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

胡楝;曹勇;刘超;余观水;邓元子;程华森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 总结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63例,从股动脉植入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破口.植入后重复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血管内支架植入全部成功.术后造影60例无内漏,3例轻度内漏,1例出现左上肢缺血.随访CT检查1~3年,未出现脊髓损伤、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大部分胸背痛等症状消失.结论 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是治疗胸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及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免疫调节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及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免疫调剂和抗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心血管病中心收治的CHF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A组)20例、阿托伐他汀组(B组)20例、免疫球蛋白组(C组)20例、阿托伐他汀+免疫球蛋白组(D组)20例.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指标、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结果 经过治疗,四组CHF患者的心肌酶指标、IL-10、TNF-α、IL-6和IL-18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D组[依次分别为(37.74±6.33)IU/L、(36.18±4.54)IU/L、(184.94±16.44)IU/L、(23.24±1.66)IU/L、(59.15±7.25)pg/ml、(174.26±20.43)ng/L、(11.32±2.11)ng/L、(41.18±5.33)pg/ml]与其他三组相比下降尤为显著(P<0.05).治疗后四组CHF患者LVEF均显著升高,D组[(52.15±6.13)%]升高尤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及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于CHF患者可起到免疫调剂和抗炎性反应的作用,对控制CHF患者病情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余成;张红;洪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诊青年胸痛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急诊青年胸痛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急诊室收治的年龄<40岁的胸痛患者20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表现、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200例患者中男性150例,女性50例,年龄均<40岁,小20岁,平均32.5岁.能明确诊断并为临床提供重要帮助者130例,阳性率为65%,其中冠心病34例(26.2%)、急性心力衰竭20例(15.4%)、心包积液3例(2.3%)、肺栓塞8例(6.2%)、非心源性胸痛50例(38.5%),其他15例(11.5%).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危重症急诊协助除外心血管性病因等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起着其他影像检查无法替代的作用.

    作者:许惠敏;王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

    目的 总结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63例,从股动脉植入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破口.植入后重复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血管内支架植入全部成功.术后造影60例无内漏,3例轻度内漏,1例出现左上肢缺血.随访CT检查1~3年,未出现脊髓损伤、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大部分胸背痛等症状消失.结论 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是治疗胸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胡楝;曹勇;刘超;余观水;邓元子;程华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比索洛尔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心率偏快中青年高血压的双重治疗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合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对中青年舒张压升高为主伴心率偏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来湖南医药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以1~2级舒张压升高为主、静息心率>70次/min的中青年患者7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给予比索洛尔(2.5~5.0 mg,1次/d)和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1次/d);对照组仅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10 mg,1次/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8周末)的血压、心率及安全性.结果 ①观察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4.7%(36/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降低坐位舒张压幅度和静息心率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8.5±6.4)mmHg比(9.3±5.3)mmHg,(9.3±5.3)次/min比(1.7±7.1)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均在可耐受范围.结论 比索洛尔加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心率偏快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有降压和降心率的双重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袁克;钟柏英;周俊;蒋军军;朱永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目的 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 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 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作者:高潮;张静;潘健源;金小芹;周高亮;程自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二叶畸形评估的探讨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经超声诊断并被临床证实的BAV患者70例(横裂组44例、纵裂组21例、斜裂组5例),并与正常组30例进行比较.测主动脉窦部及升部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功能及左房横径,观察患者瓣膜有无钙化、狭窄、关闭不全及脱垂.结果 BAV患者部分伴有瓣膜回声增强、增厚、钙化和脱垂,可造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升部增宽,纵裂组(39.840±6.361)mm,横裂组(37.480±5.793)mm,高于正常组的(30.270±2.348)mm;室间隔增厚,纵裂组(11.180±1.968)mm,横裂组(11.430±1.912)mm,高于正常组的(9.900±0.403)mm;左房横径增大,纵裂组(37.090±8.203)mm,横裂组(37.950±9.058)mm,高于正常组的(30.330±2.820)mm.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诊断BAV有重要价值.BAV可合并主动脉升部增宽、室间隔增厚及左房横径增大,而瓣膜舒张期关闭线形态分类横裂式、纵裂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张雪梅;刘波;丁育增;程功;付建莉;王珍芳;任媛;王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TGF-β1和b-FGF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20只,按照“二肾一夹”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每周检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1次.8周后处死取颈总动脉、腹主动脉做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动脉管壁中b-FGF和TGF-β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尾动脉收缩压增高[(149.76±7.56)mm Hg比(88.68±3.96)mm Hg,P<0.01];动脉中膜增厚(P<0.05);管壁b-FGF、TGF-β1表达增强(P<0.01);b-FGF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在颈总动脉r=0.88,在腹主动脉r=0.87,均P<0.01.结论 b-FGF、TGF-β1可能促进了高血压血管重塑的病理过程,二者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作者:付海明;岳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狭窄冠脉灌注区域局部应变的评价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所属区域各项应变参数,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对该局部区域应变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2年5~11月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5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40~70(56.01 ±8.55)岁.将所有人选者按三支冠脉分布区分为左前降支灌注区、左回旋支灌注区及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共153个区域;按冠脉造影狭窄是否>50%将各区域分组,共分为6组:左前降支狭窄≥50%组(25个)、左前降支狭窄<50%组(26个)、回旋支狭窄≥50%组(23个)、回旋支狭窄<50%组(28个)、右冠狭窄≥50%组(29个)和右冠狭窄<50%组(22个).所有入选者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ST在线分析软件获得各应变参数.将各冠脉灌注区域内各项应变等参数分别求和计算均数.分析冠心病左室局部应变等参数.结果 ①左前降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左前降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平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6.17±5.26比-13.03±4.84,P<0.01;周向峰值应变-31.79±14.10比-24.74±9.12,P<0.01;径向峰值应变32.02±14.64比27.70±10.48,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41.42±14.87比-33.54±11.74,P<0.01.②回旋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回旋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95±6.01比-12.04±4.25,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6±15.09比-24.23±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1.81±14.45比26.59±12.45,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7.15±13.83比-30.47±12.29,P<0.05.③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23±5.01比-12.09±4.67,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7±11.95比-23.50±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0.22±15.86比26.32±7.93,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9.40±14.23比-30.29±10.84,P<0.05.④冠脉分布区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该区域灌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①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通过多项应变参数可以发现冠心病患者早期缺血时心肌形变能力的减低.②左室局部周向、纵向应变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检测,但诊断价值较低.③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早期心肌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妍;安莹波;乔英艳;吴山;孙琪玮;江波;王琴;杨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浆脑钠肽、心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浆脑钠肽、心室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植入起搏器的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起搏部位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采用右室间隔部起搏.观察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血浆脑钠肽(BNP)、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观察组ORS波宽度(QRSD)为(123.96±14.32)ms,低于对照组的(131.58±14.7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 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比较耒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功能影响低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能更好地保障心脏的收缩功能,临床应加以重视.

    作者:林德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食管心电图在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中的价值

    目的 探索用食管心电图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结病变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患者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1±12)岁.同步记录食管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测量出房间传导时间,在此基础上加100 ms,设定为优化后起搏器的房室间期.每例患者分别在出厂时设定的房室间期和根据食管心电图优化后的佳房室间期(AV间期)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当采用经食管心电图优化后的佳房室间期时,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出厂设置的房室间期下所测量的值[(35.18±7.33)ml比(34.32±7.14)ml;(83.98±12.63)ml比(84.71±12.90)ml;(57.99±6.90)%比(59.30±6.95)%,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食管心电图可测量出患者的房间传导时间,根据数值进行个体化的房室间期的优化,使患者得到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该方法无创、简便易行,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曼华;尹琼;张建;高启军;万书平;魏辉;余新堂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微创小切口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在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105医院心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63例中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33例、右胸小切口30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22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无低心排血量、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残余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胸廓畸形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选择性应用于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作者:陈梦苒;韩继彪;邬松;张俊峰;韩浩;张桂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院内“一键启动”流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院内“一键启动”流程实施对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效果.方法 以急诊绿色通道为基础,胸痛中心为平台,建立院内“一键启动”流程,并对“一键启动”流程实施前后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一键启动”流程实施后的16个月内共收治了126例STEMI患者,与流程实施前16个月相比,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缩短了42.9 min(38.1%),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了2d(20.2%),人均住院费用减少了2893元(5.11%),并有效降低了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结论 采用院内“一键启动”流程,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明显降低病死率,是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晓丽;侯旭敏;刘倩倩;蒋锦琪;曲新凯;方唯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白介素-8和白介素-10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病理学研究已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急性心肌缺血事件不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痉挛、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可以引起炎症反应的各个表现,其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的积聚、黏附及浸润,活化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某些蛋白酶及反应性氧化自由基,后者能进一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分子,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而损伤内皮.

    作者:董瑞红;刘剑刚;王承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03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分为2组,检测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及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老老年高血压合并LVH组较不合并LVH组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NN50、RMSSD、SDNN、SDANN的P值分别为0.573、0.198、0.110、0.812,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合并LVH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老老年高血压合并LVH和不合并LVH患者心率变异性无明显差异.

    作者:孟昊;胡元会;宋庆桥;褚瑜光;魏艺;贾岱琳;张菀桐;李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4年ESC/EACTS关于心肌血管重建术的临床指南(一)

    在庆祝首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50周年及首例冠脉介入治疗37周年之际,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SC/EACTS)指南工作组系统回顾了1980年以来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即不同血管重建策略的头对头对比试验,包括CABG、球囊血管成形术,使用裸支架和药物支架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及不同再血管化策略比较,检索到100项RCT,涉及93 553例患者和262 090人年的随访,综合考虑了多种其他因素,制定了该项以患者为中心、证据为主导的心肌血管重建术临床指南.

    作者:梁峰;胡大一;方全;沈珠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非杓型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中国疾控中心新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突破3.3亿[1].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和杓型高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高血压(non-dipper hypertension,NDHT)患者夜间血压没有充分下降,是心血管危险的判断指标,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是独立于血压负荷的高危因素[2].正确区分杓型高血压和NDHT,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NDHT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就NDHT的发生机制、后果、临床意义及药物选择综述如下.

    作者:高春燕;陈丽曼;娄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呼吸停止的睡眠障碍.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阻塞,经常以大声打鼾、身体抽动或手臂甩动结束,主要以睡眠中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导致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为特点.主要分为中枢型、阻塞型及混合型,其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为常见,是多种全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肥胖、年纪大、肌肉松弛的人群高发.多导睡眠图(PSG)是诊断此病的金标准,量化指标是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夜间低血氧饱和度.研究表明,OSAS常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并存[1],这一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专家的关注.值得指出的是,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证实OSAS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因果关系[2-4].本文主要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赵化庭;戴海龙;光雪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46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的佳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46例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5例,年龄33~64岁,平均45岁.16例采用2枚支架植入术,30例应用长直筒支架.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行CTA复查,比较两组内漏发生率、围手术期有无脊髓缺血、假腔血栓化及支架远端有无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急性脊髓缺血导致截瘫,远端支架贴附不良1例,支架远端相关并发症4例均为放置长直筒支架患者,无支架内漏及移位,无脑梗死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无死亡.结论 采用2枚支架植入术避免了现有支架长度及直径的限制,可根据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特点制订腔内修复治疗方案.此方法适用、可行,避免支架与主动脉远端直径不匹配引起远期并发症.

    作者:李淑珍;朱宪明;刘志平;张玉龙;王坚;李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与非脑梗死患者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3~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7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病史,分为脑梗死组(46例)和非脑梗死组(126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双源CT,并对冠脉血管斑块节段(混合斑块节段、钙化斑块节段和非钙化斑块节段)计数.对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分析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P=0.019);脑梗死组冠脉斑块节段总数和混合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相比,LM P=0.016,LAD P<0.01,LCX P=0.003,RCA P=0.037,且混合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结论 ①与无脑梗死病史的患者相比,有脑梗病史且合并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冠脉受累节段数明显较多;②冠脉混合斑块有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作者:张彩丽;李蓉;刘静;刘杏;王志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icroRNA-155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内源性单链小分子RNA,通常靶向单个或多个mRNA,通过降解靶mRNA或对其翻译水平的抑制而起到调节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表达[1,2].其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代谢等生物学过程[3].研究发现,MicroRNAs可以调节人体30%左右的总基因[4],并且在心脏发育、血管发育及血管再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5],故对于Mi-croRNAs和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在众多的MicroRNA中MicroRNA-155逐渐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相关研究发现其已成为许多重要生物学过程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并且有望成为心血管相关疾病诊疗的一个新型分子靶点[7].

    作者:黄志航;徐新;张社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