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治坤;陈生弟
目的 探讨选择性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olomoucine对癫痫持续状态(SE)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SE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E组和olomoucine干预组.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和周期素蛋白B1表达,通过TUNEL方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质及海马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情况.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与t检验.结果 (1)生理盐水组TUNEL示阳性神经元稀少,SE后显著增加(P<0.05),olomoucine干预组明显少于SE组(P<0.05),尤其齿状回门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SE组比较,olomoucine干预组细胞周期素B1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理盐水组IL-1β、TNF-αmRNA表达量稀少,SE后显著增加(P<0.05),除皮质TNF-αmRNA外,olomoucine干预组较SE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olomoucine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癫痫持续状态后神经元重新进入细胞周期,以及抑制活化的胶质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抑制癫痫持续状态后神经元凋亡而减轻脑损伤.
作者:杜晓萍;孙美珍;喻志源;陈华先;田代实;谢敏杰;王伟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与液态Ⅰ型胶原复合构建可植入的工程化肝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SD大鼠肝细胞与液态Ⅰ型胶原及DMEM复合,形成肝细胞/胶原凝胶复合物.该复合物被接种在培养板中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方法对培养肝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采用MTT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对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进行检测.肝细胞/胶原复合物同时被植入皮下腔中观察肝细胞的分化及工程化肝组织的形成情况,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植入的工程化肝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肝细胞与液态Ⅰ型胶原复合后形成凝胶状复合物,可见肝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复合物中,呈三维立体生长.在整个体外培养过程中,肝细胞始终保持圆形的形态;肝细胞在培养初期活性稍有下降,直至第7天时仍然保持活性的87%,之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活性逐渐降低.经过2周培养,肝细胞仍具有白蛋白的合成功能.皮下植入后1周,肝细胞/胶原复合物形成工程化灶性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这种工程化的肝组织具有白蛋白的合成功能.结论 采用胶原凝胶作为肝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支架可在体内构建类肝样的工程化肝组织.这种可植入的工程化肝组织提供了一种基于肝细胞治疗的新途径,并有望用于损伤肝组织修复和重建.
作者:赵云山;徐迎新;张博峰;吴欣;刘巨超;张兰;唐利安;黄志强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臂丛后束与外侧束的阻滞成功率.方法 选择7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外侧束组和后束组,采用Wilson提出的喙突入路,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引发臂丛神经的外侧束或后束所支配的远端运动反应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在给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分别记录上肢5支终末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结果 外侧束组阻滞成功率为53.1%,后束组阻滞成功率为78.9%,后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侧束组(P<0.05).结论 引发后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阻滞成功率要高于引发外侧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的阻滞成功率.
作者:李佩盈;车薛华;顾华华;梁伟民 刊期: 2007年第29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包括记忆障碍和痴呆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的病理特征包括:神经细胞外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沉积为核心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细胞内以超磷酸化的Tau蛋白为核心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及神经细胞丢失等.
作者:孙治坤;陈生弟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激素诱发血液高凝易栓导致骨缺血坏死发病过程中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源性膜微粒数量变化.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日本大白兔44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8只,按20 mg/kg臀肌注射甲泼尼龙1次;对照组16只按相同剂量臀肌注射生理盐水1次.注射前、注射后1、2、4、8周各抽静脉全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流式细胞仪对CD31、CD42a、CD54、CD62E进行定量、定性测定.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于1、2、4、8周各处死6、4只取双侧股骨头组织学检查,HE和微血栓染色.结果 1周时试验组凝血功能增强,CD31、CD42a、CD54、CD62E微粒阳性表达并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0.008,P<0.05),并持续至8周;组织学1周时,骨髓水肿、细胞坏死碎片、出血,出现空骨陷窝,微血栓染色阳性;2~8周时微血栓数量增加,骨坏死明显,骨髓细胞脂肪变性、脂肪细胞直径增大、脂肪组织面积比增加.结论 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后兔体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源性膜微粒数量增加,具前凝血潜能的微粒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诱发血液高凝易栓、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的原因之一.抑制微粒的产生或许有助于预防或避免激素诱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
作者:康鹏德;沈彬;杨静;党宏胜;裴福兴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耐药性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的表达,探讨其在耐药性颞叶癫痫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在重庆市癫痫病防治中心建立的耐药性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脑组织库中抽取20例患者的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其中Cdc42的表达,并与性别相同、年龄近似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病例组、对照组颞叶,病例组海马、对照组海马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0.038±0.016,0.020±0.005,0.049±0.009,0.025±0.009,t检验提示病例组与对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法观察病例组、对照组颞叶,病例组、对照组海马荧光强度分别为18.3±2.5,11.8±2.9,23.8±3.3,10.1±2.6,病例与对照组间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dc42在耐药性颞叶癫痫患者的颞叶皮质及海马中表达增强,提示其参与了耐药性颞叶癫痫的形成.
作者:肖飞;何梅;王学峰;席志芹;李劲梅;吴原;钟正福;朱丹;卢涌;李红卫 刊期: 2007年第29期
贝叶斯法(Bayes theorem)是决策学的重要数理模型之一,由Thomas Bayes在1761年首先提出.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贝叶斯法在临床决策中的实用价值受到关注.
作者:关鸿志;陈琳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带血管蒂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32例均为于我院手术且资料完整者,单侧发病,年龄22~55岁(平均39.8岁).按Ficat分期标准分为,Ⅱ期114例,Ⅲ期96例,Ⅳ期22例.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83侧;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66侧;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转移术54例;联合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29例.切口平均长度9.8 cm.术后平均随访39个月(10~62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根据手术前后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对其中的58例进行手术前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坏死股骨头血运重建状况.结果 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术前平均57分,术后平均87.8分),临床成功率为87.5%,影像学成功率为79.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FicatⅣ期病例生存率较FicatⅡ、Ⅲ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84).56侧重建股骨头手术前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评估提示血管蒂充盈好,骨瓣血运丰富.术后16~58个月23例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中FicatⅡ4例,Ⅲ期11例和Ⅳ期8例.结论 应用微创化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横支或联合双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血供确切,股骨头血运重建良好,早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赵德伟;王本杰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P47phox基因第10外显子C923T(Ala308Val)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110例脑梗死患者、10个脑梗死家系成员和100名健康对照者的P47phox基因第10外显子C923T多态性;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免疫比浊法测定apoA-I及apoB100,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脂蛋白a血清水平.结果 P47phox基因第10外显子C923T多态存在CC、CT、TT三种基因型,脑梗死组及其各亚组C923T多态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对照组CT基因型血清TG水平均明显高于CC基因型(P<0.05).结论 P47phox基因C923T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的易患性无关,但与血脂代谢有一定相关.
作者:黄晓松;杨期东;龙先喻;刘运海;刘恒方;汤清平;黄清 刊期: 2007年第29期
孕妇,30岁,孕2产1,分别于2004年、2005年停经28周+4和19周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四肢长骨短小、胸廓狭小,分别疑诊软骨发育不全、胎儿异常综合征入院引产.孕期无不适,孕妇及丈夫均无不良接触史,无特殊疾病和遗传病史.
作者:黄林环;方群;杨智云;谢红宁;黄轩;陈敏玲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小孔径、多孔道、低钻速钻孔减压并髋关节镜清理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 应用斯氏针钻孔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26例(383髋),其中男169例(296髋),女57例(87髋).在C型臂监视下对所有病例采用3.5 mm斯氏针进行小孔径、多孔道、低钻速钻孔减压,对于209髋合并髋关节滑膜炎或软骨损伤的病例同时行髋关节镜下滑膜切除、软骨修整术.结果 术后随访164例(285髋);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Harris评分56~78分(平均68分),术后增加到58~92分(平均79分).随访时198髋(69.5%)疗效优良(Harris评分>80);70髋(24.5%)疗效为中(Harris评分70~79分);17髋(6.0%)疗效差(Harris评分<69分).疗效差的17髋在随访时病程分期进展并发生不同程度的股骨头塌陷.有关节积液的139髋行关节镜手术,术后随访时行MRI者87髋,发现关节积液减少59髋.本组共发生10例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全部恢复.结论 小孔径、多孔更有利、低钻速钻孔减压术在减压效果上优于传统的髓芯减压术;小孔径减压减少了对股骨头骨质的破坏,可以有效的延迟股骨头塌陷的发生;与传统髓芯减压术相比,多孔道减压更有利于改善股骨头坏死区的血液循环.髋关节镜手术有利于清除髋关节内致痛物质,改善关节内环境紊乱、去除游离或潜行剥离的软骨碎片,提高术后疗效.
作者:王志刚;王岩;刘玉杰;李众利;蔡胥;魏民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负载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树突状细胞中β-中心体肌动蛋白(β-centractin)表达的差异及其与树突状细胞(DC)表型、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不同转移潜能肝癌分别负载DC,无负载DC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的功能;用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对β-centractin进行验证和定位.结果 负载组DC其HLA-DR、CD80、CD83和CD86均明显高于无负载组DC(P<0.05),负载组中DC的HLA-DR、CD1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负载高转移肝癌DC的CD86表达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明显低于其他负载组DC(均P<0.05).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发现β-centractin在无负载DC中不表达,在负载高转移肝癌DC中表达低于其他负载组DC,与其在双向电泳图谱中表现一致.结论 β-centractin在负载高转移肝癌DC中表达的下调与DC表型和功能缺陷相关,可能是造成肝癌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作者:翁永强;邱双健;汤钊猷;高强;王凯峰;宋丽杰;叶胜龙;刘银坤;樊嘉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比较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和血清S100b的差别方法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60例.分为停跳组和不停跳组,分别接受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分别在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7天对患者进行神经精神测验.术前及术后24 h取患者血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100b蛋白.结果 停跳组、不停跳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2.9%、34.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跳组和不停跳组术后24 h血清中S100b的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不减少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和血清S100b的释放.
作者:张传汉;李显华;陈林;王建伟;魏翔;姚文龙;田玉科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6(UGT1A6)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药服用丙戊酸钠且无肝肾功能异常的癫痫患者67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患者的UGT1A6基因552位点的多态性;同时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结果 67例患者中UGT1A6的552位点基因型为A/A,A/C及C/C的例数分别40(59.7%)、24(35.8%)及3(4.5%).A/A组标准血药浓度均值(4.32±0.21)μg·kg·ml-1·mg-1和A/C组(3.43±0.30)μg·kg·ml-1·m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有C等位基因的A/C及C/C作为一组[标准血药浓度均值(3.40±0.28)μg·kg·ml-1·mg-1]与A/A组比较,其标准血药浓度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GT1A6是丙戊酸钠的代谢酶,UGT1A6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丙戊酸钠的代谢,UGT1A6基因552位点含有C等位基因的患者应用丙戊酸钠应较常规增加用药剂量.
作者:孙妍萍;谭兰;王雁;宋敬卉 刊期: 2007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机理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信号传导途径在此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动物模型采用Smad3野生型和基因敲除小鼠进行的同种异体气管异位移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存在及差异.采用原代培养Smad3野生型和敲除型气管纤维母细胞,经TGF-β1处理,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和DNA凝胶电泳迁移率检测手段,检测Smad3蛋白的激活.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骨架聚合能力和αSMA分子的不同表达;Western印迹和RT-PCR法检测αSMA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受累气道中,发现有肌纤维母细胞的存在,且其在Smad3野生型中的数量明显多于敲除型(t=2.125,P=0.040).对纤维母细胞进行的离体研究发现,TGF-β1诱导Smad3激活,表现为蛋白磷酸化、细胞核转位和DNA结合增加.在Smad3野生型的纤维母细胞,TGF-β1引起细胞骨架聚合能力增强、αSMA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增强,即向肌纤维母细胞的分化增加;而在缺乏Smad3的纤维母细胞中,TGF-β1诱导的肌纤维母细胞分化明显减少(t=2.080,P=0.027;t=1.982,P=0.032).结论 TGF-β1主要通过激活Smad3依赖性信号传导途径,来促使纤维母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的转化和αSMA蛋白的增加,终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展.
作者:刘宏旭;李玉;赵成海;刘洋;张其刚;丛巍;兰心刚;许顺;韩立波;张林 刊期: 2007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