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儒云
目的 探讨24 h完全睡眠剥夺对青年人血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的影响.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部队陆军230名青年军人进行24h完全睡眠剥夺,试验前7d所有受试者要求正常睡眠(睡眠不少于7h),试验从下午2:00至次日下午2:00,于试验次日晨7:00(睡眠剥夺期)和试验结束后5日晨7:00(对照期)分别抽取受试者静脉血,测定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并从受试者中随机选取60名同时测定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睡眠剥夺过程中,受试者血清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含量与睡眠剥夺前比较,均有明显升高(t=2.132~7.198,P<0.05).结论 睡眠剥夺作为一种内源性应激,不仅可激活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使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还可激活人体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LC-NE)-交感-肾上腺髓质轴(SAM轴),使血清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含量明显升高;而且还可激活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使血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升高.
作者:杨佳琳;宋红涛;张理义;白婧;李牧;陈韵岱;范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标准,将我院老年病内科收治的44例AECOPD伴呼吸衰竭、意识障碍(GCS评分<10分)患者作为意识障碍组,同时选取无意识障碍(GCS评分≥10分)的AECOPD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经NPPV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GCS评分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 两组大多数患者能耐受NPPV治疗,意识障碍组和非意识障碍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68.18%和85.0%(P>0.05),病死率分别为15.91%和7.50%(P>0.05);意识障碍组NPPV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非意识障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pH值、PaO2/FiO2水平均显著低于非意识障碍组,PaCO2水平显著高于非意识障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pH值、PaO2/FiO2水平均显著升高,PaCO2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PV治疗可有效改善AECOPD呼吸衰竭、伴(或不伴)意识障碍患者GCS评分、血气指标,改善患者预后.NPPV可作为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救治方法.
作者:刘志强;张敏;陈光喜;殷勤;毛秀志;伍沁芳;邬红云;周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掌上超声波扫描仪又称掌上超声,以其体积小、应用简便、图像质量清晰的特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1].在近20年的时间里,超声检查设备的功能及质量得到快速提升,超声检查仪器体积越来越小,携带越来越方便,使用越来越简单,图像质量越来越清晰,在门诊、急诊、保健及大型筛查中常常能够弥补我们在查体上可能会漏掉的诊断信息,在病房的日常查房中也可及时、连续地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也被称为“超声听诊器”.
作者:徐勇;王晶;张波;智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温泉水加中药浸浴对腰部运动型损伤的护理和疗效.方法 采用温泉水疗加杜仲寄生汤浸浴,浴前浴间浴后进行精心护理,统计患者入院前后腰部运动型损伤(韧带损伤、肌肉劳损和关节错缝症状)的改善程度 结果 腰部运动型损伤患者出院时,韧带损伤和肌肉劳损症状较入院时均有显著改善,关节错缝症状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结 论在完善的护理工作下,温泉水配合中药浸浴对腰部运动型损伤的肌肉劳损、韧带损伤有显著疗效,对关节错缝有明显疗效.
作者:张丽;刘博武;姜英勇;王凯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患病率为5%~ 10%,女性多见,常有遗传因素.偏头痛有着相当的危害,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而且与脑卒中、情感障碍等多种疾患相关[1].治疗偏头痛的药物种类很多,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麦角胺类、曲坦类、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但是,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等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
作者:肖蕾;赵建国;王立新;米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联合甲钴胺及青鹏软膏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8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肌肉注射甲钴胺0.5 mg,l/d,一周3次;外用青鹏软膏,2/d.治疗组加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波长810 nm,激光功率为400 MW,每个部位照射10 min,1/d,两周为l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导体激光联合甲钴胺及青鹏软膏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阎晓飞;党宏涛;宋美涛;王雅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2岁,因全身红斑、丘疹、水疱、瘙痒伴发热20余天来我院就诊.20 d前,患儿食用芒果后颜面、颈部出现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密集分布,瘙痒剧烈,并出现发热,体温高39℃,伴口腔溃疡,当地医院诊断为“风疹”,对症治疗3d后皮疹稍有好转.后患儿再次食用芒果,双足、双小腿、躯干又出现类似皮疹,融合呈大片,且可见数枚绿豆大小的水疱,部分融合成大疱,水疱易破,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给予抗炎、抗过敏治疗,皮疹无明显好转,双下肢渐出现肿胀,给予静脉输入5 mg地塞米松后,水疱较前部分吸收,躯干及四肢红斑、丘疹渐消退,见少许糠秕样脱屑,肿胀明显.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72×109/L,中性粒细胞0.53,淋巴细胞0.15,嗜酸性粒细胞29%,以“红皮病”收入院.6岁时曾患哮喘.
作者:王文娟;赵梓刚;赵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按照2010年欧洲共识,肌肉减少症是指骨骼肌的重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或身体机能下降[1].肌肉减少症可使骨骼肌重量和力量随增龄出现逐渐而广泛的减少,并且伴有不良后果的风险,比如身体失能、生活质量差、甚至死亡.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肌肉减少症在≥65岁人群的患病率大约是15%,而在≥80岁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50%.在美国,其作为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仅2000年一年的医疗花费就高达18.5亿美元,而这仅包括住院、门诊和家庭护理的费用,并不包括因肌肉减少症引起的劳动力丧失而带来的直接损失[2].当前,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作为困扰老年健康的常见疾病,肌肉减少症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王蓉;范利;胡亦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慢性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20 ~ 39岁、40 ~ 59岁和≥60岁人群患病率分别为3.2%、11.5%和20.4%.高龄老年(≥80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失明、截肢等慢性并发症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导致病死率升高、医疗费用激增.
作者:黄湘琴;黄勤;曹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年龄、前列腺特异抗原、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内分泌治疗等临床指标对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7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比较局部局限肿瘤组和包膜侵犯肿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对病理分期预测有价值的指标,评价指标对前列腺病理分期的预测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该预测价值.结果 包膜侵犯肿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临床分期高于局部局限肿瘤组患者,Gleason评分及内分泌治疗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中年龄、PSA、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有相关性,仅PSA对病理分期预测价值较好;多因素分析中前列腺特异抗原、Gleason评分对术后病理分期判断有意义,优于单独应用PSA.结论 单因素分析中PSA是前列腺癌病理分期预测的佳预测因素,PSA结合Gleason评分能对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预测提供较好的依据.
作者:张磊;洪宝发;张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降低护理人员执行中心静脉导管(CVC)维护步骤的不正确率,为规范CVC维护步骤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进行各项活动,设计CVC维护步骤核查表,对CVC维护步骤不正确的问题进行解析,制定并落实3项改善措施.结果 护理人员执行CVC维护步骤的不正确率由33%降低到4%,规范了CVC维护流程.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理人员执行CVC维护步骤的不正确率中效果显著,知识更新培训、优化维护流程是规范CVC维护步骤管理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兴萍;郭俊艳;郝婧;杨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静脉输液外渗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确定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 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实践,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由原来的10.6%降低至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0,P=0.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护理团队文化的建设.
作者:杨虹;勇琴歌;侯惠如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老年肌少症和衰弱综合征是老年失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表现相似,又各有其特点.因此,明确老年肌少症和衰弱综合征的定义,关注二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了解二者的诊断标准、评估及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作者:范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海拔对高原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不同海拔的部分守防官兵和后勤保障单位的450人进行睡眠质量检测,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结果 不同海拔人群的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海拔越高,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P<0.01).后勤部队的主观睡眠质量较边防部队差.结论 高原部队需改善睡眠条件、调整情绪,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来提高睡眠质量,达到促进官兵身心健康的目的.
作者:张裕刚;徐莉;周开圆;宋巍;郝一平;孔德钦;刘英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老龄对疾病影响研究的深入,衰弱已成为现代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年龄不足以预测疾病预后或死亡,而衰弱概念的引入,可以更确切、客观地反映老年人慢性健康问题和医疗需求,预测残疾、意外伤害(如跌倒或骨折)、住院率、急诊就诊率甚至死亡发生,还可以解释疾病预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作者:董碧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老年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及影响血糖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住院老年患者644例,其中血糖异常患者303例(血糖异常组),血糖正常患者341例(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各项指标,包括胆红素、肝功能、血脂、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等,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异常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IB)水平降低(P<0.05),血清CRP水平升高(P<0.01).按血清总胆红素四分位数分组,胆红素高水平组比胆红素低水平组血糖、血压水平异常的百分比低(P=0.000,P=0.016).有无血糖异常及血糖异常的严重程度与血清TB、IB水平呈弱负相关(P<0.05).结论 在老年人群中,生理范围内轻度升高的胆红素可能是血糖异常的一个保护因素.
作者:曹剑;陈天萌;陈德友;高进辽;李健;丁宇;罗晓星;张亚晶;范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病程超过3个月),后期会出现肾功能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内分泌功能减退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牵头的“中国CKD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人CKD患病率为10.8%,患病率与发达国家相近[1-2].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中,饮食疗法至关重要,与药物干预具有同等重要位置[3].我院率先在国内成立慢性肾病管理中心,建立慢性肾病的专病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邓俊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CVD)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高居各类疾病的首位,致死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病患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AS)关系密切.医学界普遍认为,AS是一种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可进一步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疾病[1].由于我国人民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CVD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攀升,而重大心血管疾病又是造成我国人力资源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改善该类疾病的发病情况.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也为后续科学研究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对近几年研究的AS发病机制和相关治疗药物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并改善该疾病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作者:孙燕妮;张锋;穆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对农牧团场社区糖尿病的干预效果,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新疆兵团某师农牧团场3个社区中的21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1年,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15项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患者在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6项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率为50.9%,较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针对农牧团场糖尿病患者健康状况,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
作者:李瑛;侯爱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改良使用及解除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探讨适合临床应用的方法.方法 选取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术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在使用及解除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中,对照组采用对穿刺部位减压时每次逆时针松半圈,7h减压完毕,8~ 12 h解除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试验组采用改良法减少了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压迫时间,即对穿刺部位减压时每次逆时针松l圈,4h减压完毕,4~8h解除压迫止血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创口渗血、红肿直径范围、水泡、皮肤坏死,手指末梢循环、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疼痛等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创口渗血、皮肤坏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疼痛、手指末梢循环、红肿直径范围、水泡方面,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传统法和改良法均能成功止血,使用改良法解除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可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增加舒适度,且对周围组织压迫少,对皮肤损伤小,能有效控制局部并发症的发生,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艳;张小天;唐莲;纪江霞;曹丰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