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蚓激酶抗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血栓形成作用

谢德芳;方成;王春维;周海

关键词:蚓激酶, 溶栓, 角叉菜胶, 凝血指标
摘要:目的:通过大鼠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血栓模型,对从赤子爱胜蚓中提取的蚓激酶的溶栓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蚓激酶小剂量组(2000IU/kg)和蚓激酶大剂量组(4000IU/kg)。经脚趾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5mg/kg)制作血栓模型,于造模后24h、48h分别测量黑尾长度,第49h分离肱动脉采血,测定凝血指标。结果:高剂量的蚓激酶能够降低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率,减小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尾部血栓平均长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均能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下降,其中高剂量组PT显著延长(P<0.05),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的蚓激酶还能缓解注射角叉菜胶引起的体重减少。结论:蚓激酶具有预防和缓解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纤溶功能。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资料。结果: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病情更严重,其感染比例发生更高,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预后多不佳。

    作者:阳振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短效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分析短效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人流术,观察组患者行短效静脉麻醉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7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宫口松弛率分别为95%和62.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分别2.5%和17.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短效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提高宫口松弛率,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张建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对比在乳腺癌的根治术中运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分别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和各组患者术后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等苏醒情况的差异。结果:气管插管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在术后身体各方面的恢复状况也显著比对照组好,其术后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等情况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能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

    作者:郝雪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IL-8、IL-10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检测76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1、2、4 d的血清IL-6、IL-8、IL-10及hs-CRP,并以多普勒超声检测以确定患者是否有DVT生成。结果:76例关节置换患者在术后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具有不同程度DVT者31例(DVT组),未发现DVT者45例(对照组);DVT组术后1 d的血清中致炎因子hs-CRP、IL-6、IL-8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经抗血栓治疗后,DVT组术后1 d、2 d、4 d的血清hs-CRP与IL-6、IL-8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IL-10表达逐渐升高,且血清hs-CRP与IL-6、IL-8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hs-CRP与IL-10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hs-CRP与IL-6、IL-8、IL-10相互关联,通过这些炎症因子的表达可指导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评估预后。

    作者:郭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12例胸腔镜辅助微创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漏斗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18岁,平均11.6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结果:12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院,手术时间35~100min,有3例出现术后气胸,无术中心脏损伤、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钢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胸廓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NUSS手术具备微创、美观、手术耗时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术后近期矫形效果满意,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董平;黄杰;吴晓建;谢颂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子宫肌瘤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剔除肌瘤个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镇痛剂使用率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剔除术具有微创、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美塑树脂贴面修复前牙间隙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意大利美塑树脂贴面在不备牙情况下修复前牙间隙。方法:来我院口腔科就诊26位患者,前牙无缺失,咬合关系正常,牙周健康,前牙存在≤3mm间隙的情况下要求关闭间隙。通过牙面清洁,排龈,取模,比色,树脂贴片制作,粘结,打磨,抛光等步骤进行78单位美塑树脂贴面修复,随访6个月~2年。结果:26位患者随访6个月~2年显示,25位患者树脂贴面均正常,色泽、形态均无明显变化;1例发生脱落,无过敏现象。结论:美塑树脂贴面可以在不进行牙体预备情况下关闭前牙间隙,贴面在与天然牙颜色过度、强度、耐磨、稳定性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都有很理想的效果。

    作者:毛晓东;战策;袁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探析

    目的:分析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共28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根据患者早期诊断标准不同得出的诊断结果分为两组,其中根据一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诊断出的7例为A组,根据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标准诊断出的21例为B组,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性给予相应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A组治愈率为28.57%,B组的治愈率为80.95%,两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B组的治愈率远远高于A组(P<0.05)。结论:根据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标准诊断出的患者可以及时得到治疗,提高治愈率,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陆玲军;苏敏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低钠血症对胰岛素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低钠血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48例存在低钠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低钠血症期和低血症纠正后,对其血Na+、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LD)、肾素(PRA)和胰岛素敏感度进行测定,将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8例2型糖尿病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在低钠血症得到纠正后其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LD)和肾素(PRA)的测定值明显低于患者在低钠血症未纠正前的测定值,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升高。结论:合并低钠血症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影响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姜虹;施康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第58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灭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也有较好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氟喹诺酮类药品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国内外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表明,氟喹诺酮类药品具有神经肌肉阻断活性,可能加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无力症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其周围神经病变风险可在用药后几天之内快速发生,且可能不可逆转;个别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且发生低血糖风险有所不同,其中莫西沙星风险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议:(1)医务人员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指导处方氟喹诺酮类药品,严格掌握适应症,详细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2)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修订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产品说明书,更新相关用药风险信息如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以有效的方式将氟喹诺酮类药品风险告知医务人员和患者,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我国上市的氟喹诺酮类药品包括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依诺沙星、司帕沙星、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芦氟沙星、托氟沙星、那氟沙星、司氟沙星、吉米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品使用注意点:医生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指导处方氟喹诺酮类药品,严重掌握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Cox-2、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Cox-2和VEGF在各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静止期翼状胬肉、进展期翼状胬肉、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Cox-2、VEGF表达水平依次明显增高(P<0.01),且各种翼状胬肉组织中的Cox-2、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P<0.01);经Spearman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Cox-2表达水平和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关系(r=0.752,P<0.05)。结论:Cox-2、VEGF均参与翼状胬肉的形成、发展等过程。

    作者:陈祎祎;赵鸣;丁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肺不张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肺不张的临床治疗。方法: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肺不张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疗程4周,对比两组咳嗽缓解、退热、肺复张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咳嗽缓解时间、退热时间及肺复张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肺不张效果明显。

    作者:鲁金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我院诊治的10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用药方案、心电图疗效、症状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时间、硝酸甘油总用量等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治疗有效率、症状疗效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总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用量。

    作者:赵菊;张立新;任海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口服替吉奥在晚期消化道肿瘤维持化疗安全性观察与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口服替吉奥作为晚期消化道肿瘤维持化学治疗(化疗)的耐受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有可测量病灶晚期消化道肿瘤采用标准剂量替吉奥口服,观察其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结果: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0.0%,恶心呕吐发生率23.3%,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0例中,CR1例,PR9例,客观有效率(RR)33.3%,疾病控制率(DCR)为53.3%。结论:口服替吉奥在晚期消化道肿瘤维持化疗耐受性好,安全、方便,近期疗效确切。

    作者:詹颖;陈巧慧;江冬容;孙畋;阙小梅;许香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甘露聚糖肽联合抗菌药物预防烧伤患者严重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抗菌药物预防烧伤患者严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128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早期应用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对症处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甘露聚糖肽,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体征、血常规、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12.50%,有4例发生脓毒症等严重感染;试验组感染发生率为3.13%,无严重感染发生。两组感染率和严重感染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降低烧伤患者感染率,促进患者机体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史鸣;张勇华;揭明强;潘小参;谭清桃;易志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紫杉醇(TAXOL)+顺铂(DDP)方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的疗效。方法:156例晚期宫颈癌患者,需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82例患者(为化疗组)于术前采用TP方案进行2疗程化学药物治疗,其他74例(为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术前辅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患者术前子宫局部组织变化情况,以及子宫切除手术进展状况,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身体恢复情况。结果:化疗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80.4%显著高于对照组32.4%,化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8%显著低于对照组64.9%,化疗组4例于术后1年复发,2例发生死亡;对照组12例复发,5例发生死亡;对照组复发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前对患者采用TP方案化疗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手术耐受性,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宫颈癌复发可能性,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文先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0例(162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70例(82耳)采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而观察组70例(80耳)采用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与盐酸氨溴索混合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鼓室压和语频气导听阈等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联合鼓室内给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娟利;高娟;曹永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持续正压通气治疗54例小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者108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给予经鼻导管吸氧,而实验组给予常规治疗并结合鼻塞式的持续正压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h后的血气分析值变化、治疗8d后的总体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患儿喘憋消失所需时间、发生并发症的比例。结果:治疗2h后实验组患者的pH值、动脉氧分压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8d后其总体治疗有效率也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的喘憋消失所需时间、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也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陈召金;黄敏辉;姚慧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分析两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两例患者均有免疫相关疾病及用药史,主要表现为急性发作的高血压、头痛及癫痫,头颅MRI提示顶枕部白质为主,较为对称的长T1长T2及FLAIR高信号,病程短者DWI等信号,预后较好。结论:有免疫性疾病基础患者出现急性高血压脑病样表现时要注意结合临床表现,注重影像观察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

    作者:夏德雨;钱海蓉;戚晓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冠心病患者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析冠心病患者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82例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尿酸(UA)测定,再与非冠心病高尿酸血症患者9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82例冠心病患者中,有69例血尿酸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可引发和加重冠心病,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诱因,同时冠心病可以并发高尿酸血症,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作者:梁文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