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6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人家庭血压变化的护理观察

张延秋;徐德宏

关键词:肾透析, 高血压/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血压监测对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人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36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人透析前、透析后和两次透析间期家庭血压的变化.结果 透析进行到第4周和第8周时家庭血压有明显改善,血压下降与干体重减少呈相关性.结论 家庭血压监测对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是有益的.
临床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围术期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指导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传统的常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促进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患者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5月~2012年2月行LNSS患者89例,随机分为FTS护理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FTS护理组采用FTS理念指导的优化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补液时间、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 FTS护理组术后拔引流管时间2.6±1.03d,术后补液时间4.8±1.01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6±2.63d.对照组术后拔引流管时间4.3±1.20d,术后补液时间8.6±1.2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8±3.02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FTS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13.6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TS理念指导的LNSS围术期护理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补液量,早期拔除引流管,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促进了患者快速康复.

    作者:宋真;丁萍;岑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康复督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ADL训练中的应用

    目的 在主动康复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康复督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督导组2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宣教+常规康复治疗的模式;督导组采用康复宣教+常规康复治疗+康复督导的模式.执行周期为4周,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督导组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率为54.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61%.康复督导干预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规范实施全程康复督导,有效地培养了患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明显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DL.

    作者:王玉珍;查甫兵;骆伟;周娟;王僚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母婴分离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母婴分离产妇住院期间产后抑郁发生的基本情况,探讨导致母婴分离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44例健康儿母婴同室(母婴同室组)和117例疾患儿母婴分离(分离组)初产妇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母婴分离产妇住院期间产后抑郁的检出率较母婴同室产妇高(P<0.05);母婴分离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社会支持较差,其中以缺乏社会客观支持为主(P<0.01);照顾喂养新生儿信心缺乏(P<0.05)、产妇认为自身与新生儿患病有关(P<0.01) 及生女婴(P<0.05)是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结论 对母婴分离产妇要给予更多关注,引导其客观认识新生儿的病因,帮助其树立新生儿喂养信心,同时教育产妇和家人要转变重男轻女的思想.

    作者:王利;郭丽;曾兰玉;陈清华;林蔓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布地奈德联合高膨胀止血海绵于鼻内镜术后填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联合高膨胀止血海绵对鼻内镜术后鼻腔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将62例行鼻内镜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分别采用布地奈德联合高膨胀止血海绵与单纯使用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鼻腔进行对比,48h后取出填塞物.观察两组填塞期疼痛、止血效果、术后鼻腔黏膜肿胀情况,并评判疗效.结果 两组鼻腔填塞物抽取时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填塞期间疼痛程度较小,鼻腔黏膜反应轻,在鼻黏膜肿胀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使用布地奈德联合高膨胀止血海绵减轻了鼻内镜术后患者的痛苦,效果满意.

    作者:吴俊;邹卫珍;沈昌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护理延伸服务对留置双J管出院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延伸服务对留置双J管出院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留置双J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时均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护理延伸服务:包括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指导方案,定期进行家庭指导等措施.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服药、休息、活动、排尿和尿液的观察、心理疏导等给予指导.结果 两组留置双J管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护理情况及置管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护理延伸服务,将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延伸至出院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是一种较为有效、快捷、经济的健康教育方式,易被患者接受,保证了健康教育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夏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渐进式康复操对乳腺癌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渐进式康复操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16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术后实施渐进式康复操训练.结果 康复组患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渐进式康复操可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对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患侧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江端英;侯香传;赵霭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心理行为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伴抑郁焦虑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伴抑郁焦虑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入住我科的溃疡性结肠炎伴抑郁焦虑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接受心理行为干预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其情绪状况.结果 与国内常模比较,干预前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高,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溃疡性结肠炎伴抑郁、焦虑患者对疾病认知能力,改善其焦虑、抑郁程度,促进患者预后.

    作者:方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1年5月~2008年10月我科218例肝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调查,分析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1.5%,肺部感染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吸烟史、肥胖、既往肺部疾病、脑血管意外病史、术中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血流阻断、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带呼吸机(P<0.01).结论 有效的健康宣教,术后早期活动,加强口腔、呼吸道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等是降低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章静;纪任;涂楚云;龚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肿瘤相关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短期中心静脉导管封管的佳方法.方法 将20例肿瘤相关性肾衰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分为两组,每例患者操作10次,对照组5次,用稀肝素封管,肝素浓度为250U/ml.实验组5次,采用浓肝素封管,肝素浓度为3125U/ml.比较两组封管液封管对患者凝血4项(PT、APTT、TT、FIB) 的影响,以及血流量、导管堵塞、置管处渗血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凝血4 项和置管处渗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流量、导管堵塞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浓肝素封管法安全、有效,是肿瘤相关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理想的封管方法.

    作者:刘丽;单新莉;白茹;石慧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不同负压吸痰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适宜的吸引负压.方法 将3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低压组(负压为20~30kpa)15例和高压组(负压为30~40kpa)16例.观察不同负压吸引效果及对患者的影响,包括吸痰彻底评分、心率改变均值、平均动脉压(MBP)改变均值、SPO2改变均值、气道黏膜损伤次数.结果 两组吸引对心率、MBP、SPO2的影响以及吸痰彻底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组吸引对患者气道黏膜的损害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工作中,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选用负压为20~30kpa压力吸引效果好,对患者的影响小.

    作者:汪友娣;夏冬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在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前即给予安慰奶嘴行非营养性吸吮,至穿刺结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应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对两组新生儿在实施头皮静脉穿刺即刻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则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所致的疼痛,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作者:汪万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I、II类手术切口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目的 对I、II类手术切口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 调查140例心外科、脑外科、胸外科I、II类手术切口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室的临床应用,从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应用时机、应用途径、使用剂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140例手术患者术前用药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医嘱书写、执行时间、抗菌药物选择、抗菌药物剂量的不规范率分别为11.43%、17.86%、15.00%、34.29%.结论 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规范使用,既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又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观察及管理,使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更科学、规范、有效.

    作者:王家红;吴鲜锋;吴岚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PDCA 循环运用于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我院第四期50名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下一个循环中得以解决和完善.结果 经过PDCA循环系统的、科学的培训,50名学员顺利完成培训计划,学员满意,与前三期学员比较,成绩显著.结论 PDCA循环用于手术室专科护士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培训质量.

    作者:王小丽;李福宣;古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连续胎心监护在产时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胎儿中心监护系统在产时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2009年2月~2010年1月1960例孕妇作为实验组,产时进行连续胎心监护,包括胎心率、宫缩曲线、宫口开大程度、先露下降情况以及羊水变化等,并与对照组2008年2月~2009年1月1820例孕妇未进行产时连续胎心监护比较.结果 实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剖宫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胎儿中心监护系统进行产时连续胎心监护,能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不增加剖宫产率.

    作者:陈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不同包扎止血方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止血贴包扎的效果.方法 将108例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止血贴包扎,术后12h后可下床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包扎法,术后24h拆除绷带,可下床活动.结果 两组均未出现穿刺处血肿,观察组1例出现伤口渗出现象.观察组皮肤过敏现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肢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便秘、尿潴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后应用止血贴包扎安全、可行,且能减少患者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安成玲;李玲;苗宗娥;程林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1例PICC导管脱落至肺动脉的救治与护理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路.其置管操作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风险小、痛苦少,可以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可长时间保留,治疗间歇期可带管回家,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

    作者:耿春花;陆宏;娄海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两种手势静脉输液穿刺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势静脉输液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输液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实验进行握拳式和握手式静脉穿刺,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充盈程度及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充盈程度及疼痛程度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达到静脉治疗效果,但握手式静脉穿刺既可以增加静脉充盈程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又能减轻患者输液穿刺时的痛苦,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廖平;金素;刘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椎管内肿瘤术后并发症的意义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对我科符合条件的14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椎管内肿瘤患者早期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专业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术后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靳玉萍;程春梅;刘萍;林穆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预防性护理干预降低PICC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方法 将80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按置管序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采用地塞米松肝素钠混合液浸泡导管,术后24h于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沿血管走向)2~10cm 处给予75%酒精湿敷.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观察1周内两组穿刺部位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0%,对照组发生率为2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地塞米松肝素钠混合液浸泡导管联合术后酒精湿敷,可有效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效果好等优点.

    作者:尤从香;张丽华;张桂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自制冲洗管在窦道伤口换药中的应用

    窦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侵犯了骨组织,引起骨与软组织几乎同时出现在局部具有持续性慢性炎症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细菌或由其所引起患部的各种致炎介质又持续刺激着周围软组织而引起应激反应,使大量脓性分泌物引流不畅,被迫在深部软组织内迂回破坏,形成窦道[1].窦道形成后,如初治疗清除不彻底,会形成顽固性窦道,给患者造成痛苦及经济负担[2].我院对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伤口窦道形成的患者,应用自制冲洗管行窦道冲洗换药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红;刘新凤;王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临床护理杂志

临床护理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