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张美芬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行感染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临床结果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10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科肝移植术后血行感染中大肠埃希菌患者资料,对患者的资料(如:抗生素耐药、术式及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695例肝移植患者中,83例(7.6%)88次出现革兰阴性球菌血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23例)为常见.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均为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5%以下,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基本都在60%以上.针对肝移植术后大肠埃希菌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施行胆肠吻合术(P<0.001)和胆道并发症(P<0.001)是出现大肠埃希菌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后15 d病死率大肠埃希菌血行感染高于非大肠埃希菌血行感染(P=0.01),血行感染后30 d、1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移植术后大肠埃希菌血行感染,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但对碳青酶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施行胆肠吻合术、胆道并发症是出现肝移植术后大肠埃希菌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移植术后大肠埃希菌血行感染后的15 d病死率显著增加.
作者:邰强;何晓顺;胡安斌;巫林伟;鞠卫强;朱晓峰;王东平;王国栋;马毅;郭志勇;黄洁夫 刊期: 2011年第42期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胃吻合术(PG)与胰空肠吻合术(PJ)的安全性.方法 检索2010年12月以前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Cochrane协作网随机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纳入前瞻性对照试验,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应用RevMan5.0对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6个前瞻性对照试验,其中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2个非随机的前瞻性对照试验,共867例PD病例,行PG手术患者440例,PJ手术患者426例.采用前瞻性研究(包括RCT)和单纯RCT分组进行荟萃分析:前瞻性对照试验组(包括RCT)荟萃分析中PG在术后并发症[OR0.53,95% CI(0.30,0.95),P=0.03]、胰瘘[OR 0.47,95% CI(0.22,0.97),P=0.04]、腹腔积液[OR 0.42,95%CI(0.25,0.72),P=0.001],这3项指标中明显优于PJ,腹腔内并发症、病死率等指标上两种吻合方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RCT研究组荟萃分析中PG在术后腹腔积液[OR 0.46,95% CI(0.26,0.79),P=0.005]这项指标中明显优于PJ,在术后并发症、胰瘘、腹腔内并发症、病死率、胃排空延迟这些指标上两种吻合方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瞻性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后可以发现PG在术后并发症、胰瘘、腹腔积液方面优于PJ.单纯对RCT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PG仅在术后腹腔积液方面优于PJ.表明PG在安全性上并不低于PJ.
作者:马晋平;林建伟;王智;王亮;陈剑辉;陈创奇;杨东杰;彭建军;蔡世荣;何裕隆 刊期: 2011年第42期
捐献者:男,33岁,因严重脑外伤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2年余.因长期医治无效,家属曾向各级主管部门及媒体多次、反复要求无偿捐献遗体及器官,用于救治患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的亲身父亲及其他类似患者.患者于2005年7月27日上午因心跳及自主呼吸完全停止,经体外心脏按压、机械通气、兴奋剂等各种手段抢救无效死亡.反复核查各项指标均已符合心死亡器官捐献(DCD)国际标准、适应证和伦理学要求;紧急转入器官捐献流程.经肝素化、持续纯氧辅助呼吸、肾上腺素等处理,急行遗体双肾摘取术.热缺血时间40 min及冷缺血时间8h.所捐双肾零点穿刺病理检察显示中度缺氧性改变.续完成2例成人同种肾移植,其中1例为罕见的“亲属遗体肾移植”(子→父).
作者:马俊杰;陈忠华;曹荣华;杨海峰;桂泽红;陈志强 刊期: 2011年第42期
目的 探讨少见的中主动脉自发性孤立性夹层的诊断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中主动脉自发性孤立性夹层(SIMAD)患者.结果 7例患者中,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53岁,急性起病5例.根据夹层第一破口的部位和邻近内脏动脉的情况,6例患者采用腔内隔绝治疗,另1例行开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肝肾功能正常;1例腔内治疗患者术后第2天并发急性冠脉综合征,转入心内科行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之后恢复正常.术后复查CTA显示,腔内治疗后主动脉假腔内已基本血栓化,未发现内漏和支架移位.结论 孤立性自发性中主动脉夹层因发生部位特殊且存在一定程度破裂和成瘤风险,应受到血管外科医生重视.在治疗方式上除非因解剖条件的原因,腔内治疗应当作为首选,但是腔内治疗远期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监测和评价.
作者:刘暴;宋小军;郑日宏;李拥军;吴巍巍;陈宇;叶炜;曾嵘;邵江;陈跃鑫;倪冷;刘昌伟 刊期: 2011年第42期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Ⅱ型内漏的处理.方法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10例确诊肾下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病例,根据内漏罪犯血管不同,选择腔内途径超选择栓塞结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腔内注射纤维蛋白胶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接受治疗,8例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6)个月(1~6个月),二次干预年限平均(62±39)个月(11~132个月);罪犯血管肠系膜下动脉来源3例,2例经肠系膜上动脉入路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未治;髂内动脉来源1例,髂内动脉-腰动脉来源3例,均经弹簧圈栓塞;腰动脉来源3例,2例经皮穿刺球囊内注射治疗,1例弹簧圈栓塞.随访期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初期技术成功率44%,再干预率33%,总体治疗有效率89%.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整体自然预后较温和,对造成瘤体持续显著增长者可积极干预,腔内栓塞结合瘤腔内注射术是一种近期效果尚可.
作者:杜昕;郭伟;刘小平;贾鑫;张敏宏;尹太;张宏鹏;马晓辉;熊江 刊期: 2011年第42期
目的 探讨髂股动脉区域非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5年1月至2010年11月61例髂股动脉区域非创伤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髂动脉瘤29例,股动脉瘤32例,共有髂股动脉区域动脉瘤76个,其中43个髂动脉瘤和33个股动脉瘤;17例(27.9%)为多发性动脉瘤,8例(13.1%)发生髂动脉瘤或股动脉瘤破裂,4例(6.6%)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本组中50例择期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移植;7例破裂性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切除、血运重建术,另1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髂动脉瘤行腔内修复和1例髂内动脉瘤行栓塞术;1例髂动脉瘤保守治疗.1例股动脉瘤术后因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导致下肢缺血、坏死而截肢,其余未发生围手术期下肢及盆腔脏器缺血等并发症.随访期间7例死亡,存活患者移植血管通畅,无新生动脉瘤形成.结论 髂股动脉区域的非创伤性动脉瘤重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并注意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切除及血运重建可获得良好疗效,术后应长期随访,观察有否新生动脉瘤.
作者:张晶虹;胡海地;常青;冯勇;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11年第42期
目的 探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个体化胸主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模型在胸主动脉瘤生长、破裂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用Mimics软件读取患者CT血管造影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标准(DICOM)数据,重建三维个体化胸主动脉瘤模型,假设动脉血流为层流、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入口血液流速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应用有限体积法FLUENT软件进行非定常血流数值模拟,分析与动脉瘤生长、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数值结果得到胸主动脉瘤在心动周期不同时刻的血流速度及壁切应力分布.收缩期近端瘤颈的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扩张的动脉瘤体的血流速度,射血进入动脉瘤,冲击动脉瘤体近端的外侧壁.动脉瘤内的射血峰值瞬时流线显示血流冲击动脉瘤壁,瘤体内观察到呈右手螺旋的涡流.高切应力分布于近、远端瘤颈以及血流直接冲击动脉瘤壁的位置,瘤体呈大范围的的低切应力分布.结论 重建的个体化胸主动脉瘤模型,用于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可分析胸主动脉瘤生长、破裂机制.
作者:胡小忠;熊江;栾韶亮;郭伟 刊期: 2011年第4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诱导痰中高迁移率组蛋白B1( HMGB1)的表达及其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 按标准纳入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57例,稳定期的COPD患者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完成哮喘控制问卷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和诱导痰检查,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行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诱导痰HMGB1水平.结果 哮喘组、COPD组诱导痰HMGB1水平分别为(291±55)、(511±39)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5)ng/L(均P<0.01);在107例研究对象中,HMGB1的表达与FEV1%预计值呈反比;COPD组诱导痰HMGB1水平显著高于哮喘组(P<0.01).嗜酸粒细胞哮喘组与非嗜酸粒细胞哮喘组HMGB1水平分别为(290 +55)、(292±54)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COPD患者HMGB1水平分别为(526±29)、(541±29 )ng/L,显著高于Ⅰ级的(471±18)ng/L(均P<0.01).轻、中、重度持续期哮喘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27±2)%、(36±4)%、(49±4)%,HMGB1水平分别为(227±16)、(312±14)、(347±1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哮喘及COPD患者诱导痰中HMGB1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0和0.132,均P<0.01).年龄、性别、嗜酸粒细胞比例均不是影响HMGB1表达的显著性因素,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FEV1%预计值与HMGB1表达水平关系显著(t=-3.059,P =0.005).结论 HMGB1在支气管哮喘及COPD患者诱导痰中呈高表达,对气道炎症有增强作用.
作者:程哲;康燕;吴秋歌;代灵灵;宋永娜;夏杰;司纪明;陈春艳 刊期: 2011年第42期
患者女,12岁,因双眼视物不清2个月于2010年6月7日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无明显视物变形.既往史:5岁前偶有癫痫发作,学龄期后无发作,未药物治疗,智力和身体发育与同龄人无异.体格检查:双眼视力1 2,眼压正常,眼前节正常,玻璃体清,视盘色界正常,视盘颞上方局部边界清晰的视网膜水肿病灶,色略灰白,未见明显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图1).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早期病灶表层小血管扩张,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渗漏,晚期呈现边界清晰的均匀性高荧光,深层的视网膜血管无染色或渗漏(图2).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自始至终均呈现低荧光(图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病灶处内层视网膜信号均匀增强、隆起(图4),黄斑中心凹形态正常.双侧手背、面颊部、鼻唇沟区可见密集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的皮质腺瘤.头颅MRI示大脑皮质内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皮肤科和神经内科会诊:符合结节性硬化病( tuberous sclerosis,TS)改变.诊断:TS合并双眼视网膜错构瘤.未治疗.
作者:庄岩;董方田 刊期: 2011年第42期
Behcet病(BD)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早由Hippocrates在公元前15世纪发现,并在1937年由土耳其医生Behcet将其总结为一种综合征.目前认为BD可能是一种全身血管炎性疾病,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但主要考虑与遗传、环境及自身免疫因素相关.BD好发于30~40岁青壮年,主要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及性别比例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BD患者主要分布在古代丝绸之路周围国家(包括我国),中东地区发病率高,而高加索地区发病率低,黑种人很少受累.而在远东地区发病率也较高[1].BD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皮肤黏膜:口腔溃疡(98%)、生殖器溃疡(80%)、结节性红斑、痤疮样毛囊炎、针刺反应;(2)关节炎/关节痛(50%);(3)眼部受累:全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50%);(4)血管炎:血栓性动脉炎、静脉炎、动脉瘤形成,血管炎累及全身系统包括消化道溃疡、附睾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肺脏改变等[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1990年提出了BD的诊断标准:(1)复发性口腔溃疡;(2)复发性生殖器溃疡;(3)眼部受累;(4)特征性皮损;(5)皮肤过敏反应性阳性.(1)+(2)~(5)中任意2条即可诊断.这个临床诊断标准虽然有一定应用价值,但由于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指标支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针刺反应也可以见于一些嗜中性粒细胞皮肤病Sweet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及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3].更重要的是,此诊断标准对判断疾病是否活动或复发意义不大.
作者:王昕;张美芬 刊期: 2011年第42期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高危和很高危心血管病(CVD)危险度与踝臂指数(ABI)异常的关联性,探讨根据CVD危险度防治下肢动脉疾病的措施.方法 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现况调查我国18个研究中心入选的2674例40岁以上无冠心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动脉硬化临床症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BI异常(ABI <0.90)情况,并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分析有效例数为2615例.高危与很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ABI异常率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P<0.001).与高危组相比,很高危组的60~岁(1.3%比5.1%)和70~岁年龄组(4.1%比10.5%)的ABI异常率较高(P<0.05).校正一定因素(研究中心、靶器官损害、CVD危险因素和人口学因素),拟合CVD危险度与ABI异常关系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二者间有正相关关系(OR=1.874,95% CI 1.153 ~3.045,P=0.0112),很高危高血压患者发生ABI异常的可能性是高危者的1.874倍.结论 高危高血压患者的CVD危险度越高,发生ABI异常的可能性越大.该正相关效应在60~岁和70~岁年龄段的高危高血压患者中尤为明显.
作者:毛勇;余金明;胡大一;姜庆五;张芬;战义强;董英;孔群钰 刊期: 2011年第42期
Parodi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领域的突出贡献已为学术界广泛认同,可谓具有划时代意义[1].正如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EVAR进入中国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们所搜到的文献显示,我国首例EVAR于1998年报道[2],中国各个大血管外科中心在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纷纷踏出了第一“跬步”,这个“跬步”时代在2000年前后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并在2005年前后即陆续完成了前100例的EVAR治疗[3-7].应当说,EVAR在中国的发展几乎是和血管外科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同步.随着我国血管外科的飞速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普及,原本只能在大型医院才能完成的EVAR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更多的基层医院,进一步带动了我国血管外科事业的腾飞.
作者:刘昌伟;叶炜 刊期: 2011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