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起搏参数调整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量影响的研究

张代民;濮江沁;陈绍良;郭涛;李淑敏

关键词:生活质量, 心脏起搏, 优化, 起搏器生活质量测评, 量表
摘要:目的 探讨起搏参数调整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接受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65~86(70.5± 11.5)岁.随访期间采用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测距、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观察起搏系统干预前后的疗效、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随访期内实施起搏系统干预共168次,其中调整AVD 27例、调整起搏频率19例、调整感知性能14例、改变起搏模式8例、起搏故障探查术6例、VVI改DDD 8例,3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被纠治.优化起搏系统前后,“起搏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分值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起搏系统可确保起搏治疗高效、安全,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搏系统优化应坚持提高随访效率、个体化原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作用

    目的 探讨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6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进行诊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介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均成功.介入后14 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LVESVI、LVEDVI都明显低于介入前[LVESVI (24.09±5.09)ml/m2比(33.98±4.56)ml/m2、LVEDVI (54.98±5.91)ml/m2比(61.93±6.33)ml/m2,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介入后14 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rs-Avg-12值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介入前后的Trs-Avg-6b组内与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介入后随访调查6个月,治疗组的慢性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靶病变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彩超显示多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情况.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辅助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心室收缩不同步情况,减少慢性心力衰竭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姜亦然;耿书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AHS)是多原因引起的睡眠中上气道和(或)中枢性抑制,以睡眠中反复发生的伴或不伴有鼾声的呼吸变浅或暂停及日间嗜睡、疲乏等主要症状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综合征,是睡眠呼吸疾病中主要、发病率高的一种疾病.其主要分为中枢性、阻塞性及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上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为常见,是多种全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肥胖、年纪大、肌肉松弛的人群高发.

    作者:张红梅;戴海龙;光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个体化治疗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疗效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个体化治疗的17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患儿,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2个月至16岁,体重3.1~51.0(15.6±5.2)kg;年龄分布:<1岁2例;1~3岁2例,3~16岁13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结合超声、CT及术中情况,手术方案实现个体化.结果 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手术(AVR)3例,应用带瓣人造血管替代升主动脉根部及主动脉瓣并移植冠状动脉的手术(Bentall术)1例,行Ross手术2例,行改良Ross手术6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手术(AVP)5例.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中未发现明显的瓣膜返流,患儿正常生活不受影响.结论 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个体化治疗对于外科治疗有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中远期主动脉瓣再次发生病变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关注.

    作者:朱贵军;严哲;陈兴澎;王亚宏;蔡巍巍;李斌;李晓恒;张小涛;赵勇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国产与进口射频消融导管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国产与进口射频消融导管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临床纳入需要进行射频消融术(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90例,根据使用国产与进口射频消融导管的不同分为2组.比较两组射频消融导管性能评分,包括阻力、稳定性、柔顺性、可塑性、可控性、推送性能及扭转性能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国产组阻力、稳定性、柔顺性、可塑性、可控性、推送性能、扭转性能评分分别为(4.4±0.5)分、(4.3±0.4)分、(3.7±0.4)分、(3.9±0.5)分、(4.1±0.5)分、(4.3±0.5)分、(4.4±0.6)分,进口组阻力、稳定性、柔顺性、可塑性、可控性、推送性能、扭转性能评分分别为(4.3±0.6)分、(4.2±0.3)分、(4.5±0.6)分、(4.0±0.5)分、(4.2±0.6)分、(4.4±0.4)分、(4.3±0.7)分.其中,国产组柔顺性评分明显低于进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组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胸痛,进口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发生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国产射频消融导管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上基本接近进口射频消融导管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渊;陈宗宁;杨松生;尹浩;黄飞;茶丽珠;和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慢性心力衰竭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慢性心力衰竭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所有患者均按常规心衰治疗方案治疗;试验组在心衰治疗方案基础上将ACEI或ARB类药物替换为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所有受试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半年后测定血清Hcy水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室形态学,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试验组治疗半年后心室重构及心脏舒缩功能均有所改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血清Hcy明显降低[(10.45±3.25)μmol/L比(15.89±2.9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P<0.05).结论 依那普利叶酸片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并高Hcy血症患者血清Hcy水平,从而改善心室重构.

    作者:万小亮;梁健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体外循环手术治疗肺动脉吊带合并气管狹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 回顾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手术治疗肺动脉吊带合并气管狭窄的诊治经验.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肺动脉吊带合并气管狭窄患儿2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4个月至11岁,平均(20.33±27.64)个月,体质量5.5~32.0(10.25±5.80)kg.患儿均因“呼吸急促伴喉喘鸣”在外院就诊,心脏超声和心血管CT诊断为肺动脉吊带合并气管狭窄转入我院.单纯肺动脉吊带8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11例,合并非心血管畸形3例.2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结果 22例患儿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吊带矫治手术,成功21例,失败1例.7例同期矫治了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畸形(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例、动脉导管离断术6例);1例同期纠治膈膨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28(5.35±5.57)h,监护室逗留时间16.5~288.0(61.25±65.00)h.术后发生乳糜胸1例,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患儿术后并发气管内肉芽生成造成气道狭窄加重,脱离呼吸机困难,术后10 d行气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术后顺利脱离呼吸机,痊愈出院;1例患几在手术失败后12 d再次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42 d 仍不能脱离呼吸机,终家长放弃治疗.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21例顺利出院.术后患儿随访时间~33个月,12例患儿术后呼吸道症状完全消失,9例患儿喉喘鸣症状明显好转,生长发育改善,气管狭窄随访中.结论 肺动脉吊带患儿一经诊断即有手术指征.采用经左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治方法简单,术后呼吸机撤离快,住院时间短,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张儒舫;沈立;李小兵;谢业伟;龚瑾;耿琳;李红云;万全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5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解析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病率占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ASC)的70%以上.但是NSTE-ACS又缺乏像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那样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其冠状动脉堵塞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差异性大,使得NSTE-ACS的诊疗更加复杂,远期预后更差[1,2].

    作者:师树田;聂绍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TXNIP过表达对INS-1细胞凋亡通路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使用腺病毒转染技术,观察在正常糖脂浓度下培养的INS-1细胞过表达TXNIP是否引起细胞凋亡,并对TXNW介导细胞凋亡的通路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在正常糖脂浓度下培养的INS-1细胞分为3组,即正常培养组、空病毒(Ad-eGFP)组和TXNIP过表达(Ad-TXNIP-eGFP)组,均于转染48h后收集细胞进行指标测定.结果 转染细胞48 h时病毒转染率达到高峰,并且荧光蛋白表达量基本一致.同Ad-eGFP组相比,Ad-TXNIP-eGFP组TXNW mRNA(38.68±7.35比0.73±0.39,P<0.01)和蛋白表达量(1.28±0.25比0.62±0.16,P<0.01)均明显增高,说明转染及TXNIP过表达成功.与Ad-eGFP组相比,Ad-TXNW-eGFP组Caspase-3相对活性明显增高[(3.823±0.238)nmol·h-1·mg-1比(0.956±0.107)nmol·h-1·mg-1,P<0.01];反映下游不同通路的Caspase-8[(132.10±27.33)pg/ml比(81.01±15.34)pg/ml,P<0.01]、Caspase-9[(290.76±43.15)pg/ml比(88.94±14.68)pg/ml,P<0.01]和Caspase-12活性[(266.96±18.50)pg/ml比(52.05±6.13)pg/ml,P<0.01]均明显增高.结论 单纯过表达TXNIP可以引起正常糖脂浓度培养下INS-1细胞凋亡.线粒体凋亡途径、死亡受体活化途径和内质网应激介导途径均参与了TXNIP引起的INS-1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吴向征;张倩;梁男男;刘晓波;杨艳宏;焦向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75岁以上老年人两种冠脉搭桥法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7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的相关数据,明确两种手术对患者手术后早、中期的影响(2年内),为临床选择提供经验.方法 比较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0年10月到2013年5月期间接受冠脉搭桥手术的75岁及以上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数据,分为体外循环组42例,非体外循环组68例,比较两组数据有无显著性差别.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1.0±6.3)%比(50.0±7.6)%,P=0.427]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52.0±6.1)mm比(51.0±5.7)mm,P=0.752]无明显差别;手术操作时间[(3.7±0.9)h比(3.3±0.3)h,P=0.242]、远端吻合口数[(3.3±0.9)比(3.1±0.6),P=0.304]、术后住院时间[(10.9±3.1)d比(11.1±3.7)d,P=0.548]无明显差别;术后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0.3±5.0)h比(13.8±5.7)h,P=0.038]、ICU居住时间[(87.6±19.2)h比(73.9±17.8)h,P=0.021]、术后输注红细胞量[(1.9±0.4)U比(0.7±0.6)U,P=0.035]及输血浆量[(320±121)ml比(180±88)ml,P=0.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至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53.0±8.1)%比(51.0±9.6)%,P=0.560]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47.0±11.3)mm比(49.0±10.2)mm,P=0.376]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内心功能分级、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比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术后早、中期(2年)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冠脉搭桥方法对75岁以上老年人均安全、有效.

    作者:王海平;凤玮;吕振乾;刘晓君;张涛;王刚;周保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32例体会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3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 1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3例.对患者手术方法、桥血管的选择及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搭桥3.5根,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29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3例症状较术前减轻,住院一段时间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显著,手术安全性较高,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金希冬;周恩涛;刘大治;杨文举;王宪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多项无创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警分析

    目的 探讨多项无创指标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 入选AMI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于入院后3周内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检测心率震荡(HRT)指标即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即NN间期标准差(SDNN);QT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心电指标.同期行心脏彩超检查,检测左心室舒张期末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AMI患者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n=15)和存活组(n=85).根据检测结果,对AMI组与非AMI组和AMI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多项指标对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警价值.结果 ①AMI组与非冠心病组TO、TS、SDNN、QTd、QTcd、LVEF、LVEDd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O、TS、SDNN、QTd、QTcd、LVEDd P=0.000 (P<0.05),LVEF P=0.002 (P<0.05).②急性心梗死亡组与存活组TS及SDN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0及0.023 (P<0.05),TO、QTd、QTcd、LVEF及LVEDd等指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③对各组各项指标阳性积分对比分析发现,AMI患者积分多明显增高(P<0.05),AMI心源性死亡患者积分均≥4,多项指标联合应用较单项指标对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阳性预测值高,多项指标异常积分≥4,心源性死亡风险极大.结论 ①AMI患者的HRT明显减弱甚至消失,HRV降低,QT间期明显延长及QTd明显增大.②AMI患者LVEDd明显增大,LVEF明显下降.多项指标联合应用对A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阳性预测值高.

    作者:李勇国;王艳飞;王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起搏参数调整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起搏参数调整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接受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65~86(70.5± 11.5)岁.随访期间采用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测距、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观察起搏系统干预前后的疗效、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随访期内实施起搏系统干预共168次,其中调整AVD 27例、调整起搏频率19例、调整感知性能14例、改变起搏模式8例、起搏故障探查术6例、VVI改DDD 8例,3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被纠治.优化起搏系统前后,“起搏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分值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起搏系统可确保起搏治疗高效、安全,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搏系统优化应坚持提高随访效率、个体化原则.

    作者:张代民;濮江沁;陈绍良;郭涛;李淑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冠心病伴房颤患者hs-CRP、Hcy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房颤发生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心房颤动患者hs-CRP、Hcy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房颇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伴房颤患者为A组,60例冠心病伴窦性心律患者为B组,60例窦性心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的hs-CRP、Hcy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患者的hs-CRP[(9.21 ±4.34)mg/L比(6.54±4.01)mg/L]、Hcy[(24.12±6.21)μmol/L比(15.98± 3.33)μmol/L]、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71±0.12)mm比(1.49±0.44)mm]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7.01±1.29)分比(5.79±1.46)分]明显高于B组;A组和B组患者的hs-CRP、Hcy、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永久性房颤患者的hs-CRP、Hcy、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及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伴房颤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hs-CRP、Hcy水平增高会加重患者房颤的持续时间及病情.

    作者:朱磊;刘福元;黎晓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远程心电网络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心脏病患者发病具有突发性和短暂性,发病时间往往只有几秒钟至几分钟,时间极短.传统心电图(ECG)只能通过抓捕的形式,仅显示患者10秒的心电图,相对于心脏病本身突发性、间歇性、短暂性和致命性的特点,使传统ECG具有较高的心律失常漏检率.ECG仪器体型笨重,监测数据无法连接医院的HIS网,无法自动进行心电图整合,无法纳入电子健康管理档案,并且诊断结果也只能进行回归性分析.显然,传统心电图监护仪无法满足患者病发时心电参数监测和医疗资源信息化的要求.便携式心电监护仪能对患者的心电图等生理参数进行可移动式的长时间实时检测、存储、分析处理及信号远程传输,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易存储性、再获取和再分析性,为患者疾病预报和及时抢救提供重要诊断依据[1-3].

    作者:程玲;王兆霞;张会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衰与心律失常的关联和发展

    心力衰竭(心衰)总是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也容易引起心衰[1].本文简要回顾了心衰中的电生理重构、细胞内钙摄取和导致心律失常的机制.细胞解耦联、钙离子稳态和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目前心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新的诊断和治疗措施还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李龙;杨水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体温对冠心病搭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心病搭桥手术患者低体温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联.方法 选取锦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冠心病搭桥手术患者645例,年龄(56.1±9.3)岁.所有手术均采用低温体外循环,手术时间为(3.56±1.68)h.分别记录体外循环结束时温度(T1)、出室时温度(T2)、术后1h温度(T3)、术后2h温度(T4)、术后5h温度(T5),计算T=(T1+T2+T3+T4+T5)/5.根据T值划分为低体温组(M1,T<35.5℃)、亚低温组(M2,35.5℃≤T<36.2℃)、正常体温组(M3,36.2℃≤T≤37.3℃)和高体温组(M4,T>37.3℃).所记录温度为直肠温度.结果 M1凝血酶原时间为(34.7±6.2)s,术后5h引流量(467±174)ml,与M3的(10.1±5.8)s和(258±132)m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1在ICU滞留的时间与M3组相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但机械通气时间延长8.7 h;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M1高于其他各组.结论 冠心病搭桥术围手术期的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会对机体凝血机制、氧耗量、脏器功能等产生一系列影响.低温可激发寒颤反射,寒颤会使机体的耗氧量增加4~5倍,同时还往往伴随血清儿茶酚胺的增高,这种高代谢状态加重了受损心脏的负担,增加了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低温时脏器血流量减少,对肝、肾、脑等脏器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杨森;宋波;邱璇;戴晋;张雷;李俊峰;王秋波;樊修元;王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相关指标T波峰-末间期(Tp-Te)和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比率(Tp-Te/QT)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105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及100例对照组纳入研究.记录所有入选者的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以及心率、年龄、BNP等相关临床指标.按照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将病例组分为低危组(NYHA Ⅰ~Ⅱ)及高危组(NYHAⅢ~Ⅳ),将高危组中治疗后BNP下降≥30%的患者纳入治疗有效组.分别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对照组、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不同患者之间,以及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前后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的差异.结果 ①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p-T间期及Tp-Te/QT比率均明显增加[Tp-Te(127.15±21.48)ms比(99.85±19.16)ms;Tp-Te/QT(0.33±0.05)比(0.23±0.04),P<0.05].②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较低危患者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明显增大[Tp-Te(135.90±24.91)ms比(119.09±18.45)ms;Tp-Te/QT(0.37±0.07)比(0.27±0.06),P<0.05].③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p-T间期未见统计学差异[(127.14±15.60)ms比(131.95±18.6)ms,P>0.05],而Tp-Te/QT比率有所降低[(0.31±0.06)比(0.37±0.06),P<0.05].结论 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可作为反映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临床心电学指标.

    作者:李多;李凤杰;王红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硝苯地平联合卡维地洛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联合卡维地洛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8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7),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清IGF-1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及24 h 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5.6±6.5)mm Hg 比(131.4±8.6)mm Hg、(73.7±5.5)mm Hg 比(80.7 ±6.2)mm Hg、(68.5±5.6)mm Hg 比(77.9±7.2)mm Hg,P<0.05];观察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32.1±34.2)μg/L比(272.5±35.7)μg/L,P<0.05],FMD显著高于对照组[(8.81±2.46)%比(7.57±2.37)%,P<0.05];观察组LVPWT、IVST、LVMI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9.1±1.9)mm 比(10.4±2.3)mm,(43.1±4.7)mm 比(46.7±5.4)mm,(121.6±14.8)ml/m2比(131.7±19.2)ml/m2,(58.1±6.6)%比(54.1±5.7)%,P<0.05].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能提高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压控制效果,降低血清IGF-1水平,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刘艳群;龚云;万翔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共有893例男性和279例女性患者入选.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合并更多的危险因素;男性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再灌注治疗较女性多(41.1%比32.3%,P=0.008);女性患者心衰和死亡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分别为24.4%比14.1%,P<0.01;12.5%比6.7%,P=0.002).结论 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较女性多,女性患者心衰和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作者:辛培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13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探讨胸腔镜技术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修补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其中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1例;本组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例.结果 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40~198(108±3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0~78(48± 14)min,手术时间90~188(110±30)min.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有1~2 mm针眼分流,3个月后复查示分流消失.随访1~12个月无远期死亡,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结论 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置换等手术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且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亮;王晓明;韩志伟;邹龙;员建平;贾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