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切开引流术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脓肿的疗效分析

阳凤;徐劲;罗旭娟;彭燕

关键词:胰腺炎, 脓肿,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胰腺脓肿(PA)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2015年8月25日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7例SAP并发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 17例患者中1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9例治愈、1例术后并发肠瘘、2例脓肿复发再次手术(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08.29±52.37)d;5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其中4例治愈,1例因引流不畅转外科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53.03±6.71) d.结论 PA一旦诊断成立应通畅引流,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引流方法.微创治疗疗效好,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脂肪变性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分析

    目的 基于分类树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高危人群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一种评估CHB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风险的简单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利用分类树模型分析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因素,采用索引值曲线、错分矩阵和估计误差对分类树模型分类效果进行整体评价.结果 CHB患者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因素有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是BMI.该分类树模型的敏感性为84.3%,特异性为81.5%,准确率为82.9%,模型估计误差为0.17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 通过分类树模型发现CHB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和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3个影响因素关系密切,根据这3个指标可以建立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来评估CHB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风险,有必要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鹏;张志侨;康凯夫;吴国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结核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消瘦伴纳差半年”入院.患者于2013年底逐渐出现消瘦、纳差,近期精神欠佳、体力正常,体质量近半年减轻约10 kg.2014年3月外院胃镜示:胃窦炎;肠镜示:慢性结肠炎;腹部彩超示:肝周腹膜上减低回声结节,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肝脏实性小结节;糖类抗原(CA)测定:CA19-9 3.33 U/ml,CA125 173.4 U/ml,CA15-3 42.85 U/ml.

    作者:汤善宏;曾维政;吴晓玲;王海琼;陈易华;王钊;杨建坤;张明;蒋明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脂血症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ALT和AST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研究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合并不同类型高脂血症(HLP)患者术后转氨酶ALT和AST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行LC的HLP患者213例,根据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分为高TC组(n=63)、高TG组(n=53)、混合组(n =48)、低HDL组(n=49),并选取同期血脂正常行LC的患者为非HLP组(n=204).检测各组术前及术后第1、3、7天ALT和AST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g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各HLP组术前转氨酶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高TC组ALT、AST水平较其他HLP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患者LC术后第1、3天ALT和AST增高值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高TC组ALT和AST水平较其他HLP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术后1周转氨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无严重肝功能异常情况发生.结论 实施LC对HLP患者的肝功能影响较小,可临床观察,必要时可行保肝降酶治疗.

    作者:刘洋;张洪义;赵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熊去氧胆酸对不同原因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鼻胆管引流术后胆汁排泌的影响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对不同原因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胆汁排泌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鼻胆管引流术患者48例,分为UDCA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12例),UDCA治疗组根据病因再分为胆总管结石组(9例)、胆管癌组(7例)、硬化性胆管炎组(7例)、肝移植术后组(13例).UDCA治疗组患者于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UDCA胶囊(250 mg,3次/d),记录术后7d每日胆汁引流量,于术前1天、术后第7天检测血清TBil、总胆汁酸(TBA)、GGT、ALP水平,比较UDCA对胆汁引流量、TBil、TBA、GGT、ALP的影响.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DCA治疗组胆汁引流量术后第3、4、5天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61、3.896、2.760,P值分别为0.048、0.021、0.034),其中胆总管结石、胆管癌和肝移植术后3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增加较明显,均在术后第4天呈现高峰;与术前1天相比,术后第7天胆总管结石和肝移植术后2组患者TBil、GGT、ALP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40、2.503、2.158和2.951、2.805、2.461,P值分别为0.016、0.038、0.045和0.014、0.029、0.034).结论 UDCA可增加各种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胆汁排泌量,促进肝功能改善.

    作者:李磊;李冰;丁惠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

    代谢综合征(MS)与慢性肝病特别是脂肪肝关系密切,两者并存时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众多但结果仍有争论.介绍了MS及其相关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和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及困境,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MS和脂肪肝的处理能力,更好地为此类患者服务.

    作者:范建高;颜士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天然药物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常见的肝脏疾病,常常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目前还没有治疗NAFLD的特效药物,唯一被证实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提供生活方式指导以减轻体质量.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凋亡机制参与了NAFLD的形成,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证实,有多种天然药物都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或胰岛素增敏作用,对改善NAFLD疗效显著.总结了近年来常用的10种天然药物防治NAFLD的研究进展,认为未来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天然药物在NAFLN患者中所具有的疗效.

    作者:刘宝清;徐秀琴;门斯烨;余文;杨成城;德吉;索朗平措;陈静;尼玛扎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脑电图监测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肝性脑病(HE)是肝病晚期一种严重的神经心理并发症,是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简述了HE分级、检查方法和脑电图(EEG)在HE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认为EEG在HE领域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在HE的诊断、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EEG监测HE的临床价值尚未得到医学界的认可,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安爽;杨文轩;张国山;张泽天;周鸿捷;杨坤;王守庆;郭晓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3例先天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的CHF患者13例,统计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表现等临床资科.结果 13例患者中,门静脉高压型8例、胆管炎型1例、混合型1例、隐匿型1例,影像学检查提示8例存在肝肾囊肿,4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结论 CHF患者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正常为突出表现,常伴发肝肾囊肿、Caroli病.对于不明原因肝硬化,特别是肝功能减退与门静脉高压不相符的患者,应行肝活组织检查协助诊断.

    作者:武健;尹芳;夏琳;罗贯虹;李红;朱绍华;张静;郑洋洋;孙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Toll样受体4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Toll样受体(TLR)4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在抑制HBV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LR4识别HBV相关蛋白分子,经髓系分化因子88(MyD88)和非MyD88途径,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6、IL-12等炎症因子和Ⅰ型干扰素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发现TLR4可通过调节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与Th2间的平衡,促进CD8+T淋巴细胞在肝脏粘附及诱导一氧化氮合酶发挥抑制HBV作用.若TLR4过表达,会通过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加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及肝星状细胞激活而加重肝脏炎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探讨了TLR4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相关机制,总结了TLR4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期通过TLR4与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治疗乙型肝炎及延缓其向肝硬化和肝癌进展的新方案.

    作者:范文海;陈青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精准序贯介入治疗结直肠癌术后不可切除肝转移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精准序贯介入治疗结真肠癌术后难以切除肝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9月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收治的63例结直肠癌术后不可切除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精准序贯介入治疗组(A组,n=33)和全身化疗组(B组,n=30).A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B组采用全身化疗治疗.所有患者均于首次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CD3+、CD4+、CD8+阳性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检测并比较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的情况,随访观察患者肿瘤进展及患者生存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A组首次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CD3+、CD4+、CD8+阳性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2、-3.27、2.95、4.54,P值均<0.05);A组治疗前后血清CE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76±9.57) μg/L vs(10.53±8.62)μg/L,t=2.13,P=0.03];A组与B组末次治疗后血清CE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3±8.62) μg/Lvs (35.21-±10.22) μg/L,t=5.23,P<0.01)];A组治疗客观有效率高于B组(66.7% vs 43.3%,Z=-2.042,P=0.041);A组生存时间长于B组,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 vs 23.3%,x2 =3.97,P=0.046).结论 对结直肠癌术后不可切除肝转移瘤的患者行精准序贯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汪鑫;张辉;何晓军;李新慧;刘洋;张洪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HCC)的病因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发达国家及部分亚洲国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HCC发病率逐渐增加.介绍了NAFLD与相关HCC的密切关系,NAFLD相关HCC的危险因素、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和筛查,指出NAFLD发病率尽管不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相关HCC高,但因NAFLD基数大,其绝对数量不在少数,尤其是合并糖尿病和肥胖或肝纤维化/肝硬化高危患者.NAFLD相关HCC多见于老年,合并症较多,整体预后不佳.认为预防的重点在于有效治疗NAFLD,对高危人群进行严密筛查以便发现早期HCC,甲胎蛋白及CT等影像检查是主要的筛查方法,但目前尚缺乏针对NAFLD相关HCC早期预瞽的措施.

    作者:李良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多态性在Gilbert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Gilbert综合征属于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缺乏或活性降低是Gilbert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UGT1 A1是UGT的同工酶,也是肝脏结合胆红素的关键酶.UGT1A1基因突变,导致UGT结构异常,从而导致胆红素结合功能减弱或丧失.介绍了UGT1A1及其基因多态性在Gilbert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断价值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宋金云;孙梅;李嘉妍;王建芳;吴旭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扶正化瘀方调节差异微小RNAs表达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目的 筛选出扶正化瘀方(FZHY)调控的差异微小RNAs(miRNAs),并对这些差异miRNAs进行生物功能分析,部分揭示FZHY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CCl4皮下注射制备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FZHY组;自造模前3d开始给药,1次/d,共8周.天狼星红染色及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应用miRNAs芯片检测各组小鼠肝脏miRNAs表达谱.基于miRNAs表达谱筛选出正常组、FZHY组与模型组具有相同变化趋势的差异miRNAs,即FZHY调控的miR-NAs,并以qRT-PCR进行验证.采用TargetScan及PITA数据库对miRNAs靶基因进行预测,并采用DAVID数据库对这些预测的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及信号通路分析,发现其调控的显著性功能及信号通路.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miRNA差异基因筛选采用随机方差模型的t检验.结果 FZHY可明显降低纤维化肝组织Hyp含量,减轻胶原沉积.miRNAs芯片分析共发现3个FZHY调控的miRNAs,分别为:mmu-miR-322 、mmu-miR-342-3p和mmu-miR-296-5p.信号通路分析共得到32条这些miRNAs可能调控的信号通路,其中趋化因子信号通路、黏着斑、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间隙连接、细胞外基质蛋白相互作用、Wn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32项显著性功能,其中三磷酸尿苷(GTP)酶活性调节、细胞连接、凋亡调节、Ras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及小GTP酶活性调节等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结论 下调miR-322,miR-342-3p及miR-296-5p表达,从而调节这些miRNAs对应的相关功能,如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凋亡调节及Ras蛋白信号转导调节等可能是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清兰;陶艳艳;吕靖;刘平;刘成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盐酸吉西他滨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盐酸吉西他滨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13年6月福州总医院收治的初治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12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盐酸吉西他滨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A组,n =56)和吉西他滨单药治疗(B组,n=66).记录治疗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毒副反应及死亡时间.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A组治疗后有效率67.8%(38/56),B组治疗后有效率22.7%(15/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1,P<0.01);A组止痛有效率95.8%,B组止痛有效率7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9,P<0.01);A组1年生存率58.9%(33/56),2年生存率28.6%(16/96),中位生存时间12.8个月,B组1年生存率31.8%(21/66),2年生存率10.6% (7/66),中位生存时间7.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9.03、6.39、15.51,P值均<0.01).结论 盐酸吉西他滨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作者:季洪兵;陈忠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低钠血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与肝损伤程度、并发症及生存期的关系,探讨低钠血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5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首次确诊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218例,根据血钠浓度分为3组,血钠浓度≥130 mmol/L为Ⅰ组(n=51),120 mmol/L≤血钠浓度<130 mmol/L为Ⅱ组(n=97),血钠浓度< 120 mmol/L为Ⅲ组(n=70).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钠浓度、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计算生存时间.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时间分析,回归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与Ⅰ、Ⅱ组比较,Ⅲ组中Child-Pugh C级患者比例高;血钠浓度随着Child-Pugh评分增加而降低,Child-PughA、B、C级三者患者的血钠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3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Ⅰ、Ⅱ组比较,Ⅲ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3组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718、6.277,P值均<o.05);Ⅲ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Ⅰ组和Ⅱ组(P值均<0.05).结论 随肝损伤程度加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率明显增加,提示低钠血症可作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影;徐吉哲;梁丽娜;刘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血清尿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被视为代谢综合征(MS)的肝脏表现,除糖脂代谢紊乱外,血清尿酸(SUA)的水平也左右着NAFLD的进展.叙述了两者相关的新研究成果,指出无论健康个体或患者的SUA都能够独立预测患者MS、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机制可能是SUA通过诱导活性氧(ROS)增加ROS-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表达,进而引发pyrin结构域蛋白3炎症小体激活和白细胞介素的分泌;无论基础或临床研究,使用降低SUA的药物可以抑制TXNIP通路,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肝细胞ROS、炎症、脂肪变性和纤维化.提示减少SUA可能是NAFLD一个有前途的潜在治疗方法,值得基础和临床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贝贝;王炳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脏免疫炎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二、三次打击”学说仍是目前得到公认的NAFLD的主要发病机制.但近年来,肝脏免疫炎症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逐步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从肝脏免疫炎症的角度,阐述了肝脏免疫炎症导致NAFLD发生、发展的机制.

    作者:祝娟娟;程明亮;赵雪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西安市某企业员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调查分析

    目的 对西安市某企业单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现况进行调查分析,为NAFL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4年6月-7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415例某企业单位员工进行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查及问卷调查.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415例员工中NAFLD 86例(20.7%),其中轻度脂肪肝70例(16.9%)、中度脂肪肝16例(3.8%);50 ~58岁人群患病率高(30.8%,16/52);86名NAFLD员工中肥胖症57例(66.3%)、腹型肥胖76例(88.4%);中度脂肪肝员工的ALT水平、AST水平、腹围和BMI均高于轻度脂肪肝员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4、-3.512、-4.405、-5.051,P值均<0.05);NAFLD员工的BMI、腹围均与AST水平(r值分别为0.283、0.271)和ALT水平(r值分别为0.325、0.316)有相关性(P值均<0.05);该企业单位员工总体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和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结论 该企业单位中NAFLD的患病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NAFLD的BMI和腹围对预测肝内脂肪沉积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且均与AST、ALT水平有相关性.

    作者:周娟;牛春燕;王丹;赵鸿馨;闫颖丽;闫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乙非丙型肝癌与HBV/HCV相关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非乙非丙型肝癌(NBNC-HCC)与HBV/HCV相关肝癌(BC-HCC)患者的临床特点的不同及二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999年1月1日-2014年7月1日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部分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31例,排除失访和不愿配合者,终入组146例.分为NBNC-HCC组(n=35)和BC-HCC组(n=11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复发时间和死亡时间.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及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检验,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模型.结果 NBNC-HCC组患者年龄、TNM分期中Ⅰ~Ⅱ期比例比BC-HCC组高(t=3.878,P<0.05;x2=4.357,P<0.05),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低于BC-HCC组(t=7.848,P<0.05);NBNC-HCC组和BC-HCC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5.5 ±27.9)个月和(26.8 ±21.7)个月,NBNC-HCC组与BC-HCC组3年生存率(61.6% vs 26.6%)和5年生存率(39.2% vs 14.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影响NBNC-HCC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Alb水平[RR---0.919,95%可信区间(95%CI):0.851 ~0.994,P=0.036;影响BC-HCC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RR=1.082,95%CI:1.027 ~1.141,P=0.003).结论 NBNC-HCC与BC-HCC在年龄、AFP值和TNM分期上存在差异.NBNC-HCC患者3、5年生存率高于BC-HCC患者.Alb水平是影响NBNC-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是影响BC-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宇;黄迪;刘硕;翁杰锋;张帅;张强;麦振豪;古维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58例严重脓毒血症患儿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严重脓毒血症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严重脓毒血症患儿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严重脓毒血症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统计入院24h内的临床特征及肝功能指标,分析肝功能指标与严重脓毒血症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en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入选110例病例,58例出现肝损伤,肝损伤发生率为52.7%(58/110).根据ALT水平分为<80 U/L、≥80且<200 U/L、≥200且<400 U/L及>400 U/L四组,各组的病死率依次为40.7% 、47.6% 、64.3%和8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58,P<0.05);根据总胆红素水平分为有黄疸组和无黄疸组,病死率分别为75.0%和4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7.129,P<0.01);根据血浆白蛋白水平分为>35 g/L、≤35且>30 g/L、< 30且≥25 g/L和<25 g/L四组,各组的病死率分别为35.9%、44.1% 、59.1%和9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536,P<0.01);根据国际标准比值(INR),分为有、无凝血功能障碍两组,其病死率分别为80.8%和4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47,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间的ALT升高率,黄疸、低蛋白血症和凝血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肝损伤在儿童严重脓毒血症中发生率较高,ALT升高、黄疸、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均与儿童严重脓毒血症的病死率具有明显相关性,对评估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彭慧云;李淼;周丽芳;覃小梅;范宸颖;李双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