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茜;唐南洪;李秀金;陈燕凌
随着肝细胞癌(HCC)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逐渐上升,寻找精确、简便易行而无创的早期诊断标志物越来越重要.小分子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RNA,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病毒中,并且在血清和组织中均稳定表达.介绍了miRNAs作为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多种血清miRNAs在肝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情况.分析表明可以利用这些稳定表达的miRNAs作为早期诊断肿瘤的无创性标志物.
作者:渠亚超;闾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胰腺癌是目前所有肿瘤中预后差的肿瘤,早期局限性病变5年生存率不足20%.外科治疗水平已经处于平台期,尽管新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新的治疗技术不断应用,但是胰腺癌的生存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改善.回顾了局部胰腺癌的治疗现状,阐明精确放疗在局部胰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和作用,探讨放疗作为局部胰腺癌治疗选择的可能性,通过开展综合治疗的系列临床研究有可能改善局部胰腺癌患者的生存.
作者:王竞;夏廷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IMRT)2种不同放疗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放射治疗中的优缺点.方法 20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分别进行3DCRT和IMRT 2种放疗计划设计,处方剂量均为40 Gy/20 f.比较2组计划的靶区与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及加速器跳数(MU).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IMRT在计划靶体积(PTV)的剂量覆盖、均一性及适形度均优于3DCRT(P<0.05);3DCRT与IMRT的肝V30 Gy及肝V20 Gy分别为33.55±5.67vs 29.41±2.67(P=0.001)和44.24±6.17 vs 41.28±4.59(P=0.021).2组的正常肝组织低剂量区范围与胃、小肠、脊髓、双肾的受照射剂量并无显著性差异.3DCRT与IMRT的MU分别为303.7±35.8和377.4±33.2(P=0.000).结论 与3DCRT相比,IMRT有较满意的PTV高剂量覆盖及均匀的剂量分布.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IMRT的肝脏高剂量区范围明显低于3DCRT,而不足的是,IMRT的治疗时间显著长于3DCRT.
作者:周媛媛;张思杏;郑青平;石成良;罗展雄;李旌;于斌;李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术中采用超声造影指导行肝切除术的病例资料,共计42例,将其在肝癌切除术中超声造影检查发现的病灶数目、大小、与肝内管道的关系等与术前超声、CT、术中超声发现的病灶的数目、大小、与肝内管道的关系等进行比较.结果 术中超声造影检查除发现术前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阳性病灶外,术中超声造影还能更准确的判断肝内病灶的数目、性质和病灶与肝内管道的关系等,更清楚显示了主病灶的卫星结节8例;新发现门脉癌栓共6例,其中主干2例,门脉左支1例,门脉右支3例.发现胆总管癌栓2例、下腔静脉癌栓1例;发现3例远离原病灶的小病灶(约0.5 cm).结论 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超声造影能发现残留病灶,避开重要的解剖结构,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葛明刚;张伟;朱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绪论1 肝脏病学简介人类对肝脏和肝脏疾病的认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伦时代,就出现了用陶土制作的动物肝脏模型.公元前400年人们已经对肝脏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当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提到了肝脓肿,公元100年土耳其卡帕多细亚医生Areteus认识到了黄疸.
作者:贾继东;魏来;侯金林;王贵强;牛俊奇;张文宏;谢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Gremlin-1在原发性肝癌及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2012年6-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21例原发性肝癌及17例肝硬化患者血样,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技术检测PBMC中Gremlin-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原发性肝癌肝组织中Gremlin-1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结果 Gremlin-1在原发性肝癌及肝硬化患者PBMC中表达显著升高,分别为正常对照的3.5及4.4倍,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4,0.002 6);Gremlin-1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为72.5%,在正常肝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阳性率为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remlin-1在高分化及低分化肿瘤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Gremlin-1主要表达在肝肿瘤细胞膜及细胞质,部分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间质细胞.结论 Gremlin-1的表达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作者:郭永红;陈琳;张颖;贾晓黎;翟松;周云;何瑜;纪光晰;贾战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索拉菲尼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它主要通过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抗血管源性靶点及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频发的索拉菲尼相关的不良反应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中简述了小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治疗肝癌的药理机制,归纳总结了索拉菲尼相关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并指出索拉菲尼相关的不良反应和抗肿瘤疗效相关,认为临床医生应该充分权衡索拉菲尼在治疗肝癌患者中不良反应的利与弊.
作者:杨曼;祁兴顺;韩国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Regorafenib是1种新型的多激酶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转移性结肠癌和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旨在总结Regorafenib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Regorafenib在肝癌患者中的安全性.Ⅱ期临床试验也显示Regorafenib作为肝癌患者的二线治疗手段可以较好地控制肿瘤的进展.1项正在进行的Ⅲ期随机对照试验将比较Regorafenib与安慰剂之间作为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分析表明Regorafenib可以有效地控制肝癌进展,有望成为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手段.
作者:祁兴顺;贾佳;刘雷;陈辉;柏明;樊代明;韩国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结合I125粒子植入治疗肝门区胆管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例肝门区胆管癌患者,在CT定位下先由穿刺针确定肿瘤位置及穿刺角度,后以17 mm氩氦刀刺入肿瘤组织,在靠近冰球主胆管及左右肝管汇合处靠近氩氦刀侧置入测温针,氩氦刀与胆管壁的近距离大于3 cm,对于包绕主干胆管的肿瘤组织,距胆管壁约0.8 cm沿纵轴间距0.3~0.5 cm布置I125粒子,然后进行2个周期冷冻消融.结果 本组5例患者,术后1周内疼痛症状完全缓解2例,明显缓解3例;1周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2例,轻度升高1例.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结合I125粒子植入对于肝门区胆管癌患者在近期内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对远期疗效的评价尚须大样本病例研究及长期随访.
作者:叶启文;占文峰;张春;叶锦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Brivanib可同时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FGFR-2、FGFR-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和VEGFR-3,以达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旨在总结Brivanib治疗肝癌的进展,已完成的Ⅰ和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均证实了Brivanib在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1项已完成的Ⅲ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Brivanib作为晚期肝癌二线治疗手段(即Sorafenib治疗失败者)并未显著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另1项Ⅲ期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也表明,Brivanib作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手段并未比Sorafenib显著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这2项临床试验的失败使得其他两项有关Brivanib治疗肝癌的临床试验提前终止.通过分析以上研究认为亚组分析以及事先筛选Brivanib可能获益的肝癌患者(即FGF信号途径激活的肝癌患者)也许对进一步探究Brivanib的在肝癌治疗中的角色是必要的.
作者:祁兴顺;杨曼;白苇;任维榕;樊代明;韩国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肝癌的治疗疗效较前有所提高,但对于大肝癌的治疗仍是临床治疗难点.介绍了大肝癌的生物学特性,对大肝癌的手术治疗(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放射治疗的疗效进行了阐述.认为借鉴外科理念,放疗为不能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但如何量化肝功能储备的指标,如何限制健肝的体积及受照射剂量,联合其他局部治疗提高肿瘤控制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方子燕;黎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肝癌的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较快,临床上仅有不足30%的患者就诊时可获得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非手术疗法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总结了几种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式--血管介入治疗、分子靶向和化疗药物治疗、放疗以及局部消融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认为尽管综合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的共识,但是他们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及次序等仍未形成共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从而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作者:李焱;程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肝细胞癌(HCC)是连续、多中心、多病因的发展过程.现今已有多种药物投入HCC临床试验,但因其具有高侵袭和高转移能力,预后并不理想.阐述了聚集素(CLU)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分泌型聚集素(sCLU)与HCC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指出聚集素过表达可促进肝癌转移,诱导上皮间质转换,抑制肝癌细胞凋亡并可导致耐药.此外简介了第二代反义核酸药物Custirsen的分子结构,在体外可下调HCC侵袭能力.提出sCLU可从多方面促进HCC的发生发展,其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
作者:郑文杰;姚登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胆管癌组织中穿膜蛋白1(DLK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分析两者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1-2010年96例胆管癌患者癌组织,20例正常人胆管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DLK1与MMP-9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DLK1与MMP-9在胆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38%和79.17%,2者显著高于在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0和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5、31.37,P<0.05).胆管癌中DLK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χ2=7.46,P<0.05);MMP-9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χ2=7.28、9.67,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大小无关(P>0.05).两者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P<0.05).结论 DLK1与MMP-9在胆管癌中高表达,且两者呈正相关,提示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侵润、转移有关,其表达的检测为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晓茜;唐南洪;李秀金;陈燕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aspase-9和Survivin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正常肝组织中Caspase-9和Survivin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HCC临床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结果 Caspase-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而Surviv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7.05,P<0.05).在TNM分期Ⅲ~Ⅳ期、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χ2=5.07、6.18、8.29,P<0.05),而在其他分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理分级Ⅲ~Ⅳ级的肝癌组织中Caspase-9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χ2=7.63,P<0.05),而在其他分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pase-9低表达和Survivin异常高表达均参与肝癌的发生过程,Caspase-9低表达可能与肝癌细胞恶性分化密切相关,而Survivin高表达与肝癌的浸润或远处转移等恶性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郭晓东;李志伟;杨美;熊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建立胆囊癌3D细胞培养模型,研究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对胆囊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胆囊癌细胞GBC-SD的2D/3D培养模型,利用MTT、HE染色、流式细胞仪(FCM)、Hoechst/PI凋亡检测等方法探索叶酸修饰的聚己内酯基药物P(CL-co-OPD)纳米载药系统CP24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以及载药后对胆囊癌细胞的抑制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E染色显示纳米载药系统CP24对肝肾细胞未见明显细胞毒性.FCM法显示CP24对胆囊癌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在氟尿嘧啶(5-Fu)浓度为100 μg/ml时,5-Fu-CP24组以及单纯5-Fu组在3D细胞模型下对肿瘤的杀伤和抑制效果均较2D细胞模型下减低.无论在2D/3D细胞模型下,5-Fu-CP24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均显著强于单纯5-Fu组(P<0.05),通过Hoechst/PI凋亡检测前者引起细胞的死亡以凋亡为主,后者以坏死为主.结论 3D细胞培养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体内细胞之间的微环境,细胞间基质的影响可能使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携5-Fu的纳米载体比原药5-Fu能引起更多的细胞死亡,这种可降解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良好的载药性、缓释性及生物安全性,其对于胆囊癌的化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江翰;王子豪;李永盛;边睿;施伟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