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采取普通护理措施,试验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入院时HRSD评分、SF-36评分比较统计没有差异(P>0.05),出院时试验组HRSD评分、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关红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5%米诺地尔液治疗斑秃的方法 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5%米诺地尔,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84.0%和64.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5%米诺地尔液治疗斑秃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雅方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患者为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90例患者,对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治疗组45例.治疗组患儿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两组患儿均接受14 d的治疗后对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 经过14 d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患儿,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在整个治疗用药期间,治疗组患儿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实验室血清检查也未见异常,对照组患儿出现1例青霉素过敏反应,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疗程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健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ZOP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ZOP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纳洛酮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醒脑剂治疗,比较两组意识恢复时间及生命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除轻度中毒意识恢复时间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研究组中度、重度中毒程度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得以改善,但研究组改善幅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ZOP中毒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其意识恢复时间,并改善生命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振修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对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根尖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我院口腔科收治的99例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对照组(49例,50颗患牙)和治疗组(50例,50颗患牙),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根管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对患者术中疼痛指数以及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VAS评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尖周炎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有效率与常规多次根管治疗术相近,且患者术后所承受的痛苦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秀荣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分析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抽取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在我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比两次检查结果 ,分析冠状动脉CTA的临床价值.结果 100例患者经过CAG检查,73例确诊为冠心病,冠状动脉CTA检出74例,同时确诊为冠心病的有70例.根据病变血管:左主干病变CAG检出14例,冠状动脉CTA检出17例,二者共同检出13例;前降支病变CAG检出58例,冠状动脉CTA检出61例,误诊5例,漏诊2例;回旋支病变CAG检出41例,冠状动脉CTA检出44例,误诊5例,漏诊2例.结论 冠状动脉CTA在诊断冠心病上临床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海洪勃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研究GATA3在乳腺癌中的临床诊断效果以及其推广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监测350例乳腺癌患者中GATA3的显示指标,从而得出与乳腺癌病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①正常人乳腺腺腔细胞内GATA3完全可以得到表达,GATA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②其中显示GATA3在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中不会出现表达现象;并且在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之中GATA3同样不显示.③三阴型乳腺癌中阳性GATA3表达的概率明显低于普通分子类型形成的乳腺癌中表达的概率(χ2=29.364,P<0.001).结论 乳腺癌产生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级是影响GATA3表达的主要因素,因此GATA3可以作为鉴定乳腺癌的标志因子.
作者:张斌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比较经右心室切口根治与经右心房肺动脉切口根治小儿法洛四联症(TOF)的疗效.方法 42例TOF患儿经右心室切口(对照组),另42例经右心房/肺动脉切口(研究组).结果 两组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经右心房/肺动脉切口治疗小儿法洛四联症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的首选.
作者:黄小伟;陈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现并发症胰瘘3例,胆瘘4例,应激性溃疡7例.所有患者实行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护理结果 .结果 胰瘘3例,经上述处理,48 h后痊愈.胆瘘4例经上述护理后,痊愈出院;应激性溃疡7例经上述护理后,痊愈.结论 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以将胰腺癌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低,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推广.
作者:孟艳杰;柴淑梅;竭淑菊;管亚静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段制备的血浆及冷沉淀的质量并进行对比.方法 选取8 h以内和8 h以外的血浆制品50份和冷沉淀制品50份,一共100份,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冷沉淀制品、对照组为血浆制品.将8 h以内制备的血浆和8 h以外制备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活性、凝血因子Ⅷ、以及凝血因子Ⅴ的活性进行比较;将8h以内制备的冷沉淀和8h以外制备的冷沉淀中纤维蛋白原活性、凝血因子Ⅷ、以及凝血因子Ⅴ的活性进行比较;将8h以内制备的血浆和8h以内制备的冷沉淀中纤维蛋白原活性、凝血因子Ⅷ、以及凝血因子Ⅴ的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8h以内制备的血浆和8h以外制备的血浆相比,纤维蛋白原活性、凝血因子Ⅷ、以及凝血因子Ⅴ的活性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 h以内制备的冷沉淀和8 h以外制备的冷沉淀相比,纤维蛋白原活性、凝血因子Ⅷ、以及凝血因子Ⅴ的活性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 h以内制备的血浆和8 h以内制备的冷沉淀相比,纤维蛋白原活性、凝血因子Ⅷ、以及凝血因子Ⅴ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浆及冷沉淀中的纤维蛋白原活性、凝血因子Ⅷ、以及凝血因子Ⅴ的活性出现下降趋势,制备好的血浆制品,应该在8h以内制成冷沉淀,保证纤维蛋白原活性、凝血因子Ⅷ、以及凝血因子Ⅴ的活性较好,这一应用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林彬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肾康注射液联合血液透析作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以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49例CR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患者行标准透析治疗,观察组则加入肾康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 经系统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0%(24/25),高于对照组的66.67%(16/24)(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 将肾康注射液与血液透析联合作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效果优于单纯血液透析,值得借鉴.
作者:王云成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舒适护理在儿科静脉输液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17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8例.实验组采取舒适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化护理,对比组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哭闹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哭闹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45%)和护理满意率(94.32%)显著高于对照组(80.68%,81.12%),经统计学软件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舒适护理能够减少患儿的哭闹行为,提高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于儿科静脉输液智力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黄莹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大黄粉与白芨粉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大黄粉治疗,治疗组采用大黄粉和白芨粉治疗,服药1周后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治疗组痊愈35例(54.69%),显效18例(28.12%),有效10例(15.63%),无效1例(1.56%),总有效率82.81%;对照组痊愈29例(45.31%),显效19例(29.69%),有效14例(21.87%),无效2例(3.13%),总有效率75.00%.两组数据比较,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3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69%.结论 大黄粉和白芨粉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止血率明显提高,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静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肝纤维化是一个持续而可逆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是由于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并且肝纤维化为早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如果损伤因素长期没有得到去除,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必然会诱发肝硬化.因此,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成为阻断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之所在.超声作为当前临床为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因其清晰度及分辨率高、成像清晰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此,本次研究围绕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超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探讨当前先进的诊断技术,以为病症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周晓丽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8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术前与术后进行相关护理,观察其病情发展变化.结果 所有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经于肝癌手术前后护理治疗均顺利出院,结论 肝癌手术切除前后完善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薛娜;李颖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探讨肝炎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增强肝炎治疗的有效率.方法 研究分析肝炎药物的合理性应用.结果 在患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增强药物的合理性应用对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应用药物,不仅能够保证患者接受安全有效地治疗,还能够促使患者疾病更快的康复.结论 肝炎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特点,临床在治疗这种疾病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选用恰当的药物.
作者:郭金玲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临床药师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应用指导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1例CAP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60例患者,对照组为61例患者,对照组依据的是传统的方式,即在CAP病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中不对其进行额外的专业指导;对于观察组则进行专业的临床药师用药指导.结果 通过临床药师的用药干预后CAP患者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上的合理性相对于没有临床药师用药指导的对照组有进一步的提升,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具体的用药量与用药方式的合理性以及联合用药上的合理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在更换药物以及用药疗程和相关的用药后检查方面的合理性相类似,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 临床药师的指导对于CAP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率有促进作用.
作者:张雪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14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7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7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采用护理干预方法 能够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并且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海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本院采用23例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并以此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例用传统常规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观察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为(38±5)min,术中出血量为(118±6.42)mL,并发症发生率为3.8%;在对照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为(58±9)min,术中出血量为(312±8.42)mL,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疼痛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保存神经功能和椎骨完整性.
作者:杨春峰;李宏林;杜静;王子龙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究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抽签分为2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3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治疗.并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变化、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的有效率低于观察组(67.44%vs 88.37%),(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纤维蛋白质、血浆黏度与血小板聚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P>0.05).结论 丁苯酞与依达拉奉使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效改善,使纤维蛋白含量、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液黏度有效降低.
作者:杨秋 刊期: 2016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