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周围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调查

沈琴;贾伟平;包玉倩;陆俊茜;陆惠娟;左玉华;杜颉;刘兰花;方蓉

关键词: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 踝/肱动脉压比值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社区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IGR)人群周围血管病变(PVD)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2001年间上海市曹杨社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糖尿病及IGR患者(717例)进行5年后的随访,将其中完成随访并具有完整数据者427例纳入本次分析,其中男性210例,女性217例,年龄21~104岁(67.3岁±14.0岁).PVD采用Nicolet Versalab SE双向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踝/肱动脉压比值(A/BI)进行诊断,同时采用爱丁堡跛行问卷调查间歇性跛行.对与PVD有关的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曹杨社区高血糖人群PVD患病率为12.2%,其中在糖尿病人群中为15.1%,在IGR人群中为7.7%.在ABI≤0.9患者中仅13.5%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及总胆固醇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上海社区高血糖人群中PVD患病率较高,不仅发生于糖尿病阶段,而且在糖尿病前期即已出现.大多数PVD患者无临床症状,因此在糖尿病门诊常规进行多普勒ABI检测有助于PVD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镁离子对谷氨酸诱发的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谷氨酸是耳蜗传入神经递质之一[1,2],但近来研究表明,谷氨酸对中枢和外周的多种神经细胞又具有兴奋性细胞毒性作用.而研究表明镁离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然而镁离子是否也同样对体外培养的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呢?本实验观察谷氨酸对体外培养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以及镁离子对该效应的影响,同时观察了镁离子和谷氨酸对静息状态下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旨在为治疗为将来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策略.

    作者:鄢开胜;薛秋红;张佳华;罗凌惠;谢静;崔勇;龚树生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血管紧张素Ⅱ-p22phox-活性氧通路与衰老血管重塑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指出老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是增龄与疾病相互作用的结果[1,2].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血管衰老研究成为紧要的社会需求.血管结构、功能随增龄发生的特征性重塑称之为血管衰老,增龄引起的血管重塑可能成为心血管病治疗和预防的靶目标[3].

    作者:李虹;白小涓;刘强;吴炎;陈香美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胸苷酸合成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及二氟嘧啶脱氢酶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标本中胸苷酸合成酶(TS)、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化酶(TP)、二氟嘧啶脱氢酶(DPD)表达情况,探讨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上述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28例乳腺癌组织中TS、TP和DPD的表达情况.结果 TS、TP与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及MVC有明显的相关性,与患者的年龄、激素受体状态(ER,PR)无关;DP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状态(ER,PR)、组织学分级及MVC等诸多临床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TS、TP表达阳性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0、0、3.9%、0.9%和25%、25.4%、58.8%、61.8%),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1);DPD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为8.8%、16.2%、23.3%、39.5%,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TS和TP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率都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而且TS和TP的危险系数分别为0.379、0.219,均小于1,这同样说明这两者对于总生存率来说都是非常强烈的保护因素.结论 TS、TP表达水平的高低有可能是乳腺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DPD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10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率之间无任何相关性.

    作者:余之刚;甄军辉;贾红英;张强;孙靖中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pshRNA-DNMT1介导的胃癌AGS细胞凋亡的体内外研究

    目的构建沉默DNMT1基因的重组体pshRNA-DNMT1,研究其体内外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短发夹RNA(shRNA)的寡核苷酸片断,克隆到载体pTZU6+1中,构建重组体pshRNA-DNMT1,转染胃癌细胞株AGS,用Western 印迹检测DNMT1蛋白质水平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评估mRNA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动态监测活细胞数,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其体外的促凋亡作用.构建裸鼠胃癌模型,经pshRNA-DNMT1处理后观察瘤体大小,绘制生长曲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电镜和TUNEL检测细胞凋亡,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法评价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shRNA-DNMT1后,进行序列分析得到确证.pshRNA-DNMT1转染AGS细胞后24 h出现DNMT1蛋白质表达量减少,抑制率为28.24%,48 h为68.54%,72 h为81.47%,重组质粒pshRNA-DNMT1对胃癌AGS细胞中DNMT1基因的转录有着明显抑制作用,转染后24 h抑制率为21.63%,48 h为52.97%,72 h为72.06%.转染后24、48和72 h细胞数存活率为PBS组的79.49%、51.63%和39.16%.pshRNA-DNMT1能抑制肿瘤生长,呈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重组质粒pshRNA-DNMT1能特异有效地抑制胃癌细胞株AGS内DNMT1基因的表达.在胃癌细胞株AGS的体内外实验中均能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陈道荣;王丕龙;黄爱龙;张秉强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RNA干扰介导的MAGE3基因表达沉默对肺癌细胞定植和转移的影响

    目的构建针对人MAGE3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观察RNA干扰介导的MAGE3基因表达默寂对肺癌细胞定植和转移的影响.方法设计MAGE3靶向的发夹状siRNA,依据设计合成两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后连接入pSUPERneoGFP载体,转化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用脂质体包裹转染人肺癌细胞NCI-H446,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MAGE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体外侵袭实验,观察对肿瘤形成能力和侵袭力的影响.结果把针对MAGE3基因的siRNA的双链寡核苷酸片段克隆入pSUPERneoGFP载体,经过酶切鉴定与测序,结果正确;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 MAGE3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转染siRNA表达载体组的肺癌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克隆数和穿透Matrigel的细胞数都显著下降,与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MAGE3基因的siRNA载体, RNA干扰介导的MAGE3基因表达沉寂可有效降低肺癌细胞定植和转移.

    作者:张国俊;赵国强;胡军;张世杰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目前仍未揭示清楚,既往对瘢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纤维细胞上,而对瘢痕中的另一重要细胞组分--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却一直被人忽视.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不仅与微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有关,同时还能够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激素,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移生长因子(TGF)β1、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等,参与许多器官和系统的发病.

    作者:王西樵;陆树良;毛志刚;向军;刘英开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少突胶质祖细胞移植成功治疗小鼠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是一种影响酰基硫酸酯酶A(ARSA)表达的遗传性疾病,特征为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OL)功能障碍、硫酸脑苷脂的聚集、髓鞘脱失和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

    作者:曹贵方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应用动态心电图推导呼吸曲线初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目的以多导睡眠仪(PSG)作对照,探讨动态心电图推导的呼吸曲线(EDR)初筛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2月-2004年11月对80例就诊于睡眠中心的患者进行整夜(大于7 h)多导睡眠仪(PSG)监测,同时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双方在互相不沟通的情况下分别计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并做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阳性与阴性的诊断,以PSG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应用动态心电图EDR技术初筛SAHS的可行性.结果应用软件进行自动分析,分别设定软件灵敏度为75%、87.5%、100%,当灵敏度为75%时,EDR检出SAHS的敏感性26.7%、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26.7%、诊断符合率40%;灵敏度为87.5%时,敏感性55%、特异性45%、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25%、诊断符合率52.5%;灵敏度为100%时,敏感性88.3%、特异性35%、阳性预测值84.1%、阴性预测值50%、诊断符合率75%.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的EDR技术,采用软件自动分析可以对SAHS患者进行初筛,其中采用灵敏度为100%时自动分析的敏感性及符合率较高.

    作者:佟光明;郭继鸿;韩芳;李静;韩旭;贾非;张海澄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阿魏酸钠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肠对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IIR)损伤极为敏感[1],诸多因素如急性失血、休克、严重多发性创伤等都会引起肠缺血再灌注现象.肠缺血再灌注不仅会引起肠道的损伤[2],还会引起远隔器官的损害, 严重者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是川芎、当归等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现已能人工合成.

    作者:刘金舟;郑先念;瞿卉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无创正压通气降低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死亡率

    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相比,具有使用方便、费用较低、减轻患者痛苦、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可,其临床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的使用,包括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或者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biLevel ventilation,BiLevel)可以减少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继发的有创机械通气,但患者是否还有其他受益尚无循证医学的证据.

    作者:刘宇鹏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人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达α1抗胰蛋白酶的研究

    目的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是否合成α1 抗胰蛋白酶(AAT)以及脂多糖(LPS)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AAT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C)AAT mRNA及蛋白表达,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鉴定.用不同浓度LPS 刺激HKC,根据LPS浓度实验分为0、0.5、1、2 μg/ml 4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LPS刺激后HKC AAT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显示HKC AAT阳性,分布于胞质中;RT-PCR检测发现HKC表达AAT mRNA;PCR产物经DNA测序与GeneBank中AAT mRNA序列完全一致.与未刺激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2.0 μg/ml LPS刺激HKC 4 h,AAT mRNA表达明显上调(荧光强度比值为3.43±0.88 vs1.22±0.20;P《0.01),Western 印迹法显示2.0 μg/ml LPS刺激HKC 8 h,AAT蛋白质表达明显增高(条带密度比值为0.88± 0.12 vs 0.59 ±0.05;P《0.01).而0.5 μg/ml和1.0 μg/ml LPS对HKC的AAT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无显著刺激作用.结论 HKC能合成AAT, LPS可上调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AAT mRNA和蛋白质表达.

    作者:唐功耀;谌贻璞;张媺;芮宏亮;丛笑;娄晋宁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鉴定与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1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AHB)、3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Treg频率及Treg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表达.所有病例及对照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 CD4+CD25high Treg表面高表达CD45RO,低表达CD45RA,细胞内高表达CTLA-4.比较Treg占CD4+ T 细胞频率,慢性乙型肝炎组(3.9% ± 1.4%)与正常对照(3.5% ± 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3.1% ± 0.9%)(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Treg频率在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07拷贝/ml,4.5% ± 1.9%)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07拷贝/ml,3.4% ± 0.6%)和正常对照组,并与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32, P《 0.01).8例随访急性乙型肝炎患者Treg频率在恢复期(6.0% ± 1.7%)明显高于急性期(3.0% ± 0.6%),配对t检验P 《 0.001.结论 CD4+CD25high 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病毒载量组明显升高,这提示Treg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影响病毒清除;Treg在急性肝炎早期较低,随后增高,可能与Treg在急性肝炎的不同发病阶段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作者:福军亮;徐东平;赵平;陈黎明;张晖;周春保;姚金霞;荣义辉;王福生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上海市汉族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差异的研究

    目的应用与多囊肾病基因1(PKD1)和多囊肾病基因2(PKD2)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进行家系连锁分析,研究中国上海市汉族该病的遗传异质性,并比较1型和2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收集43个诊断明确的汉族ADPKD家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与PKD1和PKD2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扫描分型和连锁分析,确定患病家系与PKD1或PKD2连锁.收集家系中所有患者(包括死亡个体)的病史,现有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对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进入研究的43个家系中,36个家系与PKD1连锁,占全部家系的84%,7个家系与PKD2连锁,占16%.1型和2型ADPKD患者的诊断平均年龄为36.8岁和46.3 岁,高血压的发生率和诊断平均年龄分别为62%、54%和37.4岁、49.1岁,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生年龄为51.2岁和64.7岁.结论在上海市汉族中,约84%的ADPKD患者由PKD1突变所致,约16%的患者由PKD2突变所致.两型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1型患者与2型患者比较,其ADPKD诊断年龄、高血压诊断年龄和终末期肾病发生的平均年龄分别提早9.5年、11.7年和13.5年,这提示1型患者的预后较差.

    作者:张维莉;梅长林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社区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周围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社区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IGR)人群周围血管病变(PVD)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2001年间上海市曹杨社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糖尿病及IGR患者(717例)进行5年后的随访,将其中完成随访并具有完整数据者427例纳入本次分析,其中男性210例,女性217例,年龄21~104岁(67.3岁±14.0岁).PVD采用Nicolet Versalab SE双向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踝/肱动脉压比值(A/BI)进行诊断,同时采用爱丁堡跛行问卷调查间歇性跛行.对与PVD有关的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曹杨社区高血糖人群PVD患病率为12.2%,其中在糖尿病人群中为15.1%,在IGR人群中为7.7%.在ABI≤0.9患者中仅13.5%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及总胆固醇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上海社区高血糖人群中PVD患病率较高,不仅发生于糖尿病阶段,而且在糖尿病前期即已出现.大多数PVD患者无临床症状,因此在糖尿病门诊常规进行多普勒ABI检测有助于PVD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作者:沈琴;贾伟平;包玉倩;陆俊茜;陆惠娟;左玉华;杜颉;刘兰花;方蓉 刊期: 2006年第22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