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清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基因PvuII和XbaI酶切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PCR-RFLP方法,检测234例脑梗死和259例非脑血管病患者的ER基因PvuII及XbaI多态性,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调整后可见:(1)ER基因PvuII酶切多态性的Pp基因型致脑梗死发病危险性显著增加(OR=1.97,95%CI:1.21~3.21);(2)ER基因XbaI酶切多态性与脑梗死无显著相关性;(3)ER基因PPXx/Ppxx基因型经高血压、高脂血症分层前后均致脑梗死发病危险性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1.67,2.52及2.18,P<0.05);(4)ER基因PvuII酶切多态性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 ER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张燕;谢汝萍;王荫华;陈大方;王国英;徐希平 刊期: 2002年第21期
患者男,43岁,胸痛,咳嗽1周伴咯血3 d.某医院诊断为肺结核转入院.无传染病、遗传病史.查体:体温36.4℃,脉搏9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4/10 kPa(1 kPa=7.5 mm Hg).
作者:白锡山;孙晓方;姚娟;王文勇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病例摘要患者男,64岁,因发热、尿频、尿急、尿痛6天,肉眼血尿4 d,于2001年11月8日住我院泌尿外科.患者于入院前6 d因劳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2 d后出现全程肉眼血尿,伴发热(体温38~39℃).外院诊为急性前列腺炎,予以头孢三嗪(Ceftriaxone)抗炎治疗(药量不祥),2 d后体温正常.但因尿潴留外院予以保留导尿.入院前2 d出现腹泻,为少量黄稀便.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 刊期: 2002年第21期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20期第1432页分析与讨论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慢性病程,以漏出性胸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明显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正常,针对这个病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本例患者的诊断是什么?患者丢失蛋白的途径是什么?该怎样治疗?
作者:林雪;方理刚;付占位;李航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目的探讨IFN-γ和TNF-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机制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构建含有HPRE片段的pDM138质粒(含有CAT报告基因),应用脂质体介导方法转染HepG2细胞,观察细胞因子对重组质粒载体CAT报告基因活性表达的影响,CAT基因的活性的检测采用ELISA检测试剂盒.结果成功构建了含有HPRE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CAT活性表达明显增强,而转染空载体的HepG2细胞仅有本底表达,分别为896.5±213.6 和36.7±11.3 pg/ml.IFN-γ和TNF-α对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CAT活性表达的影响均具有浓度依赖性,而对空载体CAT活性的表达无影响.转染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在未加入细胞因子时,其CAT表达活性为896.5±213.6 pg/ml;与IFN-γ、TNF-α及IFN-γ+TNF-α孵育后,其CAT表达活性分别为324.4±56.8, 395.8±82.3, 175.3±35.6 pg/ml,与未加入时比较, t=5.19,4.39,6.68,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FN-γ和TNF-α可能通过抑制HPRE的功能,调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表达.
作者:邢同京;骆抗先;柴艳峰 刊期: 2002年第21期
作者:袁桂清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HIV-1辅助受体CCR5基因编码区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CCR5-894C缺失等位基因在中国普通人群和HIV-1高危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和相关意义.方法针对CCR5编码区用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设计测序引物对45例汉族人样本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用DNAstar分析测序结果,寻找SNP位点.采用错配PCR-RFLP法对中国汉族、蒙族、藏族普通人群,性传播疾病和静脉吸毒高危人群及HIV-1携带者,共627份样品进行了CCR5-894C缺失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在45例汉族人CCR5基因编码区共发现6个SNP位点,4个(184A→G、503G→T、668G→A、999G→T)引起氨基酸改变,两个无义突变;此外还发现1个单碱基缺失(894C缺失),引起移码突变和提前终止.其中184A→G、503G→T、999G→T三个中国汉族人所特有的SNP位点为首次发现,它们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1%,21.1%和10.0%;其中503G→T分布明显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汉、藏、蒙等民族的普通人群CCR5-894C缺失等位基因频率为1.11%、0.53%和0.在汉族HIV-1性传播、静脉吸毒传播的高危人群中,HIV-1阳性个体和阴性个体间CCR5-894C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与汉族普通人群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意义.结论中国人CCR5基因的SNP位点有自己的特点,共发现4个引起氨基酸改变的SNP位点(其中3个为首次发现),1个引起移码突变的单碱基缺失.汉族人群中存在CCR5-894C缺失突变,但突变频率很低.这些SNP和缺失突变对于HIV-1感染和艾滋病病程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明旭;王福生;洪卫国;王波;金磊;雷周云;侯静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用LPS刺激诱导RAW264.7细胞,观察其对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用Griess还原法测定PKC抑制剂对LPS诱导的一氧化氮(NO)生成作用,并用逆转录PCR(RT-PCR)研究其对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构建iNOS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用基因转染及报告基因检测等方法研究LPS刺激RAW264.7细胞对iNOS启动子活性的诱导作用及PKC对其影响.结果 LPS刺激RAW264.7细胞引起PKC磷酸化激活和膜移位(P<0.01);LPS刺激诱导RAW264.7细胞12 h后即可明显诱导NO生成(30.1 μmol/L±5.4 μmol/L, P<0.01)和iNOS基因表达;PKC抑制剂H-7可抑制NO的生成(P<0.01)和iNOS基因表达;LPS刺激诱导i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25.3±4.6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单位, P<0.01),用H-7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异博定(Verapamil)均可抑制其转录活性(P<0.01).结论 LPS刺激RAW264.7细胞,通过引起细胞内钙增加和PKC激活诱导iNOS基因表达,使NO生成增加,这是内毒素休克时NO增加的一个重要的信号机制.
作者:杜少辉;张悦;魏志军;黄洁;刘新;陈伟明;刘志锋;秦清和;姜勇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异常克隆的细胞起源.方法应用识别髓系细胞的CD33单抗、B细胞的CD19单抗和T细胞的CD2单抗的免疫磁珠分别分选10例有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其中三体8 5例, 三体8合并三体9 1例,三体8合并7p- 1例,20q- 2例,t(1;7) 1例)骨髓中的CD2+、CD19+和CD33+细胞,随后分别采用1、7、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20q12序列特异性探针对上述细胞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每类细胞均计数200~300个.结果三体8、t(1;7)易位和20q-染色体异常均累及CD33+细胞, 而CD2+细胞均未被累及; 1例20q-还累及CD19+细胞.结论 MDS的染色体畸变主要累及髓系,但在少数MDS可累及B淋巴细胞,提示异常克隆起源于多能干细胞阶段.
作者:申咏梅;薛永权;李建勇;潘金兰;陈苏宁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发生率、耐药性、流行性以及酶的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双纸片法、琼脂稀释法、PCR、脉冲场电泳对1999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559株肺炎克雷伯菌和427株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23.6%, 产ESBL菌株主要分布于ICU和神经外科病房,对大多数的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PFGE显示,产ESBL菌株(尤其是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株)在ICU病房中存在同一菌株的克隆传播;PCR检测显示TEM型是为常见的β-内酰胺酶型别,CTX-M型ESBL亦较为普遍.结论产ESBL菌株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较为普遍,而且为多重耐药菌株,在医院内中存在流行与传播.
作者:熊自忠;朱德妹;张婴元;汪复 刊期: 2002年第21期
作者:袁桂清 刊期: 2002年第21期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步和发展,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适应症选择不当或其他因素的存在,术后短期内仍有心绞痛复发或疗效不佳,从而减弱了冠心病介入的疗效,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负担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我院外科自1996年12月~2001年12月间,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复发而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共13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强;吴清玉;胡盛寿;许建屏;孙立忠;宋云虎;孙寒松;吴信;王东进;刘小燕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目的构建、表达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GPⅢa双特异单链抗体,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出接头片段和SZ-21单链抗体基因,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分析.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接头片段、SZ-21单链抗体基因和SZ-2单链抗体基因重组拼接,构建SZ-2/SZ-21双特异单链抗体表达载体pET22-21-L-2scFv,并测序验证.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诱导表达.流式细胞术、ELISA、Western blot检测SZ-2/SZ-21双特异单链抗体与血小板结合能力,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对表达产物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达载体pET22-21-L-2scFv构建拼接正确;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为主,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4%;经变性、纯化、复性,表达产物具有与血小板以及血小板GPⅠbα和Ⅲa结合活性,可抑制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成功表达了SZ-2/SZ-21双特异单链抗体,该抗体具有与相应2个靶抗原结合活性,并可抑制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作者:戴克胜;安广宇;阮长耿 刊期: 2002年第21期
患者27岁,因停经31+3周、高血压加重1周、伴双下肢水肿,于2001年2月28日入院.既往患慢性高血压10年,平常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刘殿芹;阎玉坤;瞿全新;岳天孚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到2001年3月,我们运用双侧乳内动脉连续为5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65岁(平均49.9岁),48例患者为3支病变,3例为左主干病变,37例术前有心梗,4例合并室壁瘤.4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9例行左侧乳内动脉(LIMA)到钝缘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到前降支;9例行LIMA到前降支、RIMA到右冠状动脉手术;LIMA到前降支、RIMA到钝缘3例.运用胃网膜右动脉或挠动脉行其他病变血管搭桥手术.4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1例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人均搭桥3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3例(手术早期死亡率5.9%).死亡原因:1例术后围术期心梗导致低心排,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因脑栓塞在术后40d死亡.4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再次清创处理.随访2~39月(平均15.5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再次发作.B超检查显示患者双侧乳内动脉均通畅.结论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近期效果比较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来永强;黄方炯;杨禁非;许春雷;吴强 刊期: 2002年第21期
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高血压作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在WHO/ISH及中国高血压联盟指南的推动下,高血压的防治有了长足的进展,血压的控制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既从对舒张压治疗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脉压控制的关注.
作者:孙宁玲 刊期: 2002年第21期
我国第一本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规划教材<内科学>的出版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教育部为了加强与加速教育改革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曾在部分高等医药院校试办七年制医学高级专业教育,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于是要求有相应的教材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在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领导下,经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的组织和协调,从全国18所高等医药院校聘请了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已从事七年制教学、并在各自专业有威望和影响的34位中青年内科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并从中聘任王吉耀教授为主编,廖二元教授和胡品津教授为副主编,陈灏珠院士为主审编写七年制内科学教材.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终于诞生了这个新生儿.这本教材的出版,顺应了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于为编著这本教材而洒下心血与汗水的编委诸君,我十分理解你们耕耘的那份辛劳、那份艰辛,你们从非常浩瀚的资料中深思熟虑、推敲取舍地选材,恪于责任、一丝不苟的情怀,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和感谢.
作者:张国治 刊期: 2002年第21期
为了提高胶质瘤化疗的疗效,我们研制了卡氮芥聚乳酸缓释剂(BCNU-PLA),并曾初步探讨了其体外释放特性.本研究进一步对BCNU-PLA 对大鼠体重和血细胞的影响,还将BCNU-PLA用于治疗大鼠脑胶质瘤,收到良好疗效.
作者:王金环;鲁格;徐新女;苏同芳;刘萍;刘宏胜;祁建滨;吴胜群;李牧 刊期: 2002年第21期
患者男,76岁.因出现近期遗忘和虚构表现2个月于2002年2月22日入院.患病期间患者未给予任何有效治疗,记忆力进行性减退,捏造与虚构越来越显著.为明确诊断入我科.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免疫缺陷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病史,无饮酒史.体格检查:血压:150/90 mmHg,意识清楚,问话时患者言语正常,但回答并非真实事件(虚构).
作者:初明;胡志强;刘恩重;戚基萍;叶远柱;韩占强 刊期: 2002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耳鸣习服疗法(TR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5例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长期严重主观耳鸣患者分为2组,TRT组117例,对照组108例.TRT组采用习服疗法,即在医生指导下让患者长期坚持耳鸣不全掩蔽、松弛训练、转移注意力和心理咨询等习服训练,并且必须使用有声材料如耳鸣掩蔽器、助听器、音乐光盘、收音机、磁带等以协助达到对耳鸣适应和习惯的目的.对照组不用习服疗法,按照自愿原则可用可不用有声材料,不给予任何习服训练的指导,观察能否达到习服的目的.两组均在治疗开始后2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3次疗效评定.疗效分为完全适应、基本适应、部分适应、未适应.结果 TRT组总适应率2个月时为17.09%,6个月82.05%,12个月88.03%.对照组总适应率2个月时2.78%,6个月为26.85%,12个月为41.67%.2组分别在2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比较(χ2检验),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01).结论 TRT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该疗法是临床治疗耳鸣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洪田;姜泗长;杨伟炎;韩东一 刊期: 200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