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国不同年龄男性小儿喉罩置入时七氟烷和丙泊酚的适宜浓度

李军;叶莉莎;高萍;张旭彤;徐坚;苏尔瞻;连庆泉

关键词:喉罩, 麻醉, 七氟烷, 丙泊酚, 儿童
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年龄男性小儿喉罩置入时七氟烷和丙泊酚的适宜浓度.方法 择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体重7~53 kg男性小儿腹股沟手术200例,按年龄分为7个月~1岁(A组)、1~3岁(B组)、4~6岁(C组)、7~11岁(D组)4组,n=50.不用术前用药,常规禁食禁饮.喉罩置入采用七氟烷+50%N2O吸入麻醉(As、Bs、Cs、Ds,n=25)或丙泊酚效应室浓度TCI静脉麻醉(Ap、Bp、Cp、Dp,n=25).8组均根据Dixon序贯法来确定喉罩置人时的适宜浓度,在患儿下颌松弛、睫毛反射及咽喉反射消失时用翻转法置入喉罩.结果 As、Bs、Cs、Ds组喉罩置入时呼末七氟烷浓度的ED50各为2.96%(95%CI 2.58%~3.44%)、2.62%(95%C/2.31%~2.90%)、2.16%(95%CI 1.97%~2.33%)及1.89%(95%CI 1.66%~2.24%);Ap、Bp、Cp、Dp组喉罩置人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ED50各为4.74μg/ml(95%CI 4.49~5.13μg/ml)、4.33 μg/ml(95%CI 4.07~4.62μg/ml)、4.10 μg/ml(95%CI 3.90~4.31 μg/ml)及3.65μg/ml(95%CI 3.24~3.98 μg/ml).结论 喉罩置入时呼末七氟烷浓度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ED50随着男性小儿年龄增加而逐步减少.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孕期胎儿先天畸形1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以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至2007年间因胎儿畸形行中期引产或胎死官内,难免流产等原因引产后发现为胎儿畸形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0年间共有中孕胎儿畸形引产者116例,占同期住院分娩者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P<0.01).2003至2007年较之1998至2002年,胎儿畸形的确诊方法无明显改变,检出孕周无明显提前.116例胎儿畸形中,发生比例前5位依次为21三体、无脑儿、唇/腭裂、胎儿颈部淋巴管囊肿、心脏畸形.高龄孕妇30例,染色体异常发生比例高(60.0%).结论 胎儿畸形的发生有升高趋势.高龄孕妇仍是发生胎儿畸形的高危人群.如何早期诊断胎儿畸形,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韩肖燕;金力;范光升;向阳;刘欣燕;都娜;崔全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慢性脑低灌注对海马区缝隙连接超微结构和缝隙连接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慢性脑低灌注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的大鼠海马区缝隙连接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缝隙连接蛋白亚单位的表达变化.方法 通过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2-VO)诱导大鼠慢性脑低灌注状态.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2-VO 3周组、8周组和12周组.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的海马CAI区缝隙连接,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海马中缝隙连接蛋白(Cx)Cx36、Cx32和Cx26的表达.结果 在水迷宫训练期的3~5 d,手术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空间探索实验中对照组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显著长于手术组.所有手术组动物的缝隙连接超微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Cx36转录和翻译水平在手术后3周、8周和12周组均显著降低,mBNA表达量分别为1.533±0.138、0.466±0.086、0.495±0.104、0.626±0.089,蛋白表达量分别是0.982±0.089、0.351±0.056、0.557±0.072、0.595±0.039(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Cx32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在术后3周、8周和12周组均显著降低,mRNA表达量分别为1.215±0.128、0.237±0.079、0.471±0.083、0.556±0.105,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89±0.050、0.401±0.055、0.712±0.074、0.837±0.048(均P<0.05或P<0.01).Cx26的转录水平在手术组无显著性改变,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上调,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35±0.047、0.635±0.047、1.396±0.056、0.797±0.051(均P<0.05或P<0.01).结论 这些实验结果提示缝隙连接的变化参与了慢性脑低灌注导致的认知功能损伤.

    作者:熊丽;章军建;孙冬;刘晖;张磊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胶原蛋白-硫酸肝素生物支架植入猪脑内生物相容性研究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具有临床意义的突破[1].随着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材料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学方法为神经损伤治疗带来了希望[2-3].组织工程的细胞支架材料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实验探索胶原蛋白-硫酸肝素生物支架植入猪脑内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唐洲平;陈兴泳;唐荣华;谢雪微;孟祥武;胡伟;雷惠新;汪银洲;王伟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体外循环对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辅助性T淋巴细胞1、2功能及血浆正五聚体蛋白3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围体外循环期血浆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4(IL-4)和正五聚体蛋白3(PTX3)的水平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Th2功能的变化.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的患儿16例,年龄3~52个月,体重3.4~14.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5 min、体外循环30 min、停机5 min、停机2 h、停机4 h、停机8 h、停机16h采血液标本2 ml,分离血浆并测定血浆INF-γ、IL-4、PTX3的浓度,计算INF-γ/IL-4比值.结果 体外循环引起患儿血浆INF-γ、IL-4、PTX3浓度及INF-γ/IL-4比值明显升高,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4、8h时,血浆INF-γ/IL-4比值和PTX3、INF-γ水平恢复至体外循环前水平,但体外循环后16 h血浆IL-4水平仍明显高于体外循环前.结论 体外循环可引起心脏直视术患儿血浆PTX3水平升高和Th1、Th2功能变化,导致免疫平衡发生漂移.

    作者:王寿勇;李廷玉;郑玉强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特发性脊柱侧凸King、Lenke和PUMC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目的 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King、Lenke和PUMC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探讨影响分型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方法 应用无标记的X线片对5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和仰卧位Bending像进行测量并分型.两周后,打乱X线片排序再次测量并分型.所有x线片均不带与分型有关的任何测量标记.通过计算平均百分比确定分型一致率,应用Kappa值判定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结果 King分型具有中、高度的可信度和极好的可重复性.可信度平均65.8%(Kappa值0.542),可重复性平均82.6%(Kappa值0.767).King Ⅱ型和Ⅲ型侧凸判读是影响分型一致性主要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King Ⅴ型的判读.Lenke分型的一致性较差,可信度平均47.0%(Kappa值0.402),可重复性平均50.0%(Kappa值0.438).各组成部分分别评价均有中、高度一致性.上胸弯是否为结构性以及矢状面修正型的判读是影响Lenke分型一致性的主要原因.PUMC分型有极好的一致性,可信度平均87.8%(Kappa值0.757),可重复性平均92.9%(Kappa值0.958).各亚型具有中、高度的一致性,可信度平均70.2%(Kappa值0.629),可重复性平均74.1%(Kappa值0.674).侧凸的限定以及Cobb角的测量误差是影响PUMC分型一致性的重要原因.结论 King分型和PUMC分型一致性高于Lenke分型.3种分型一致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上胸弯判读,角度测量误差以及骶骨中线与侧凸顶点关系的判定是影响3种分型一致性的共同因素.

    作者:盛伟斌;郑新峰;郭海龙;詹玉林;买尔旦;金格勒;甫拉提;盛军;邓强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小儿麻醉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40年代我国留学美国的谢荣、吴珏及尚德延教授才真正将现代麻醉学理论和技术引入中国[1],20世纪50年代他们在上海、北京建立了专业的麻醉科和麻醉教研室.随着科学的进步,1932年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问世,谢荣教授在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在我国将小儿肌注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应用于小儿外科手术[2].

    作者:扈家强;王大柱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小儿喉罩通气道置人时呼气末七氟烷的低肺泡有效浓度

    目的 探讨全凭七氟烷吸入诱导时小儿喉罩通气道置入所需的呼气末七氟烷低肺泡有效浓度.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儿27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8岁.吸入8%七氟烷高浓度诱导,睫毛反射消失后调整吸入七氟烷的浓度以达到呼气末浓度的预定值,维持这个预定值10mn后为患儿置人喉罩.置入喉罩即刻以及置入喉罩后的1 min内患儿如果出现咳嗽、肢体运动、下颌松弛困难以致喉罩无法插入,屏气、喉痉挛、低氧血症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即认为置入喉罩不满意.七氟烷预定浓度根据序贯法确定,初始患儿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为2.0%,若喉罩置入不满意,则下一患儿的七氟烷预定浓度增加0.2%;若喉罩置入满意,则下一患儿的七氟烷预定浓度降低0.2%.结果 患儿满意置入喉罩通气道时的七氟烷MACLMA为(2.01±0.19)%.ED95为2.36%(95%CI 2.15%~4.15%).结论 50%和95%的患儿在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分别为2.01%和2.36%时置入喉罩不发生咳嗽、体动及其他气道不良反应.

    作者:贺琳;张学锋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我国不同年龄男性小儿喉罩置入时七氟烷和丙泊酚的适宜浓度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年龄男性小儿喉罩置入时七氟烷和丙泊酚的适宜浓度.方法 择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体重7~53 kg男性小儿腹股沟手术200例,按年龄分为7个月~1岁(A组)、1~3岁(B组)、4~6岁(C组)、7~11岁(D组)4组,n=50.不用术前用药,常规禁食禁饮.喉罩置入采用七氟烷+50%N2O吸入麻醉(As、Bs、Cs、Ds,n=25)或丙泊酚效应室浓度TCI静脉麻醉(Ap、Bp、Cp、Dp,n=25).8组均根据Dixon序贯法来确定喉罩置人时的适宜浓度,在患儿下颌松弛、睫毛反射及咽喉反射消失时用翻转法置入喉罩.结果 As、Bs、Cs、Ds组喉罩置入时呼末七氟烷浓度的ED50各为2.96%(95%CI 2.58%~3.44%)、2.62%(95%C/2.31%~2.90%)、2.16%(95%CI 1.97%~2.33%)及1.89%(95%CI 1.66%~2.24%);Ap、Bp、Cp、Dp组喉罩置人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ED50各为4.74μg/ml(95%CI 4.49~5.13μg/ml)、4.33 μg/ml(95%CI 4.07~4.62μg/ml)、4.10 μg/ml(95%CI 3.90~4.31 μg/ml)及3.65μg/ml(95%CI 3.24~3.98 μg/ml).结论 喉罩置入时呼末七氟烷浓度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ED50随着男性小儿年龄增加而逐步减少.

    作者:李军;叶莉莎;高萍;张旭彤;徐坚;苏尔瞻;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记忆监测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记忆监测的改变,了解MCI患者记忆监测的损害特征.方法 以情景记忆(EM)和语义记忆(SM)的知道感判断(FOK)为记忆监测的任务,分别测试30例MCI患者及30名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CI组患者的EM损害显著(13.7±2.8,P<0.01),而SM保留(5.4±1.4,P>0.05);EM记忆监测损害显著(P<0.01),而SM记忆监测保留(P>0.05).结论 MCI患者记忆监测障碍可能是其记忆障碍的基础,EM与SM记忆监测可能依赖于不同的神经机制,EM的记忆监测障碍也可能有利于MCI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小三;程怀东;汪凯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评价的新方法,确立侧凸脊柱卧位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特征.方法 45例10~1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女孩进行了术前多层螺旋CT脊柱扫描.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分别对脊柱进行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测量了主弯、代偿弯的Cobb角等各项数值,并与患者X线影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侧凸曲面重建后,冠状面主弯曲面重建(CPR)图像的Cobb角较主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10.17°,冠状面代偿弯CPR的Cobb角较代偿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6.97°.对于侧凸冠状面柔韧度的评价,Fulcrum像方法提供了大的术前矫正程度.对于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的对比没有发现,10~14岁年龄组和15~18岁年龄组间仅术后Cobb角有差别.对于手术矫形率和柔韧度,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Bending像两组的柔韧度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手术矫形率、主弯柔韧度和代偿弯的柔韧度两组比较,10~14岁柔韧度较大.矢状面上,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CPR胸后凸(T5~T12)角和CPR上胸弯(T1~T5)角两组之间比较,主胸弯的胸后凸角度较小.按年龄分组中,CPR胸后凸(T5~T12)Cobb角两组之间有差异,10~14岁组的胸后凸Cobb角度较小.相关分析示CPR主弯的柔韧度、Bending像的柔韧度和手术矫形率相关.结论 AIS主弯的卧位CPR柔韧度、Bending像柔韧度和侧凸的手术矫形率呈正相关.10~14岁AIS患者矢状面胸后凸较15~18岁患者减小,主胸弯AIS患者矢状面的胸后凸和上胸弯较主腰/胸腰弯AIS患者减小.脊柱侧凸CT下曲面重建对侧凸类型的诊断和侧凸三维的分析很有帮助,可以在1次扫描后获得对侧凸三维等多方面的评价.

    作者:丁立祥;邱贵兴;王以朋;仉建国;刘勇;胡建华;董福慧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严重脓毒症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双向免疫调节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状态,探讨连续血液净化、α1胸腺肽以及两者联用对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TNFα水平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胸腺肽组、联合组和对照组.血液净化组连续3 d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胸腺肽组皮下注射α1胸腺肽1.6 mg/d,连续7 d,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血液净化组和胸腺肽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以上免疫炎症指标及临床预后.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10、IL-6/IL-10和TNFα明显升高,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存活者比较,死亡患者血清IL-6、IL-6/IL-10、TNFα、HLA-DR、CD+4、CD+4和CD+8;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胸腺肽组治疗后7d CD+3;明显升高(P<0.05),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7 d IL-6、IL-6/IL-10和TNFα均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均明显增高,且联合组治疗后3 d TNFα已有明显下降,CD+3和CD+4就已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胸腺肽组同期比较,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所有指标均有改善,但仅联合组治疗后3 d CD+3;明显升高,治疗后7 dIL-6/IL-10明显下降(P<0.05);3个治疗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有缩短,28 d病死率和90 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血液净化组ICU停留时间、联合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同时存在;α1胸腺肽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连续血液净化具有抗炎和免疫增强双向调节作用;两者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且联用后效果更好.

    作者:周立新;谭家驹;李铁男;罗红涛;邵咏红;强新华;誉铁鸥;马明远;毛克江;方滨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螺旋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外科价值探讨

    目的 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结果 (1)13例肿瘤由实性部分和囊性部分构成,1例肿瘤为单纯实性.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在增强前后均呈低密度.肿瘤有包膜,增强后包膜强化明显,与胰腺分界清晰.(2)14例均无肝内外胆管和胰管扩张,1例伴发右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胰头部肿瘤5例,其中3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受压移位,2例血管部分被肿瘤包绕.胰尾部肿瘤6例,其中3例肿瘤推挤脾门,造成多支脾静脉迂曲扩张,分别从肿瘤的前方和后方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例显示脾静脉受压后移;1例肿瘤与脾门结构分界不清.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姜保东;马祥兴;王青;王茜;傅斌;于富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不同浓度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评价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例):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不同浓度七氟烷后处理组[(1.2%七氟烷为S1.2组,1.8%七氟烷为S1.8组和2.2%七氟烷为S2.2组):先建立I/R模型,在缺血后再灌注的同时用不同浓度的七氟烷处理2 h.测定再灌注24 h时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大体标本观察再灌注肾横切面坏死情况;光镜下观察肾皮质肾小管坏死百分率].为探讨七氟烷后处理作用机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S1.8组肾组织eNOS、iNOS的表达.结果 再灌注24 h时,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4组血清Cr、BUN、肾小管坏死率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1.2组、S1.8组、S2.2组血清Cr、BUN、肾小管坏死率明显下降(P<0.05);S1.2组、S1.8组、S2.2组之间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肾eNOS、iNOS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1.8>组肾eNOS、iNOS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七氟烷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七氟烷3种不同浓度(1.2%,1.8%,2.2%)后处理对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明显差别;七氟烷后处理可抑制肾eNOS、iNOS的表达.

    作者:王江梅;胡智勇;顾伟忠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Ⅲ型糖原累积病的临床病理总结

    目的 总结Ⅲ型糖原累积病(GSDⅢ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12例GSD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做肌肉活检,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和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在光镜、电镜下观察.结果 12例患者均幼年起病出现肝大、低血糖相关症状,肌病表现为:乏力感、易疲劳、会走路晚、运动慢、上楼费力、运动后胸闷憋气、不能跑跳.均有空腹低血糖、氨基转移酶升高;伴肌酸激酶(CK)升高、代谢性酸中毒者各11例;9例有血脂异常;5例血乳酸升高;血尿酸升高、血浆肉碱水平减低各1例.腹部B超均示肝大;1例超声心动(UCG)改变符合心肌病,11例餐后肾上腺素刺激试验阳性.生玉米淀粉治疗对所有患者肝病症状均有效.肌肉病理改变以肌纤维空泡样变为特征;高碘酸Schiff反应(PAS)染色示糖原颗粒增多;酸性磷酸酶(ACP)染色示2例部分ACP活性明显增高;油红0(ORO)染色示6例脂滴轻度增多.结论 GSDⅢ型的临床表现多样,关注肝脏病变的同时,应重视肌肉及心肌受累情况,肌肉病理改变与肌无力程度、病程、肌酶水平的相关性不确定.

    作者:代英杰;陈琳;郭玉璞;任海涛;赵燕环;魏珉;邱正庆;宋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