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的研究

孙晓红;王虹;徐爱华;冯昱;柳忠兰

关键词:慢性酒精中毒, 周围神经病, 电生理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特点.方法 35例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与35例正常人行肌电图检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与周围神经受损评价的敏感指标.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丹酚酸B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对心肌早期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单体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情况及Nkx2.5、GATA-4、Desmin和α-actin mRNA的表达,确定大鼠 MSCs 体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的条件、规律及转化细胞的特点.方法 选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利用percoll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直接贴壁法进行分离、提纯 MSCs,并进行培养扩增.免疫组化方法对第9代MSCs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分别应用10 μmol/L 5-氮胞苷(5-aza)及250 mg/L SalB联合5-aza(5-aza+SalB)对第9代的MSCs进行联合诱导24 h,于诱导后第4周,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Nkx2.5、GATA-4、Desmin和α-actin的基因表达.结果 ①第9代MSCs免疫组化染色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②诱导4 w后,细胞体积变小,可见由几个细胞连接形成的多核肌管样结构.5-aza组、5-aza+SalB组均出现明确的心肌早期分化基因;与5-aza组相比,5-aza+SalB组的Nkx2.5、GATA-4、Desmin 和α-actin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SalB具有促进5-aza诱导的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并且在Nkx2.5基因表达上SalB的优势更加明显.

    作者:华声瑜;赵桂峰;郭茂娟;范英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细胞衰老过程中S1P2受体表达和细胞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衰老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S1P2受体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年轻、中年和衰老内皮细胞的S1P2受体的表达;运用细胞跨膜迁移实验分析内皮细胞的趋化性,以及采用种植在Matrigel胶上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发生实验,评价内皮细胞体外血管新生反应.结果 S1P2受体在衰老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S1P刺激能增加内皮细胞的迁移,但衰老组迁移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Matrigel种植方法评价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显示,S1P能刺激内皮细胞形成管状样结构,且衰老内皮细胞形成管状样结构的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 S1P通过S1P2受体介导而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且衰老内皮细胞的S1P2受体表达上调与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等功能下调改变相关联.

    作者:闾宏伟;陈淑华;阳国平;袁洪;邓昊;邢晓为;黄志军;向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普罗布考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白介素-18的分泌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白介素-18(IL-18)以及普罗布考对IL-18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25例,分离并培养单核细胞,采用普罗布考(终浓度分别为0、5、10 μmol/L)进行体外干预,ELISA法测定单核细胞上清夜中IL-18浓度.结果 ACS患者PBMC上清液中IL-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4.12±0.75) vs (11.50±0.79) pg/ml,P<0.05];普罗布考干预后明显降低ACS患者单个核细胞分泌IL-18.上清液中IL-18浓度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23,P<0.01).结论 IL-18参与了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普罗布考可能通过抑制IL-18分泌,稳定斑块,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谢小梅;黄谷香;赵水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胰岛素敏感性与腹脂分布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人群腹内脂肪面积(VA)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按HOMR-IR划分为胰岛素敏感组(IS组)和胰岛素抵抗组(IR组).分别测定血脂、血糖、胰岛素、体重指数(BMI)、腰围(WC)、VA和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计算VA/SA值和TA(腹部脂肪总VA+SA,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来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IR组空腹TG、VLDL较IS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后2 h后,IR组TG、VLDL、ApoB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R组30 min血糖、60 min血糖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VA、VA/SA、TA在IR组显著高于I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A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胰岛素抵抗组在糖耐量正常阶段已经出现脂代谢、糖代谢异常和腹内脂肪增多.

    作者:李萍;宋光耀;刘蓉辉;卢亚敏;叶蔚;刘敬珍;赵亚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特点.方法 35例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与35例正常人行肌电图检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是本病早期诊断与周围神经受损评价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晓红;王虹;徐爱华;冯昱;柳忠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Bcl-2、Fas和Bax凋亡调控基因在限食和脑老化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

    目的 通过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Fas和Bax在限食及脑老化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研究限食与脑老化的关系.方法 3月龄ICR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脑老化模型组、脑老化模型限食组、限食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10 w后进行为期7 d Morris水迷宫实验,实验完毕后进行Bcl-2、Fas和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①Fas、Bax阳性神经元数目脑老化模型组显著高于脑老化模型限食组、限食对照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此相反,Bcl-2阳性神经元数目在脑老化模型限食组显著高于脑老化模型组,限食对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②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脑老化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大于其他各组;撤台后小鼠的记忆性搜台游泳路程结果各组小鼠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限食可明显降低脑内凋亡相关基因Fas、Bax的表达,同时上调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脑细胞凋亡及防止脑老化性学习能力下降的作用.

    作者:李慧;李莉;魏守钢;刘霞;王昊;宋一志;景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LOX-1m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mRNA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间的关系.方法 分离8例ACS、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及8例对照(C)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总RNA,扩增目的 基因LOX-1mRNA.结果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与C组比较增加(P<0.05),且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与C组比较亦增高(P<0.05);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与血清ox-LDL浓度呈正相关(r=0.527,P=0.008);而与冠脉狭窄积分无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表达增加,可能参与ACS的发病过程.

    作者:李如意;刘美霞;吕军娥;齐晓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膀胱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膀胱癌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50例膀胱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和64.0%,而在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3.3%和0,两种蛋白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结论 HIF-1α通过调节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相关.因此推测,针对HIF-1α和VEGF基因的双靶点设计膀胱癌的治疗方案可能更加确实有效.

    作者:朱德淳;刘禄成;黄海龙;李然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左旋肉碱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左旋肉碱(L-CN)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相关营养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L-CN对ESRD患者微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入选透析患者34例为透析组和非透析患者40例为非透析组,透析组和非透极组又各自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亚组,治疗组给予L-CN 1 g/20 ml静脉注射,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每周3次,随访3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血生化指标、透析充分性( Kt/V).结果 治疗后,透析和非透析组中,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L-CN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同时降低血CRP浓度,改善患者炎症状态.

    作者:王道静;朱竹先;魏勇;邓志强;苗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22例疗效分析

    闭塞性动脉硬化(ASO)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已居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位,轻者肢体发凉麻木疼痛,重者肢体坏疽,甚至截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下肢ASO病变分为:I型(主髂动脉闭塞型)占10%;Ⅱ型(主-髂-股动脉型)占25%~35%;Ⅲ型(多节段型,即主-髂-股-小腿动脉)占60%~70%(2).特别是Ⅲ型治疗困难,仅有20%~50%手术机率然而手术失败率高达30%(3).但从整体来讲,特别是I型和Ⅱ型人还是有相当高的手术机率(4),而旁路移植术是治疗ASO的重要方法(3~5).

    作者:杨松柏;张静菊;侯旭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冬凌草热疗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中药冬凌草液热疗和多次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168例患者分为2组,A组在术后1个月开始行冬凌草液热疗,每3个月1次,共1年;B组行丝裂霉素膀胱内多次灌注,术后2 w开始,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月1次,共1年.观察术后复发率和无瘤间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12~204个月,平均(43.6±5.9)个月.A组复发率3.6%,B组复发率10.6%,2组之间复发率及Kaplan-Meier无肿瘤间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生膀胱炎、血尿、膀胱挛缩、尿道狭窄A组分别为28.5%、3.6%、1.2%、1.2%,B组分别为21.2%、3.5%、0%、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凌草液热疗对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效果可靠.

    作者:刘会范;徐培元;赵高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白黎芦醇对AS模型大鼠主动脉bcl-2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白黎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主动脉壁平滑肌细胞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复制食饵性AS早期模型,用药组灌胃白藜芦醇70 mg/(kg·d)共4 w.造模给药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对照组、模型组和用药组主动脉壁平滑肌细胞bcl-2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白藜芦醇组通过影响AS早期主动脉壁平滑肌细胞bcl-2和caspase-3表达,阻止AS的进程.结论 白藜芦醇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提高AS斑块稳定性.

    作者:张丽;胡秋玲;贺兆发;张鹏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癌中Bcl-2、Bax和C-myc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H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Bcl-2、Bax和C-myc蛋白表达.结果 Bcl-2、Bax和C-myc在HCC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有部分阳性表达;Bcl-2和C-myc蛋白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个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Bax蛋白在HCC组织中呈低表达,其个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Bcl-2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UICC分期和转移均无关;Bax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转移无关(P>0.05),而与HCC的UICC分期有关(P<0.05);C-myc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UICC分期无关(P>0.05),而与HCC的转移有关(P<0.05).结论 Bcl-2、Bax和C-myc基因相互协调作用,促进HCC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杨闯;魏振彤;郑宇;王广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抑癌基因TIP30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序列测定

    目的 构建抑癌基因TIP30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方法 从人正常肾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TIP30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将PCR片段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提取人正常肾组织总RNA并经RT-PCR扩增后,产生特异性条带,位置在800 bp左右,与预期相符;pcDNA3.1-TIP30用BamH I和EcoR I双酶切后产生2条带,均与预定位置相符;TIP30基因编码区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AF039103文献报道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目的 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结论 成功克隆了抑癌基因TIP30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IP30,为后续转染和表达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胡敬海;管旌旌;沈彬;姚子明;王春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因此,全面准确的评价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关系、早期干预,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往心脑血管硬化狭窄的研究多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比的方法,其诊断评估具有一定局限性,特异性、敏感性报道不一[1].心脑血管造影为诊断心脑血管硬化狭窄的金标准.为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行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脑血管造影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江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河南省老年人体育意识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体育意识的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59名老年人体育意识情况进行测量.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城市的老年人体育意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的体育意识较强.可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引导老年人科学健身,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马宏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中IL-8、IL-18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及对健康的危害,被认为可能是发展成终末期肝病的一个重要病因,NAFLD是一组在不饮酒人群中发生的常见的脂肪性肝病(不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原因而引起的脂肪肝).NAFLD包括3种类型: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硬化.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胰岛素抵抗(IR)、脂肪酸代谢紊乱、氧应激反应、细胞因子异常等而引起.NASH是由单纯性脂肪肝到隐源性肝硬化的代谢性脂肪肝疾病链中的关键点,探讨多种生物效应的IL-8、IL-18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测定血清中IL-8、IL-18的浓度,能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对判断患者病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预防性治疗降低老年开胸患者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目的 探讨预防性治疗降低老年开胸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选择358例≥65岁老年开胸患者,根据其心血管系统检查结果分成A、B、C 3组,分别在手术前、中、后进行预防性治疗.另将186例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65岁开胸患者设为对照组(D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情况.结果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根据种类的不同,发生的时间及发生率各不相同.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A+B组),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严重程度也高(χ2=23.808,P<0.05).术前经过积极治疗得到纠正的患者(B组),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明显降低(χ2=30.478,P<0.05).未能够得到纠正的患者(A组),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明显增高,围手术期风险大(χ2=14.977,P<0.05).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手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降低.结论 预防性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死亡率.

    作者:杨志广;邵国光;郭喜平;徐沛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硒酸精氨酸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硒酸精氨酸对D-半乳糖(D-gal)衰老小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低硒组和高硒组.通过后颈背部皮下注射D-gal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以灌胃方式加入硒酸精氨酸,连续处理6 w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并对肝脏切片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硒酸精氨酸能显著降低AST、ALT和AKP活性(P<0.01),明显减轻D-gal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结论 硒酸精氨酸对D-gal所致衰老小鼠的肝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效应可能与硒酸精氨酸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抗氧化防御机制有关.

    作者:马艳弘;刘安军;张国蓉;朱振元;郎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浅谈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

    由于老年人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呈慢性进行性营养不良,对溃疡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并且胃神经末梢感觉迟钝,加上其他疾病症状的掩盖,临床症状很不典型;有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而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来就诊.本文通过对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溃疡好发部位、溃疡大小、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病理检查及并发症情况的统计分析,阐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和病理特点,为早期预防、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合理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范敏;杨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