李树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亚硝酰氢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Ⅳ活性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力衰竭模型组、亚硝酰氢组.分别给予各组大鼠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2ml或亚硝酰氢供体0.1 mg/100 g,4周后差速离心法提取线粒体,测量其Na+、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Ⅳ的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亚硝酰氢组大鼠线粒体Na+,K+-ATP酶[(42.64±4.13)U/mgprot比(37.99±3.25) U/mgprot]、Ca2+-ATP酶[(32.44±3.13) U/mgprot 比(27.91 ±4.25)U/mgprot]活性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Ⅳ活性[(0.554±0.052)ukat/g比(0.413±0.060)ukat/g、(0.058±0.005)ukat/g比(0.051±0.004)ukat/g]明显增加.结论 亚硝酰氢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作用通过增加线粒体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Ⅳ活性而实现.
作者:郭彦青;徐继尧;王日军;王敬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破格救心汤治疗真心痛阴竭阳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真心痛阴竭阳脱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破格救心汤联合西医常规心衰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心衰治疗.从总疗效分析、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NYHA心功能分级、BNP方面观察破格救心汤治疗真心痛阴竭阳脱证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6.32%,对照组总有效率4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候积分由22.05±2.31减少为10.76±2.58,对照组由21.36±2.53减少为13.5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治疗组由(1531.34±400.64)pg/ml降低至(324.73±78.55)pg/ml,对照组由(1568.52±418.60)pg/ml降低至(557.37±96.3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心痛中医辨证为阴竭阳脱者,使用破格救心汤予以救治,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宋欠红;樊睿;张荣华;李易;陈胤峰;陈乔林;苏玉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