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平;闫西艴
目的 评价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自身病变致二尖瓣关闭不全(MR)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13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自身病变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marrow术),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6例行二尖瓣成形术(MVP).3例患者再次转机,1例因左室流出道狭窄解除不满意,1例有残余MR行MVP,1例残余MR行MVR.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31.9±6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2.7±39.8)min.超声心动图(UCG)显示术后左房大小、左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MVP组有2例因再次MR行MVR.结论 此类患者理想的手术方法是充分切除肥厚的室间隔肌肉,自身有病变的二尖瓣可考虑行MVR或MVP,如果条件许可,应首选MVP.
作者:尹朝华;王水云;赵振华;陈立宇;凤玮;李巅远;孙寒松;宋云虎;王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运动平板试验(TET)是目前采用广泛的心电图(ECG)负荷试验,是诊断女性冠心病(CHD)或判断预后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杨胜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00例经桡动脉途径完成PCI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500例,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9.7%,PCI成功率95.3%.结论 经桡动脉行PCI手术成功率与传统股动脉途径无明显差异,且并发症少,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邓根群;汪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左心室室壁瘤(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LVA)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对室壁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李俊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86例住院心衰患者及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当日采集血标本以备血浆检测BNP、血糖、血脂等.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BNP水平,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相关性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心衰程度加重,血浆BNP水平逐渐升高,患者BNP降低值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存在良好负相关.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血浆BNP浓度升高,且随心衰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作者:周家桂;刘龙波;吴永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传统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由于收缩和舒张功能严重低下或负荷过重,使泵血明显减少,不能满足全身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静脉系统淤血甚至水肿,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的表现[1].
作者:周忠泉;彭水先;陈锦明;李建军;杨学新;余兆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冠心病伴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不停跳冠脉搭桥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后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探讨冠心病伴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59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对30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体外循环下搭桥术(CABG)同期二尖瓣成形术(MVP).术后随访7~71(35.69±17.88)个月,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反流程度、心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平均吻合血管数无差异;OPCAB组术后引流量平均(591±346)ml,明显少于CABG+MVP组[(706±371)ml],P<0.05.术后6个月两组NYHA心功能均优于术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MVP组IMR减轻程度明显大于OPCAB组(P<0.05);OPCAB组术后LVEDD无改善,CABG+MVP组术后LVEDD减小(P<0.05);两组术后LVESD均无明显变化;术后LVEF两组均改善(P<0.05),改善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及二尖瓣反流程度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虽然二尖瓣成形术在降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方面更有效.但对于中度IMR和有高度手术风险的患者,OPCAB可能是更优的治疗方案.
作者:黄杰春;王宜青;庞烈文;孙笑天;施梦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心脏血管外科从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实施的483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DM)组197例,非糖尿病(non DM)组286例.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以外的冠脉危险因子、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合并肾功能衰竭(22.3%比9.0%,P=0.011)及脑梗塞(25.4%比11.5%,P=0.012)病史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的冠脉病变支数三支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比non DM组大(67.0%比50.7%,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及移植血管种类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M组的远端吻合口数比non DM组多[(3.2±0.9)个比(2.8±0.7)个,P=0.03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气管捕管时间及ICU留置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M组的住院时间比non DM组长[(33.2±14.1)h比(24.7±9.5)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都各有2例表层切口感染,没有胸骨纵隔感染.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平均(38.8±16.2)个月电话随访心衰、心梗及心源性死亡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影响很小.
作者:曹永彤;刘鹏;叶志东;王非;林凡;曹德生;杨煜光;钱松毅;王凤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对器官和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作用的研究正成为热点,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酶,可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还可以使缓激肽灭活.
作者:张玲;桂庆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sCD40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12 h(PCI术前),术后24 h、48 h、72 h、5 d、7 d、14 d及25例对照组PAPP-A和sCD40L浓度.将AMI组分为3个亚组:死亡组、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血浆PAPP-A[(27.84±6.37)pg/ml比(10.69±2.48)pg/ml,P<0.01]和sCD40L[(555.40±63.63)ng/L比(343.24±26.35)n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个亚组中,无并发症组血浆PAPP-A及sCD40L术后24 h迅速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5~7 d恢复至正常水平.并发症组及死亡组血浆PAPP-A及sCD40L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且随着并发症持续时间的延长两种炎症因子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组术后持续升高,术后14 d仍然居于很高水平.三组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PAPP-A与sCD40L浓度明显升高,其峰值延迟甚至持续升高可能提示病情严重,二者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PCI术后近期不良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王绍欣;杨丽;王宏运;董平栓;李转珍;杨旭明;杨喜山;杜来景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术中血液回输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其在心脏瓣膜替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选人单个心脏瓣膜替换手术32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液回输量,异体血输入量,手术前、输血前、输血后血常规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观测,记录输血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输血前、术后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气分析的pH值、血钾、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库血输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观察到有输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可有效地减少围术期自体血的丢失,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同时明显减少异体血的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磊;李蕾;程庆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糖尿病影响了世界近3亿人的生活,并使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率增加2~3倍.伴随全球化和东西方交流,亚洲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发病年龄轻和低体重为体征[1].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已接近10%,目前中国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已排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第一位[2].
作者:郑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研究表明[1-3],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即可发生交感高活动性,但是二者间是否存在差异尚难定论.
作者:闫荣香;赵施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简称B阻滞剂)在心血管病临床的应用历史已达40余年,在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及某些心律失常等方面效果肯定,已经成为临床的常用药物.但β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在经历了一个艰难和漫长的历史才被认识和确定的,本文就其在心力衰竭(HF)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桂坤;邹阳春;陈燕;王明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后的PAF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单独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复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均<0.05).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显著降低CRP水平,显著缩短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安全性好.
作者:赵慧艳;张福全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机体的血管硬化不断进展,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已经成为世界公共卫生一大难题.
作者:余振球;屈丰雪;何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便携式心电信号记录仪的记录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的随机门诊患者30例,给予普通12导心电图检查的同时,采用XSL记录仪同部位同时间记录心电信号.回放记录仪的心电信号,与普通心电图机图形进行比较.结果 30例全部记录出心电图,成功率100%,其中窦速2例、室性期前收缩2例、完全性左束支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左房肥大1例、正常心电图23例.XSL记录仪对异常和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XSL型心电信号记录仪可以真实记录回放心电信号,其记录的真实性、长期性及超前性可以应用于临床中短暂的、一过性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
作者:谷云飞;惠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进行血栓抽吸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共177例,其中急诊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血栓抽吸组(81例),仅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标准PCI组(96例),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术后心肌供血和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血栓抽吸组支架直接置入率、术后2 h ST段回落>50%率、冠脉心肌灌注分级(TMP)和校正的TIMI记帧法(CTFC)血流均明显优于标准PCI组;发病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与B型尿钠肽(BNP)值显著低于标准PCI组.结论 STEMI急诊介入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治疗安全可靠,可增加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减少坏死心肌数量,从而改善STEMI近期预后.
作者:王玉宏;张成森;孟昭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壁瘤形成大小、左室大小、左心功能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证实并发室性心动过速21例归为室速组,其余为非室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史特点、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两组间左房直径[(4.49±0.47)cm比(4.07±0.62)cm,P=0.040]、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34±0.80)cm比(5.77±0.76)cm,P=0.029]和左室收缩末期直径[(5.18±1.01)cm比(4.33±0.94)cm,P=0.0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室壁瘤膨出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其左室大小与室性心动过速有一定关系,而与室壁瘤大小无关.
作者:张治平;陈国洪;韩宏伟;苏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通常以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RDW-CV)来表示,临床上多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近研究表明,RDW是一种新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标记物,可独立预测死亡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关于RDW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开祖;林丽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