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勇;冯学兵;王丹丹;赵盛楠;马晓蕾;刘布骏;王红;华冰珠;薛菲菲;张晓琦;孙凌云
目的 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及其病因学意义.方法 筛选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20例及其年龄、性别匹配的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40例.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A);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GAD反应性T细胞;直接测序法检测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DQ基因型.结果 本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8/20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其中7例GADA阳性,4例ZnT8A阳性,3例为GADA与ZnT8均阳性.3例起病初期GADA阳性者,于2年及3年后复查抗体转阴各1例,另1例3年后复查抗体滴度增高(0.34~1.46).在6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中3例有GAD反应性T细胞.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HIA-DQA1*0102-DQB1*0601和DQA1*03-DQB1*0401单体型频率较经典1型患者增高(P=0.005,P=0.035).结论 部分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及HLA-DQ易感基因型,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作者:郑超;林健;黄干;杨琳;张贻宇;周卫东;周海峰;杨亚玲;车志宏;周智广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仅行黏膜电切而不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 48例腺性膀胱炎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25例患者,行黏膜电切(或电灼)+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一组为研究组,23例患者,仅行膀胱黏膜电切治疗.观察二组术后3个月膀胱镜检查病变有无残留或新发以及症状改善情况,以比较二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5例对照组,21例膀胱镜检查正常,病变清除率84%;17例治愈,3例缓解;1例未愈;4例膀胱镜检病变残留或新发(囊泡或绒毯状),再次电切并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1例治愈,2例缓解,1例未愈.本组治疗方法治愈率72%,有效率为92%.23例研究组患者,19例患者膀胱镜检查正常,病变清除率83%;16例治愈,2例缓解,1例未愈;4例膀胱镜检查残留或新发(绒毯状或微囊泡状),再次行黏膜电切,1例治愈,1症状缓解,2例未愈.本组治疗方法治愈率为74%,有效率为87%.结论 腺性膀胱炎单纯黏膜电切治疗是可行的.可节省患者费用,节约社会成本.
作者:马嵘;李晓北;杨光;李文华;王勇;田慧忠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研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的疾病类型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190例符合AAV诊断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按ANCA检测结果分为胞质型ANCA(C-ANCA)阳性和核周型ANCA(P-ANCA)阳性2组进行疾病谱,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差异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90例患者中男92例,女98例,男女之比为1:1.07;年龄8~89(59±18)岁,40~80岁患者占82.1%(156例).原发性AAV 162例(85.3%),其中P-ANCA阳性146例,C-ANCA阳性16例;继发性AAV28例(结缔组织病18例,丙硫氧嘧啶诱发7例,过敏性紫癜、肺癌、子宫内膜癌各1例),其中P-ANCA阳性25例,C-ANCA阳性3例.C-ANCA阳性组(19例,10.0%)和P-ANCA阳性组(171例,90.0%)患者受累器官均数分别为2.53及1.92个.2组肾脏和肺受累发生率相似,P-ANCA阳性组上呼吸道、胃肠道、关节、眼、皮肤受累发生率低于C-ANCA阳性组,而肌肉、耳及口腔受累发生率高于C-ANCA阳性组,其中上呼吸道、关节、眼受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90例患者中住院死亡25例,其中C-ANCA阳性组3例(15.8%),P-ANCA阳性组22例(12.9%),呼吸衰竭及多脏器衰竭为死亡的相关因素.结论 AAV以中老年多见,多器官受累,C-ANCA阳性患者受累脏器数多于P-ANCA阳性患者.P-ANCA阳性患者疾病谱较广,而C-ANCA阳性多见于原发性血管炎.了解ANCA不同亚型与各种临床疾病的关系对血管炎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详细的病史询问结合临床特点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AAV的诊断水平.
作者:陈建;牛艳慧;李桂莲;王广发;赵明辉 刊期: 2009年第36期
21世纪的医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的技术和手段可以更早地发现和治疗疾病.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却并没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高的医疗需求.本文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出发,阐明艺术在医学思考和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增加医学的艺术性而改善目前的医疗现状和医患关系.
作者:刘超;徐书杭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观察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双移植方案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对经血清酶学、肌电图、基因分析、肌肉活检、肌肉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82例PMD患者采用干细胞双移植方案进行治疗.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方法进行研究,随访3~12个月.治疗方法: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经双侧髂后上脊穿刺采集骨髓80~150 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BMSC.②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B-MSC):采集脐带血80~160 ml,CB-MSC制备过程同BMSC.③干细胞移植术:收集BMSC和CB-MSC,制备成1×108/ml BMSC细胞悬液和1×107/ml CB-MSC细胞悬液,分次移植于患者的四肢肌肉内和静脉内.移植后3、6、9、12个月观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临床分级疗效评定、酶学、肌电图、肌肉MRI变化.结果 82例患者干细胞移植后3、6、9、12个月进行临床分级疗效评定,显效31例(37.8%),有效37例(45.1%),无效14例(17.1%),总有效率为82.9%.70例患者(85.4%)肌力提高,肢端温暖、食欲改善、动作灵活、体重增加.72例患者ADL评分增加(87.8%),治疗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细胞移植后LDH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5±223)u/L比(410±216)u/L,P<0.05,t=6.650],肌酸激酶[(2952±2259)u/L比(2841±2092)u/L,P=0.223,t=1.094]、肌酐[(26±12)μmol/L比(25±11)μmol/L,P=0.306,t=1.029]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双移植方案实施中儿童患者依从性好,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干细胞双移植方案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可使82.9%的患者获得临床症状改善,运动功能及肌力提高,安全性好,无排斥反应,是一种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新手段.
作者:杨晓凤;许忆峰;张轶斌;王红梅;吕乃武;吴雁翔;吕欣;崔激萍;单鸿;阎杨;周金旭 刊期: 2009年第36期
放射线疗法加长期雄性激素抑制剂联合应用(≥2年)可改善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的整体存活期,欧洲肿瘤研究治疗组织(EORTC)进行的一项试验旨在比较放射线疗法加长期雄性激素抑制剂和放射线疗法加短期雄性激素抑制剂在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中的治疗作用的优劣,其结果刊登在2009年6月11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N Engl JMed,2009,360:2516-2527).
作者:张秀红 刊期: 2009年第36期
循环中的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但其水平是否能预言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至今仍不确定.近刊登在2009年8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络上(N Engl J Med,2009,361:10.1056/NEJMoa0804381)的一项嵌套病例一对照研究,选取妇女健康研究中心未运用激素治疗的绝经后妇女(359例近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和359名对照),检测其血浆中的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检测与蛋白质水平充分相关的、编码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两种多态性基因SHBG,并且运用孟德尔遗传法则进行随机分析.
作者:张素美 刊期: 2009年第36期
患者男,27岁,腹痛、腹泻半年.大便稀,略带脓血,5~7次/d,多达10次/d.下腹部疼痛,便后痛减,有眼炎、强直性脊柱炎史.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及全结肠黏膜粗糙,充血、水肿明显,有点片状糜烂及较深大溃疡,并可见黏膜增生样改变,以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为主,占管腔1周,表面有黏液附着(图1);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回肠末端、回盲部)黏膜组织慢性炎伴坏死、炎性渗出和肉芽组织增生.结合病史及多灶病变,诊为克罗恩病活动期.经口服泼尼松(25mg/d)、柳氮磺吡啶(4.0 g/d)、甲氨蝶呤(MTX)和环磷酰胺(CTX)治疗半年后,病情仍无缓解,克罗恩病活动性指数(CDAI)为237.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行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SCT)治疗.
作者:张华勇;冯学兵;王丹丹;赵盛楠;马晓蕾;刘布骏;王红;华冰珠;薛菲菲;张晓琦;孙凌云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耳聋易感基因流行病学筛查过程中合理选择样本量的方法和重要性;揭示山东省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线粒体DNA12sRNA A1555G突变、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特征,为耳聋基因诊断方法和筛查策略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样本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山东省485例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GJB2和SLC26A4外显子8,10,17,19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限制性内切酶Alw26I检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对酶切提示A1555G突变的病例、全部GJB2和SLC26A4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485例患者中,27例携带A1555G突变(5.57%);167例具有GJB2已知致病突变(34.34%),其中致病突变频率为24.12%;60例携带SLC26A4已知致病突变(12.37%),致病突变率为6.60%;235delC和IVST-2A>G分别是GJB2和SLC26A4的突变热点;山东省聋哑患者中约有36.29%由这3种基因突变导致耳聋.结论 样本量的合理选择在耳聋易感基因流行病学调查中至关重要;山东省有约2.4万聋哑患者是由这3种基因突变所导致耳聋;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易感基因的筛查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纪育斌;韩东一;王大勇;周瑜;赵翠;王卉;兰兰;王秋菊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从分子病因学角度分析一具有母系遗传特性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耳聋原因.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及缝隙连接蛋白26编码基因(GJB2)全序列分析.结果 接受检测的该家系先证者(Ⅲ-5)及另一母系成员(Ⅲ-1)均携带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先证者聋前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携带线粒体DNA12SrRNA C1494T突变的另一母系成员(Ⅲ-1)聋前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GJB2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原因之一,该突变致聋程度的不一致性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作者:孙勍;单希征;马丽涛;康东洋;张昕;刘新;王国建;袁慧军;韩东一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矫治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从高级视功能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45例双眼屈光度参差≥2.25D的近视患者分别检查术前裸眼、戴框架眼镜及LASIK术后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视力≥0.8的眼占91.57%,患者双眼视力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手术前后的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手术前后除存在同时视功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431)外,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屈光参差的度数越大,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就越大(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LASIK手术后近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矫正(P<0.05).结论 LASIK手术不仅可以提高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LASIK手术是一种矫正屈光参差、提高视觉质量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静;卢炜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克隆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的新基因C5orf21基因,初步研究C50rf21基因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RT-PCR从人主动脉组织中克隆出C5orf21基因并经酶切、测序鉴定;研究C50rf21基因的组织表达谱、血管细胞表达谱以及高糖高脂对巨噬细胞中C5orf21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对C5orf21基因及蛋白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出CSorf21基因,人主动脉组织中存在5种C5orf21基因剪切体,编码框长度分别为1251、1113、894、810、810 bp,第3、5种剪切体GenBank数据库中尚未有收录,其中第4、第5种剪切体的蛋白编码框相同,均为810 bp,其差别主要在5′非翻译区碱基的不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5orf2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15,C5orf21含有Arb2结构域,可能与H3组蛋白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有关;C5orf21组织表达较为广泛,以脂肪和主动脉组织表达高;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均有C5orf21基因的表达;高葡萄糖、油酸及LDL均上调巨噬细胞中C5orf21基因的表达.结论 首次在mRNA水平证实了C5orf21基因的存在,C5orf21基因表达的改变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关.
作者:李连喜;陶征;董雪红;梁文昌;杨志红;牟波;包玉倩;王琛;贾伟平;胡仁明 刊期: 2009年第36期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部分或全部上气道阻塞,扰乱儿童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临床表现为: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憋气、反复惊醒、遗尿、多动、多汗等,偶可发生白天嗜睡.文献报道[2]:儿童的OSAHS的发病率1%~3%,单纯打鼾的发病率是20%.
作者:高帆;谷庆隆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定量检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mtDNA A1555G突变型/野生型的拷贝数,探讨mtDNA A1555G突变型的拷贝数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RT-ARMS-qPCR系统对含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 1555位点的拷贝数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其突变的比例.结合散发组和家系组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tDNA A1555G突变型的拷贝数与耳聋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散发组mtDNA A1555G同质性突变的患者中,突变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无关(R=0.001,P=0.997);散发组mtDNA A1555G异质性突变的患者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拷贝数比例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771,P=0.003);家系组mtDNA A1555G同质性突变的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341,P=0.022);家系组mtDNA A1555G异质性突变的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85,P=0.015).结论 含mtDNA A1555G点突变的拷贝数与非综合征性耳聋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为揭示非综合征耳聋临床表型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程祖建;张榕;杨滨;刘奇才;江凌;陈静;陈勇;欧启水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创建在发生机制、发作行为、神经电生理及药效学特性与临床更趋一致的肌阵挛系列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拮抗剂SR95531在sD大鼠初级运动皮层(PMC)、纹状体和丘脑网状核(NRT)定点微量注射诱发肌阵挛(同步肌电图暴发活动≤400 ms),观察肌阵挛发作潜伏期、达峰时间、大发作频率、高峰持续时间和总持续时间等行为学特征.以多导电生理同步记录肌阵挛发作期脑电图、肌电图及抽动逆向锁定的脑电叠加分析(JLA),以论证及认定肌阵挛起源.选择对控制肌阵挛具不同效力的丙戊酸、氯硝西泮和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AED),按达到半数有效浓度(EC50)剂量预处理动物后,根据各自药效学择时诱导肌阵挛发作,观测AED预处理后肌阵挛发作行为与电生理学变化特征.结果 (1)PMC区起源肌阵挛具有短诱导潜伏期、短达峰时间和长高峰持续时间[(2.2±0.4)min、(15.0±2.5)min和(98±12)min,均P<0.01].PMC和纹状体区肌阵挛主要起始于注射对侧前肢,而NRT区起源肌阵挛起始于注射同侧肢体.(2)PMC起源肌阵挛发作期肌电图时程(70±14)ms,纹状体区起源者[(120±28)ms]远较PMC起源者长(P<0.01),NRT肌阵挛肌电暴发时程达(174±58)ms,与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作中三者均伴有与肌电图同步的脑电图棘、尖波放电.(3)经JLA分析,3种起源肌阵挛均获得具锁时关系的脑电图叠加波,分别在各自肌电图前(12.1±2.9)、(17.1±4.3)和(29.0±6.1)ms.(4)在一次性EC50下给药后,丙戊酸组和氯硝西泮组PMC、纹状体和NRT起源肌阵挛的大发作频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或P<0.05),PMC和纹状体起源肌阵挛的高峰持续时间和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卡马西平组PMC、纹状体及NRT各起源点肌阵挛发作的高峰持续时间和总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1或P<0.05),PMC、NRT起源肌阵挛的达峰时间均短,同步测试PMC、纹状体、NRT起源肌阵挛肌电图暴发时程均显著延长(均P<0.01).结论 沿皮层丘脑轴的PMC、纹状体、NRT等部位成功获取一组在发作行为、神经电生理及药效学诸多特性均与临床不同起源肌阵挛相接近的系列动物模型.
作者:何志江;曹洁;蔡方成;冯成功;陈恒胜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编者按] 自2009年5月我国内地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以来,卫生部颁布<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在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保证了医疗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近期,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临床专家组根据我国诊疗经验并基于对内地300余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总结资料,同时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甲型H1N1流感新防控研究及实践,对<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进行了修订,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于2009年7月10日颁布实施.
作者:钟南山;李兰娟;王辰;晁恩祥 刊期: 2009年第36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及胰岛素(IN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成骨细胞(OB)分化能力的影响,探讨葡萄糖及INs对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自大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BMSC进行纯化,培养,然后在成骨培养基中诱导BMSC分化为OB,并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6、25、50 mmol/L)及加或不加INs(0.6 μg/ml)干预诱导过程,光镜下观察茜素红染色分化后的OB钙结节的细胞比例.Realtime PCR测定OB的标记物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及转录因子Runx2 mRNA表达.结果 随着糖浓度升高,茜素红染色红色钙结节数目明显减少,PCR结果显示ALP,BGP及Runx2 mRNA表达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糖浓度增加成骨分化逐渐减少,在同等糖浓度下,加入INs干预组,茜素红染色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增加,PCR结果ALP,BGP及Runx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提示INs可提高OB分化.结论 葡萄糖呈量效性地抑制BMSC向OB分化,这可能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INs可促进BMSC向OB分化,并可改善高糖对BMSC向OB分化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裕明;邓波;李丽华;邓丽萍;高海波;陈璐璐 刊期: 2009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