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主支气管内脂肪瘤

曹殿波;刘伟;杨海山

关键词:气管内, 右肺, 中性粒细胞, 占位性病变, 刺激性干咳, 体格检查, 呼吸运动, 呼吸困难, 肺呼吸音, 常规检查, 一致性, 血常规, 肋间隙, 不对称, 不等宽, 白细胞, 纵隔, 状态, 右胸, 移位
摘要:患者男,74岁.刺激性干咳伴呼吸困难2年半,加重伴发热10 d,常规检查发现右肺占位性病变而入院.体格检查:一般状态尚可,双侧胸廓不对称,肋间隙不等宽,气管向右移位.右胸呼吸运动度较左侧小,触觉语颤较左侧弱.右肺叩诊呈实音.右肺呼吸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13.4×109 /L,中性粒细胞占0.774.胸片见右侧胸阔塌陷,气管纵隔右移.右肺一致性密度增浓.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右主支气管内脂肪瘤

    患者男,74岁.刺激性干咳伴呼吸困难2年半,加重伴发热10 d,常规检查发现右肺占位性病变而入院.体格检查:一般状态尚可,双侧胸廓不对称,肋间隙不等宽,气管向右移位.右胸呼吸运动度较左侧小,触觉语颤较左侧弱.右肺叩诊呈实音.右肺呼吸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13.4×109 /L,中性粒细胞占0.774.胸片见右侧胸阔塌陷,气管纵隔右移.右肺一致性密度增浓.

    作者:曹殿波;刘伟;杨海山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Hedgehog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关系

    Hedgehog(HH)信号通路早在果蝇中被发现,它在一系列生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近年来HH信号通路和肿瘤的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HH蛋白是一个分泌性的信号蛋白,通过自我剪接过程,可以将一个45 000的前体转变为19 000功能性蛋白.在脊椎动物中,编码HH蛋白的HH基因至少有3个同源基因:Sonic Hodgehog(SHH),Indian Hodgehog(IHH)和Desert Hodgehog(DHH).

    作者:余伟;梁廷波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Pim-3质粒构建体在大鼠活体肝组织的表达和活性的研究

    目的 构建大鼠Pim-3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在活体肝组织的表达和活性.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的方法获取目的 cDNA,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大鼠活体基因肝靶向性转染通过尾静脉流体力学注射法完成,肝细胞凋亡的诱导采用腹腔内注射内毒素和D-半乳糖胺(D-GalN)来实现.动物分为A、B、C和D组(即正常、对照、空质粒和重组质粒组,每组8只);肝组织GFP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Pim-3表达通过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分析和半胱天冬酶-3活性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GFP表达质粒pEGFP-N2/Pim-3;重组质粒和空质粒DNA通过流体力学注射法被成功转染入大鼠活体肝组织内;4组Pim-3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6±0.02、0、0、0.49±0.15.D组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组肝细胞的凋亡指数(AI)分别为:(3.1±0.7)%,(72.5±6.1)%、(69.8±5.7)%和(4.9±1.2)%;肝组织半胱天冬酶-3活性分别为(60±15)、(147±55)、(142±50)和(76±27)pmol·min-1·mg-1,D组与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构建的重组体质粒pEGFP-N2/Pim-3能在大鼠活体肝组织内有效表达,并发挥其对肝细胞凋亡的抑制效应.

    作者:刘亮明;邓欢;张吉翔;罗杰;尹东;郭宏兴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扁桃体放线菌病九例临床诊治分析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条件致病菌--放线菌(Actinomyces)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扁桃体放线菌病较罕见,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易被漏诊或误诊为肿瘤或单纯性炎症等疾病[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扁桃体放线菌病患者9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林志宏;林敏;滕尧树;王选锭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手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方法 对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施行手术的77例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局部复发57例,总复发率74%,手术到复发平均时间14.8个月(3.2~99.6 个月).术后远处转移3例.截至随访结束,共32例患者死亡,其中27例死于肿瘤.术后中位生存期为42.5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为61.7%和43.9%,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为22.7%和16.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肿瘤切除不净(P=0.0008)、高分级肿瘤(P=0.018)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升高密切相关;而在多因素分析中,只有肿瘤完整切除(P=0.001)为复发率降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术中完整切除肿瘤,保证手术切缘阴性是降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重要的影响因素,高分级肿瘤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机率显著增大.

    作者:乔明洲;李长岭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促酰化蛋白受体C5L2在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和脂肪酸负荷下的表达研究

    目的 观察3T3-L1前脂细胞分化和游离脂肪酸(FFA)对3T3-L1(前)脂肪细胞C5L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分化时段和FFA处理后(前)脂肪细胞C5L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3T3-L1脂肪细胞C5L2 mRNA表达呈分化依赖性增加,而C5L2蛋白表达水平在分化早期显著增强,诱导分化6 h C5L2蛋白表达增加了21%(61%±18%vs 51%±15%,P<0.05);分化12 h达高峰,增加了38%(70%±12% vs 51%±15%,P<0.01);分化3 d基本恢复至0 d水平.在3T3-L1成熟脂肪细胞,0.5 mmol/L和1.0 mmol/L油酸分别抑制46%(0.58±0.21 vs 1.08±0.46,P<0.05)和84%(0.18±0.04 vs 1.08±0.46,P<0.05)C5L2 mRNA表达,而0.125 mmol/L油酸即能显著下调36%(35%±8% vs 54%±7%,P<0.01)C5L2蛋白表达.低浓度棕榈酸均能明显抑制C5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1.0 mmol/L时C5L2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减少了41%(0.57±0.28 vs 0.97±0.41,P<0.05)和55%(24%±13%vs 54%±7%,P<0.01).油酸和棕榈酸对前脂肪细胞C5L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促酰化蛋白/C5L2途径参与了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过程.C5L2 mRNA和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参与了油酸和棕榈酸诱导的成熟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作者:温宇;王宏伟;吴静;卢慧玲;夏治;Katherine Cianflone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Alstrom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21岁,2006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为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 kg,智力发育正常,8岁时起出现视力进行性下降,视物模糊,14岁出现肥胖,无头痛、嗅觉、听觉障碍,16岁时接近失明,不能学习和独立生活,一直未正规治疗.4个月前因外伤检查时发现双侧睾丸偏小,继而查性激素示: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睾酮均偏低,为明确诊断来本院.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董凤芹;王保法;李红;王剑勇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FN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23例FNH患者中,术前诊断为FNH 13例,其中经CT、MRI检查12例,1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肿瘤直径0.8~8 cm.23例均获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复发,共切除27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FNH.结论 CT与MRI是具有较高价值的诊断方法,B超引导下穿刺可得出组织学诊断,确定性质,但FNH术前作出诊断和鉴别较困难.对有临床症状或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应行手术切除.

    作者:张建伟;王成锋;刘骞;李井泉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早期舌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索一种既保证早期舌癌根治性手术的彻底性,又大限度保存或恢复患者术后的机体功能和面颈部美观的佳手术方式,以提高生存质量.方法 6例早期舌癌患者采用颈部隐蔽性切口、保留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耳大神经的颈淋巴清扫联合口内半侧舌、口底扩大切除并行前臂皮瓣即刻修复术式,并对该术式的根治效果、术后功能的保护、口腔功能和面颈部外观等进行评价.结果 与常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相比,颈部切口隐蔽、美观、暴露充分.保留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和耳大神经可减轻术后面部水肿、保持颈部外观、保存肩功能及耳廓和/或耳后区皮肤感觉功能,而术后颈部控制效果较好,未见复发转移.与常规半舌切除不修复相比,口内半侧舌、口底扩大切除并行前臂皮瓣即刻修复术的根治程度更彻底,舌体的外观以及言语、吞咽、咀嚼等口腔功能均较理想.结论 颈部隐蔽性切口、保留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和耳大神经的颈淋巴清扫联合口内半侧舌、口底扩大切除并行前臂皮瓣即刻修复术是一种治疗早期舌癌比较合理的术式,可在保证舌部病灶和颈部淋巴结根治效果的前提下,减轻和避免了术后面颈部外形的破坏、肩功能损伤、耳部感觉障碍以及言语、吞咽、咀嚼功能障碍,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张彬;黄洪章;潘朝斌;王建广;陈伟良;杨朝晖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微波治疗后坏死肿瘤组织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介导肿瘤免疫治疗

    目的 探讨微波凝固治疗(MCT)后坏死肿瘤组织能否致敏树突状细胞(DC),致敏DC是否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 对BALB/c小鼠皮下肿瘤结节进行MCT治疗后,取出坏死的组织碎块研磨过滤,滤液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DC共同孵育获得致敏DC.观察DC的形态并检测其表型.3H-TdR掺入法测定DC刺激T细胞反应性增殖和51Cr释放测定法检测DC诱导特异性CTL的细胞毒作用,以及体内对小鼠皮下肿瘤的抑制情况.后再检测致敏DC治疗后的荷瘤鼠脾细胞悬液提取的T细胞在体内外的杀伤特异性.结果 与MCT治疗后坏死CT-26肿瘤组织滤液共同培养的DC具有典型的致敏DC形态特征和表型.致敏DC和未致敏DC诱导T细胞增殖强度在不同DC/T比下分别为:DC/T比1∶10时,80±10 vs 10±5;DC/T比1∶20时,58±7 vs 9±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致敏DC和未致敏DC诱导的CTL在不同E/T比下对CT-26肿瘤细胞杀伤率分别为:E/T比10时,13.6±2.5 vs 1.1±0.4;E/T比20时,27.5±4.4 vs 1.4±0.4;E/T比50时,51.2±8.1 vs 1.4±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诱导的CTL在不同E/T比下对MIP/ND4淋巴瘤细胞杀伤率分别为:E/T比10时,2.61±0.64 vs 0.87±0.15;E/T比20时,5.22±0.65 vs 2.18±0.41;E/T比50时,6.09±0.83 vs 3.91±0.51,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体内实验,皮下移植瘤大小在致敏DC组、未致敏DC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间随小鼠存活时间延长越来越明显,至40 d时3组肿瘤平均重量分别为4.5 g±1.1 g,6.9 g±1.6 g,9.0 g±1.5 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致敏DC治疗后的荷瘤鼠脾细胞悬液内T细胞在体内外也均显示了对CT-26肿瘤的杀伤作用.结论 作为一种全细胞抗原,MCT治疗后的肿瘤坏死组织能够致敏DC,致敏DC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抗小鼠CT-26肿瘤作用.

    作者:姚连昌;杨仁杰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胰腺癌化疗的荟萃分析

    近10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胰腺癌靶向药物(包括细胞毒药物)及其联合用药与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但结果并不满意,在这领域仍存有争论.近,Sultana等对有关进展期胰腺癌化疗发表和未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资料作了一次系统综述,结果发表在2007年6月20日出版的《临床肿瘤学杂志》上(J Clin Oncol,2007,25:2607-2615).

    作者:杨峰;倪泉兴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手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手术的技术特点及与传统开放肾部分切除术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总结过去5年内完成的26例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病例,其中包括11例腹腔镜及15例开放手术.将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热缺血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1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开放组与腹腔镜组对比,平均手术时间为(92±36)min比(138±9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68)ml比(176±88)ml,热缺血时间为(25±18)min比(12±5)min,术后恢复进流食时间为(31±7)h比(16±6)h,术后住院时间为(12.0±4.5)d比(7.0±2.4)d.结论 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手术时应阻断肾门血管,以剪刀锐性切除肿瘤,切实全层缝合切缘,以达到理想手术效果.此术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欧彤文;张弋;崔昕;张保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C3d对分泌型柯萨奇病毒B组3型VP1 DN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目的 构建分泌型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衣壳蛋白1(sVP1)与三拷贝补体3片段(C3d3)融合基因疫苗,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 将C3d3 cDNA与带有白细胞介素2(IL-2)信号肽的CVB3 VP1基因拼接,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sVP1-C3d3.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肌肉注射pcDNA3/sVP1-C3d3、pcDNA3/sVP1和pcDNA3质粒,于不同时间检测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血中病毒滴度,并观察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 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增加而提高,第3次免疫后pcDNA3/sVP1-C3d3组中和抗体滴度(33.6±1.7)和特异性CTL杀伤率(66.1%±2.9%)均明显高于pcDNA3/sVP1组(28.3±1.7,52.8%±3.3%,均P<0.05);以致死量CVB3感染小鼠后,经融合基因免疫的小鼠血中病毒滴度显著降低,生存率达50%,而pcDNA3/sVP1组仅为25%,pcDNA3组无存活.结论 C3d可以显著增强sVP1基因免疫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者:赵娜;韩小艳;王晓凌;李剑;李伟;谢立新;李琳;王永祥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第133例 面色苍白-乏力-反复腹痛、腹胀-抽搐

    病历摘要患者男,21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于2007年2月12日收入我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和注意力下降,伴持续性头痛,伴腰背和四肢酸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5.2×109 /L,血红蛋白(Hb)83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4.1 fL,血小板(PLT)135×109 /L,网织红细胞0.064;尿常规:尿胆原阳性;血总胆红素(TBIL)50.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5.9 μmol/L;血涂片示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点彩红细胞;骨髓涂片示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2∶1;抗双链DNA抗体及抗ENA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未见异常,考虑为溶血性贫血.

    作者:李剑;刘铭;周道斌;赵永强;沈悌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五例分析

    病例1 患者女,42岁,右鼻渐进性鼻塞伴疼痛5个月余,4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鼻出血.体格检查:右侧总鼻道内可见一暗红色新生物,边界不清,表面可见少许分泌物附着.CT平扫双侧上颌窦、右侧筛窦及鼻腔内均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未见明显钙化影(图1A),右侧上颌窦内侧壁及部分后壁骨质破坏,可见软组织影侵入右侧翼腭窝,部分鼻中隔骨质吸收;增强检查右侧上颌窦病变明显不均匀斑片状强化(图1B),左侧上颌窦病变强化轻微.

    作者:方松华;董旦君;周水洪;金梅;钟百书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鼠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转人胰岛素基因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植入1型糖尿病小鼠肝脏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离绿色荧光蛋白(GFP)mMSCs,构建人胰岛素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干细胞并移植到糖尿病小鼠肝脏.检测小鼠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变化并作组织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糖尿病小鼠6周内体重增加6%;血糖值在移植后7、42 d分别为(10.4±2.8)mmol/L和(6.5±0.9)mmol/L,未经移植患病小鼠分别为(26.8±2.5)mmol/L和(25.4±4.1)mmol/L,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小鼠血清及肝脏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分泌.结论 肝内移植表达外源性胰岛素的mMSCs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缓解糖尿病症状,是一种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徐健;朱铭岩;陆玉华;陆洋;王志伟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特征荧光谱在早期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寻找紫外激光诱发膀胱癌组织荧光特征光谱并探讨其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血卟啉单甲醚作为光敏剂,全固态紫外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波长355 nm),检测膀胱癌组织特征荧光光谱.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膀胱癌组织自发荧光在445~490 nm处存在双峰状组织特征蜂,经光敏剂孵育后癌组织药物荧光谱除出现组织峰外还在628.65 nm处出现特征药物峰.结论 紫外激光诱发膀胱癌组织药物荧光光谱性质稳定,强度佳,特征药物峰处于可见光范围,肉眼易识别,有望提高早期膀胱癌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邹钧;何慧婵;姚永帮;戴奇山;韩兆冬;钟惟德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基于多排螺旋CT正常肺动脉分支的流态模拟

    目的 利用多排螺旋CT(MDCT)的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及超声流态数据与流体力学软件相结合初步模拟正常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分支内流动状态.方法 选择正常胸部心电门控CTPA图像,分别进行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期薄层多平面重建,在InSpace肺动脉重建坐标图中做手动分割,用GAMBIT软件生成网格,将超声测量数据导入Fluent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和流态模拟.结果 正常肺动脉分支不同心动周期流动状态不同,收缩期较舒张期压力高,流速快,右肺下叶动脉承受双期压差大,段动脉双期流速差别不大.结论 右肺下叶动脉是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受累较早者;利用CTPA图像结合相关模拟软件研究肺动脉分支内血流变化是可行的.

    作者:王丽华;张文普;姜卫香;钱玉娥;郭佑民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地塞米松对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及抑制骨骼生长的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探究糖皮质激素抑制大鼠骨骼纵向生长的机制.方法 3周龄清洁级纯系雄性SD大鼠,实验组12只,地塞米松(200 μg/100 g,10 d)处理;对照组8只,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测量大鼠胫骨长.胫骨冠状面切片.Mallory三色法染色观测生长板组织学,测量生长板总厚度、增殖带、肥大带厚度.糖皮质激素受体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实验组大鼠胫骨长、生长板总厚度、增殖带、肥大带厚度分别为28.9 mm±1.2 mm,4.01 μm±0.28 μm,1.98μm±0.13 μm,1.67μm±0.18μm;均明显落后于对照组30.5 mm±1.1 mm,5.53 μm±0.46 μm,2.25μm±0.30μm,2.87μm±0.19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生长板静止带和肥大带都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而增殖带未见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3)地塞米松处理使生长板静止带和肥大带软骨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增强.结论 糖皮质激素受体是骨骼纵向生长所必需的.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通过上调静止带和肥大带软骨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骨骼纵向生长.

    作者:张会丰;王卫平;杨毅;张艳玲;皮亚雷;田晓瑜;蒋秀芳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微量白蛋白尿在不同糖代谢异常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比较糖耐量正常(NGT)、糖调节受损(IGR)、2型糖尿病(T2DM)三种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的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探讨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将1779例受检者分为:NGT组752例、IGR组505例、T2DM组522例.所有受检者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晨尿白蛋白,并以尿白蛋白/肌酐(ACR)表示尿白蛋白排泄率,ACR在30~300 mg/g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结果 (1)NGT组有35例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为4.7%;IGR组有31例,患病率6.1%;T2DM组有59例,患病率11.3%,显著高于NGT组和IGR组(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收缩压、OGTT2 h血糖和甘油三酯.结论 T2DM病人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显著升高.收缩压、餐后血糖及甘油三酯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密切相关.

    作者:霍丽;徐敏;黄红儿;李锐;戴蒙;王继光;宁光;李小英 刊期: 2007年第36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