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弌;郭俊生;秦海宏
目的 研究噪声预暴露在强噪声所致豚鼠听力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以及内耳毛细胞内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方法 体重250~300g健康杂色、耳廓反应正常豚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噪声预暴露组,强噪声暴露组,噪声预暴露+强噪声暴露组.所用预暴露噪声为95dB SPL、6 h×10 d,强噪声暴露为110 dB SPI、2 h.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测听、基底膜铺片和免疫组化方法 分别检测听阈位移、毛细胞缺失率和HSP70在毛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单纯强噪声暴露组相比,噪声预暴露+强噪声暴露组听阈位移以及毛细胞缺失率均显著降低,其中第3排外毛细胞缺失率降低24.8%(P<0.05),处理后第6天听阈位移降低67.9%(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声暴露后HSP70在毛细胞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以预暴露后强噪声暴露组表达强,但预暴露组和单纯强噪声暴露组毛细胞HSP70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别.结论 适当的噪声预暴露能够减轻高强度噪声所致内耳毛细胞损伤,对听觉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噪声暴露诱导内耳毛细胞HSP70的高表达,可能是噪声预暴露保护效应机制之一.
作者:崔博;佘晓俊;左红艳;吴铭权;陈浩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硫酸锌(ZnSO4)和牛磺酸锌(TZC)拮抗铅对学习记忆损害的作用,为补锌防治铅中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饮用含0.2 g·L-1醋酸铅(PbAc)饮水和每公斤含锌200 mg、600 mg(5、15 g·kg-1ZnSO4,5.9、17.7 g·kg-1TZC)的饲料喂养3个月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 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nNOS阳性神经元数(60.67±13.48)相比,染铅组海马CA1区nNOS阳性神经元数(46.67±9.04)明显减少,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铅加5 g·kg-1和15 g·kg-1ZnSO4组以及铅加5.9g·kg-1TZC组海马CA1区nNOS阳性神经元数(53.60±8.43、54.00±6.44和56.87±6.64)均较染铅组显著增加(P<0.05),以铅加5.9 g·kg-1TZC组的数目增加多;而铅加17.7 g·kg-1TZC组海马CA1区nNOS阳性神经元数(51.67±7.74)与染铅组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nNOS阳性细胞数的变化与CA1区变化基本一致,而CA3区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锌对抗铅的毒性作用与锌的化学结合形式、锌的剂量有关.
作者:刘亚华;李积胜;夏红杰;闫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了解部队招待所服务从业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特点,我们于1999~2003年连续4年对某部招待所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现就受检人员中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如下.
作者:闫海英;张克宇;邱晓辉;顾海涛;王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肛肠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防治,易影响官兵身心健康、训练质量和战斗力.我们于2003年8~12月,对某部不同兵种官兵的肛肠疾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作者:郭春英;卞华权;于树军;于海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单兵应急饮水净化消毒剂的净化、消毒效果,为战时饮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单兵应急饮水净化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以南京市内秦淮河水、某部驻防区域的长江水、安徽省固镇县新马桥乡行洪区某村边水及蚌埠市淮河水为试验对象,余氯用该所研制的余氯比色盒检测,其它指标按<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进行.结果 按每升水加0.6 g药剂、军用水壶盛水90%(水量约0.9 L)投加1管(0.5~0.6 g)药剂,经2~5 min处理后的净化水无色无异臭,浑浊度降到3度以下,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为0.结论 单兵应急饮水净化消毒剂处理时间短,操作简单,能把江、河、湖泊、灾区疫区等野外水源水净化消毒为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作者:陈永红;唐雨德;刘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部队防病工作的重点和卫生防疫工作的针对性要求,为搞好部队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558名非传染病住院伤病员的情况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结果 该住院伤病员中,运动系统疾病占18.46%;消化系统疾病占13.62%;耳鼻喉疾病占10.04%;泌尿系统疾病占9.68%;呼吸系统疾病占7.89%;神经系统疾病占6.27%;皮肤病占5.56%.分析其原因:一是训练的组织和保护不完善;二是健康教育的措施不够到位;三是心理卫生保障的作用发挥不好;四是兵源质量需要进一步把关.针对这些情况提出4点对策:(1)必须强化健康教育;(2)加强军事训练工作的卫生指导和训练监督;(3)狠抓食源性疾病的防治工作;(4)注重把好兵源质量关和加强心理卫生指导工作.结论 情况分析和对策探讨是切实可行的,对有针对性地做好卫生防疫保障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孙思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2003年3~7月,某军校发生1起成人麻疹的暴发流行.为了解暴发的原因和特点,以较好地控制军队院校传染病疫情,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李赞;魏建国;谢化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检测副溶血弧菌的方法 .方法 根据Genbank收录的副溶血弧菌tlh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扩增tlh基因,用该方法 检测副溶血弧菌标准株和分离株.结果 用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的PCR方法 ,菌液稀释到2.4×102cfu·mL-作PCR仍可扩增出目的 片断;所有副溶血弧菌标准参考株及待检的副溶血弧菌均可扩增出一大约1 300bp的特异条带;将扩增的tlh基因测序结果 与Genbank中已收录的tlh基因序列比较,两序列的同源性达99%.结论 该检测方法 快捷、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可以作为副溶血弧菌的常规检测方法 .
作者:李志峰;聂军;陈义忠;戴迎春;李建栋;吴彩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夏季野营部队官兵发生中暑的情况,为寻找有效防暑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卫生人员跟随部队保障,实地考察.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健康教育教材>标准进行中暑的诊断和分度.结果 本次野营890人共发生24例中暑,发生率为2.7%.其中先兆中暑占50.0%,轻度中暑占33.3%,重度中暑占16.7%.相对湿度和风速相同时,爬山(气温39~41℃)官兵的中暑发生率为5.4%,明显高于走平路(气温35~37℃)的1.1%和野炊(气温38~40℃)的1.0%(P<0.01);军龄≤1年官兵中暑发生率5.3%,均明显高于>1年~<3年、≥3年者的1.4%和1.3%(P<0.01);河北、山东籍官兵中暑发生率为8.0%,明显高于广东、广西籍的1.4%(P<0.01).结论 夏季野营部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预防中暑工作,保障官兵身体健康和部队战斗力.
作者:叶跃增;张志;段戟;汪振喜;宋书杰;欧阳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磁辐射对成年大鼠睾丸组织中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 分别测定电磁辐照后3、6、24、72 h及对照组血清睾酮含量,同时运用RT-PCR方法 测定睾丸组织中StARmRNA、P450sccmRNA水平.结果 辐照后3 h血清睾酮含量和StAR mRNA、P450scc mRNA水平分别较对照组降低83.1%和57.3%、53.6%,(P<0.01);6 h略有回升,但仍分别较对照组降低52.6%、17.9%、29.2%(P<0.01,P<0.05);24 h恢复到正常水平,72 h再次分别较对照组降低57.6%、39.5%、53.5%(P<0.01).结论 电磁辐射能在转录水平影响睾丸间质细胞StAR mNA、P450scc mRNA的表达,从而降低睾酮的合成.
作者:周文;杨进清;王虚步;刘勇;张广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晕船刺激对大鼠脑皮质电图(EcoG)和海马电图(EHG)的影响.方法 利用晕船模拟器对大鼠进行晕船刺激,通过头皮电极记录晕船刺激前1 d,晕船刺激第1天30、60、90、120 min及第2~5天120 min的脑皮质电图和海马电图.结果 和晕船刺激前相比,晕船刺激可使大鼠脑皮质及海马电图频率变慢(P<0.05),波幅降低(P<0.05),尤以晕船刺激第1天90 min和第4天变化大(P<0.01).结论 晕船刺激引起EcoG及EHG频率及波幅降低,可能与晕船刺激引起脑血管紧张度增加,脑血流减少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且一次晕船刺激90 min和连续刺激第4天时晕船改变明显.
作者:孔晓妮;郭俊生;李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溶解体系提取健康汉族成年男子骨髓蛋白质组双向电泳(2-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的差异.方法 人骨髓分别用A、B两种不同的溶解体系提取蛋白质,以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为第一向,SDS-PAGE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2-DE.采用Image Master 2D Elite(Version 3.01)软件分析2-DE图谱.结果 两种溶解体系提取的蛋白质样品分别获得1 028±42个蛋白质点和1 300±58个蛋白质点,其中871个蛋白质点在两张图谱中可互相匹配,其余157和429个蛋白质点分别为两种溶解体系各自特有.用两种溶解体系可获得1 457个蛋白质点.结论 在实验中联合使用不同蛋白质溶解体系可提高人骨髓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完整性.
作者:聂鸿靖;洪欣;谢印芝;董宏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因皮肤病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逐渐被引起重视.尤其是驻西北高寒区长期担负边防执勤任务的边防部队,驻地自然条件艰苦,部队各类皮肤病发病较多.为此,我们对1991~2003年在我部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边防军人皮肤病患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李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通过继续医学教育,保持和提高基层部队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方法 回顾2年来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结合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总结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4点做法:(1)每年定期组织培训基层卫生队长;(2)基本功训练与专科技术培训相结合;(3)坚持普遍培训与重点培养相结合;(4)进一步提高在职培训的效果.通过这些做法,推动了基层部队广大医务干部的业务学习积极性,使基层部队医务干部理论知识和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改进,从而带动卫生队伍整体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结论 继续医学教育必须从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实际出发,着眼整体和长远,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推动基层卫生业务干部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增进卫勤保障工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作者:唐兰;唐丽;谢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东北部分地区一些蜱种中是否携带埃立克体.方法 应用16S rRNA基因构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半套式PCR,检测蜱标本中埃立克体DNA,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与基因库中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从辽宁清原和吉林抚松、和龙、敦化、珲春的全沟硬蜱(I.persuleatus)和森林革蜱(D.silvarum)中均扩增出了查菲埃立克体DNA,扩增片段与美国分离株(基因库M 73222)相对应片段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另外从吉林抚松、珲春的全沟硬蜱中扩增出了粒细胞埃立克体DNA,扩增片段与美国分离株(基因库U 02521)相对应片段相差2个碱基,同源性为99.7%.结论 发现东北部分地区存在埃立克体病的病原学迹象,提示该地区可能存在埃立克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作者:魏安明;胡玲美;吴益民;李红兵;张志强;曹务春;赵秋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高原肺水肿(HAPE)是一种严重的急性高原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比较公认的学说认为,HAPE是由于缺氧、肺动脉高压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其中对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低氧刺激蛋白激酶C(PKC)活性升高,PKC上调了VEGF的表达,VEGF再通过多种途径改变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重新分布,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此外,肺微血管内皮和(或)肺泡上皮受损导致水和蛋白的漏出,也参与了HAPE的形成.水通道蛋白(AQPs)中的AQP1和AQP5分别定位于肺毛细血管内皮和Ⅰ型肺泡上皮,二者在肺水肿的发生中起了关键作用,提示我们在HAPE的发病过程中,AQPs也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杜宁;谢印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驻浙部队战士足病的发病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查阅2001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皮肤科门诊登记本,了解战士足病种类,各年龄段、各军种、各季度足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两年间皮肤科门诊战士人数为2 609人次,其中足病患者774人次,发病率为29.7%;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9~24岁,其中19~20岁年龄段足病人数多,占足病总人数的35.9%.(2)主要足病种类为足/甲癣、跖疣、湿疹、嵌甲/甲沟炎、掌跖脓疱疮、鸡眼等,其中前三者分别占足病总数的46.8%、20.3%、17.7%.(3)第2季度发病率为55.3%,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度(P<0.01).(4)陆、空、海三个军种的发病率分别是28.5%、41.3%、58.7%,相互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足病为战士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情况有年龄和季节集中特点.对战士足病的防治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夏东胜;李婕;许盈;何冬梅;茅东升;陈智勇;赵启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卫生监督监测做法,积极维护广大官兵健康安全.方法 回顾5年来全区部队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情况并进行总结.结果 总结出卫生监督的4点具体做法:(1)建立卫生监督组织体系,加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力度;(2)完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确保饮食卫生安全;(3)搞好水源水质检验监测,积极改善官兵饮水质量;(4)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放射防护水平.结论 按照军队有关卫生监督监测法规要求,立足部队客观实际,加大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对增强官兵卫生法规意识,改善部队卫生健康环境,促进卫生监督体制不断完善,维护广大官兵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林;李江;谢建福;蒲永高;马建;余永芳;陈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作为早期反映芥子气损伤指标的意义.方法 以成年家犬为中毒模型,中毒剂量为12 mg·kg-1,皮下注射.随机分为中毒对照组(4条),治疗组(6条),治疗组动物在中毒后30 min即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于中毒前所有犬各测一次CK、CK-MB的基础值,并于中毒后每日检测心肌酶的动态变化.对中毒致死动物及存活动物(中毒或治疗后11d及28 d)进行剖验,观察心肌细胞在光镜下组织学改变.结果 中毒对照组犬于3 d内死亡3条,治疗组犬全部成活.两组犬的CK、CK-MB值在中毒后均大幅度升高,中毒对照组尤甚,中毒后第2天治疗组的CK与CK-MB值较中毒对照组分别下降53.7%和40.9%(P<0.05).第4天起治疗组的CK、CK-MB有明显的回落,之后趋于正常.3 d内死亡犬心肌细胞损伤较为明显,而存活至中毒后11d或28 d犬心肌细胞未见异常.结论 血清CK与CK-MB在芥子气中毒早期即显著升高,是反映芥子气损伤较敏感的指标.
作者:蔡芸;马骞;张黎明;赵杰;朱明学;胡卫江;崔淑芳;江鹏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