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彪;黄尉初;车吉泊;张鑫
目的:做好冬季空运进藏新兵卫生防疫保障工作,确保新兵身体健康.方法:采用回顾性调研,总结多年来卫生防疫保障的做法.结果:总结出4点做法:(1)抓健康教育,上好新兵进藏第1课;(2)抓卫生管理,把住“病从口入关”;(3)抓伤病防治,加大技术指导力度;(4)抓生活保障,提高生活质量.由于组织有力,措施得当,有效地降低了新兵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无烈性传染病和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维护了新兵身体健康.取得4点体会:(1)加强组织领导,打牢保障基础;(2)加强部门协同,形成保障合力;(3)强化行政管理,提高保障效果;(4)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保障重点.结论:通过实践总结的做法和体会,对做好部队空运急进高原卫生防疫保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吴迁;杨川莉;李江;蒲永高;余永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摸清某全训部队官兵因病、因伤致残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保障官兵身体健康,维护部队战斗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查阅卫生工作统计表、评残存档资料与医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部5个全训单位官兵因病、因伤评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20名评残官兵中伤残占76.7%,明显高于病残(23.3%);士兵致残率(76.7%)明显高于士官(16.7%)和军官(6.6%);新兵的病残和伤残的致残率低,分别占评残人数的7.2%和13.0%,2年军龄以上兵的病残和第1年兵的伤残多,分别占评残人数的39.3%和30.4%.结论:要针对伤残和病残发生特点,采取对策,控制发病率和训练伤发生率,从而降低致残率.
作者:李进;周传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高原低氧可导致消化系统某些生理或病理性改变进行了综述:(1)高原低氧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低氧后,胃肠运动功能发生紊乱,消化系统的分泌功能出现异常.(2)高原低氧引起消化系统某些脏器的病理性损伤.主要叙述了低氧对肝脏、胰腺和胃肠粘膜上皮的病理性损伤.
作者:张翠萍;谢印芝;尹昭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某部战士集体发生阴囊炎、口角炎、唇炎、舌炎的患病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检、真菌镜检、尿中核黄素含量测定等方法对386名战士进行核黄素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65人患有阴囊炎、口角炎、唇炎、舌炎,总患病率为42.7%.其中修理队战士患病率为67.2%、学员队为40.7%、汽训队为25.1%,三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来自驻京部队战士患病率(28.8%)低于其他地区战士(67.6%),两者之间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痂型阴囊炎在148例阴囊炎患者中占56.5%;唇炎以下唇粘膜内侧溃疡为主要表现.真菌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尿中核黄素水平平均为(45.5±32.1)μg·L(-1),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结论:某部战士发生的阴囊炎、口角炎、唇炎、舌炎可以确定是一起核黄素缺乏症的暴发流行.除饮食因素外,劳动强度大、环境改变等可能也是此次核黄素缺乏症的致病因素.
作者:吕世超;王萍;李斌;刘红战;安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02年3月上旬,我们接到报告,某部近期细菌性痢疾、肠炎和皮肤病等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生活饮用水出现混浊臭味.为此,我们对该部的饮用水水源、水井周围环境、输水管道、官兵与饮水相关的发病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春海;王现锋;赵明;贾伟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寒区坑道内微小气候对进驻部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检测23条无人进驻的军事坑道、1条有人进驻的卫生坑道的气温、气湿、风速.结果:23条无人进驻坑道平均气温8.9℃,相对湿度36.1%.卫生坑道在人员进驻后,气温由9.5℃上升到10.6℃,相对湿度由33.9%上升到76.5%;采取升温保暖及防潮措施后,相对湿度降至55.0%,手术室气温上升到20℃左右,顺利完成外科手术2例.结论:无人进驻的寒区坑道气温普遍较低.当有人进驻时,较强的负辐射易使人体与环境之间热能失衡,不利于人体健康.升温保暖及防潮措施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是有效的.
作者:郑世英;张永良;阮世荣;李达;奚万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探讨适合于我国成人的合适免疫剂量提供依据.方法:200名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D共4个剂量组,均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次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4组剂量分别为每次5μg、10μg、15μg和20μg.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时,4个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5.00%、91.84%、95.65%、97.87%,组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是197.4 mIU·mL(-1)、315.6mIU·mL(-1)、403.6mIU·mL(-1)和477.8mIU·mL(-1),组间差别亦有显著性(P<0.01).年龄、体重指数、性别对免疫效果有影响.随着免疫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率随之增加,20μg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为7.59%,5μg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为2.03%,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我国健康成人按0、1、6个月方案接种3次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结果表明,每次接种20μg的免疫效果好,但不良反应率也高.故推荐,在健康成人以10μg而35岁以上乙肝高危人群以20μg的免疫剂量较为适宜.
作者:袁跃彬;王仲倩;马西平;张根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01年8月29日,某部特种兵大队在野外生存训练中,有12例战士误食桐籽而中毒.报告如下.1 中毒情况 该队本次跨省区野外生存训练,为期5d.训练间隙,有2名战士摘食了桐籽,由于数分钟后无不适,其他战士随食之.累计中毒12人,罹……
作者:冯继贞;胡金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落实《“十五”期间全军爱国卫生工作规划》,提高营区环境治理和卫生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文明卫生军营标准.方法:深入部队现场,对部分武警单位营区环境治理和卫生设施建设过程进行分析思考.结果:通过分析思考,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3点措施:(1)加强法制管理,依法进行卫生营院建设;(2)争取领导支持,从根本上寻找营院整治的出路;(3)加强相互协调,统一营院建设标准.结论:营区环境治理和卫生设施建设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所提出的几点措施,可供相关单位参考.
作者:葛兵;马玉玓;胡佩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及评价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对长航核潜艇艇员血液细胞成分及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同一艘长航核潜艇艇员设用药组及未用药组,并以另一艘未出航核潜艇艇员为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艇员血液细胞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红细胞系:用药组航后 RBC、HGB、MCV均低于未用药组(P<0.05).未用药组航后 RBC、HGB、MCV高于本组航前和未出航组(P<0.05或P<0.01),HCT只高于本组航前(P<0.05).(2)粒细胞系:航后用药组WBC、GRAN 高于未用药组(P<0.05),LYMP则明显低于未用药组(P<0.01);GRAN及NPR高于本组航前(P<0.05).未用药组航后WBC及GRAN低于本组航前(P<0.05),LYMP高于本组航前和未出航组(P<0.01).(3)巨核细胞系:航后用药组PLT、PCT高于而LPCR低于未用药组(P<0.05).未用药组航后PLT、PCT低于而LPCR高于本组航前(P<0.05);PLT尚低于未出航组(P<0.05).(4)血液流变学:用药组航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低于而红细胞电泳时间高于未用药组(P<0.05);用药组航后血浆粘度且低于未出航组(P<0.05).未用药组航后全血粘度高于而血小板凝集功能低于本组航前和未出航组(P<0.05),血浆粘度只高于本组航前(P<0.05).结论:复合益生菌制剂可从多方面改善长航核潜艇艇员的血液细胞成分及流变学的变化,有效防止长航过程对艇员血液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者:杨朋;吴力克;房芳;梁冰;徐涛;吴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适应新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继续加强放射防护监督工作的力度,确保广大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努力提高放射防护环境的质量水平.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和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通过总结认为军队的放射防护监督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放射防护中心从现场监督监测到证件管理都做了大量工作,使之进入了正常运转,但工作的发展还不平衡,尤其是放射防护监督的力度还不够,根据对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5点对策:(1)加大放射防护法规宣贯力度,全面提高防护意识;(2)加强放射防护监测中心的建设,增加防护中心的自身造血功能;(3)加大防护监督的力度,落实“四个管理”;(4)实行三级管理体制,落实放射防护监督工作的责任制;(5)开展放射防护的预防性审查、质量保证和控制制度.结论:所提出这些对策为加强和完善今后的医用放射防护监督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刘保昌;邓槐春;曾婷;路松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解二次供水水质的卫生状况,我们于2002年上半年对驻闽南城镇周边部队二次集中式供水单位的15个地面水池和58个楼(屋)顶水塔(箱)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和水质浑浊度、余氯、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项目测定.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圣宣;徐州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指导部队做好心理疏导和咨询工作,保证部队官兵身心健康.方法:从加强机构建设入手,重点培养心理疏导和咨询的技术人员,同时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将心理疏导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结果:官兵心理干预率达90%,官兵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心理素质明显增强.结论: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是做好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作者:李进军;王超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半个世纪来,我军通过广泛持久地开展恙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预防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主要有:(1)疫区分布:首先证实福建、浙江、云南、西藏、江苏、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等省存在恙虫病自然疫源地.(2)宿主动物:在国内首次证实黄毛鼠、社鼠、大麝鼩、大林姬鼠、大仓鼠和兔为恙虫病的宿主动物.(3)媒介恙螨:以完整证据证明地里纤恙螨为我国南方、小盾纤恙螨为我国北方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发现并证实高湖纤恙螨、海岛纤恙螨为恙虫病的新媒介.(4)季节分布与东方体分型:证明我国恙虫病南方地区属夏季型,首先报告北方地区属秋冬型、东方体属Kawasaki型.(5)疫源地类型:证明我国存在着多型恙虫病疫源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沿海岛屿型(主要分布于福建)、内陆山林型(主要分布于浙江)和内陆平原丘陵型(主要分布于江苏).这3型疫源地的景观、植被、宿主、媒介、季节分布与东方体型别均有所不同,因此,采取的预防措施亦应有所区别.(6)预防:研究出许多灭鼠、灭螨和个体防护方法,通过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发病和疫源地.
作者:陶开华;吴光华;郭恒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驻亚热带农村某部恙虫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恙虫病防治的可行性经验,达到控制及消除恙虫病对官兵的危害.方法:结合恙虫病防治的实际情况,进行边实践、边分析、边总结.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出5点基本经验:(1)开展有针对性的恙虫病防治教育,提高官兵防病常识是基础;(2)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活动和营区综合治理是条件;(3)开展“灭鼠杀虫”活动是关键;(4)搞好个人防护是保证;(5)做好对患者的治疗是防止疾病扩大的措施.结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对做好驻亚热带农村部队恙虫病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何顺佳;吕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介绍了贫铀的化学特性、衰变规律和迁移方式.依据国内外有关贫铀的实验数据、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学试验和人体临床观察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综述了贫铀武器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结合当前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提出了今后进行有关研究的建议.
作者:丁志斌;罗凌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了解武警军校学员和战士的膳食营养状况,提出膳食营养建议,保障官兵身体健康.方法:采用3d膳食称量法进行膳食调查,按标准方法进行体格检查,对其中79名学员和95名战士进行血红蛋白、血钙、血铁和尿液维生素C测定.结果:学员和战士的膳食以粮食和蔬菜为主,蛋白质摄入量仅达军标的75.3%和72.8%;油脂摄入量分别为军标的200.0%和202.0%;多种维生素及元素钙摄入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结论:两单位膳食能量供应基本达标,但膳食结构欠合理,食物品种单一.应调整膳食结构,提高动物类食品和大豆及其制品的供应,并增加食物品种,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需求.
作者:章保新;卢亚南;刘小利;张宏田;肖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武警部队健康教育有关因素对战士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影响,为今后有关部门决策并促进基层部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全国范围的武警战士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武警战士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得分(总均分分别为49.62±11.43、45.65±19.34)和正确回答率主要受基础教育时间、施教人员和有无专门教材的影响;基础教育时间达到18h的得分(分别为53.37、50.21)优于〈18h的(48.83、44.68,P<0.01);卫生员施教相同于或优于军医(P>0.05,P<0.01),但优于连队干部(P<0.05,P<0.01);有专门教材的教育效果也优于无教材的(P<0.01).结论:要保证部队健康教育的时间,提高施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健康教育的条件建设,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李浴峰;陈峰;王心;雷志勇;胡役兰;李萌博;丁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一氧化氮(NO)介导和调节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对血管张力、血压及器官血液的调节.一氧化氮合酶(NOS)是NO生成的关键限速因子.我们在海拔5 380m建立富氧室,研究富氧后运动对人体NO及NOS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 (1)对象:为自平原(海拔 1 400m)……
作者:崔建华;张西洲;王达文;白虎虎;张建林;张芳;马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高海拔无人区卫生保障经验,为未来高海拔地区的局部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卫生保障提供借鉴.方法:根据多次参加海拔5000m以上无人区执行特殊任务的卫生保障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通过实践,总结出做好高海拔无人区执行特殊任务的基本经验:(1)加强联勤,保证高海拔无人区现代战争的胜利;(2)加强卫生人员力度;(3)加大药材供应量;(4)加强高原业务训练,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在高原的工作能力.结论:总结的经验和对策为今后做好高海拔地区执行特殊任务卫生保障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罗宝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