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视心血管疾病中的内质网应激机制——从细胞应激的基本反应到临床防治的思考

刘秀华;唐朝枢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内质网应激, 应激机制, 细胞应激, 反应, 临床防治,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细胞基本生命活动, 蛋白质功能, 胆固醇合成, 亚细胞器, 细胞凋亡, 损伤, 生物医学, 临床疾病, 基因组学, 高尔基体, 蛋白组学, 自稳态
摘要: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的进步.近年来,以蛋白质为中心,上呈基因下联功能表型的研究为临床疾病的防治开拓了新的领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即是这样一个新概念.蛋白质功能取决于其正确折叠和修饰,这主要由内质网完成,内质网还调控脂质和胆固醇合成、钙稳态、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细胞基本生命活动.内质网通过启动并整合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亚细胞器反应,以决定应激细胞的转归:恢复自稳态和修复损伤,或损伤加重乃至死亡.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冠状动脉造影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参照,对比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56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周内接受CTCA、腺苷负荷MPI及CAG检查,CTCA将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组、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及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分别对比评价两种无创检测冠心病方法 的特点.结果 CTCA发现5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阻塞性冠脉病变,32例阻塞性冠脉病变.腺苷负荷MPI提示26例未见异常,18例显示不可逆性的心肌灌注缺损,29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以CAG为对照,CTCA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2.2%,阴性预测值为100%;而腺苷负荷MPI检测冠脉病变≥70%的病变,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3.3%,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 CTCA与腺苷负荷MPI分别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与心肌缺血的功能学方面给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是无创的、全面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力工具.

    作者:汪奇;盖鲁粤;田嘉禾;陈韵岱;杨霞;李萍;孙志军;王志国;关志伟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CT门静脉造影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CTPV)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同时经胃镜及16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证实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的69例临床确诊为肝硬化患者,观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胃左静脉开口位置的关系,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直径的关系.结果 69例肝硬化患者应用CT门静脉造影方法 可清晰显示门静脉侧支循环血管,其中门静脉主干、胃左静脉均全部显示(100%),89.9%显示食管静脉曲张(62/69),72.5%显示胃底静脉曲张(50/69).胃左静脉开口位于门静脉主干共42例.胃左静脉开口位置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间存在相关性(X2=4.406,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直径无明显关系.结论 CT门静脉造影能很好显示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并可对血管直径进行准确测量;胃左静脉开口在门静脉主干者易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联合应用CT门静脉造影和胃镜检查,能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及其破裂出血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作者:喻健玲;刘亚军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颅脑外伤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变化

    目的 观察颅脑外伤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时程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39例作为颅脑外伤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颅脑外伤组静脉血在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2、3、5和7天获得.利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结果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50例(36.0%),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6 h内开始升高,24 h内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6个时间点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分别为(10.5±4.3)、(14.7±6.9)、(12.4±5.4)、(10.0±4.6)、(7.8±3.8)、(6.0±3.0)U/ml,经协方差分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0.6)U/ml(P<0.001).经多因素分析,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OR 1.432,95%CI 1.194~1.719,P<0.01)是颅脑外伤1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死亡组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重型颅脑外伤组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显著高于中型颅脑外伤组(P=0.002).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与入院时GCS评分显著负相关(P<0.05).经多无线性同归分析,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与入院时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P=0.019)和D-二聚体浓度(P=0.012)显著正相关.ROC曲线辨别了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预测界值(12.2 U/ml),对预测颅脑外伤1个月内死亡有较高的灵敏度(72.0%)和特异度(85.4%).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曲线下面积(0.847±0.037)小于GCS评分(0.917±0.023)的曲线下面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结论 颅腩外伤后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升高,可能参与脑损伤的炎症反应和凝血级联反应,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曼;蔡华波;胡悦育;董晓巧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心脏-脚踝血管指数预测老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

    目的 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V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CAVI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60岁以上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患者,连续人选后进行CAVI测量、病史采集及血液化验检查,并分为A组(CAVI值≥9)及B组(CAVI值<9),观察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与CAVI的关系.入选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了解CAVI与血糖增高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29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者135例,无糖尿病者163例.CAVI≥9.0者患糖尿病,多支病变者显著增多,并受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CAVI增高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CAVI有助于预测冠状动脉硬化程度.

    作者:张薇;魏万林;王晓兵;张天龙;田国祥;武晓;孙竹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栓塞诊治指南解读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相对多见的心血管急症,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中常见的类型.由于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误诊和漏诊而危及患者生命.若能得到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近年来,多项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相继公布,为急性肺栓塞诊治提供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2008年在欧洲心脏杂志公布了新版急性肺栓塞诊治指南.与ESC 2000年指南相比,新指南在疾病危险分层、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更新.本文仅就新指南的要点做一解读.

    作者:何建国;曾伟杰;朱锋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房颤复发与射频消融后钆增强延迟有关

    运用延迟钆增强(LGE)心脏核磁共振(CMR)可检测出射频(RF)消融程序治疗AF导致的局部瘢痕.左房和肺静脉(PV)瘢痕程度与消融成功与否有关.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的Peters及其同事运用CMR评价了RF对房颤(AF)患者的心脏损伤及消融方式与治疗成功的关系,其结果发表于新近出版的JACC心血管影像杂志上(JACC Cardiovasc Imaging,2009,2:308-316).

    作者:牛永红;王晶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超重或肥胖的年龄与胰腺癌的发生及生存期密切相关

    胰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认为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与胰腺癌密切相关,超重(BMI为25~29.9)及肥胖(BMI≥30)是发生胰腺癌的高危因素(RR值为1.2~3.0),然而,尚没有进一步研究揭示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年龄与胰腺癌的关系.

    作者:姚艳芳;汤绍辉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炎症和血脂控制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管病变的不同影响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炎症和血脂水平的控制对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和其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方法 入选在我院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并于3个月后至一年内回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发生单纯支架内再狭窄94例(再狭窄组),发生单纯其他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者65例(病变加蕈组),无变化者307例(无变化组).患者于PCI术前或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均测定了血清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非HDL-C水平为TC与HDL-C之差.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变化组PCI术前CRP和hsCRP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前CRP中位数分别是3.61、2.86mg/L,hsCRP水平中位数分别是1.56、0.89 mg/L,P<0.05),术后复查时CRP水平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中位数分别是1.92、1.14 mg/L),将术前hsCRP水平分为>2 mg/L和≤2 mg/L两个等级,再狭窄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X2=4.32,P<0.05),Logistic回归显示hsCRP水平高的患者发生再狭窄的风险明显增加(OR=1.89,95%CI=1.031~3.465).而病变加重组与无变化组之间比较,术后TC[分别是(4.62±1.14)mmol/L和(4.26±1.01)mmol/L]、LDL-C[分别是(2.51±0.93)mmol/L和(2.25±0.75)mmol/L]及非HDL-C水平[分别是(3.52±1.12)mmol/L和(3.20±0.9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和术后持续的炎症状态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TC、LDL-C及非HDL-C水平是未行PCI的其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长期加强PCI术后二级预防.

    作者:许海燕;乔树宾;李建军;杨跃进;张家芬;徐波;谢高强;董秋婷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后,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一细菌.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Ⅰ类致癌因子.全世界约有40%的人群感染Hp,它可以引起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终可致胃腺癌.但在感染者中只有一部分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临床后果.感染Hp后,患者临床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众多因素有关,现主要从Hp的毒力因子方面综述临床后果差异产生的原因.

    作者:石岩岩;丁士刚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微创手术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同期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微创手术方法 .方法 对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5例同时性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典型病例,采用5种不同形式的微创手术方法 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行腹腔镜结直肠肿块切除,对不同肝转移灶1例开腹切除,1例腹腔镜辅助下切除,1例完全腹腔镜下切除,1例腹腔镜下切除+射频消融,1例综合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77 min,平均出血量126 ml,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为48~72 h,住院时间平均7 d.随访10~27个月,肝脏转移灶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 微创手术方式同期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术式.

    作者:王先法;阮琰;李伟;周森君;彭竞锋;蔡秀军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和真菌实验室诊断的差异.方法 回顾10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中所见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同时在术中取鼻窦黏膜送病理检查,鼻窦分泌物送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 100例患者中,真菌球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急性暴发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以及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分别是82例、10例、6例和2例.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真菌涂片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是95%、61%、78%和74%.上述检测方法 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诊断可以作为初步判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段,特别是真菌球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以及急性暴发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诊断、病理检查、真菌涂片和培养,真菌培养是确定致病真菌的主要手段.

    作者:李云川;鲁辛辛;张罗;耿佳靖;周兵;葛文彤;韩德民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靶向蛋白激酶B1和环氧合酶2短发夹RNA对胃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目的 研究靶向蛋白激酶B1(PKB1/Akt1)和环氧合酶2(COX-2)短发夹RNA(shRNA)腺病毒载体对SGC-7901人胃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构建腺病毒载体pGSadeno-Akt1+COX-2(rAd5-A+C),体外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后,噻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评价转染后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进一步观察rAd5-A+C对SGC-7901生长的抑制效果,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原位凋亡.结果构建的rAd5-A+C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SGC-7901后,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被抑制.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对照组和空载组在G0/G1期,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分别为49.8%、35.2%、15.0%和50.8%、36.5%、12.7%;而治疗组在G0/G1期、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68.1%、21.8%和10.1%.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显示rAd5-A+C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诱导细胞的凋亡.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Aktl和COX-2 shRNA可抑制人胃癌细胞的生长,这可能为胃癌靶向性联合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作者:张靖;付彦超;康春生;张庆瑜;王涛;张洁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细胞色素b5还原酶杂合其他类型红细胞遗传缺陷致溶血性疾病二例

    例1男,23岁,紫绀20余年,逐年加重,活动后心悸、胸闷,伴气促、紫绀.

    作者:李津婴;许燕群;黄正霞;周虹;程辉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一项关于Zika病毒疾病流行特征的研究

    2007年,内科医生报道了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Yap岛发生的一种疾病,以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为特征,尽管在一些病人血浆中发现了抗登革热病毒的IgM抗体,但在临床上不同于以往的登革热,随后的实验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在病人血浆中发现了Zika病毒RNA,而不是登革热或其他病毒的RNA.

    作者:张素美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小干扰RNA对前列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胞内效应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应用RNA小干扰(SiRNA)技术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胞内效应蛋白水平的表达,观察其对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细胞在体外以及在实验裸鼠模型体内的生长情况的影响.方法 筛选出有效的EGFR SiRNA,采用慢病毒为载体,转染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细胞(HIPC)PC-3,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EGFR及其胞内效应蛋白Akt和MAPK的表达水平和磷酸化程度.同时,建立HIPC裸鼠模型,瘤体内注射EGFR SiRNA,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慢病毒为载体的EGFR SiRNA对PC-3细胞转染率可稳定在75%,并显著抑制PC-3细胞生长率,仅为40%~50%,其作用可能为沉默细胞EGFR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抑制效率>90%(P<0.01);而且,Akt和MAPK表达水平和磷酸化均明显降低,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6.49%和47.15%,P<0.05.与对照组比较,EGFR SiRNA体内抑瘤率为34.83%,P<0.05.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靶向EGFR SiRNA可以在体内外显著抑制HIPC生长,其机制可能是沉默EGFR表达,进而抑制胞内效应蛋白的作用,后者可作为未来靶向治疗的目标.

    作者:龙慧民;陈卫国;杨燮樵;李仲宜;严春寅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基因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

    目的 调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等位基因在哮喘患儿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哮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北京市117例哮喘患儿和120名健康儿童进行HLA-DRB基因分析,计算HLA-DRB各等位基因在哮喘患儿和正常儿童的分布频率、比值比(OR)值,筛查出与哮喘相关的易感基因或抗性基因.结果 HLA-DR2(15)等位基因在哮喘息儿组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0%(28/234)比5.4%(13/240),P=0.011,OR=2.590];而DR4、DR6(1402)、DR9、DR53等位基因在哮喘患儿组的频率[9.4%(22/234)、0.9%(2/234)、17.1%(40/234)、29.5%(69/23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3%(39/240)、5.0%(12/240)、31.3%(75/240)、44.2%(106/240),P=0.026、0.008、0.000、0.001,OR=0.481、0.157、0.312、0.190)];其他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DR2(15)、DR4、DR6(1402)、DR9、DR53及性别、家族史为自变量,进行哮喘发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各等位基因OR值的95%CI分别为1.010~2.245,0.757~1.116,0.603~1.054,0.855~1.014,0.971~1.010.对HLA-DR2(15)等位基因阳性和阴性的患儿与哮喘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DR2(15)为儿童哮喘的易感基因,但其与哮喘严重程度无关.

    作者:赵京;顾明亮;柏娟;宋欣;孙玉晶;邱长春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重视心血管疾病中的内质网应激机制——从细胞应激的基本反应到临床防治的思考

    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的进步.近年来,以蛋白质为中心,上呈基因下联功能表型的研究为临床疾病的防治开拓了新的领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即是这样一个新概念.蛋白质功能取决于其正确折叠和修饰,这主要由内质网完成,内质网还调控脂质和胆固醇合成、钙稳态、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细胞基本生命活动.内质网通过启动并整合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亚细胞器反应,以决定应激细胞的转归:恢复自稳态和修复损伤,或损伤加重乃至死亡.

    作者:刘秀华;唐朝枢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复合防龋DNA疫苗的研制

    目的 构建包含变异链球菌和表兄链球菌两种致龋菌的主要抗原片段的复合防龋DNA疫苗,以期增强DNA防龋疫苗对表兄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PCR获得表兄链球菌OMZ176GTF-1的CAT区,克隆至靶向防龋DNA疫苗pGJA-P/VAX中,构建编码变异链球菌PAc、GLU基因序列和表兄链球菌CAT基因序列的复合防龋DNA疫苗pGJGAC/VAX,转染CHO细胞系检测其表达.重组质粒及对照质粒分别经股四头肌注射和鼻腔滴注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的特异性抗PAc,抗GLU和抗CAT抗体水平.重组质粒及对照质粒经鼻腔滴注免疫分别定植了变异链球菌和表兄链球菌的Wistar大鼠,龋齿记分评价防龋疫苗的龋齿保护效能.结果重组质粒pGJGAC/VAX构建成功.免疫小鼠后实验组小鼠血清和唾液抗PAc、抗GLU和抗CAT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0.01).血清特异性抗CAT抗体水平高值在肌肉免疫组第8周和黏膜免疫组第10周时出现,分别为62.13μg/ml和11.43 μg/ml;唾液特异性抗CAT抗体水平高值在肌肉免疫组第8周和黏膜免疫组第10周时出现,分别为0.67%和0.80%.大鼠龋齿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在变异链球菌和表兄链球菌定菌鼠中实验组釉质龋(E),牙本质浅龋(Ds)和牙本质中龋(Dm)均显著低于pVAX1免疫组(P<0.05),实验组Ds和Dm均低于pGJA-P/VAX免疫组,但两组间E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防龋DNA疫苗构建成功,可在真核细胞中正确表达,动物实验证实能有效地诱导黏膜和系统体液免疫反应,并增强了DNA防龋疫苗对表兄链球菌的抑制作用.

    作者:孙静华;牛玉梅;樊明文;许庆安;杨雪超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药物支架时代仍需关注临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率显著降低.但影响患者介入术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因素不仅仅是冠状动脉本身的病变特点、采取的技术策略和支架类型,伴随的临床情况和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也与支架术后再狭窄和动脉硬化的进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因此,在DES广泛应用的今天,冠心病介入医师在制定治疗决策和评估预后时不应只关注病变,还应更多地关注患者.

    作者:高炜;王贵松 刊期: 2009年第32期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比较: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长期疗效.方法 入选2006年2月至2007年3月成功实施冠脉支架术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共1275例,术后638例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20 mg/d,637例接受普伐他汀20 mg/d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剂氯吡格霄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12个月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及卒中,次要终点为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支架血栓及TIMI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术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组4.7%,普伐他汀组5.5%,P>0.05).阿托伐他汀组死亡、非致死性MI、卒中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9%、0.5%、2.4%、7.7%)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2.5%、0.3%、2.7%、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MACCE发生率与普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比11.0%,P>0.05).两组支架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比2.5%,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2.2%,P>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或普伐他汀20 mg/d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12个月疗效相近,提示两种不同代谢途径的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均安全、有效.

    作者:韩雅玲;张子龙;李毅;王守力;荆全民;王祖禄;王冬梅 刊期: 2009年第32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