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孤核受体NR4A1参与能量代谢的调节

董丽;崔毓桂;刘嘉茵

关键词:能量代谢, 肌, 骨骼, 胰岛素抗药性, 糖尿病, 葡萄糖代谢障碍
摘要:孤核受体NR4A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4,goupA,member 1)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同时功能十分广泛,不仅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增殖或凋亡),还与神经性疾病、类固醇激素的生成、肿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能量调控密切相关.近年来,NR4A1与能量代谢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能量平衡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相关文献
  • 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向生殖细胞分化的能力,由于具有致瘤性和伦理问题,限制了ESC向临床应用发展的前景.成体干细胞(ASC)也是一类多能干细胞,理论上也能分化为生殖细胞,但诱导分化过程往往受到阻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是一种具有多能性的重编程体细胞,一定程度上可替代ESC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全球不孕不育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充分认识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的机制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理论前提.就各种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原媛;黄勋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口服避孕药与育龄妇女子宫肌瘤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育龄妇女使用口服避孕药(OC)与子宫肌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513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现患病例,按照1:1比例匹配对照,使用统一的问卷、健康检查表进行调查,分析子宫肌瘤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从未使用OC者比较,当前使用OC的育龄妇女发生子宫肌瘤的风险略有升高(调整OR=1.80,95% CI:1.19~2.71);多因素Lostic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子宫肌瘤发生风险升高的主要因素有当前使用OC(OR=1.73,95% CI:1.13~2.65)、体质量指数≥25 kg/m2(OR=1.35,95% CI:1.02~1.78).结论:当前使用OC、体质量指数≥25 kg/m2可能升高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风险,影响妇女子宫肌瘤的其他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健;李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一次性阴道抑菌吸附器预防子宫全切术后阴道炎观察

    目的:探讨一次性阴道抑菌吸附器(唯阴康)在全子宫切术后预防阴道炎的作用.方法:抽取因良性子宫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术后阴道放置唯阴康,1支/d,8h取出,连续8d;对照组无阴道用药.结果:子宫切除术后3个月观察组阴道炎患病率为21.8%(14/64),对照组为46.8%(30/64),2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病率分别为4.6%和17.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阴道残端息肉形成率分别为7.8%和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唯阴康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可改善阴道环境,有效预防阴道炎发生,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刘凤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续)

    第3讲 单细胞样本的收集,PCR的条件设置、调控和PGD前预初实验一、PGD家庭单细胞样本收集(以单淋巴细胞为例)因为SGD-PGD终实施必须在单细胞(以单卵裂细胞为胚胎的代表,对每一胚胎诊断)中进行,所以在该家庭中建立诊断测定方法一开始就必须使用单细胞样本.在PGD前常使用的单细胞样本是单颊黏膜细胞和单淋巴细胞.以下介绍取得单淋巴细胞的通用方法.

    作者:孔德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妊娠妇女的成人依恋与抑郁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的依恋类型、抑郁状况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176例妊娠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妊娠妇女依恋类型的分布情况是:安全型57.2%、轻视型21.4%、倾注型15.0%、害怕型6.4%.②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害怕型妊娠妇女的抑郁水平得分分别为11.58±7.09、18.16±10.85、18.82±7.68和21.65±10.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78,P<0.01),安全型者均低于后三者.③妊娠妇女的抑郁水平与依恋回避( r=-0.445)及依恋焦虑(r=0.215)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妊娠妇女的依恋类型与抑郁水平有关.

    作者:李同归;赵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较少见,但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对母儿造成的危险性、妊娠期体内环境的特殊性和对治疗安全性的要求较高,使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成为一大难点.近年出现的以超声内镜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等为主的诊断技术及胆囊切除术和括约肌切开术等为代表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性,显著改善了其预后.

    作者:栾金倩;陈丹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亲子间交流性相关问题的研究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性教育老师.针对父母与青少年子女交流性相关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近年更成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的新焦点.从该研究的状况、影响因素及亲子间交流性问题对青少年性相关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对有关亲子间交流的研究做文献综述,为中国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信息.

    作者:左霞云;楼超华;涂晓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卵巢功能早衰的研究进展

    卵巢功能早衰是女性不孕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因包括染色体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接受放疗或化疗、外科手术及某些药物等,但大多数病例仍病因不明.抑制素及血清抗苗勒管激素可用于早期预测卵巢功能早衰.卵巢功能早衰的诊断基于40岁前发生闭经并伴随卵泡刺激素升高至绝经水平.其治疗主要涉及激素替代疗法和不孕治疗.唯一被确证有效的治疗不孕的方法是赠卵辅助生殖技术.

    作者:包蕾;张绍芬;张月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孤核受体NR4A1参与能量代谢的调节

    孤核受体NR4A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4,goupA,member 1)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同时功能十分广泛,不仅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增殖或凋亡),还与神经性疾病、类固醇激素的生成、肿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能量调控密切相关.近年来,NR4A1与能量代谢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能量平衡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董丽;崔毓桂;刘嘉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项目管理实用指南(续四)

    第四章服务管理人员的辅导事项简 介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是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急诊的流产并发症患者还是人工流产者,管理人员要保证提供辅导并让所有妇女自愿广泛地选择计划生育方法.流产医疗服务有特殊性,因为服务对象有非意愿妊娠和流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再者,诊所或医院里的服务人员通常工作繁忙,认为没有时间去辅导患者.因此,这些机构的管理人员有责任确保患者能得到优质的辅导.若失去机会,妇女仍有重复非意愿妊娠和不安全流产的危险.

    作者:郭丽娜;顾向应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腹腔镜子宫动脉结扎术在宫颈或瘢痕切口妊娠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官动脉结扎术在官颈或瘢痕切口妊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宫颈或瘢痕切口妊娠患者,用甲氨蝶呤杀胚治疗后分为2组:腹腔镜辅助治疗组行清官术前先行腹腔镜子官动脉结扎术;常规治疗组直接行清官术.分析2组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及全身不良反应.结果:先行子宫动脉结扎术再行清官术与直接行清官术比较,术中出血量少、临床疗效好;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腹腔镜子宫动脉结扎术在官颈或瘢痕切口妊娠治疗中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吴晓兰;刘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依托咪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诱导时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异丙酚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诱导时对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标准中的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其中依托咪酯组(E组):眯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3μgg,依托咪酯0.2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异丙酚组(P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3μg/kg,异丙酚1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依次静脉注射.分别记录2组心率(HR)、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DBP)的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时的数值;并于T0,T4和T5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2组T0时的HR,SBP和DBP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过程中2组的HR,SBP和DBP均出现一过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T4和T5时的血浆NE浓度均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依托眯酯全麻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比异丙酚诱导更加稳定.

    作者:吕东东;袁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皮下埋植避孕剂出血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皮下埋植避孕剂释放单纯孕激素是用于育龄妇女常用的避孕方法,常引起出血不良反应和一些可能不利于健康的安全性问题.对皮下埋植避孕剂引起出血的原因和治疗,以及脑膜瘤、骨密度改变、血栓形成、血化学指标等皮下埋植避孕剂相关的安全性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作者:雷贞武;周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母血、脐血内脂素与新生儿体质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母体外周血和脐血中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根据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将妊娠妇女分为足月分娩小于胎龄儿组(SAG组)、适于胎龄儿组(AGA组)、大于胎龄儿组(LGA组),各组产妇择期剖官产术当日清晨抽取空腹肘正中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记录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母体外周血内脂素浓度呈增高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04,P<0.05);3组脐血内脂素浓度呈增高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69,P<0.05);母体外周血和脐血内脂素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8和0.609,均P<0.05).结论:内脂素作为新的脂肪因子,参与了胎儿官内生长发育,可作为预测胎儿体质量的指标.

    作者:林小满;孙礼强;林新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