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冬凌草热疗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比较

刘会范;徐培元;赵高贤

关键词: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冬凌草, 热疗, 复发
摘要:目的 比较中药冬凌草液热疗和多次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168例患者分为2组,A组在术后1个月开始行冬凌草液热疗,每3个月1次,共1年;B组行丝裂霉素膀胱内多次灌注,术后2 w开始,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月1次,共1年.观察术后复发率和无瘤间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12~204个月,平均(43.6±5.9)个月.A组复发率3.6%,B组复发率10.6%,2组之间复发率及Kaplan-Meier无肿瘤间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生膀胱炎、血尿、膀胱挛缩、尿道狭窄A组分别为28.5%、3.6%、1.2%、1.2%,B组分别为21.2%、3.5%、0%、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凌草液热疗对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效果可靠.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梗后疤痕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及通络药物的干预作用

    目的 通过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心力衰竭模型鼠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左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并饲养4 w的28只心衰模型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雷米普利组、芪苈强心小及大剂量组,另取8只为假手术组.同步药物干预4 w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II(Ang II)的浓度,应用RT-PCR方法检测梗死区TGF-β1 mRNA.结果 大剂量芪苈强心比雷米普利更有效地抑制了血清中Ang II水平(P<0.05);而小剂量芪苈强心组与雷米普利组下降水平接近,差异不显著(P﹥0.05).大剂量芪苈强心胶囊亦有效抑制TGF-β1 的蛋白表达水平,与雷米普利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 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能够减少心梗后心衰大鼠的Ang II、梗死区TGF-β1蛋白的表达,并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李佳彧;杨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LOX-1m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mRNA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间的关系.方法 分离8例ACS、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及8例对照(C)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总RNA,扩增目的 基因LOX-1mRNA.结果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与C组比较增加(P<0.05),且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与C组比较亦增高(P<0.05);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与血清ox-LDL浓度呈正相关(r=0.527,P=0.008);而与冠脉狭窄积分无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增加,可能参与ACS的发病过程.

    作者:李如意;刘美霞;吕军娥;齐晓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河南省老年人体育意识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体育意识的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59名老年人体育意识情况进行测量.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城市的老年人体育意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的体育意识较强.可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引导老年人科学健身,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马宏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冬凌草热疗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中药冬凌草液热疗和多次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168例患者分为2组,A组在术后1个月开始行冬凌草液热疗,每3个月1次,共1年;B组行丝裂霉素膀胱内多次灌注,术后2 w开始,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月1次,共1年.观察术后复发率和无瘤间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12~204个月,平均(43.6±5.9)个月.A组复发率3.6%,B组复发率10.6%,2组之间复发率及Kaplan-Meier无肿瘤间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生膀胱炎、血尿、膀胱挛缩、尿道狭窄A组分别为28.5%、3.6%、1.2%、1.2%,B组分别为21.2%、3.5%、0%、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凌草液热疗对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效果可靠.

    作者:刘会范;徐培元;赵高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α与血管重构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管重构(VR)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血管疾病和循环功能紊乱的病理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VR认识的逐步加深,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心血管疾病VR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作者:李郁;罗兴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缬草波春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GABABR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缬草波春(valepotriats)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结肠组织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mma-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er,GABABR)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32只,体重(360±20) g,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缬草组、吗啡组,每组8只.应用正丁酸钠溶液灌肠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利用生理信号仪记录大鼠结肠张力-运动曲线,分析缬草波春对大鼠结肠运动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结肠GABABR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结肠运动平均张力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缬草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结肠肌间神经丛GABABR表达低于正常组 (P<0.05),缬草组结肠肌间神经丛GABABR表达较正常组和模型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缬草波春可以降低结肠运动平均张力,解除结肠平滑肌痉挛,缓解IBS,机制可能与GABABR介导的调节有关.

    作者:王洋翀子;何学斌;薛存宽;曲敏;周琳娜;蒋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刺五加多糖对氧化损伤大鼠的海马神经元OGG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刺五加多糖(ASPS)对氧化损伤的海马神经元OGG1 mRNA表达的影响,为揭示ASPS具有抵抗氧化损伤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 运用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采用H2O2诱导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匀浆液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RT-PCR法检测OGG1 mRNA的表达.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ASPS组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SPS组细胞活性(0.46)比模型组细胞活性(0.36)高(P<0.01) ; SOD、GSH-Px活力ASPS组显著高于模型组; ASPS能够明显提高OGG1 mRNA的表达.结论 ASPS能够增强OGG1 mRNA的表达,并对海马神经元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刁波;唐瑛;杨李;文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抑郁症护理治疗的进展

    老年抑郁症泛指存在于老年期(≥60岁)人群的抑郁症,包括原发性抑郁症(含青年或成年期发病,老年期复发)和各种继发性抑郁[1].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和躯体不适等,且不能归同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2].抑郁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般病程较长,时相持续时间平均为6~12个月[3].

    作者:任敏陶;周玉兰;陈美珠;吴宝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双(α-呋喃甲酸)氧钒对糖尿病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双(α-呋喃甲酸)氧钒(VO-FA)对四氧嘧啶型糖尿病(DM)大鼠的作用.方法 造模成功后,灌胃给予治疗组大鼠高、低两个剂量的VO-FA,每周监测一次体重及血糖,并在末次给药后检测其瞬时血糖的变化情况,4 w后,检测血脂变化.结果 VO-FA未见明显改善DM大鼠的整体状况,但可控制其消瘦,并且从给药第2周开始表现出明显的降糖效果,在末次给药后1 h可以明显降低血糖值,均以高剂量组为著;同时,DM大鼠出现血脂紊乱,VO-FA能明显降低其总胆固醇水平,对其余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 VO-FA能剂量依赖性的降低DM大鼠的血糖值,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其降糖的机制可能与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作者:冯莉;徐秀梅;张艳军;谢明进;阎世平;范英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合并骨量减少的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的影响.方法 入选老年高胆固醇血症合并骨量减少患者55人,平均年龄(66.8±4.7)岁,男性31人,女性24人,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20 mg/d)(治疗组,29人)和饮食控制(对照组,26人),两组患者每天补充钙剂1 000 mg,在治疗前后检查血脂和骨代谢指标,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 经过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低于治疗前,骨代谢指标治疗组总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无明显变化,尿脱氧吡啶啉/肌酐比值明显降低,相应的对照组各项骨代谢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腰椎和股骨骨密度虽然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胆固醇合并骨量减少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抗骨吸收作用,对骨合成代谢无明显影响.

    作者:丁跃有;蒋世峰;康彬;江嘉义;徐伟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22例疗效分析

    闭塞性动脉硬化(ASO)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已居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位,轻者肢体发凉麻木疼痛,重者肢体坏疽,甚至截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下肢ASO病变分为:I型(主髂动脉闭塞型)占10%;Ⅱ型(主-髂-股动脉型)占25%~35%;Ⅲ型(多节段型,即主-髂-股-小腿动脉)占60%~70%(2).特别是Ⅲ型治疗困难,仅有20%~50%手术机率然而手术失败率高达30%(3).但从整体来讲,特别是I型和Ⅱ型人还是有相当高的手术机率(4),而旁路移植术是治疗ASO的重要方法(3~5).

    作者:杨松柏;张静菊;侯旭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宫颈癌不同部位HIF-1α、VEGF、p53表达对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在宫颈癌不同部位表达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宫颈癌大体标本35例,常规固定,HE染色、HIF-1α、VEGF、p53、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宫颈癌组织内存在HIF-1α、VEGF、p53的表达,且肿瘤周边区域HIF-1α、VEGF的表达水平较中央区域低(P<0.01、P<0.001),p53在中央区域和外周区域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P>0.01);肿瘤周边区域VEGF、HIF-1α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MVD)密切相关(r=0.698 2,P=0.001,r=0.857 1,P=0.006),p53的表达与MVD不相关(r=0.354 6,P=0.102),VEGF、HIF-1α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r=0.742 6,P=0.001);VEGF、p53以及HIF-1α、p53表达之间不相关(r=0.241 5,P=0.352,r=0.156 4,P=0.421);肿瘤中央细胞VEGF、HIF-1α、p53表达水平与MVD密切相关(r=0.751 6,P=0.002,r=0.834 6,P=0.004,r=0.736 9,P=0.001),VEGF、HIF-1α以及HIF-1α、p53表达均相关(r=0.812 4,P=0.000 1)(r=0.756 8,P=0.005);VEGF、p53表达之间不相关(r=0.321 6,P=0.156).结论 宫颈癌中存在HIF-1α、VEGF、p53的表达,且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张素贞;张凡;常永霞;陈江平;赵秀芳;成日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中IL-8、IL-18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及对健康的危害,被认为可能是发展成终末期肝病的一个重要病因,NAFLD是一组在不饮酒人群中发生的常见的脂肪性肝病(不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原因而引起的脂肪肝).NAFLD包括3种类型: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硬化.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胰岛素抵抗(IR)、脂肪酸代谢紊乱、氧应激反应、细胞因子异常等而引起.NASH是由单纯性脂肪肝到隐源性肝硬化的代谢性脂肪肝疾病链中的关键点,探讨多种生物效应的IL-8、IL-18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测定血清中IL-8、IL-18的浓度,能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对判断患者病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PARγ2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人群葡萄糖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 探讨PPARγ2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人群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 以rs1875796为遗传标记,应用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643例脑梗死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组305例,糖代谢正常组338例)PPARγ基因型.结果 女性糖代谢异常合并脑梗死组rs1875796的 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χ2=9.147,P=0.002,OR=2.184,95%CI 1.310~3.623),CC+CT基因型频率也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χ2=6.548,P=0.010,OR=2.198,95%CI 1.202~4.018),而男性糖代谢异常合并脑梗死组与单纯脑梗死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 PPARγ基因与女性脑梗死人群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相关.

    作者:李蕴博;杜丹华;吴江;郭晖;高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普罗布考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白介素-18的分泌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白介素-18(IL-18)以及普罗布考对IL-18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25例,分离并培养单核细胞,采用普罗布考(终浓度分别为0、5、10 μmol/L)进行体外干预,ELISA法测定单核细胞上清夜中IL-18浓度.结果 ACS患者PBMC上清液中IL-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4.12±0.75) vs (11.50±0.79) pg/ml,P<0.05];普罗布考干预后明显降低ACS患者单个核细胞分泌IL-18.上清液中IL-18浓度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23,P<0.01).结论 IL-18参与了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普罗布考可能通过抑制IL-18分泌,稳定斑块,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谢小梅;黄谷香;赵水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胰岛素敏感性与腹脂分布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人群腹内脂肪面积(VA)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按HOMR-IR划分为胰岛素敏感组(IS组)和胰岛素抵抗组(IR组).分别测定血脂、血糖、胰岛素、体重指数(BMI)、腰围(WC)、VA和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计算VA/SA值和TA(腹部脂肪总VA+SA,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来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IR组空腹TG、VLDL较IS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后2 h后,IR组TG、VLDL、ApoB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R组30 min血糖、60 min血糖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VA、VA/SA、TA在IR组显著高于I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A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胰岛素抵抗组在糖耐量正常阶段已经出现脂代谢、糖代谢异常和腹内脂肪增多.

    作者:李萍;宋光耀;刘蓉辉;卢亚敏;叶蔚;刘敬珍;赵亚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膀胱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膀胱癌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50例膀胱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和64.0%,而在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3.3%和0,两种蛋白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结论 HIF-1α通过调节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相关.因此推测,针对HIF-1α和VEGF基因的双靶点设计膀胱癌的治疗方案可能更加确实有效.

    作者:朱德淳;刘禄成;黄海龙;李然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癌中Bcl-2、Bax和C-myc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H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Bcl-2、Bax和C-myc蛋白表达.结果 Bcl-2、Bax和C-myc在HCC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有部分阳性表达;Bcl-2和C-myc蛋白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个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Bax蛋白在HCC组织中呈低表达,其个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Bcl-2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UICC分期和转移均无关;Bax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转移无关(P>0.05),而与HCC的UICC分期有关(P<0.05);C-myc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UICC分期无关(P>0.05),而与HCC的转移有关(P<0.05).结论 Bcl-2、Bax和C-myc基因相互协调作用,促进HCC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杨闯;魏振彤;郑宇;王广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特点.方法 35例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与35例正常人行肌电图检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与周围神经受损评价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晓红;王虹;徐爱华;冯昱;柳忠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预防性治疗降低老年开胸患者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目的 探讨预防性治疗降低老年开胸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选择358例≥65岁老年开胸患者,根据其心血管系统检查结果分成A、B、C 3组,分别在手术前、中、后进行预防性治疗.另将186例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65岁开胸患者设为对照组(D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情况.结果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根据种类的不同,发生的时间及发生率各不相同.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A+B组),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严重程度也高(χ2=23.808,P<0.05).术前经过积极治疗得到纠正的患者(B组),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明显降低(χ2=30.478,P<0.05).未能够得到纠正的患者(A组),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明显增高,围手术期风险大(χ2=14.977,P<0.05).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手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降低.结论 预防性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死亡率.

    作者:杨志广;邵国光;郭喜平;徐沛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