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邓劲松;蔡玉伟
目的 探讨穿刺置管造口引流术对老年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46例老年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3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23例患者采用胆囊穿刺置管造口引流术结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试验组.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休克纠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胆管损伤、腹腔内出血、胆汁漏、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4.3%)明显低于对照组(26.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经超声复查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胆管狭窄、残余胆囊等情况.结论 胆囊穿刺置管造口引流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于老年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常加伟;张剑林;陈卫东;刘雷;王兴宇;方茂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右半肝切除中使用一次性直线型切割吻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肝脏外科收治的36例需要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其中18例术中使用一次性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强生公司EC60),18例患者使用常规钳夹法切除右半肝脏.观察断肝出血量、肝切除时间、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平均住院日.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右半肝切除,直线型切割吻合器组(A组)断肝出血量226.4±47.8 ml,肝切除时间(Pringle法)19.4±5.6 min肝切除时间(解剖性阻断)52.4±10.4 min,钳夹法组断肝出血量272.1±56.8ml,肝切除时间(Pringle法)22.4±6.5 min肝切除时间(解剖性阻断)59.3±11.5 min,二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天A组术后3天Ah(U/L) 179.4±65.4,术后3天Alb(g/l)33.5 ±2.6,术后3天TB(μmol/1)24.7±14.6,B组术后3天Ah(U/L)211.7±78.6,术后3天Alb (g/l) 30.1±1.8,术后3天TB(μmol/1)27.3±15.3,二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死亡率、输红细胞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右半肝切除中使用一次性血管闭合器能减少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减轻手术造成的肝功能损害.这种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任云;刘文斌;余继海;张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谷草转氨酶/血小板(APRI)及透明质酸(H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分析符合条件的250例慢性乙肝肝炎患者肝硬度、APRI、HA单项及联合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诊断效果,并分别绘制ROC曲线.结果 肝硬度、APRI、HA单项及三项联合对s2~S4期肝纤维化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71、0.51及0.78;对S3~S4期的患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62、0.78及0.85;对S4期的患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52、0.75及0.81.结论 肝硬度、APRI、HA三项指标联合可提高各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效果,在肝纤维化的动态监测上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士杰;谭行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death,DCD)已成为我国器官来源的主要途径.除了器官获取和运输过程中通常关注的热缺血、冷缺血时间等因素影响外,DCD捐献者还受到原发病及救治过程中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外甚至将DCD供肝作为边缘供肝[1],认为其具有较高的移植肝无功能、缺血性胆道病变发生率.因此如何对DCD供肝质量进行准确评估是保证保障较好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在DCD供肝评估中,捐献者年龄、肝脏热缺血时间、肝脂肪变、感染及肿瘤风险评估是重点关注的内容.
作者:夏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至2012年本院9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老年患者43例,中年患者51例,其中老年组术前合并症发生率(60.47%)显著高于青年组(31.37%)(x2=7.99,P<0.05).两组均以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Child法重建消化系为主,分别占83.72%和70.59%.老年组病例术后胆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0.23%,与青年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3.53%)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54,P=0.46).结论 高龄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禁忌证.老年患者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监测和管理,早期及时处理合并症.
作者:汤建军;江勇;严国度;张伟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1 前言肝移植已成为治疗成人和儿童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而儿童肝移植在整个肝移植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63年3月1日美国Starzl完成人类第一例肝移植,病人是先天性胆道闭锁的3岁儿童.1970年完成的l例儿童肝移植是保持目前生存时间长的记录(47年).另外一些新技术如劈离式肝移植[1]、活体肝移植[2]等的开展,初也是为了缓解儿童肝脏紧缺的矛盾.随着免疫抑制剂的研发[3]、器官保存方法的改进[4]以及对肝移植病理生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使肝移植从过去的禁区、高风险变成如今的常规、可预测的治疗模式.其他如移植术后的重症监护、抗感染治疗、原发病复发的防治的进展,也促进了儿童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从而使手术指征扩大到危重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
作者:赵东;夏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自1963年美国Starzl教授进行了世界第一例肝移植手术以来,肝移植手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行之有效的方法.自1990年代以来,肝移植手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使得众多终末期肝病患者获益,仍有一部分患者移植术后预后不良,其中肝移植术后感染就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终末期肝病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感染,手术复杂,耗时长,涉及胆道系统甚至肠道系统,术后免疫抑制,因此术后感染十分常见,严重感染则能导致肝移植术后患者死亡.本文就结合本中心经验,对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做一总结.
作者:刘剑戎;易慧敏;杨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4月到2017年4月35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无中转开腹患者.平均胆总管直径12.4mm,平均胆总管结石1.7个,结石即时清除率100%,35例患者胆总管通畅性及Oddi括约肌功能均良好.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1.4%,全组无Clavien-Dindo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术后胆漏发生率5.7%,经充分腹腔引流治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2天,平均住院总费用元20923元.随访率100%,平均随访9.9月,无结石残留、复发或胆管狭窄.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由熟练掌握腹腔镜及胆道镜技术的专科医生操作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且加速患者恢复,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董桂银;喻宗繁;陈江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血吸虫病是我国为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是部分经济落后地区及疫区,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该病进展至晚期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其中门静脉高压及脾脏肿大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病程进展至此时,采用脾切除法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脾脏切除是普通外科的基本手术之一,在手术技术上较为成熟.但晚期血吸虫巨脾的脾切除与临床常见的外伤性、手术误伤等情况下的脾切除有较大不同.
作者:刘云;邓劲松;蔡玉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以本院2009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00例无肝功能不全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相关资料收集比较,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患者中表现出高胆红素血症占58.33%,腹水明显、PT延长占35.00%,肝性脑病占6.67%;轻度肝功能不全占76.67%;研究组患者肝硬化比例、肝门阻断时间≥15min、肝切除量≥3叶比例、年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肝门阻断时间(≥15min)、肝切除量(≥3叶),而ALB水平为其保护因子.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以高胆红素血症表现为主,其发生与ALB水平、肝门阻断时间、肝切除量密切相关.
作者:段卫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新的中国癌症报告分析了2000~2011年我国癌症数据,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在近十年明显下降,而转移性肝癌的主要原发肿瘤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转移性肝癌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肝癌疾病谱的主要疾病.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个性化治疗策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完善,加之有效的化疗及靶向药物的出现,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就转移性肝癌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新技术应用、近远期疗效等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王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中miR-103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系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RT-PCR检测miR-103在肝癌组织及肝癌源性细胞系中的表达.分别转染miR-103 mimic至102细胞、转染miR-103抑制剂至HepG2细胞,CCK8法检测miR-103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法检测miR-10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03对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03的靶基因,western blot验证靶基因表达与miR-103的相关性.结果 miR-103在肝癌标本和口肝癌源性细胞系中表达上调,miR-103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miR-103增加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拉特抑癌基因同源分子2 (LATS2)为miR-103的潜在靶基因.miR-103的表达与LATS2呈负相关.结论 以上数据证明miR-103通过抑制LATS2促进肝细胞肝癌侵袭转移,miR-103/LATS2失调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癌的新靶点.
作者:李明;李庆军;周进学;寇卫军;张文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以精确的术前评估、精密的手术规划为核心的精准肝脏外科手术理念日益得到重视和认可.笔者在国内率先报道循中肝静脉精准半肝切除术的疗效及术前肝静脉评估的应用价值[1,2],现将该类手术要点的几个方面结合个人经验进行介绍.1 术前评估要点:确定肝静脉分型精确的术前评估是完成精准半肝切除术的基础.术前熟悉肝脏脉管解剖结构,尤其是肝静脉的解剖对于半肝切除手术中合理处置中肝静脉主干及其属支具有重要价值.影像学评估方面,笔者建议采用多排螺旋CT或MRI以及三维重建技术,以直观显示肝静脉分型,对肝静脉及其属支引流体积进行精确分析,并对肝切除术时受累肝静脉造成的肝脏淤血体积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孙士全;毛谅;仇毓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早期、中期、晚期手术治疗老年性急性胆囊炎伴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 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急性胆囊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按手术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即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 72h,n=48)、中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72h-7d,n=40)与晚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7d,n=32).比较各组手术情况,统计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各组均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调查,记录复发率,比较各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①早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中、晚期组(P<0.05),中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晚期组(P<0.05);②术后早期组、晚期组单纯性胆囊炎所占比例高于中期组(P<0.05),早期组化脓性胆囊炎比例多于中期组(P<0.05),早期组、晚期组坏疽性胆囊炎均低于中期组(P<0.05);③早期组切口感染、感染性休克、肺内感染发生率均略低于中期组与晚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肺内感染发生率略高于中期组,中期组胆瘘发生率略高于晚期组、早期组,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④治疗3、6、12个月,各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上升,早期组上升幅度高于中期组、晚期组,中期组评分上升幅度又高于晚期组(P<0.05);⑤早期组复发率略低于中期组、晚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性急诊胆囊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多建议在发病72h内接受早期手术处理,以改善患者术后病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覃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4年8月~2017年6月3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35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结果 观察组治愈32例,治愈率91.42%.对照组治愈29例,治愈率82.85%,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石残留1例,发生胆漏经治疗后好转2例,中转开腹1例,并发症发生率5.71%,结石残留率2.85%,对照组结石残留3例,发生胆漏或胆道感染经治疗后好转6例,并发症发生率17.14%,结石残留率8.5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安全性及临床有有效性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手术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结石残留率低.
作者:陈卫东;胡志万;徐周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些年来,腹腔镜技术已广泛用于普外科的各个领域,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大的肝脏中心已将LH列为常规开展的手术,但大多数医院仍局限于小范围的非解剖性肝切除或相对容易的腹腔镜左外叶切除等解剖性肝切除术,大范围腹腔镜肝切除及特殊部位如Ⅰ,Ⅳa,Ⅶ,Ⅷ段腹腔镜肝切除尚不能广泛开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难以控制.肝脏血供丰富,手术时一旦出血,特别在腹腔镜下无法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快速自如的止血,对于经验及技术尚不足的医生往往感到非常棘手,难以控制出血导致中转开腹.笔者结合文献及个人经验对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与处理做下面几方面的总结,希望能有所裨益.
作者:梁霄;陈国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根据肝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其中接受根治性手术58例,包括肿瘤局部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18例,肝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术+T管引流术40例;接受姑息性手术42例,其中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患侧肝动脉结扎术28例,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14例;手术整体切除率为70.00%.②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③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1年、术后2年总生存率为65.52%、44.83%,均高于姑息性手术的19.05%、7.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无手术禁忌症的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建议尽可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作者:何坤;胡泽民;阮嘉后;周载平;黄锐钦;罗启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安全可靠性.方法 通过我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其中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OC)40例,试验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5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LC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均低于OC组(P<0.0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除5例中转开腹,余术后无胆漏、胆道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术者拥有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的前提下,大多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LC是安全可行的.与开腹手术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作者:余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老年残余胆囊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经肝胆超声、上腹部磁共振胰胆道成像(MRCP)检查明确为残余胆囊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腹腔镜组(n=25)和开放组(n=25),统计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腹痛、腹胀改善情况及术后胃肠道恢复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开放组短,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结石清除率为100.00%略高于开放组的9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0%显著低于开放组的32.00% (P<0.05).术前两组腹痛、腹胀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h腹痛、腹胀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腔镜组腹痛评分、腹胀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固体食物进食时间均显著较开放组短(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残余胆囊胆管结石可一定程度降低机体因手术操作、老年患者免疫力低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显著缓解腹痛、腹胀症状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李继东;冯帆;耿天翔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和30例未发生肝纤维化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肝穿刺及病理学检查证实并接受腹部MRI平扫及DWI检查,比较各组间不同弥散敏感系数(b)值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分析ADC值和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1、S2、S3和S4组)和肝炎活动程度(分为G1、G2、G3和G4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当b值为100s/mm2、200s/mm2和400s/mm2时,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组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当b值为600s/mm2和800s/mm2时,S3组和S4组ADC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b值为100s/mm2和200s/mm2时,不同肝炎活动程度组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当b值为400s/mm2、600s/mm2和800s/mm2时,G3组和G4组ADC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b值为600s/mm2和800s/mm2时,ADC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3和-0.624,均P<0.05);当b值为400s/mm2、600s/mm2和800s/mm2时,ADC值与肝炎活动程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6、-0.586和-0.675,均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于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当b值为800s/mm2时临床价值高,且ADC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诊疗方法.
作者:李鹏;张振国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