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李春梅;马晓静;王涛;张兴华
目的 研究复元胶囊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血液高凝状态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16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复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芪参胶囊组、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疲劳、饥饿、高脂饮食及寒湿等方法建立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分别灌胃给药4 w后测定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P-选择素(P-sel)及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模型组Fg、P-sel和D-D的含量较空白对照组为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元胶囊低、中、高三组Fg、P-sel和D-D的含量均显著偏低(P<0.05),且偏低程度高于芪参胶囊组(P<0.05).复元胶囊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虚血瘀证大鼠存在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复元胶囊有调节气虚血瘀证凝血与纤溶功能紊乱的作用.
作者:李学荣;李荣亨;徐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长寿是健康良好的象征,人口的老龄化显示了全球卫生的改善.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其中在年龄构成方面,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人类期望寿命更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同时社会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群体的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
作者:于勇;陶立坚;杨土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介质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COPD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对照组、非吸入组和吸入组治疗前后血清及诱导痰中IL-8和TNF-α的水平.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治疗前非吸入组和吸入组患者血清中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和痰液中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吸入组与非吸入组比较痰液中IL-8和TNF-α下降更为显著(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8、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减轻AE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局部抗炎效果优于全身抗炎效果.
作者:于倩倩;刘颖;蔺红静;于振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Derlin-1也称为内质网相关降解蛋白1.编码Derlin-1蛋白及其DNA分子序列结构在各种生物种间高度保守,从传统模式生物(线虫,酵母)到哺乳动物(小鼠,大鼠,狗)及人类,都存在与Derlin-1同源的一些基因.在人类中,Derlin-1有2个同系物,Derlin-2和Derlin-3.Derlin-1分子主要分布于细胞内质网中,由4个跨膜区域组成,它的氨基端与羧基端均存在于胞液中,而且与多种蛋白分子发生相互作用[1,2].
作者:彭艳;胡瑞成;戴爱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骨质疏松以及压缩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60.72%,女性更是高达90.84%[1].压缩骨折以胸腰椎的发病率高[2].由此产生的持续疼痛以及畸形会对老年人的心肺功能以及晚年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中老年人群中致残以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晓宇;毕郑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脂肪组织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量储库,而且还是体内大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可分泌脂联素、瘦素、抵抗素、TNF-α、IL-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等众多的脂肪细胞因子及蛋白,其中许多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内脏脂肪组织增加已被公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心外膜脂肪(EAT)作为沉积在心脏周围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近年来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冠心病相关.
作者:秦秀娇;闫百灵;赵慧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替米沙坦属于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ARB),在AngⅡ1型受体(AT1R)水平同时阻断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非经典途径产生的AngⅡ的作用,降压效果更好,对其他激素无影响,清除半衰期为24 h,降压疗效较持久[1].另外,替米沙坦分子结构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相似,能部分激动PPARγ,是少有的可同时激动PPARγ又阻断AT1 R的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可预防糖尿病、改善糖代谢紊乱,因而替米沙坦是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抗高血压药物.
作者:黄鹤宇;付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前,血管性痴呆尚无特效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改善脑循环、促智药物及预防脑血管病复发药物,使其认知障碍尽可能保持稳定,针对性地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盐酸法舒地尔属于新型的Rho激酶抑制剂,能够舒张血管平滑肌,改善缺血区血流量,有助于改善炎症反应,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改善作用.本研究观察盐酸法舒地尔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合并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天佳;龙耀斌;伍明;黄林鹏;蓝佼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的血脂、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探讨黄芩苷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保护机制.方法 野生型C57B L/6J雄性小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ApoE-/-雄性小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芩苷治疗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两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w后,黄芩苷治疗组给予黄芩苷溶液30 mg·kg-1.d-1,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第20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ELISA方法检测hs-CRP、TNF-α及脂联素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TC、TG、LDL-C、hs-CRP、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HDL-C、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治疗组TC、TG、LDL-C、hs-CRP、TNF-α明显降低(P<0.01或P<0.05),HDL-C、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黄芩苷可以下调hs-CRP、TNF-α水平,进而升高脂联素表达水平,可能通过抗炎抑制hs-CRP、TNF-α的表达及促进脂联素表达起到抗AS的作用.
作者:王敏;刘向群;陈焕琴;于昕;顾琼琼;王全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帕金森病(PD)患者并发的一些非运动障碍的症状,如抑郁、焦虑、便秘、尿频、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流涎、体位性低血压、嗅觉丧失和幻觉等症状,国外文献将其称为非运动症状(NMS)或非运动并发症(NMC)[1],它们同样甚至更严重地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PD NMS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期望能够对临床治疗PD有所帮助.
作者:易娟;徐仁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差异筛选丹参酮ⅡA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相关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观察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灶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丹参酮ⅡA抗AS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兔VSMC增殖模型,与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共同培养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RT-PCR筛选差异基因片段,克隆、鉴定、测序,组织原位杂交观察该基因在正常及AS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都可抑制HCY所诱导的VSMC增殖;筛选出全长648 bp的基因片段与兔GRP78基因高度同源,组织原位杂交显示该基因在AS病灶VSMC胞质中高表达.结论 GRP78基因参与AS病变形成,上调其表达可能是丹参酮ⅡA诱导VSMC凋亡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沈晓君;高爱社;关怀敏;丁淑亚;赵君玫;陈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糖尿病脑缺血实验动物的脑损伤及AB的表达水平.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小鼠糖尿病(DM)模型,通过短暂性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手术在糖尿病模型上建立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内神经元丢失、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及痴呆相关蛋白Aβ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糖尿病加剧脑梗死导致的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活化及Aβ表达的增高;给予NBP治疗有效抑制糖尿病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活化及Aβ表达.结论 糖尿病加剧了脑缺血后实验动物的脑损伤及痴呆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NBP治疗能成为一种防治脑缺血损伤及脑卒中后痴呆的新途径.
作者:张婷;王红梅;李强;孙晓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滋肾活血中药活血降糖胶囊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活血降糖胶囊组、活血降糖胶囊加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控制饮食、锻炼、降糖等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活血降糖胶囊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降糖胶囊,联合治疗组在活血降糖胶囊组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厄贝沙坦,治疗12 w后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 c)、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活血降糖胶囊组、联合治疗组在降低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降低血脂、稳定血糖及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方面均好于治疗前(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改善情况不明显,而联合治疗组则明显优于单用活血降糖胶囊组(P<0.05).结论 滋肾活血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及临床症状,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稳定肾功能,发挥肾保护作用,且与厄贝沙坦合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邓顺有;范萍;张征;陈小燕;谭愈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来氟米特(LEF)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神经功能及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制成的完全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制作EAE大鼠模型,以生理盐水和完全弗氏佐剂注射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造模成功且存活的大鼠为50只,随机分为4组:LEF大剂量组(n=12),LEF小剂量组(n=12),甲泼尼龙组(n=12),模型组(n=14).对照组大鼠12只.连续给药14 d,每天观察记录神经功能评分;14 d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百分数,HE染色观察脑、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组EAE大鼠脑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用LEF及甲泼尼龙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有所下降,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减轻,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加(P<0.01),且大剂量LEF疗效优于小剂量LEF和甲泼尼龙(P<0.01);小剂量LEF和甲泼尼龙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EF通过上调CD4+ CD25+T淋巴细胞比例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不同剂量间疗效差异显著.
作者:刘晓玲;由玮;左玲莲;宋明君;刘桂霞;石磊;陈永清;孙德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弹性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中的应用,建立冠心病发病率的预测模型.方法 利用青海海西州地区2003~2009年登记的冠心病发病率时间序列资料,以双曲正切S型函数为传输函数、隐层节点为4与11的三层BP神经网络,建立两种冠心病发病率的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 建立的ANN2预测模型简单易行,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为0.005 547,预测精度高.结论 BP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用于冠心病发病率的预测.
作者:胡先宁;马亮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高血压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有研究资料显示高血压在我国患病率达18.8%[1],高血压的诱发因素较多,应激是指外界环境因素超越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并对个体的生存构成威胁时,个体对此外界环境因素的一种特殊反应,我们对临床医务工作者、教师、司机的应激性高血压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
作者:赵博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老年患者常因伴有心功能不全等多种合并症状使得一些常用药物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且老年人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风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远远高于青壮年[1].目前常用于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多为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国外文献报道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心律失常效果非常好,且不良反应很小,对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疗效较好[2].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联合应用胺碘酮和艾司洛尔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王丽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护理干预对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按照事先定义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评分方面的差异,以加权均数差(MD)为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MSE和ADL的合并效应量及95% CI分别为2.93(2.41,3.45),-1.50(-2.16,-0.84).结论 护理干预可增强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冰;马颖;陈任;秦侠;王晶晶;胡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膜性肾病尿蛋白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方法 提取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进行蛋白成分分析、细菌内毒素试验、蛋白溶液的肌酐水平等质量鉴定后,试验组分别按1.0、2.0、4.0、8.0 mg/ml蛋白浓度刺激人肾小管上皮细胞48 h,空白组无蛋白,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膜性肾病尿蛋白由56.4%白蛋白、34.6%转铁蛋白、6.9% IgG组成.肌酐水平、内毒素均低于人体正常范围的下限.Hoechst33258染色法分析发现试验组与空白组之间,较大浓度尿蛋白组与较小浓度尿蛋白组之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程度与膜性肾病尿蛋白存在浓度依赖关系.
作者:冯胜军;吴丽丹;刘华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女性生理性绝经超过1年以上,发生阴道出血,即为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是老年妇女较常发作的疾病之一[1,2].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是恶性肿瘤一个较明显的症状之一,要予以高度警惕.为了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周爱武;张秋香;乔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