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广;邵国光;郭喜平;徐沛然
目的 研究衰老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S1P2受体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年轻、中年和衰老内皮细胞的S1P2受体的表达;运用细胞跨膜迁移实验分析内皮细胞的趋化性,以及采用种植在Matrigel胶上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发生实验,评价内皮细胞体外血管新生反应.结果 S1P2受体在衰老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S1P刺激能增加内皮细胞的迁移,但衰老组迁移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Matrigel种植方法评价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显示,S1P能刺激内皮细胞形成管状样结构,且衰老内皮细胞形成管状样结构的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 S1P通过S1P2受体介导而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且衰老内皮细胞的S1P2受体表达上调与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等功能下调改变相关联.
作者:闾宏伟;陈淑华;阳国平;袁洪;邓昊;邢晓为;黄志军;向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合并骨量减少的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的影响.方法 入选老年高胆固醇血症合并骨量减少患者55人,平均年龄(66.8±4.7)岁,男性31人,女性24人,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20 mg/d)(治疗组,29人)和饮食控制(对照组,26人),两组患者每天补充钙剂1 000 mg,在治疗前后检查血脂和骨代谢指标,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 经过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低于治疗前,骨代谢指标治疗组总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无明显变化,尿脱氧吡啶啉/肌酐比值明显降低,相应的对照组各项骨代谢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骨密度虽然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胆固醇合并骨量减少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抗骨吸收作用,对骨合成代谢无明显影响.
作者:丁跃有;蒋世峰;康彬;江嘉义;徐伟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刺五加多糖(ASPS)对氧化损伤的海马神经元OGG1 mRNA表达的影响,为揭示ASPS具有抵抗氧化损伤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 运用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采用H2O2诱导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匀浆液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RT-PCR法检测OGG1 mRNA的表达.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ASPS组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SPS组细胞活性(0.46)比模型组细胞活性(0.36)高(P<0.01) ; SOD、GSH-Px活力ASPS组显著高于模型组; ASPS能够明显提高OGG1 mRNA的表达.结论 ASPS能够增强OGG1 mRNA的表达,并对海马神经元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刁波;唐瑛;杨李;文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性别、临床分期、吸烟情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检测133例原发性肺腺癌EGFR外显子18,19,20和21的突变情况,同时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133例中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50例(37.6%,50/133),EGFR 基因突变与性别和吸烟史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前进行EGFR基因检测非常必要.
作者:尹光浩;刘伟;吴勇;刘国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抑癌基因TIP30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方法 从人正常肾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TIP30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将PCR片段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提取人正常肾组织总RNA并经RT-PCR扩增后,产生特异性条带,位置在800 bp左右,与预期相符;pcDNA3.1-TIP30用BamH I和EcoR I双酶切后产生2条带,均与预定位置相符;TIP30基因编码区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AF039103文献报道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目的 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结论 成功克隆了抑癌基因TIP30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IP30,为后续转染和表达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胡敬海;管旌旌;沈彬;姚子明;王春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地拉卓(dilazep,DZ)是否影响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ScR)-B(CD36) mRNA表达过程.方法 利用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由来巨噬细胞,通过Northern印迹方法观察DZ对巨噬细胞ScR-B(CD36) mRNA表达过程以及表达后的影响.结果 巨噬细胞ScR-B(CD36)mRNA表达随DZ浓度的增加而减弱;DZ对巨噬细胞ScR-B(CD36) mRNA表达后水平并无影响.结论 DZ的这种对巨噬细胞ScR-B(CD36) mRNA的表达过程具有抑制作用但对ScR-B(CD36) mRNA表达后水平并无影响的机制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早期具有保护作用而无治疗作用.
作者:刘旭光;安君;所剑;韩方雷;崔启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中药冬凌草液热疗和多次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168例患者分为2组,A组在术后1个月开始行冬凌草液热疗,每3个月1次,共1年;B组行丝裂霉素膀胱内多次灌注,术后2 w开始,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月1次,共1年.观察术后复发率和无瘤间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12~204个月,平均(43.6±5.9)个月.A组复发率3.6%,B组复发率10.6%,2组之间复发率及Kaplan-Meier无肿瘤间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生膀胱炎、血尿、膀胱挛缩、尿道狭窄A组分别为28.5%、3.6%、1.2%、1.2%,B组分别为21.2%、3.5%、0%、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凌草液热疗对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效果可靠.
作者:刘会范;徐培元;赵高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北京市老年人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北京市某城区65岁及以上2 109户3 011名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模式是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就居住模式进一步研究发现,夫妻家庭是被调查老年人的主流家庭模式;随着年龄的增加,双亲和成年后代家庭向夫妻家庭、单亲和成年后代以及单身家庭转换;夫妻家庭在70~74岁年龄段达到顶峰,而后向单亲和成年后代家庭以及单身家庭转变.结论 一个和谐的居住模式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小社会,有利于老年人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高品质生活质量.
作者:何敏媚;吴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丹参单体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情况及Nkx2.5、GATA-4、Desmin和α-actin mRNA的表达,确定大鼠 MSCs 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的特点.方法 选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利用per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直接贴壁法进行分离、提纯 MSCs,并进行培养扩增.免疫组化方法对第9代MSCs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分别应用10 μmol/L 5-氮胞苷(5-aza)及250 mg/L SalB联合5-aza(5-aza+SalB)对第9代的MSCs进行联合诱导24 h,于诱导后第4周,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Nkx2.5、GATA-4、Desmin和α-actin的基因表达.结果 ①第9代MSCs免疫组化染色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②诱导4 w后,细胞体积变小,可见由几个细胞连接形成的多核肌管样结构.5-aza组、5-aza+SalB组均出现明确的心肌早期分化基因;与5-aza组相比,5-aza+SalB组的Nkx2.5、GATA-4、Desmin 和α-actin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SalB具有促进5-aza诱导的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并且在Nkx2.5基因表达上SalB的优势更加明显.
作者:华声瑜;赵桂峰;郭茂娟;范英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因此,全面准确的评价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关系、早期干预,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往心脑血管硬化狭窄的研究多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比的方法,其诊断评估具有一定局限性,特异性、敏感性报道不一[1].心脑血管造影为诊断心脑血管硬化狭窄的金标准.为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行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脑血管造影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江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人群腹内脂肪面积(VA)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按HOMR-IR划分为胰岛素敏感组(IS组)和胰岛素抵抗组(IR组).分别测定血脂、血糖、胰岛素、体重指数(BMI)、腰围(WC)、VA和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计算VA/SA值和TA(腹部脂肪总VA+SA,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来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IR组空腹TG、VLDL较IS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后2 h后,IR组TG、VLDL、ApoB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R组30 min血糖、60 min血糖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VA、VA/SA、TA在IR组显著高于I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A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胰岛素抵抗组在糖耐量正常阶段已经出现脂代谢、糖代谢异常和腹内脂肪增多.
作者:李萍;宋光耀;刘蓉辉;卢亚敏;叶蔚;刘敬珍;赵亚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双(α-呋喃甲酸)氧钒(VO-FA)对四氧嘧啶型糖尿病(DM)大鼠的作用.方法 造模成功后,灌胃给予治疗组大鼠高、低两个剂量的VO-FA,每周监测一次体重及血糖,并在末次给药后检测其瞬时血糖的变化情况,4 w后,检测血脂变化.结果 VO-FA未见明显改善DM大鼠的整体状况,但可控制其消瘦,并且从给药第2周开始表现出明显的降糖效果,在末次给药后1 h可以明显降低血糖值,均以高剂量组为著;同时,DM大鼠出现血脂紊乱,VO-FA能明显降低其总胆固醇水平,对其余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 VO-FA能剂量依赖性的降低DM大鼠的血糖值,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其降糖的机制可能与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作者:冯莉;徐秀梅;张艳军;谢明进;阎世平;范英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IHH)预处理对豚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Na+,K+-ATPase的影响.方法 雄性豚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氧组.低氧组豚鼠于低压氧舱分别接受14 d、28 d和42 d (海拔5 000 m、每天6 h)的低压低氧处理.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给予心脏缺血(停灌30 min)/再灌注(复灌60 min)处理,分别在缺血前5 min及复灌后1、5、10、20、30、60 min记录心功能.实验结束时测定心脏重量.利用无机磷的方法及免疫印迹的方法分别测定心肌组织Na+,K+-ATPase活性及α亚基蛋白水平.结果 (1)IHH 14 d、28 d和42 d组豚鼠体重增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心肌肥厚.(2)IHH 28 d和42 d组豚鼠表现明显的心脏保护效应.与对照组相比较,在心脏停灌/再灌注60 min时,心功能(LVDP、LVEDP、±dp/dtmax)恢复增强(P<0.05).(3)与对照组相比较,在心脏停灌/再灌注60 min时,IHH 28 d和42 d组豚鼠心肌组织Na+,K+-ATPase的活性较对照组增强(P<0.05).(4)IHH 14 d、28 d和42 d组豚鼠心肌组织Na+,K+-ATPaseα1亚基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IHH增强成年豚鼠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能力;IHH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豚鼠心肌Na+,K+-ATPase的损伤,维持Na+,K+-ATPase的活性.
作者:郭会彩;张丽男;张哲;冯琛;刘倩;甄会;王永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β-淀粉样肽(25-35)[β-amyloid peptide (25-35),Aβ25-35]对体外血清饥饿培养PC12细胞的Cyclin D1、CDK4、pRb、E2F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终浓度为25 μmol/L Aβ25-35处理PC1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通过RT-PCR检测Cyclin D1、CDK4、E2F1基因mRNA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Cyclin D1、CDK4、pR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血清饥饿培养24 h可使约90%PC12细胞停滞于G0/G1期,25 μmol/L Aβ25-35诱导组8、16、24 h与对照组比较,S期百分率明显增加(P<0.01),16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峰(Ap峰);Aβ25-35浓度诱导血清饥饿培养的PC12细胞0~20 h,Cyclin D1、CDK4、pRb 、E2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结论 Aβ25-35诱导同步化于G0/G1的PC12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并阻滞于S期,同时出现凋亡,可能与增加Cyclin D1、CDK4、pRb 、E2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谢朝阳;祝其锋;丁航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体育意识的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59名老年人体育意识情况进行测量.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城市的老年人体育意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的体育意识较强.可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引导老年人科学健身,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马宏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左旋肉碱(L-CN)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相关营养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L-CN对ESRD患者微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入选透析患者34例为透析组和非透析患者40例为非透析组,透析组和非透极组又各自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亚组,治疗组给予L-CN 1 g/20 ml静脉注射,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每周3次,随访3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血生化指标、透析充分性( Kt/V).结果 治疗后,透析和非透析组中,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L-CN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同时降低血CRP浓度,改善患者炎症状态.
作者:王道静;朱竹先;魏勇;邓志强;苗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H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Bcl-2、Bax和C-myc蛋白表达.结果 Bcl-2、Bax和C-myc在HCC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有部分阳性表达;Bcl-2和C-myc蛋白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个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Bax蛋白在HCC组织中呈低表达,其个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Bcl-2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UICC分期和转移均无关;Bax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转移无关(P>0.05),而与HCC的UICC分期有关(P<0.05);C-myc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UICC分期无关(P>0.05),而与HCC的转移有关(P<0.05).结论 Bcl-2、Bax和C-myc基因相互协调作用,促进HCC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杨闯;魏振彤;郑宇;王广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PPARγ2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人群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 以rs1875796为遗传标记,应用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643例脑梗死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组305例,糖代谢正常组338例)PPARγ基因型.结果 女性糖代谢异常合并脑梗死组rs1875796的 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χ2=9.147,P=0.002,OR=2.184,95%CI 1.310~3.623),CC+CT基因型频率也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χ2=6.548,P=0.010,OR=2.198,95%CI 1.202~4.018),而男性糖代谢异常合并脑梗死组与单纯脑梗死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 PPARγ基因与女性脑梗死人群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相关.
作者:李蕴博;杜丹华;吴江;郭晖;高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由于老年人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呈慢性进行性营养不良,对溃疡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并且胃神经末梢感觉迟钝,加上其他疾病症状的掩盖,临床症状很不典型;有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而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来就诊.本文通过对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溃疡好发部位、溃疡大小、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病理检查及并发症情况的统计分析,阐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和病理特点,为早期预防、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合理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范敏;杨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膀胱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膀胱癌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50例膀胱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和64.0%,而在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3.3%和0,两种蛋白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结论 HIF-1α通过调节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相关.因此推测,针对HIF-1α和VEGF基因的双靶点设计膀胱癌的治疗方案可能更加确实有效.
作者:朱德淳;刘禄成;黄海龙;李然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