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短牙弓法固定修复老年人牙列缺损的临床应用

唐志强

关键词:牙列缺损, 短牙弓法, 传统修复法
摘要:目的 对老年人牙列缺损的患者应用短牙弓(Shorteneddentalarch,SDA)法进行修复,观察期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牙列缺损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短牙弓法,一组为传统的修复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SDA修复法的38例患者满意度较高,咀嚼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结论 SDA修复法与传统修复法相比,其修复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血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不同的护理工作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血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管理方法,连续登记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脑卒中入院患者,对比集体护理组与小组责任制护理组对脑卒中患者血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320例,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血压测定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定,小组责任制护理组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效果更加显著.结论小组责任制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血压监测及教育更为理想.

    作者:曾秋萍;吴笑君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变迁与抗生素治疗新进展

    新生儿败血病是新生儿常见且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病症,其病原菌种类随年代、地理位置、新生儿年纪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不能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近几年,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病原菌也随之发生变化,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使治疗难度加大.

    作者:蓝如料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疾病关系的研究分析

    目的 对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至2010年期间患宫颈疾病的患者400例.对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常规液基细胞形态学检查以及对人乳头状瘤病毒的DNA进行检查.并且对检查结果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对患者的液基细胞学的检测结果从正常到ASCUS、LSIL、HSIL到宫颈癌的过程,宫颈病理中从正常宫颈组织到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的过程中,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阳性率逐渐增高.即随着患者形态学病变的加重,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则相应变高,且病变与感染是一个渐近的加重过程.结论 对已婚妇女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进行检测,对于及早的发现宫颈疾病,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预防与治疗,对于宫颈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陈莲芬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行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截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共2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循证组及常规组各12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差异性.结果 循证组持续高热16例,肺部感染27例,压疮3例,1 周内死亡2例,比较常规组分别低11.67%、15.00%、4.17%、5.83%;循证组Barthel指数:(88.9±16.9)分、Fugl-Meyer 评分(59.5±9.2),较常规组分别高(14.2±4.8)分、(17.0±2.5)分,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行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一周内死亡率和提高康复后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陈秋琴;丘宇嫦;朱文英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对我院2011年117例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更换品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7例手术患者有114例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占97.44%.药物种类以头孢类为主,占86.4%.预防用药时间平均为3.44d.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档次高,首次用药时机不恰当,术后用药时间偏长、无指征换药等方面.结论 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和管理,增强合理用药意识.

    作者:谢妙金;冯奂;陈志冲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感冒治疗中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冒是上呼吸道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分普通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二种类型.了解感冒特性,明确诊断,合理用药是降低感冒病毒的传播,减少感冒患者的痛若.但近几年来由于临床用药的不规范,使一些疾病在治疗中得不到合理用药,感冒在治疗中也如此,为此引起一系列感冒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本文就以感冒为例分析感冒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

    作者:张林海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封闭式留置针在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封闭式留置针在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护理工作参考借鉴.方法 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头皮静脉输液的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5例给予常规钢针穿刺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封闭式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患者95例,共发生并发症3例,低于对照组的14例,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8.95%,高于对照组的89.47%,P<0.05.结论 使用封闭式留置针在头皮静脉输液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更好地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

    作者:叶秋云;梁穗群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盐酸二甲双胍的新剂型研究进展

    盐酸二甲双胍作为胰岛素增敏剂临床使用已经有60 多年的历史,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新剂型的不断开发,缓控释制剂及微丸胶囊制剂以其毒副作用小、服药次数少,血药浓度平稳的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盐酸二甲双胍新剂型处方筛选和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瑸;王宝艺;秦仲铮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65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总结、分析相关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7例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对卵巢囊肿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37例患者效果显著47例,效果良好8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3.43%.结论 制定个性化的临床治疗方案,并对卵巢囊肿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患者死亡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宋艳丽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型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并发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症中医证型.方法 采取四诊方法回顾收集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300例高血压病并发颈动脉硬化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实际情况将其分为A组(正常组)与B组(IMT增厚)以及C组(斑块组)予以辨证.结果 患者中医证型中,有气虚表现者81.13%.其中39.37%表现为气虚痰瘀型粥样斑块,31.50%表现为气虚血瘀型,7.87%表现为气虚痰浊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中层增厚时多以血瘀气虚为主证,患者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在形成时多以痰瘀气虚为主证.结论 患者高血压病并发颈动脉的粥样硬化以痰瘀气虚证及血瘀气虚证为其主要证型,血瘀气滞证与痰浊气虚证以及痰热证和阴虚证则为其次.

    作者:张官霖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甲氨蝶呤联合羟氯喹或雷公藤多苷治疗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甲氨蝶呤(MTX)联合羟氯喹(HCQ)或雷公藤多苷(TG)治疗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阳性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48例接受MTX联合HCQ治疗(MTX10mg/次,1次/周:HCQ200mg/次,2次/d).48例接受MTX联合TG治疗(MTX10mg/次,1次/周;TG20mg/次,3次/d).24周内各药的剂量保持不变.治疗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美国风湿病学会RA缓解标准(ACR50)指标改善情况,同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ACR50改善率分别为73%(35/48)和50%(2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X联合HCQ在治疗抗CCP阳性的早期RA患者,较MTX联合TG起效更快,更能有效缓解病情,改善关节功能,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朱芳晓;周润华;石宇红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解剖钢板对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63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解剖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障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术后不良并发症较少,能尽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文乐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人工流产术中运用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意外妊娠行人工流产术妇女的临床镇痛效果,并观察其各自的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将150例因意外妊娠需终止妊辰的妇女分为两组,I组(75例)予以宫颈旁注射2%利多卡因,II组(75例)予以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异丙酚,比较两组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综合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 I组及II组麻醉总有效率分别为90.7%、9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组及II组患者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2.7%、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术后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静脉注射芬太尼+ 异丙酚及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均有较好镇痛效果,但前者费用较高、操作较繁琐,后者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风险较大,麻醉方法的选择应充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作者:王昕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吗啡成瘾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类异戊二烯基因表达的改变

    目的 建立吗啡成瘾大鼠模型,以及探论吗啡成瘾引起大脑组织类异戊二烯基因(Isoprenoid)表达的改变.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吗啡成瘾组与对照组,以35mg/kg的同等剂量吗啡背部注射7d,对照组给予相同程序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提取大脑组织中的RNA,以GAPDH 为内参照进行RT-PCR.结果 背部连续注射7d 吗啡建立吗啡成瘾模型.RT-PCR 结果显示:对照组的Isoprenoid的mRNA 表达水平与GAPDH 水平比值为(0.56±0.12),成瘾组的Isoprenoid的mRNA 表达水平与GAPDH 水平比值为(1.12±0.15),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吗啡成瘾大鼠大脑组织中Isoprenoid 基因表达上调,其可能是引起吗啡成瘾的原因之一.

    作者:何金花;陈武嘉;黎毓光;刘誉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不同时机人工破膜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人工破膜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在我科住院行人工破膜术的218例初产妇的病历资料,按照当时行人工破膜的时机将她们分为四组,分别为活跃期早期组(宫口扩张3~4cm)、活跃期中期组(宫口扩张5~7cm)、活跃期晚期组(宫口扩张8~9cm)和宫口开全组,分析4组产妇分娩方式、第一产程时间,新生儿体质量及Apgar 评分等指标.结果 剖宫产率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第1组(活跃期早期组)剖宫产率高,第4组(宫口开全组)剖宫产率低;4组间第一产程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第1组长,第4组短,但第2、3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新生儿体质量和Apgar 评分4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活跃期早期、中期行人工破膜,比活跃期晚期和宫口开全后破膜,有更高的剖宫产率,有更多的因为活跃期停滞和胎心窘迫而行剖宫产者.不支持人工破膜能够加速产程进展.没有明确的医学指征不要常规行人工破膜,应等待胎膜自然破裂,确有指征,应尽可能选择在活跃期的晚期或开全后再行人工破膜.

    作者:何丽平;李静;陈春玲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40例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或抢救的40例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40例,早期产后出血32例,晚期产后出血8例.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27例,占67.5%,胎盘因素5例,占12.5%,软产道损伤4例,占10.0 %;凝血功能障碍和其他4例,占10.0%.32例发生早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羊水栓塞DIC 、软产道损伤;发生晚期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切口感染、溃疡、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胎膜残留.早期出血休克无一例子宫切除,出血休克,抢救成功率100%,子宫切除3例,占7.50%.结论 针对出血主要原因的高危因素病例,产前要有正确的预测,并做好预防措施.

    作者:陈爱淑;颜成新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我国近代西医学教育的发展研究

    西方医学很早就进入中国,但是当时由于基础水平的限制没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到了中国的近代以来才逐步打开局面繁荣起来,西医教育也是如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过程.本文总结这段历史,意在通过描述西医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与历史教训,对探索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提供借鉴.

    作者:宋耀新;常存库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精细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与分析精细管理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社区高血压患者520例并随机性分为2组,观察组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加用精细管理,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强于对照组患者,且其血压控制更加良好.结论 精细管理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以及服药依从性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作者:郭苑青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在本院作冠状动脉复查的2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中随机选取无再狭窄病例45例(无狭窄组),与发生再狭窄的45例患者(再狭窄组)比较术前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血脂情况、是否吸烟)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男性、吸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病变长度、术前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经统计学分析(P<0.05);年龄、血脂水平、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男性、吸烟者、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应尽早防治.

    作者:杨伟民;欧文森 刊期: 2012年第18期

  • 舒血宁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舒血宁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80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名,给予硝酸酯类受体、肠溶阿司匹林、β-阻滞剂等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实验组42名,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联合曲美他嗪.两组患者均治疗4 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血宁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能显著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施卫东 刊期: 2012年第18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