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董晓;王家宁;黄永章;郭凌郧;孔霞

关键词:细胞穿透肽, 蛋白转导,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摘要:目的 研究PEP-1-EGFP融合蛋白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能力.方法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并纯化EGFP蛋白和PEP-1-EGFP融合蛋白,将纯化后的两种蛋白和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分别观察其进入细胞的能力及PEP-1-EGFP进入细胞的时间依赖性、剂量依赖性和稳定性,并用MTT法检测PEP-1-EGFP融合蛋白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EGFP蛋白不能进入细胞内.PEP-1-EGFP融合蛋白可在5 min内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其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能力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进入细胞后27 h仍可观察到微量绿色荧光.PEP-1-EGFP蛋白浓度达200 μmol/L时对细胞仍无毒性.结论 PEP-1能有效携带目的蛋白进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这为将来用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有生物活性的抗氧化物质穿透内皮细胞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奠定了基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的经验.方法 1991年2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DVT患者中,95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其中左髂总静脉闭塞20例,狭窄>50%者53例,狭窄<50%者22例.全部病例均经左腹股沟切口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1)对左髂总静脉闭塞的患者,10例行闭塞段切除重建术,3例行左髂总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3例行健侧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Palma)术;(2)对狭窄>50%的患者,5例行扩张后支架植入术,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例行狭窄切开隔膜切除成形术;36例狭窄>50%的患者,用F8-10Fogarty取栓管反复取栓扩张2~4次后,可使狭窄率小于50%.全部病例术后均经左大隐静脉分支留置的导管行局域性抗凝和溶栓及静脉造影.结果 治愈82例(86.3%),1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是提高DVT治愈率的关键.闭塞的左髂总静脉以闭塞段切除重建术治疗为好,严重狭窄的以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为好.

    作者:董国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非永久型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 评价非永久型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脱落导致肺栓塞(P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2例使用非永久型滤器的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采用临时型滤器,2例采用可回收滤器,所有植入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10例临时滤器患者中,9例在术后4周成功取出滤器,1例出现滤器周围巨大血栓,继续给予抗凝治疗于术后12周取出.2例可回收滤器中,1例于术后2周成功取出;1例因捕捉巨大血栓,将滤器留置体内.12例患者中,滤器抓捕血栓6例(50%),其中2例(16.6%)血栓>2 cm,1例(8.3%)>1 cm,3例(25%)<1 cm.10例患者在术前进行了PE影像学检查,其中5例有PE;8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行PE检查,其中4例有小面积PE,但较治疗前均已有显著改善.12例患者均进行了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其中10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因恶性肿瘤死亡,1例临时滤器在术后出现下腔静脉梗阻,5例PE患者均有缓解.结论 非永久型滤器可有效预防PE发生,但在某些技术细节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作者:叶炜;刘昌伟;刘暴;郑曰宏;李拥军;李建初;吴继东;管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症下肢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 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腘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 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昌伟;刘暴;叶炜;管珩;郑月宏;李拥军;曾嵘;倪冷;邵江;唐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癌症高表达蛋白Hec 1与染色体不稳定性

    癌症高表达蛋白Hec 1是纺锤体检验点信号途径中的一个蛋白,在有丝分裂期位于着丝粒.Hec 1-Nuf 2复合物是招募纺锤体检验点复合物Mad 1/Mad 2的重要结构基础.Hec 1蛋白可以与26S蛋白酶体亚基相互作用抑制其降解细胞周期素功能.Hec 1是用酵母双杂交方法寻找与Rb相互作用蛋白时发现的,Rb可通过与Hec 1相互作用调节Smc 1与DNA的结合能力,从而参与M期调控.Hec 1主要在G2/M期表达,激酶Nek2磷酸化Hec 1是其发挥功能的关键.Hec 1在一些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在部分肿瘤组织中表现扩增.Hec 1基因的功能异常会引起严重的染色体分离障碍,从而导致染色体不稳定,而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Hec 1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作者:杜小莉;王明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管外科疾病再次手术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下肢动脉再手术的原因包括移植物狭窄、闭塞和感染等,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没有静脉可用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风险患者,腔内成形可能是开放手术的佳替代方法.腹主动脉瘤传统手术及腔内修复术后的再手术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策略,腔内修复较传统手术有较高的再次干预率.复发性的颈动脉狭窄再次手术方法尚有争论,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临床实验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和颈动脉支架(CAS)的优劣.

    作者: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刘晖;李庆;王盛;吴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

    目的 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 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 、7 、14 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 、7 、14 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 、7、14 d分别用Von Frey 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 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 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 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 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 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作者:闫洪彦;王波;王艳姝;田亚萍;虞雪融;黄宇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中子宫和卵巢生理性摄取的特点

    目的 了解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中女性子宫和卵巢生理性摄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247例女性受试者共进行了288次PET检查,其中恶性肿瘤164例,良性病变44例,正常39例,均无盆腔病变.分析比较子宫和卵巢摄取18F-脱氧葡萄糖(FDG)的高低与所处月经周期时段的关系.结果 月经规律患者116例,共行131次PET检查,其高、中度子宫内膜摄取多出现在月经早期或中期,呈倒置椎形,尖端指向膀胱后方;一侧或双侧卵巢摄取常在月经中期出现,多呈卵圆形,位于膀胱后上方两侧;月经来潮后期和增殖早期无明显子宫或卵巢摄取的可能性大,分别为86%和80%.17例(19次PET)月经明显不规律、112例(136次PET)停经和2例尚未开始来月经者均无子宫、卵巢高摄取.结论 子宫和卵巢对18F-FDG的生理性摄取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正确认识可避免误诊,通过选择检查时机可减少其影响.

    作者:朱朝晖;程午樱;程欣;党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的布加综合征根治术

    目的 总结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其中3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52例采用右房插管法,4例采用细胞回收机,1例采用自家回收血完成, 回收血为300~4 000 ml.14例需输血400~2 000 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于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下腔静脉血栓术后症状复发为新生隔膜,再次根治成功;1例术后下腔静脉再狭窄,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 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视野更清晰,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

    作者: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沈晨阳;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研究现状与诊治策略

    讨论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研究现状与诊治策略.慢性持续性静脉高压是引起静脉性溃疡的主要原因,白细胞激活在静脉性溃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静脉性溃疡需与各种其他疾病溃疡相鉴别.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包括保守或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硬化剂注射、浅静脉手术、深静脉瓣膜重建手术、交通静脉结扎术及皮肤移植均有利于溃疡愈合.

    作者:王深明;姚陈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微创外科治疗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临床上开展的硬化剂注射、介入栓塞及激光等微创外科治疗方式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动静脉畸形可采用经导管腔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静脉畸形可采用硬化剂、Nd:YAG激光和DIOMED半导体激光等治疗,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可采用曲张畸形静脉腔内DIOMED激光治疗.经过微创治疗的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大部分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作者:刘晓兵;蒋米尔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颈内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叶志东;刘鹏;王非;林凡;曹德生;王凤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严谨求实,开拓进取,创造血管外科的辉煌

    总结血管外科主要疾病--主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的诊治现状和进展,特别论述了血管腔内治疗的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述了血管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关于血管外科医师培训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观点.

    作者:王玉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静脉腔内超声消融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 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所以很多DVT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上世纪90年代低频高能超声消融开始被应用于治疗动脉栓塞疾病.我院从2000年开始应用超声消融为主的微创技术治疗130例DVT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翠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上引起并发症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应根据危险分层进行制订.抗凝仍然是主要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研究以确定适合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吴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临床实践与科研思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笔者回顾自己数十年的行医生涯——在医学大家曾宪九教授的指引下,在老协和传统的熏陶下,在临床工作中为解除疑难危重急症患者的疾苦而不断构思、创意、研究和实践,从而略有所为的过程,希望对年轻医师有所启迪.

    作者: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

    目的 比较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22位无关DMD男性患者,采用MLPA法对经DHPLC技术检测过的患者的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对先证者的23位女性亲属进行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检测.结果 DHPLC技术和MLPA法均检测出11位先证者具有DMD基因缺失突变,3位先证者具有DMD重复突变;MLPA法除能更精确地检测出上述突变外,还检测出DHPLC法未检测出的两位患者的DMD基因存在缺失突变.16个家系中18位可能的女性携带者中,12位经检测为缺失/重复突变携带者.两种方法均未检测到6位先证者及其女性亲属DMD基因具有缺失/重复突变.结论 与DHPLC法和传统的多重PCR方法相比,MLPA法检测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位置更为准确.MLPA法可用于检测先证者及家系中女性携带者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

    作者:申本昌;张成;孙筱放;李少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现状

    髂动脉狭窄闭塞的腔内治疗应用多,成功率高,技术普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治疗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开发阶段.尽管股浅动脉腔内治疗的中远期通畅率低于手术转流,但其具有微创性和可重复的优势.腘动脉狭窄的治疗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小腿动脉狭窄闭塞的中远期疗效还缺少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但因其可解决部分患者糖尿病足长期不愈的痛苦,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苑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伴体循环血供的婴幼儿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肺组织病理改变

    肺血管发育不良是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之一,为了了解此类患儿肺细小动脉和肺泡间质的病理改变特点,本研究采用显微镜微机图像分析系统,通过形态半定量分析方法对比了非心、肺血管疾病死亡婴幼儿和不伴体循环血供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肺细小动脉和肺泡间质的结构.

    作者:张晓彤;阮英茆;刘迎龙;于存涛;刘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目的 研究PEP-1-EGFP融合蛋白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能力.方法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并纯化EGFP蛋白和PEP-1-EGFP融合蛋白,将纯化后的两种蛋白和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分别观察其进入细胞的能力及PEP-1-EGFP进入细胞的时间依赖性、剂量依赖性和稳定性,并用MTT法检测PEP-1-EGFP融合蛋白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EGFP蛋白不能进入细胞内.PEP-1-EGFP融合蛋白可在5 min内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其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能力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进入细胞后27 h仍可观察到微量绿色荧光.PEP-1-EGFP蛋白浓度达200 μmol/L时对细胞仍无毒性.结论 PEP-1能有效携带目的蛋白进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这为将来用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有生物活性的抗氧化物质穿透内皮细胞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奠定了基础.

    作者:董晓;王家宁;黄永章;郭凌郧;孔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神经内镜下Chairi畸形寰枕减压手术

    目的 介绍神经内镜下寰枕减压治疗Chairi畸形的方法.方法 采用内镜下后正中2~3 cm小切口行寰枕减压治疗1例Chairi畸形脊髓空洞症患者.结果 术后患者各项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第2天即下床活动,3 d后出院.磁共振成像示枕大孔区减压充分.结论 内镜下寰枕减压术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永宁;王任直;邸虓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